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郡。
敕遣開棺視之則無所有。
普安 釋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陽人。
小年依圓禅師出家。
苦節頭陀。
晚投藹法師。
通明三藏常業華嚴。
誦讀禅思準為摽拟。
周氏滅法栖隐于終南山之楩梓谷。
時有重募捉獲一僧賞物十□。
有人應募來欲執安。
即慰喻曰。
觀卿貧煎當欲相給。
為設食已俱共入京。
帝語此人曰。
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
你複助急不許道人山中。
若爾遣他何處得活。
宜放入山不須檢校。
于是釋然複歸。
隋文創曆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依舊安置。
時楩梓一谷三十餘僧。
應诏出家并住官寺。
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時行村聚惠益生靈。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兩谷合澗之側。
鑿龛結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當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願移餘處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餘所。
大衆共怪。
安曰。
華嚴力也。
未足異之。
又龛東石壁澗左有索陀者。
川鄉巨害縱橫非一。
陰嫉安德恒思誅殄。
與伴三人持弓挾刃。
攘臂挽強将欲放箭。
箭不離弦手張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經宿。
聲相通震遠近雲會。
鄉人稽首歸誠請救。
安曰。
素了不知豈非華嚴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語教之方蒙解脫。
又龛西魏村張晖者。
夙興惡念以盜為業。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
甕受五升。
背負而出。
既至院門迷昏失性。
若有所縛不能動轉眷屬鄉村同來為謝。
安曰。
餘不知蓋華嚴力乎。
語令忏悔扶取油甕。
如語得脫。
又龛南張卿者來盜安錢袖中持去。
既達家内。
寫而不出。
口噤無言。
即尋歸忏複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頗懷信向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經兩宿。
纏屍于地伺欲棺殓。
安時先往鄠縣返還在道。
行達西南之德行寺。
東去晖村五裡。
遙喚程晖和。
何為不見迎耶。
連喚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無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語吾不信也。
尋至其村厲聲大喚。
和遂動身。
旁親乃割所纏繩令斷。
安入其庭又大喚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當佛座令和繞旋。
尋複如故。
更壽二十許歲。
後遇重病來投乞救。
安曰。
放爾遊蕩非吾知也。
便遂命終。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見安形。
會其母意請來至宅。
病母既見不覺下迎。
言問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時聲名更振。
村聚齊集。
各率音樂。
巡家告令欲設大齋。
大坊村中田遺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着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安引村衆次至其門。
愍斯貧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阒爾無從。
仰面悲号遂見屋甍一把亂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7□得谷十餘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無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遙擲衆中。
十餘粒米别奉炊飯。
因發願曰。
女人窮業久自種得。
竭貧行施用希來報。
辄以十餘黃米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貧業盡者。
當願所炊之飯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飯并成黃色。
大衆驚嗟未知所以。
周尋緣構乃雲。
田遺生女之願力也。
齋會齊率獲粟十斛。
尋用濟之。
安辦法衣仍度華嚴。
送入京寺。
嘗于龛側村中縛豬三頭。
将加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增長索錢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已加本價十倍可以相與。
衆各不同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裹腹來至社會助安贖豬。
既已诤競。
因從乞酒行飲行舞焜煌旋轉。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須臾自隐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目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豬食糞穢爾噉之。
況人食米理足貴也。
社人聞見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
繞安三匝。
以鼻喙觸。
若有愛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裡内雞豬絕嗣乃至于今。
其感發慈善皆此類也。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道英 釋道英。
姓陳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從叔休律師出家。
至并州依炬法師學道。
後入禅定稍呈異迹。
大業中嘗任直歲與俗争地。
遽鬥不息便語彼雲。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諸俗同評道人多詐。
以針刺甲雖深不動。
氣絕色變将欲洪□。
傍有智者令其歸命。
誓不敢争願還生也。
尋言起坐語笑如常。
又行龍台澤池側見魚之遊。
乃曰。
吾與汝共争我何者為勝。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脫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經十六宿。
比出告曰雖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屬嚴冬冰厚雪壯。
乃曰。
如此平淨之處何得不眠。
