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大衆咎之。
達曰。
他許送供計非妄語。
臨至齋時僧徒欲散。
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
即用施設。
乃大餘長并供僧庫。
都不委其所從來。
食訖須臾人車不見。
後不知其終。
岑阇黎 襄州禅居寺岑阇黎者。
未詳何許人。
住寺禅念為業。
有先見之明。
而寺居山薮資給素少。
粒食不斷。
岑每日将坩(口甘切)入郭乞酒而飲。
又乞滿坩可三鬥許。
将還在道行飲。
達寺坩亦空竭。
明日複爾。
在寺解齋。
将笃坩就廚請粥三升。
乃挂枝頭。
入衆以杖打僧頭。
從上至下人别一擊。
日日如是。
人以其卓越異常。
或疑打已災散不辭受之。
岑将粥入房。
舊養黧犬一頭。
并一寺内鼠乃有數千。
每旦來集。
犬鼠同食庭中堛滿。
道俗共觀。
一時失一鼠。
岑悲惋無聊。
必是犬殺。
便告責犬。
犬便□來。
岑見懊惱以杖捶犬。
将鼠埋已悲哀恸哭。
寺僧被鼠齧衣及箱以告于岑。
岑總召諸鼠各令相保。
一鼠無保。
岑曰。
汝何齧人衣杖捶之。
鼠不敢動。
岑為寺貧便于講堂東白馬泉下泺(音洛)中延記。
某處為廚庫。
某處為倉廪。
人并笑之。
經宿水縮地出如語。
便作遂令豐渥。
又遙記雲。
卻後六十年當有愚人于寺南立重閣者。
然寺基業不虧鬥訟不可住耳。
永徽中恰有人立重閣。
由此相訟如其語焉。
慧悟 釋慧悟。
未詳氏族。
隐太白山中持誦華嚴經。
服餌松朮。
忽于一時見一居士。
來雲相請居士騰身入空。
令悟于衣帶中坐。
攝以飛行至一道場。
見五百異僧翔空而至。
悟奄就末行。
居士語曰。
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
何得于小聖下坐。
遂即引于半千人之上。
齋訖居士曰。
本所齋意在師一人。
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
遂送還本處。
有如夢覺。
時高宗永徽中也。
法融 釋法融。
姓韋。
潤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服勤請道。
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擇無缺寸陰。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融于中坐。
忽有神蛇長丈餘。
目如星火舉頭揚威。
于室口經宿。
見融不動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蘇絕人。
自融入後往還無阻。
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
有二大鹿直入。
通僧聽法三年而去。
所住食廚基臨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瓖階。
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
昔遠公□錫朽瓖驚泉。
若此可居。
會當清泉自溢。
經宿東嶺忽湧飛泉。
清白甘美冬溫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經廊。
又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講法華經。
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
于凝冰内獲花二莖。
狀如芙蓉璨同金色。
經于七日忽然失之。
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
僧衆千人至滅诤品。
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
地忽大動聽侶驚波。
锺磬香床并皆搖蕩。
寺外道俗安然不覺。
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
出在建初。
融謂諸僧曰。
從今一去再踐無期。
離合之道此常規耳。
辭而不免。
遂出山門。
禽獸哀号逾月不止。
山澗泉池擊石湧砂一時填滿。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
一朝凋盡。
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矣。
智勤 釋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壽因舍利州别置大興國寺。
勤少小以匡護為心。
每處衆發言無不允睦。
精誠勇猛事皆冥佑。
初母患委頓為念觀音。
宅中樹葉之上皆現化佛。
合家并見。
母疾遂除。
又屬隋末荒亂諸賊競起。
勤獨守此寺賊不敢淩。
故得寺宇經像一無所損。
諸寺湮滅不可目見。
又一時權着俗衣以避兵刃。
被賊圍繞而欲殺之。
忽聞空中聲告。
師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賊見頂禮。
請将供養。
經于數月。
後投于蜀聽暠法師講。
衆至三千。
法師皆委令檢校。
遂得安帖内外無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還歸鄧州。
講維摩三論十餘遍。
後隐于北山倚立十餘年。
所居三所即今見存。
恒聞谷中锺聲。
後尋岩嶺忽見一寺。
宛麗奇常。
入中禮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數度。
後更尋覓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糧食将盡。
其行道之處土自發起。
遂除棄之明日複爾。
如是再三。
遂有谷現。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餘碩。
其粟粒大色赤稍異凡谷。
時鄧州佛法陵遲。
合州道俗就山禮請。
願出住持。
遂感夢而出。
其夢不詳子細。
後時負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進。
俄有異火兩炬照路極明。
因得見道送至村中。
火方回滅村人并見無不驚異。
永徽年初以見時事繁雜守房不出。
向淹三載讀一切經兩遍。
