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五

關燈


    方知征應。

    即返故鄉南山藏伏唯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送伏苓甘松香來。

    獲此供養六時行道。

    禽獸随行禮佛誦經。

    似如聽仰。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後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擾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尋爾更有異祥。

    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

    後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

    聖。

    君出世時号開皇矣。

    即将出山以事奏聞蒙預出家。

    大業中敕還本州島香林寺。

    常弘四分為業。

    武德之始陵陽公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餘馱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講堂佛殿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見斯穢雜。

    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歎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驢騾一時倒仆如死。

    兩手各擎一馱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主狀申。

    陵陽大喜一無所怪。

    書曰。

    弟子數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師破悭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細绫十段仰贈。

    後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

    貞觀三年寺有明禅師者。

    清卓不群。

    白日獨坐見無半身。

    向衆述曰。

    吾與律師建立此寺。

    兩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師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

     明淨 釋明淨。

    高密人。

    少出家味定為業。

    後南遊東越天台諸山。

    禅觀在懷無緣世習。

    而衣服褴縷動止适時。

    同侶禅徒未知弘仰。

    山粒緻絕。

    日至村中每從乞食。

    赍還中路值于群虎。

    皆張口閉目若有饑相。

    淨曰。

    吾經行山澤多矣。

    虎兕無心畏之。

    今列于路傍豈非為食耶。

    乃以匙抄飯内其口中。

    餘者對而噉盡。

    告曰。

    知來食少辄濟自他殊不副懷深用多愧。

    明日乞食虎又如前。

    嘗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之流妄祈邀請。

    雖加懇恻終不能緻。

    淨曰。

    可罷諸邪禱。

    吾獨能降。

    遂結齋靜室七日。

    平旦雲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

    貞觀三年冬至于四年夏六月無雨。

    天子下诏嶽渎諸廟普令雩祭。

    于時萬裡赫然全無有應。

    有潘侍郎者。

    曾任密州。

    知靜能感以狀奏聞。

    敕召至京今住祈雨。

    告以所須一無損費。

    唯願靜念三寶慈濟四生。

    七日之後必降甘澤。

    乃于莊嚴寺靜房禅默。

    至七日向曉問守衛者曰。

    天之西北應有白虹。

    可試觀之。

    尋聲便見。

    淨曰。

    雨必至矣。

    須臾雲合驟雨忽零。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

    遂以有年。

    敕乃總度三千僧用硳淨德。

    其征應難思厥相叵測。

    但以京辇諠雜性不狎之。

    請還本鄉之義勝寺山居繼業。

    竟不測其存沒雲。

     智璪 釋智璪。

    俗姓張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親俱逝。

    慘服纔釋便染疾病。

    經歲月醫藥無效。

    仍于靜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專念月光菩薩。

    唯願大悲濟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經旬朔。

    于中夜間忽夢見一人形色非常。

    從東方來謂璪曰。

    我今故來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爾稍痊。

    遂求離俗。

    投安靜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

    聞智者軌行超群為世良導。

    即泛舸豐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華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訖。

    還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見九頭龍從地湧出上升虛空。

    明旦谘白者雲。

    此是表九道衆生聞法華經将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性空爾。

    陳法德四年永陽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來于鎮所。

    璪随師受請。

    同赴會稽山。

    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住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扇。

