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
熟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咤也。
護法之故擁護和尚。
時之久矣。
宣曰。
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願為緻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
俄授于宣。
宣保銶供養焉。
複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谒。
謂宣曰。
律師當生睹史天宮持物一包雲。
是棘林香。
爾後十旬安坐而化。
幹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臘五十二。
英師 英禅師。
居西京法海寺。
有異人來谒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
自梁武殁後因循不行。
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
茍釋狴牢敢不知報。
英公尋詣義濟。
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設。
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
弟子即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範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
皆秦臣也。
鹹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無能救護。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亦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
并列國諸侯衆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窺基 釋窺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初基之生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彌。
與群兒弗類。
數方誦習神晤精爽。
至年十七遂預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弟子。
始住廣福寺。
尋奉敕選聰慧穎脫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諸佛法。
後遊五台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徒步陟彼層峰。
皆琉璃色。
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
城中有聲曰。
住住咄。
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
問曰。
汝見山下 罪苦衆生否。
答曰。
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一劍曰。
剖腹當見矣。
基自剖之。
腹開有光兩道晖映山下。
見無數人受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及筆投捧而去。
基極驚異。
明日于寺中得彌勒上生經。
以為彌勒化現。
欲開廣之。
遂援毫而授。
筆端舍利累累而下。
嘗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
皆獲瑞應。
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馔。
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
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
而天馔不至。
及基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神曰。
适見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于是遐迩增敬焉。
先是奘公親搜西域戒賢瑜伽師地論惟識宗。
而師盡領其妙。
世謂之慈恩教。
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經院。
春秋五十一。
洪昉 釋洪昉。
本京兆人。
幼而出家遂證道果。
志在禅寂而亦以講經為事。
門人常數百。
一日昉夜初獨坐。
有四人來前曰。
鬼王閻羅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
昉曰。
吾人汝鬼。
何以能至。
四人曰。
阇黎但行。
弟子能緻之。
昉從之。
四人乘馬。
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
可數百裡。
至一山。
山複有小朱門。
四人請昉閉目。
未食頃。
人曰。
開之已到王庭矣。
其宮阙室屋崇峻非常。
侍衛嚴飾頗侔人主。
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
王曰。
有小女久疾。
今幸而痊。
欲造少福修一齋。
是以請師臨顧。
齋畢自令侍送無慮。
于是請入宮中。
其齋場嚴飾華麗。
僧且萬人佛像至多。
一如人間事。
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
如人間重陰狀。
須臾王夫人後宮數百人皆出禮谒。
王女年十四五。
貌獨病色。
昉為贊禮。
願畢見諸人持千餘牙盤食到。
以次布于僧前坐。
昉于大床别置名馔甚香潔。
昉且欲食之。
鬼王白曰。
師若長住此當□鬼食。
不敢留師。
請不食。
昉懼而止。
齋畢。
餘食猶數百盤。
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
昉請王賜之餘食。
王曰。
促持去賜之。
諸官拜謝相顧喜笑。
口開達于兩耳。
王因跪曰。
師既惠顧無他供養。
有絹五百匹奉師。
請為受八關齋戒。
師曰。
鬼絹紙也。
吾不用之。
王曰。
自有人絹奉師。
因為受八關齋戒。
戒畢。
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
昉忽開目已到所居。
天猶未曙。
門人但謂入禅不覺所适。
昉忽開目命火照床。
前五百缣在焉。
弟子問之。
乃言其故。
昉既禅行素高聲價日盛。
頃到鬼所但神往耳。
而其形不動。
未幾晨坐。
有二天人其質殊麗。
拜谒請曰。
南天王提頭賴咤請師至天供養。
昉許之。
因敷天衣坐昉。
二人執衣舉而騰空。
斯須已到南天。
王領侍從曲躬禮拜曰。
師道行高遠。
諸天願睹師講誦。
是以辄請師。
因置高座坐昉。
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
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
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
昉初到天形質猶人也。
見天王之後身自長大與天人等。
設諸珍馔皆自然味。
甘美非常。
食畢王因請入宮。
更設供具談話疑至。
其侍衛天官兼鬼神甚衆。
後忽言曰。
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
請師且少留。
又戒左右曰。
師欲遊觀所在聽之。
但莫使到後園。
再三言而去。
去後昉念曰後園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
