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五

關燈
聲弄清靡不豐。

    乃潔誦之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聲如雷動。

    知福力之可階也。

    其誦必以七數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萬。

    聲韻諧暢任縱而起。

    其類筝笛随發明了。

    故所誦經時傍人觀者視聽皆失。

    朗唇吻不動而轉起咽喉。

    遠近亮徹因以著名。

    然臂腳及手。

    伸縮任懷有若龜藏。

    時若肉聚或住酒席。

    同諸燕飲。

    而嚼□豬肉。

    不測其來。

    故世語曰。

    法華朗五處俱時縮豬肉滿口颡。

    或複巡江洄泝拱手舟中。

    猴犬在傍都無舣棹。

    随意所往。

    雖陵犯風波瞬息之間便達所在。

    有比丘尼為鬼所著。

    超悟玄解說辯經文。

    居宗講導聽采雲合。

    皆不測也。

    莫不贊其聰悟。

    朗聞曰。

    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

    須後檢校。

    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徑至尼寺。

    朗往到禮佛繞塔至講堂前。

    尼猶講說。

    朗乃厲聲呵曰。

    小婢吾今既來何不下座。

    此尼承聲崩下走也。

    堂前立對于朗。

    從卯至申卓不移處。

    通汗流地默無言說。

    聞其慧解奄若聾癡。

    百日已後方複本性。

    其降行感通皆此類也。

    大業末卒。

     惠祥 釋惠祥。

    姓周氏。

    十五出家。

    頭陀乞食。

    默自禅誦不與衆同。

    年十九染患三月救療無征。

    夜中宴坐歎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從道于末法中摧伏非法。

    如何此志未從為病所困。

    将曉有一人長丈餘謂曰。

    但誦涅盤無愁不差。

    至旦即誦三日便瘳。

    大業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

    不辨棄地。

    辄還在口。

    如是數四。

    疑是真身砧槌不碎。

    遂聲锺告衆。

    白黑鹹集。

    祥涕泣焚香願降威力。

    須臾放五色光異香遍郭。

    衆睹希有。

    體貌肥白可長八尺有餘。

    行路不識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怪異。

    謂群官曰。

    此道人膚容若此。

    日可應噉一羊。

    語訖覺手足不随乘馬失禦。

    諸官以實告之。

    便悔謝還。

    複大使權茂行至鄧州。

    又怪升明曰。

    此大德非凡具說往緣。

    茂不信。

    請将七日試以粗食。

    而膚色更悅。

    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

    将終于執經胡跪謂弟子曰。

    吾今逝矣。

    汝好住持無令絕滅。

    又感異香盈郭。

    以大業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

    氣命雖絕而胡跪執經如初。

    遠近奔赴見其卓然無不歎訝。

     無相 涪州相忠寺無相禅師者。

    非巴蜀人不知何來。

    忽至山寺随衆而已。

    不異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側有銘方五尺許。

    字如掌大都不可識。

    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長三尺許。

    蹈石如泥道俗敬重。

    相以一時渡水齊返無船。

    乃缽安水中曰。

    何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

    缽随後來須臾達岸。

    時采樵者見之。

    相語覺知已便辭去。

    徒衆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諸人禮請。

    不與篙楫。

    乃捉船舷。

    直爾渡水。

    不顧而去。

    即令尋逐莫測所在。

     明恭 釋明恭。

    住鄭州會善寺。

    其力若神。

    嘗山行見虎豬交鬥豬漸不如。

    恭語虎曰。

    可放令去虎不肯。

    恭以一手捉頭一手撮尾。

    擲之山下。

    又以僧衣置磉下。

    僧怪之。

    恭笑為捧柱取衣。

    大業末賊起抄掠。

    令其寺辦數十人大豬餐具。

    恭延賊食賊讓恭先。

    恭乃鋪餅數十安豬啖之。

    須臾食盡賊衆驚伏。

    恭召為護寺檀越。

    群賊許之。

    故隋唐交軍。

    其境絕賊往來。

    恭之力也。

     昙詢 釋昙詢。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後遷宅于河東郡焉。

    年二十二方舍俗事遠訪岩隐。

    遊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師而蒙剃發。

    後經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屬枯泉重出鹿糜繞院。

    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鄰。

    從學之徒相慶茲瑞。

    時因請法暫往雲門。

    值徑陰霧昏便成失道。

    賴山神示路方會本途。

    時有盜來竊蔬菜将欲出園。

    乃為群蜂所螫(音拭)詢聞來救。

    慈心将治得全餘命。

    嘗有趙人遠至殷懃緻禮陳雲。

    因病死複蘇。

    得見閻王诘問罪當就獄。

    賴有昙詢禅師來為請命。

    王因放免特來禮謝。

    又山行值二虎相鬥累時不歇。

    詢乃執錫分之以身為翳。

    語雲。

    同居林薮計為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頭受命。

