神僧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岩無由緻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給帝王時大嗟之問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從王入沙碛達于泥海中應遭變。
皆預避之得無損敗。
後往泰山神通寺。
僧來請檀越安為達之。
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
初與王入谷。
安見一僧□弊衣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創造神通故來迎引。
及至寺中。
又見一神狀甚偉大。
在講堂上手憑鸱吻下觀人衆。
王又問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
爾從諸奇不可廣錄。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難。
無疾而終所住。
春秋九十八。
智顗 釋智顗。
字德安。
姓陳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夢香煙五彩萦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夢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蔔之。
師曰。
白龍之兆也。
及誕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間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門曰。
善哉兒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訖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
一日因說禅門用清心海。
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岩崖萬重雲日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見一僧。
搖手伸臂至于岐麓。
挽顗上山。
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
鹹曰。
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
聖賢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積四十載。
定慧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預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顗往天台既達彼山。
與光相見即陳賞要。
光曰。
大善知識。
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
顗驚異焉。
知通夢之有在也。
又聞锺聲滿谷。
衆鹹怪異。
光曰。
锺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
顗乃蔔居勝地。
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
處既閑敞易得尋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見三人皂帻绛衣。
執疏請雲。
可于此行道。
顗後于寺北華頂峰。
獨靜頭陀。
大風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狀。
吐火聲叫駭畏難陳。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又見亡殁二親枕頭膝上陳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
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
忽緻西域神僧告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每夏常講淨名。
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
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
入堂禮拜。
手擎香爐繞顗三匝。
久之乃滅。
于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
敕給寺額名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獸蛇暴。
創寺之後快無憂患。
是春亢旱。
百姓鹹謂神怒。
顗到泉源帥衆轉經。
便感雲興雨注。
虛謠自滅。
晉王蕭妃疾苦醫治無術。
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緻書請命。
願救所疾。
顗又率侶建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須臾飛去。
又聞豕吟之聲。
衆并同矚。
顗曰。
此相現者妃當愈矣。
鳥死複蘇表蓋棺還起。
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智曠 釋智曠。
姓王氏。
初母将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便覺有娠。
及生長敏而重行。
梁末為壯士。
後離俗從道學長生術。
及值高僧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漸示潛迹。
江陵張诠者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冢内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必獲禳焉。
因即随言瞽者見道。
請求剃落。
衆鹹憚之。
便伐薪施僧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锺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台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獄吏雲。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巿衢見行驗獄猶有。
方信分身。
大定三年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
四門出人不洩。
燒殺七千。
曠在獄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始蒙剃落。
進戒以後頭陀。
蛇弭床側。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雲赴奄成華寺。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淨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徒侶數十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将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水。