    璪問之汝是何人。

    夜來搖戶。

    即長聲答雲。

    我來看燈爾。

    頻經數過問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師。

    夜具聞之。

    謂弟子曰。

    彼堂内從來有大惡鬼。

    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人也。

    天将欲曉成師扣戶而喚璪。

    未暇得應便繞堂唱雲。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璪即開戶問意。

    答雲。

    汝猶在耶。

    吾謂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東西。

    堂内六燈。

    璪即滅五。

    留一行道。

    坐禅誦經坦然無懼。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訖。

    見一青衣童子稱贊善哉。

    言已不見。

    璪又因事出往會稽路。

    由剡縣孝行村乞食。

    主人誤煮毒蕈設璪食竟進趣前途。

    主人于後噉此餘殘。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鄰人見之即持藥追璪。

    十裡方及。

    見璪快行無恙。

    問曰。

    何故見尋具陳上事。

    便笑而答曰。

    貧道無他。

    可棄藥反蹤不須見逐。

    以貞觀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知苑 幽州沙門知苑。

    精練有學識。

    隋大業中發心造石字一切經藏以備法滅。

    既而于幽州西山鑿岩為石室。

    即磨四壁而以寫經。

    又取方石别更磨寫。

    藏諸室内每一室滿。

    即以石塞門镕鐵锢之。

    時隋炀帝幸涿郡。

    内史侍郎蕭瑀皇後弟也。

    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後。

    後施絹千匹。

    瑀施絹五百匹。

    朝野聞之争共舍施。

    故苑得以成功。

    苑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

    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寐室。

    而念木瓦難辦。

    恐繁經費未能起作。

    忽一夜暴雨雷電震山。

    明旦既晴。

    乃見山下有大木松柏數千萬。

    為水所漂積于道次。

    道俗驚駭不知來處。

    于是遠近歎服。

    苑乃使匠擇取其木。

    餘皆分與邑裡。

    邑裡喜愧而助造堂宇。

    頃之畢成如其志焉。

    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

    以貞觀十三年卒。

    弟子猶繼其功焉。

     大志 僧大志。

    會稽顧氏子。

    發蒙出家師事天台智者。

    智者見其形神灑落高放物表。

    取名大志。

    誦法華經索然閑靜。

    音聲清轉聽者忘疲。

    後于廬山甘露行頭陀行。

    有時投身猛獸彼皆避去。

    □粒若盡惟以餅果繼命而已。

    如是七載禅誦不休。

    晚住持福林寺。

    會大業中屏除佛教。

    慨大法陵遲。

    遂身着孝衣于佛堂中恸哭三日。

    誓舍形骸申明正教。

    即往東都上表曰。

    願陛下興隆三寶。

    貧道當然一臂于嵩嶽用報國恩。

    帝許之。

    遂設大齋七衆通集。

    師絕糧三日登大棚中。

    布裹其臂灌之以蠟。

    如炬燃之。

    光照岩岫晃然大明。

    衆見苦行痛入心髓。

    而志形色不變。

    或誦經文。

    或贊佛德。

    或為衆說法。

    聲聲不絕。

    燒已下棚。

    跏趺入定七日而卒。

     智聰 僧智聰。

    住揚州白馬寺專習三論。

    尋渡江住安樂寺。

    值隋國亡思歸無計。

    隐江荻中誦法華經。

    七日不饑。

    恒有四虎馴繞。

    聰曰。

    吾已十日不食命在呼吸間。

    卿可食之。

    虎作人語曰。

    造立天地無有此理。

    忽見一老翁腋下挾一小船。

    來曰。

    師欲渡江即上船。

    其四虎見而淚出。

    聰曰。

    持危拔難正在今日。

    即同四虎利涉南岸。

    船及老人忽然不見。

    聰領四虎止栖霞塔西。

    徑行禅誦誓不寝卧。

    安衆八十餘人。

    若有兇事虎來大吼。

    由此警覺。

    貞觀中年九十九。

    于佛生日熏爐遍禮聖像還歸靜室端坐而化。

     善道 善道法師。

    臨淄人。

    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觀無量壽佛經。

    乃專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觀。

    及住廬山觀遠公遺躅。

    豁然增思。

    後遁迹終南修般舟三昧數載。

    睹寶閣瑤池宛然在目。

    複往晉陽從綽禅師授無量壽經。

    入定七日。

    綽請觀所生處。

    道報曰。

    師當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師嘗安佛像在檐牖下。

    自處深房此一罪也。

    當于佛前忏。

    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

    當于四方僧前忏。

    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三罪也。

    當于一切衆生前忏。

    綽靜思往咎洗心悔謝。

    久之道因定出謂綽曰。

    師罪滅矣。

    後有白光來照之時。

    是往生相也。

    道行化京師歸者如巿。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

    異香天樂向西而隐。

     神僧傳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