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願弘持勿孤所望。
法師須水此易得耳。
來月八日定當得之。
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
言已不見。
恰至來月七日初夜。
大風卒起。
從西南來。
雷震雨注。
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
通夜相續至明方住。
惟見清泉。
香而且美。
合衆同幸。
及止龍泉漸便幹竭。
貞觀二十三年講涅盤經。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師疾作房宇不久當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
生常信施今須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衆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
言已。
而終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
豐幹 釋豐幹師者。
本居天台國清寺。
剪發齊眉布裘擁質。
身量可七尺餘。
人或借問。
止對曰。
随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衆僧驚懼口唱唱道歌。
與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
豐幹出雲遊。
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頭風召名醫莫差。
豐幹偶至其家。
自謂善療此疾。
闾丘聞而見之。
師持淨水噀之須臾袪殄。
因是大加敬焉。
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
當就見之。
闾丘至任。
三日後即到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幹禅師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複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幹舊院即經藏後。
今阒無人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廚執役。
闾丘入幹房唯見虎迹縱橫。
又問幹在此有何行業。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辍。
如是再三嗟歎。
乃入廚見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豐幹饒舌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遂攜手出松門。
更不複入寺焉。
豐幹後不知所終。
寒山子 寒山子者。
世謂為貧子。
風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豐縣西七十裡。
号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為定止。
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時收拾衆僧殘食菜滓。
斷巨竹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時叫噪淩人。
或望空曼罵。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撫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為冠。
曳大木屐。
或發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問寒山。
沙門道翹對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間。
好吟詞偈言語不常。
或臧或否終不可知。
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
相聚言說不可詳悉。
寺僧見太守拜之。
驚曰。
大官何禮風狂夫耶。
二人連臂笑傲出寺。
闾丘複往寒岩谒問。
并送衣裳藥物。
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賊退。
便身縮入岩石穴縫中。
複曰。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迹。
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
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餘首。
編成一集。
人多諷誦。
至有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之句雲。
拾得 拾得者。
豐幹禅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
聞兒啼。
遂尋之見一子可數歲。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雲。
無舍孤棄于此。
豐幹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曰。
或人來認可還之。
後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
複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箸大笑。
僧乃驅之。
婁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内滌器。
洗濯纔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而去。
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
安護伽藍乎。
是夕神附夢與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雲。
賢士隐道菩薩應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其寺僧布薩時。
拾驅牛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應聲而過。
舉衆錯愕。
鹹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迹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附寒山集中。
法沖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也。
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年二十四遂發心出家。
聽涅盤三十餘遍。
又至安州暠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峄陽山多有逃僧避難。
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終獲福佑。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周濟。
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
可十斛許。
一所徒衆四十餘人。
純學大乘并修禅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五十六人纔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禅兼修外學。
沖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時逃難轉多無處投止。
山有虎穴。
沖詣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
虎乃相攜而去。
及難解沖乃随處弘法。
沖雖廣宣經術專以楞伽命家。
中書杜正倫每谘禀之。
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
沖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請還俗。
更依新翻經。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師亦命代弘經護法。
強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甯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通達 釋通達。
雍州人。
三十出家栖止無定。
常以飲水噉菜任性遊從。
或攬折蒿藿生死而食。
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
人問所由。
雲信施難棄也。
貞觀己來稍顯神異。
往至人家。
歡笑則吉。
愁慘則兇。
或索财賄。
或索功力。
随命多少即須依送。
若違其語後失過前。
有人騎驢曆寺遊觀。
達往就乞惜而不施。
其騎尋死。
京室貴賤鹹宗事之。
禍福由其一言。
說導唯存離着。
所得财利并營寺宇。
大将軍薛萬鈞。
初聞異行迎宅供養。
百有餘日不違正軌。
忽于一夜索食欲噉。
初不與之苦求不已。
試與遂食。
從爾已後稍改前迹。
專顯變應其行多僻。
欲往入内宿。
将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
仰而告曰。
卿已打我身肉都毀。
血污不淨可作湯洗。
待沸湧已脫衣入镬。
狀如冷水傍人怖之。
猶索加火。
遂合宅驚奉恣其寝處。
曾負人錢百有餘貫。
後既辦得無人可送。
乃将錢寺門伺覓行人。
随負多少償達西巿。
衆皆止之。
而達付不禁。
及往勘償不失一文。
時逢米貴欲設大齋。
乃命寺家多令疏請。
及至明旦來赴數千。