誡以勿傳。
又于鹹陽造佛迹寺。
有牛産犢出首還隐。
已過信次母将亡。
僧告曠知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牛母無他。
因執爐呵戒犢子。
疾當償報何恥生乎。
應言便出。
神異冥征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九月年九二十四日終于四望開聖寺。
自克終期。
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
西南而去。
法充 釋法充。
姓畢氏。
九江人。
常誦法華并讀大品。
其遍難紀。
兼繕造寺宇。
情在住持。
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
自非僧事未嘗妄履。
每勸僧衆無以女人入寺。
上損佛化下墜俗謠。
然世以基業事重有不從者。
充歎曰。
生不值佛已以罪緣。
正教不行義須早死。
何慮方土不奉戒乎。
遂于此山香爐峰自投而下。
誓粉身骨用生淨土。
便于中虛頭忽倒上。
冉冉而下處于深谷。
不損一毛。
寺衆初不知也。
後有人上峰頂。
路望下千有餘仞聞人語聲。
就而尋之。
乃是充也。
身命猶存口誦如故。
迎還至寺。
僧感其死谏為斷女人經于六年。
方乃卒世。
時屬隆暑。
而屍不臭爛。
香如爛瓜。
即開皇之末年矣。
慧侃 釋慧侃。
曲阿人也。
住蔣州大歸善寺。
靈通幽顯世莫識之。
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見立像不敢辄坐。
勸人造像唯作坐者。
後往嶺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時嘗往揚都谒偲法師。
偲異禮接之。
将還山偲請現神力。
侃即從窗中出臂解齊熙寺佛殿上額。
因語偲雲。
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
故吾所不為耳。
大業元年終于大歸善寺。
初侃終日以三衣還衆僧。
吾今死去。
徒衆好住。
便還房内。
大衆驚起追之。
乃見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法喜 釋法喜。
南海人也。
形容寝陋短弱迂□。
可年四十許人。
嶺表耆老鹹言。
兒童時見識之。
顔貌如今無異。
蠻蜒(音但)間相傳雲。
已三百歲矣。
亦自言舊識廬山遠法師。
說晉宋朝事曆曆如信宿前耳。
平素時悄默無語。
語必含深意。
吉兇之征有如影響。
人亦不欲與喜相見。
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
陳朝馬靜為廣州刺史。
方上任。
喜直入州。
上廳事畫地作馬頭形。
以示其子而去。
靜本名族多武略。
到州行部從甲士數萬。
旌旗劍戟以威邊徼。
其侈僭過度。
被人誣告謀反。
帝使臨汝侯按之。
利其财産擒而斬之。
此畫地之明效也。
喜之先見皆此類。
炀帝聞之取來揚州。
帝令宮内安置。
于時内造一堂新成。
師忽升堂觀看。
因驚走下階。
回顧雲。
幾壓殺我。
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
壓殺數十人。
其後又于宮内環走索羊頭。
帝聞而惡之以為狂言。
命鎖着一室。
數日三衛于巿見喜坦率遊行。
還奏雲。
法喜在巿。
敕責所司檢驗所禁之處。
門鎖如舊。
守者亦雲。
師在室内。
于是開戶入室見袈裟覆一聚白骨鎖在項骨之上。
以狀奏聞。
敕遣長史王恒驗之皆然。
帝由是始信非常人也。
敕令勿驚動。
至日暮師還室内。
或語或笑。
守門秦聞。
敕所司脫鎖放師出外随意所适。
其後帝遇弒于江都。
方悟索羊頭之驗。
有時一日之中凡數十處齋供。
師皆赴會。
在在見之。
其間亦飲酒噉肉。
俄而見身有疾。
常卧床去薦席令人于床下鋪炭火甚熱。
數日而命終。
火炙半身皆焦爛。
葬于香山寺至大業四年南海郡奏雲。
法喜師見還在
答王力也。
及從王入沙碛達于泥海中應遭變。
皆預避之得無損敗。
後往泰山神通寺。
僧來請檀越安為達之。
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
初與王入谷。
安見一僧□弊衣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創造神通故來迎引。
及至寺中。
又見一神狀甚偉大。
在講堂上手憑鸱吻下觀人衆。
王又問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
爾從諸奇不可廣錄。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難。
無疾而終所住。
春秋九十八。
智顗 釋智顗。
字德安。
姓陳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夢香煙五彩萦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夢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蔔之。
師曰。
白龍之兆也。
及誕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間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門曰。
善哉兒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訖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
一日因說禅門用清心海。
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岩崖萬重雲日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見一僧。
搖手伸臂至于岐麓。
挽顗上山。
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
鹹曰。
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
聖賢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積四十載。
定慧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預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顗往天台既達彼山。
與光相見即陳賞要。
光曰。
大善知識。
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
顗驚異焉。
知通夢之有在也。
又聞锺聲滿谷。
衆鹹怪異。
光曰。
锺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
顗乃蔔居勝地。
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
處既閑敞易得尋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見三人皂帻绛衣。
執疏請雲。
可于此行道。
顗後于寺北華頂峰。
獨靜頭陀。
大風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狀。
吐火聲叫駭畏難陳。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又見亡殁二親枕頭膝上陳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