每讀經時恒見有神來聽。
初中後夜嘗聞彈指謦欬之聲。
至顯慶四年五月。
欲終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處。
曉夜經構使畢。
人問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無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樹木枝葉萎枯自然分析。
禽鳥悲鳴遍于寺内。
僧各驚問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見昔聽經神來禮拜。
語雲莫禮。
傍人無有見者。
于是剃發披衣在繩床内。
手執香爐跏趺而坐。
告諸弟子。
汝可取大品經讀誦。
至往生品訖。
遂合掌坐而卒。
停經數日顔色如舊。
恒有異香聞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
道宣 釋道宣。
姓錢氏。
丹徒人也。
初母妊而夢月貫其懷。
複夢梵僧語雲。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佑律師。
佑則南齊剡溪隐嶽寺僧護也。
宜從出家。
既弱冠極力護持專精克念。
感舍利現于寶函。
乃晦迹于終南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
穿地尺餘其泉迸湧。
時号為白泉寺。
猛獸馴伏每有所依。
名花芬芳奇草蔓延。
隋末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
護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淨業寺。
地當寶勢道可習成。
聞斯蔔焉。
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
時有群龍禮谒。
若男若女化為人形。
沙彌散心顧盻邪視。
龍赫然發怒将搏攫之。
尋追悔吐毒井中。
具陳而去。
宣乃令封閉。
人或潛開往往煙上。
審其神變或送異花一奁。
形似棗花大如榆莢。
香氣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李杏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門徒嘗欲舉陰事。
先是潛通。
以定觀根随病與藥。
皆此類也。
宣嘗築一壇。
俄有長眉僧談知道者。
複三果梵僧禮壇。
贊曰。
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唯師一人也。
幹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儀中舛誤皆譯之過非師之罪。
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雲。
曾撰祇洹圖經。
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是也。
貞觀中曾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
達曰。
他許送供計非妄語。
臨至齋時僧徒欲散。
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
即用施設。
乃大餘長并供僧庫。
都不委其所從來。
食訖須臾人車不見。
後不知其終。
岑阇黎 襄州禅居寺岑阇黎者。
未詳何許人。
住寺禅念為業。
有先見之明。
而寺居山薮資給素少。
粒食不斷。
岑每日将坩(口甘切)入郭乞酒而飲。
又乞滿坩可三鬥許。
将還在道行飲。
達寺坩亦空竭。
明日複爾。
在寺解齋。
将笃坩就廚請粥三升。
乃挂枝頭。
入衆以杖打僧頭。
從上至下人别一擊。
日日如是。
人以其卓越異常。
或疑打已災散不辭受之。
岑将粥入房。
舊養黧犬一頭。
并一寺内鼠乃有數千。
每旦來集。
犬鼠同食庭中堛滿。
道俗共觀。
一時失一鼠。
岑悲惋無聊。
必是犬殺。
便告責犬。
犬便□來。
岑見懊惱以杖捶犬。
将鼠埋已悲哀恸哭。
寺僧被鼠齧衣及箱以告于岑。
岑總召諸鼠各令相保。
一鼠無保。
岑曰。
汝何齧人衣杖捶之。
鼠不敢動。
岑為寺貧便于講堂東白馬泉下泺(音洛)中延記。
某處為廚庫。
某處為倉廪。
人并笑之。
經宿水縮地出如語。
便作遂令豐渥。
又遙記雲。
卻後六十年當有愚人于寺南立重閣者。
然寺基業不虧鬥訟不可住耳。
永徽中恰有人立重閣。
由此相訟如其語焉。
慧悟 釋慧悟。
未詳氏族。
隐太白山中持誦華嚴經。
服餌松朮。
忽于一時見一居士。
來雲相請居士騰身入空。
令悟于衣帶中坐。
攝以飛行至一道場。
見五百異僧翔空而至。
悟奄就末行。
居士語曰。
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
何得于小聖下坐。
遂即引于半千人之上。
齋訖居士曰。
本所齋意在師一人。
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
遂送還本處。
有如夢覺。
時高宗永徽中也。
法融 釋法融。
姓韋。
潤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服勤請道。
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擇無缺寸陰。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融于中坐。
忽有神蛇長丈餘。
目如星火舉頭揚威。
于室口經宿。
見融不動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蘇絕人。
自融入後往還無阻。
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
有二大鹿直入。
通僧聽法三年而去。
所住食廚基臨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瓖階。
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
昔遠公□錫朽瓖驚泉。
若此可居。
會當清泉自溢。
經宿東嶺忽湧飛泉。
清白甘美冬溫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經廊。