遂脫衣仰卧經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幾被火炙殺我。
晚還蒲州住普救寺。
晝則厲衆僧勤事。
夜則跏坐為說禅觀。
時或弊其勞者聞法不覺其疲。
一日說起信論奄然不語。
怪往觀之氣絕身冷。
衆知滅想即而任之。
經于累宿方從定起。
時河東道遜高世名僧素與同學乃遜舍命。
去英百五十裡未及相報。
終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終前夕集衆告曰。
早須收積明日間多聚人畜損食谷草。
衆不測其言。
英亦自運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法進 釋法進。
不知氏族。
住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玉女寺為輝禅師弟子。
後于定法師所受十戒。
恭謹精誠謙恪為務。
唯業坐禅。
寺後竹林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繞于左右。
師語勿洩其相也。
後教水觀。
家人取柴見繩狀上有好清水。
拾兩白石安着水中。
進暮還寺彌覺背痛。
問其家人。
雲安石子。
語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進禅。
家人還見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
所苦便愈。
因爾習定不出此山。
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
妃患心腹諸治不損。
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焚火。
鹄鳴山有二道士。
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
入水不溺。
并來同治都無有效。
乃使長史張英等往山請出為妃治病。
報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與水同性。
徐更苦邀。
進答曰。
盡命于此可自早還。
信返具報。
王使六司官人犢車四乘将從百人重往迎請。
進曰。
王雖貴勝命有所屬。
執志如初。
信還。
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禮佛見進。
不覺身戰汗流。
王曰。
奉請禅師為妃治病。
禅師慈悲願救此苦。
答曰。
殺羊食心豈不苦痛。
一切衆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愛。
王慚愧忏悔仍請出山。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貧道生不乘騎當可後去。
王曰。
弟子步從與師同行。
報曰。
出家人與俗異。
但前行應同到。
王行兩日方至。
進一旦便達。
徑入妃堂。
妃見進流汗。
因爾除差。
施絹五百段納衣袈裟什物等。
進令王妃以水^5□手執物咒願。
總用回入法聚寺基業。
即辭還山。
王與妃見進足離地可四五寸。
以大業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此山中。
龍吟猿叫三日乃已。
僧朗 釋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許氏。
南陽人。
年二十餘欣欲出家尋預剃落。
栖止無定多住鄂州。
飲噉同俗為時共輕。
常養一猴一犬。
其狀偉大皆黃赤色。
不狎餘人唯附于朗。
日夕相随未曾舍離。
若至食時以木盂受食。
朗噉飽已餘者用飼之。
既同器食訖。
猴便取盂戴之騎犬背上先朗而行。
人有奪者辄為所咋。
朗任犬盤遊略無常度。
陳末隋初行于江嶺之表。
章服粗弊威儀越序。
杖策徒行護養生命。
時複讀誦諸經偏以法華為志。
素乏
敕遣開棺視之則無所有。
普安 釋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陽人。
小年依圓禅師出家。
苦節頭陀。
晚投藹法師。
通明三藏常業華嚴。
誦讀禅思準為摽拟。
周氏滅法栖隐于終南山之楩梓谷。
時有重募捉獲一僧賞物十□。
有人應募來欲執安。
即慰喻曰。
觀卿貧煎當欲相給。
為設食已俱共入京。
帝語此人曰。
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
你複助急不許道人山中。
若爾遣他何處得活。
宜放入山不須檢校。
于是釋然複歸。
隋文創曆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依舊安置。
時楩梓一谷三十餘僧。
應诏出家并住官寺。
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時行村聚惠益生靈。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兩谷合澗之側。
鑿龛結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當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願移餘處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餘所。
大衆共怪。
安曰。
華嚴力也。
未足異之。
又龛東石壁澗左有索陀者。
川鄉巨害縱橫非一。
陰嫉安德恒思誅殄。
與伴三人持弓挾刃。
攘臂挽強将欲放箭。
箭不離弦手張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經宿。
聲相通震遠近雲會。
鄉人稽首歸誠請救。
安曰。
素了不知豈非華嚴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語教之方蒙解脫。
又龛西魏村張晖者。
夙興惡念以盜為業。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
甕受五升。
背負而出。
既至院門迷昏失性。
若有所縛不能動轉眷屬鄉村同來為謝。
安曰。
餘不知蓋華嚴力乎。
語令忏悔扶取油甕。
如語得脫。
又龛南張卿者來盜安錢袖中持去。
既達家内。
寫而不出。
口噤無言。
即尋歸忏複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頗懷信向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經兩宿。
纏屍于地伺欲棺殓。
安時先往鄠縣返還在道。
行達西南之德行寺。
東去晖村五裡。
遙喚程晖和。
何為不見迎耶。
連喚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無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語吾不信也。
尋至其村厲聲大喚。
和遂動身。
旁親乃割所纏繩令斷。
安入其庭又大喚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當佛座令和繞旋。
尋複如故。
更壽二十許歲。
後遇重病來投乞救。
安曰。
放爾遊蕩非吾知也。
便遂命終。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見安形。
會其母意請來至宅。
病母既見不覺下迎。
言問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時聲名更振。
村聚齊集。
各率音樂。
巡家告令欲設大齋。