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
忽緻西域神僧告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每夏常講淨名。
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
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
入堂禮拜。
手擎香爐繞顗三匝。
久之乃滅。
于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
敕給寺額名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獸蛇暴。
創寺之後快無憂患。
是春亢旱。
百姓鹹謂神怒。
顗到泉源帥衆轉經。
便感雲興雨注。
虛謠自滅。
晉王蕭妃疾苦醫治無術。
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緻書請命。
願救所疾。
顗又率侶建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須臾飛去。
又聞豕吟之聲。
衆并同矚。
顗曰。
此相現者妃當愈矣。
鳥死複蘇表蓋棺還起。
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智曠 釋智曠。
姓王氏。
初母将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便覺有娠。
及生長敏而重行。
梁末為壯士。
後離俗從道學長生術。
及值高僧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漸示潛迹。
江陵張诠者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冢内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必獲禳焉。
因即随言瞽者見道。
請求剃落。
衆鹹憚之。
便伐薪施僧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锺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台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獄吏雲。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巿衢見行驗獄猶有。
方信分身。
大定三年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
四門出人不洩。
燒殺七千。
曠在獄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始蒙剃落。
進戒以後頭陀。
蛇弭床側。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雲赴奄成華寺。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淨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徒侶數十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将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水。
誡以勿傳。
又于鹹陽造佛迹寺。
有牛産犢出首還隐。
已過信次母将亡。
僧告曠知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牛母無他。
因執爐呵戒犢子。
疾當償報何恥生乎。
應言便出。
神異冥征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九月年九二十四日終于四望開聖寺。
自克終期。
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
西南而去。
法充 釋法充。
姓畢氏。
九江人。
常誦法華并讀大品。
其遍難紀。
兼繕造寺宇。
情在住持。
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
自非僧事未嘗妄履。
每勸僧衆無以女人入寺。
上損佛化下墜俗謠。
然世以基業事重有不從者。
充歎曰。
生不值佛已以罪緣。
正教不行義須早死。
何慮方土不奉戒乎。
遂于此山香爐峰自投而下。
誓粉身骨用生淨土。
便于中虛頭忽倒上。
冉冉而下處于深谷。
不損一毛。
寺衆初不知也。
後有人上峰頂。
路望下千有餘仞聞人語聲。
就而尋之。
乃是充也。
身命猶存口誦如故。
迎還至寺。
僧感其死谏為斷女人經于六年。
方乃卒世。
時屬隆暑。
而屍不臭爛。
香如爛瓜。
即開皇之末年矣。
慧侃 釋慧侃。
曲阿人也。
住蔣州大歸善寺。
靈通幽顯世莫識之。
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見立像不敢辄坐。
勸人造像唯作坐者。
後往嶺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時嘗往揚都谒偲法師。
偲異禮接之。
将還山偲請現神力。
侃即從窗中出臂解齊熙寺佛殿上額。
因語偲雲。
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
故吾所不為耳。
大業元年終于大歸善寺。
初侃終日以三衣還衆僧。
吾今死去。
徒衆好住。
便還房内。
大衆驚起追之。
乃見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法喜 釋法喜。
南海人也。
形容寝陋短弱迂□。
可年四十許人。
嶺表耆老鹹言。
兒童時見識之。
顔貌如今無異。
蠻蜒(音但)間相傳雲。
已三百歲矣。
亦自言舊識廬山遠法師。
說晉宋朝事曆曆如信宿前耳。
平素時悄默無語。
語必含深意。
吉兇之征有如影響。
人亦不欲與喜相見。
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
陳朝馬靜為廣州刺史。
方上任。
喜直入州。
上廳事畫地作馬頭形。
以示其子而去。
靜本名族多武略。
到州行部從甲士數萬。
旌旗劍戟以威邊徼。
其侈僭過度。
被人誣告謀反。
帝使臨汝侯按之。
利其财産擒而斬之。
此畫地之明效也。
喜之先見皆此類。
炀帝聞之取來揚州。
帝令宮内安置。
于時内造一堂新成。
師忽升堂觀看。
因驚走下階。
回顧雲。
幾壓殺我。
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
壓殺數十人。
其後又于宮内環走索羊頭。
帝聞而惡之以為狂言。
命鎖着一室。
數日三衛于巿見喜坦率遊行。
還奏雲。
法喜在巿。
敕責所司檢驗所禁之處。
門鎖如舊。
守者亦雲。
師在室内。
于是開戶入室見袈裟覆一聚白骨鎖在項骨之上。
以狀奏聞。
敕遣長史王恒驗之皆然。
帝由是始信非常人也。
敕令勿驚動。
至日暮師還室内。
或語或笑。
守門秦聞。
敕所司脫鎖放師出外随意所适。
其後帝遇弒于江都。
方悟索羊頭之驗。
有時一日之中凡數十處齋供。
師皆赴會。
在在見之。
其間亦飲酒噉肉。
俄而見身有疾。
常卧床去薦席令人于床下鋪炭火甚熱。
數日而命終。
火炙半身皆焦爛。
葬于香山寺至大業四年南海郡奏雲。
法喜師見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