    便飲氣而散。

    屢逢态虎交诤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唯詢一蹤入鳥不亂獸見如偶。

    每入禅定七日為期。

    白虎入房仍為窟宅。

    獨虎靜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蹤斯人罕拟。

    初遘疾彌留。

    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扇。

    又感異鳥白頸赤身。

    繞院空飛聲唳哀切。

    氣至大漸鳥住堂基。

    自後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門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爾往化。

    鳥便飛出外空旋轉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繞院悲吼兩宵雲昏三日天地結慘。

    又加山崩石墜林摧澗塞。

    驚發人畜栖遑失據。

    其哀感靈祥未可殚記。

    後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靜休道願慧方等乃阇毘餘質建塔立碑焉。

     智滿 釋智滿者。

    俗姓賈氏。

    不知何許人也。

    戒行高潔居于安樂寺。

    時唐太宗在晉陽。

    與劉文靖首謀之夜高祖夢堕床下。

    又見遍身為蟲蛆所食。

    意甚惡之咨詢于滿。

    滿曰。

    此可拜賀也。

    夫床下者。

    所謂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雲。

    貧道頗習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紛若無咎而早吉晚兇。

    斯固體大不可以小。

    小則敗大則濟。

    可作大事以濟群生。

    無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動容曰。

    雖蒙善誘未敢當仁。

    師眄太宗曰。

    郎君與大人并□兆夢。

    是謂幹父之蠱考用無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與也。

    天與不取必受其咎。

    無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謝曰。

    弟子何幸再煩鄭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從。

    滿後不知所終。

     智晞 釋智晞。

    俗姓陳氏。

    颍川人。

    年二十始獲從願。

    一得奉值即定師資。

    律儀具足禀受禅訣。

    加修寂定。

    常居佛隴修禅道場。

    樂三昧者鹹共歸仰。

    宴坐之暇。

    時複指撝創造伽藍殿堂房舍悉皆嚴整。

    唯經台未構。

    始欲僦工。

    有香爐峰。

    山岩峻崄林木秀異。

    然彼神祇巨有靈驗。

    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

    況有登踐而采伐者。

    時衆議曰。

    今既營經台供養法寶。

    唯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

    其香爐峰柽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

    論詳既訖。

    往谘于晞。

    具陳上事。

    良久答雲。

    山神護惜不可造次。

    無敢重言各還所在。

    爾夜夢人送疏雲。

    香爐峰柽柏樹盡皆舍給經台。

    時有僧法雲。

    欲往香爐峰頭陀。

    晞谏曰。

    彼山神剛強。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雲不納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現形驅雲令還。

    自陳其事。

    方憶前旨。

    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在房誦經。

    自往喚雲。

    今晚當有僧。

    來言竟仍向門下。

    即見一僧純着納衣執錫持缽。

    形神爽俊有異常人。

    從外而來。

    相去二十餘步。

    纔入路東隐而不現。

    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锺鼓聲大音震谷。

    便雲。

    噫喚吾也。

    未終數日語弟子雲。

    吾命無幾。

    可作香湯洗浴。

    适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

    常所不見者并皆來集房側。

    履地騰空悲鳴喚呼。

    經日方散。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結跏安坐端直俨然。

    氣息綿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時虛空中有弦管聲。

    合衆皆聞。

    良久乃息。

    經停數日方入石龛顔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

    春秋七十有二。

     惠主 釋惠主。

    俗姓賈氏。

    始州永歸縣人。

    六歲出家為斌法師弟子。

    于黃安縣造寺七所。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初年登冠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乃入京選德。

    于甘露寺受戒。

    唯聽四分餘義傍通。

    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

    一百日後周毀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