大坊村中田遺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着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安引村衆次至其門。
愍斯貧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阒爾無從。
仰面悲号遂見屋甍一把亂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7□得谷十餘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無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遙擲衆中。
十餘粒米别奉炊飯。
因發願曰。
女人窮業久自種得。
竭貧行施用希來報。
辄以十餘黃米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貧業盡者。
當願所炊之飯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飯并成黃色。
大衆驚嗟未知所以。
周尋緣構乃雲。
田遺生女之願力也。
齋會齊率獲粟十斛。
尋用濟之。
安辦法衣仍度華嚴。
送入京寺。
嘗于龛側村中縛豬三頭。
将加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增長索錢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已加本價十倍可以相與。
衆各不同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裹腹來至社會助安贖豬。
既已诤競。
因從乞酒行飲行舞焜煌旋轉。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須臾自隐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目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豬食糞穢爾噉之。
況人食米理足貴也。
社人聞見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
繞安三匝。
以鼻喙觸。
若有愛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裡内雞豬絕嗣乃至于今。
其感發慈善皆此類也。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道英 釋道英。
姓陳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從叔休律師出家。
至并州依炬法師學道。
後入禅定稍呈異迹。
大業中嘗任直歲與俗争地。
遽鬥不息便語彼雲。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諸俗同評道人多詐。
以針刺甲雖深不動。
氣絕色變将欲洪□。
傍有智者令其歸命。
誓不敢争願還生也。
尋言起坐語笑如常。
又行龍台澤池側見魚之遊。
乃曰。
吾與汝共争我何者為勝。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脫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經十六宿。
比出告曰雖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屬嚴冬冰厚雪壯。
乃曰。
如此平淨之處何得不眠。
遂脫衣仰卧經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幾被火炙殺我。
晚還蒲州住普救寺。
晝則厲衆僧勤事。
夜則跏坐為說禅觀。
時或弊其勞者聞法不覺其疲。
一日說起信論奄然不語。
怪往觀之氣絕身冷。
衆知滅想即而任之。
經于累宿方從定起。
時河東道遜高世名僧素與同學乃遜舍命。
去英百五十裡未及相報。
終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終前夕集衆告曰。
早須收積明日間多聚人畜損食谷草。
衆不測其言。
英亦自運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法進 釋法進。
不知氏族。
住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玉女寺為輝禅師弟子。
後于定法師所受十戒。
恭謹精誠謙恪為務。
唯業坐禅。
寺後竹林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繞于左右。
師語勿洩其相也。
後教水觀。
家人取柴見繩狀上有好清水。
拾兩白石安着水中。
進暮還寺彌覺背痛。
問其家人。
雲安石子。
語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進禅。
家人還見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
所苦便愈。
因爾習定不出此山。
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
妃患心腹諸治不損。
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焚火。
鹄鳴山有二道士。
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
入水不溺。
并來同治都無有效。
乃使長史張英等往山請出為妃治病。
報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與水同性。
徐更苦邀。
進答曰。
盡命于此可自早還。
信返具報。
王使六司官人犢車四乘将從百人重往迎請。
進曰。
王雖貴勝命有所屬。
執志如初。
信還。
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禮佛見進。
不覺身戰汗流。
王曰。
奉請禅師為妃治病。
禅師慈悲願救此苦。
答曰。
殺羊食心豈不苦痛。
一切衆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愛。
王慚愧忏悔仍請出山。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貧道生不乘騎當可後去。
王曰。
弟子步從與師同行。
報曰。
出家人與俗異。
但前行應同到。
王行兩日方至。
進一旦便達。
徑入妃堂。
妃見進流汗。
因爾除差。
施絹五百段納衣袈裟什物等。
進令王妃以水^5□手執物咒願。
總用回入法聚寺基業。
即辭還山。
王與妃見進足離地可四五寸。
以大業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此山中。
龍吟猿叫三日乃已。
僧朗 釋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許氏。
南陽人。
年二十餘欣欲出家尋預剃落。
栖止無定多住鄂州。
飲噉同俗為時共輕。
常養一猴一犬。
其狀偉大皆黃赤色。
不狎餘人唯附于朗。
日夕相随未曾舍離。
若至食時以木盂受食。
朗噉飽已餘者用飼之。
既同器食訖。
猴便取盂戴之騎犬背上先朗而行。
人有奪者辄為所咋。
朗任犬盤遊略無常度。
陳末隋初行于江嶺之表。
章服粗弊威儀越序。
杖策徒行護養生命。
時複讀誦諸經偏以法華為志。
素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