又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講法華經。
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
于凝冰内獲花二莖。
狀如芙蓉璨同金色。
經于七日忽然失之。
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
僧衆千人至滅诤品。
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
地忽大動聽侶驚波。
锺磬香床并皆搖蕩。
寺外道俗安然不覺。
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
出在建初。
融謂諸僧曰。
從今一去再踐無期。
離合之道此常規耳。
辭而不免。
遂出山門。
禽獸哀号逾月不止。
山澗泉池擊石湧砂一時填滿。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
一朝凋盡。
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矣。
智勤 釋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壽因舍利州别置大興國寺。
勤少小以匡護為心。
每處衆發言無不允睦。
精誠勇猛事皆冥佑。
初母患委頓為念觀音。
宅中樹葉之上皆現化佛。
合家并見。
母疾遂除。
又屬隋末荒亂諸賊競起。
勤獨守此寺賊不敢淩。
故得寺宇經像一無所損。
諸寺湮滅不可目見。
又一時權着俗衣以避兵刃。
被賊圍繞而欲殺之。
忽聞空中聲告。
師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賊見頂禮。
請将供養。
經于數月。
後投于蜀聽暠法師講。
衆至三千。
法師皆委令檢校。
遂得安帖内外無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還歸鄧州。
講維摩三論十餘遍。
後隐于北山倚立十餘年。
所居三所即今見存。
恒聞谷中锺聲。
後尋岩嶺忽見一寺。
宛麗奇常。
入中禮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數度。
後更尋覓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糧食将盡。
其行道之處土自發起。
遂除棄之明日複爾。
如是再三。
遂有谷現。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餘碩。
其粟粒大色赤稍異凡谷。
時鄧州佛法陵遲。
合州道俗就山禮請。
願出住持。
遂感夢而出。
其夢不詳子細。
後時負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進。
俄有異火兩炬照路極明。
因得見道送至村中。
火方回滅村人并見無不驚異。
永徽年初以見時事繁雜守房不出。
向淹三載讀一切經兩遍。
每讀經時恒見有神來聽。
初中後夜嘗聞彈指謦欬之聲。
至顯慶四年五月。
欲終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處。
曉夜經構使畢。
人問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無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樹木枝葉萎枯自然分析。
禽鳥悲鳴遍于寺内。
僧各驚問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見昔聽經神來禮拜。
語雲莫禮。
傍人無有見者。
于是剃發披衣在繩床内。
手執香爐跏趺而坐。
告諸弟子。
汝可取大品經讀誦。
至往生品訖。
遂合掌坐而卒。
停經數日顔色如舊。
恒有異香聞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
道宣 釋道宣。
姓錢氏。
丹徒人也。
初母妊而夢月貫其懷。
複夢梵僧語雲。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佑律師。
佑則南齊剡溪隐嶽寺僧護也。
宜從出家。
既弱冠極力護持專精克念。
感舍利現于寶函。
乃晦迹于終南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
穿地尺餘其泉迸湧。
時号為白泉寺。
猛獸馴伏每有所依。
名花芬芳奇草蔓延。
隋末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
護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淨業寺。
地當寶勢道可習成。
聞斯蔔焉。
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
時有群龍禮谒。
若男若女化為人形。
沙彌散心顧盻邪視。
龍赫然發怒将搏攫之。
尋追悔吐毒井中。
具陳而去。
宣乃令封閉。
人或潛開往往煙上。
審其神變或送異花一奁。
形似棗花大如榆莢。
香氣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李杏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門徒嘗欲舉陰事。
先是潛通。
以定觀根随病與藥。
皆此類也。
宣嘗築一壇。
俄有長眉僧談知道者。
複三果梵僧禮壇。
贊曰。
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唯師一人也。
幹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儀中舛誤皆譯之過非師之罪。
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雲。
曾撰祇洹圖經。
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是也。
貞觀中曾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