而供度阒然不知何拟。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願弘持勿孤所望。
法師須水此易得耳。
來月八日定當得之。
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
言已不見。
恰至來月七日初夜。
大風卒起。
從西南來。
雷震雨注。
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
通夜相續至明方住。
惟見清泉。
香而且美。
合衆同幸。
及止龍泉漸便幹竭。
貞觀二十三年講涅盤經。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師疾作房宇不久當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
生常信施今須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衆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
言已。
而終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
豐幹 釋豐幹師者。
本居天台國清寺。
剪發齊眉布裘擁質。
身量可七尺餘。
人或借問。
止對曰。
随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衆僧驚懼口唱唱道歌。
與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
豐幹出雲遊。
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頭風召名醫莫差。
豐幹偶至其家。
自謂善療此疾。
闾丘聞而見之。
師持淨水噀之須臾袪殄。
因是大加敬焉。
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
當就見之。
闾丘至任。
三日後即到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幹禅師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複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幹舊院即經藏後。
今阒無人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廚執役。
闾丘入幹房唯見虎迹縱橫。
又問幹在此有何行業。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辍。
如是再三嗟歎。
乃入廚見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豐幹饒舌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遂攜手出松門。
更不複入寺焉。
豐幹後不知所終。
寒山子 寒山子者。
世謂為貧子。
風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豐縣西七十裡。
号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為定止。
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時收拾衆僧殘食菜滓。
斷巨竹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時叫噪淩人。
或望空曼罵。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撫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為冠。
曳大木屐。
或發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問寒山。
沙門道翹對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間。
好吟詞偈言語不常。
或臧或否終不可知。
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
相聚言說不可詳悉。
寺僧見太守拜之。
驚曰。
大官何禮風狂夫耶。
二人連臂笑傲出寺。
闾丘複往寒岩谒問。
并送衣裳藥物。
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賊退。
便身縮入岩石穴縫中。
複曰。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迹。
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
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餘首。
編成一集。
人多諷誦。
至有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之句雲。
拾得 拾得者。
豐幹禅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
聞兒啼。
遂尋之見一子可數歲。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雲。
無舍孤棄于此。
豐幹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曰。
或人來認可還之。
後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
複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箸大笑。
僧乃驅之。
婁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内滌器。
洗濯纔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而去。
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
安護伽藍乎。
是夕神附夢與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雲。
賢士隐道菩薩應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其寺僧布薩時。
拾驅牛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應聲而過。
舉衆錯愕。
鹹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迹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附寒山集中。
法沖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也。
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年二十四遂發心出家。
聽涅盤三十餘遍。
又至安州暠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峄陽山多有逃僧避難。
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終獲福佑。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周濟。
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
可十斛許。
一所徒衆四十餘人。
純學大乘并修禅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五十六人纔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禅兼修外學。
沖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時逃難轉多無處投止。
山有虎穴。
沖詣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
虎乃相攜而去。
及難解沖乃随處弘法。
沖雖廣宣經術專以楞伽命家。
中書杜正倫每谘禀之。
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
沖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請還俗。
更依新翻經。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師亦命代弘經護法。
強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甯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通達 釋通達。
雍州人。
三十出家栖止無定。
常以飲水噉菜任性遊從。
或攬折蒿藿生死而食。
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
人問所由。
雲信施難棄也。
貞觀己來稍顯神異。
往至人家。
歡笑則吉。
愁慘則兇。
或索财賄。
或索功力。
随命多少即須依送。
若違其語後失過前。
有人騎驢曆寺遊觀。
達往就乞惜而不施。
其騎尋死。
京室貴賤鹹宗事之。
禍福由其一言。
說導唯存離着。
所得财利并營寺宇。
大将軍薛萬鈞。
初聞異行迎宅供養。
百有餘日不違正軌。
忽于一夜索食欲噉。
初不與之苦求不已。
試與遂食。
從爾已後稍改前迹。
專顯變應其行多僻。
欲往入内宿。
将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
仰而告曰。
卿已打我身肉都毀。
血污不淨可作湯洗。
待沸湧已脫衣入镬。
狀如冷水傍人怖之。
猶索加火。
遂合宅驚奉恣其寝處。
曾負人錢百有餘貫。
後既辦得無人可送。
乃将錢寺門伺覓行人。
随負多少償達西巿。
衆皆止之。
而達付不禁。
及往勘償不失一文。
時逢米貴欲設大齋。
乃命寺家多令疏請。
及至明旦來赴數千。
而供度阒然不知何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