伺無人之際竊至後園。
其園甚大泉流池沼。
樹木花藥處處皆有。
非人間所識漸漸深入。
遙聞大呻叫聲不可忍聽。
遂到其傍見大銅柱。
徑數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
或以銀铛鎖其頂。
或穿其胸骨者。
至有數萬。
頭皆夜叉也。
鋸牙鈎爪身倍于天人。
見禅師至叩頭言饑曰。
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鎖。
今乞免我。
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
必不敢食人為害。
為饑渴所逼。
發此言時口中火出。
間其鎖早晚。
或雲毘婆屍佛出世時。
動則數千萬年。
亦有三五輩老者。
言誠志懇僧許解其縛。
而遽還。
斯須王至。
先問師頗遊後園乎。
左右曰無。
王乃喜坐定。
昉曰。
适到後園。
見鎖衆生數萬。
彼何過乎。
王怃然曰。
師果遊後園。
然小慈是大慈之賊。
師不須問。
昉又固問。
王曰。
此諸惡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
非諸天防護。
世人已為此鬼食盡。
此皆大惡鬼。
不可以理待。
故鎖之。
昉曰。
适見三五輩。
老者頗誠言。
但人間求他食請免之。
若此曹不食之。
餘者亦可舍也。
王曰。
此鬼言。
何可信。
昉固請。
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
俄而解至。
叩頭曰。
蒙恩釋放。
年已老矣。
今得去必不敢擾人。
王曰。
以禅師
熟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咤也。
護法之故擁護和尚。
時之久矣。
宣曰。
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願為緻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
俄授于宣。
宣保銶供養焉。
複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谒。
謂宣曰。
律師當生睹史天宮持物一包雲。
是棘林香。
爾後十旬安坐而化。
幹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臘五十二。
英師 英禅師。
居西京法海寺。
有異人來谒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
自梁武殁後因循不行。
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
茍釋狴牢敢不知報。
英公尋詣義濟。
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設。
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
弟子即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範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
皆秦臣也。
鹹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無能救護。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亦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
并列國諸侯衆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窺基 釋窺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初基之生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彌。
與群兒弗類。
數方誦習神晤精爽。
至年十七遂預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弟子。
始住廣福寺。
尋奉敕選聰慧穎脫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諸佛法。
後遊五台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徒步陟彼層峰。
皆琉璃色。
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
城中有聲曰。
住住咄。
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
問曰。
汝見山下 罪苦衆生否。
答曰。
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一劍曰。
剖腹當見矣。
基自剖之。
腹開有光兩道晖映山下。
見無數人受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及筆投捧而去。
基極驚異。
明日于寺中得彌勒上生經。
以為彌勒化現。
欲開廣之。
遂援毫而授。
筆端舍利累累而下。
嘗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
皆獲瑞應。
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馔。
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
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
而天馔不至。
及基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神曰。
适見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于是遐迩增敬焉。
先是奘公親搜西域戒賢瑜伽師地論惟識宗。
而師盡領其妙。
世謂之慈恩教。
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經院。
春秋五十一。
洪昉 釋洪昉。
本京兆人。
幼而出家遂證道果。
志在禅寂而亦以講經為事。
門人常數百。
一日昉夜初獨坐。
有四人來前曰。
鬼王閻羅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
昉曰。
吾人汝鬼。
何以能至。
四人曰。
阇黎但行。
弟子能緻之。
昉從之。
四人乘馬。
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
可數百裡。
至一山。
山複有小朱門。
四人請昉閉目。
未食頃。
人曰。
開之已到王庭矣。
其宮阙室屋崇峻非常。
侍衛嚴飾頗侔人主。
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
王曰。
有小女久疾。
今幸而痊。
欲造少福修一齋。
是以請師臨顧。
齋畢自令侍送無慮。
于是請入宮中。
其齋場嚴飾華麗。
僧且萬人佛像至多。
一如人間事。
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
如人間重陰狀。
須臾王夫人後宮數百人皆出禮谒。
王女年十四五。
貌獨病色。
昉為贊禮。
願畢見諸人持千餘牙盤食到。
以次布于僧前坐。
昉于大床别置名馔甚香潔。
昉且欲食之。
鬼王白曰。
師若長住此當□鬼食。
不敢留師。
請不食。
昉懼而止。
齋畢。
餘食猶數百盤。
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
昉請王賜之餘食。
王曰。
促持去賜之。
諸官拜謝相顧喜笑。
口開達于兩耳。
王因跪曰。
師既惠顧無他供養。
有絹五百匹奉師。
請為受八關齋戒。
師曰。
鬼絹紙也。
吾不用之。
王曰。
自有人絹奉師。
因為受八關齋戒。
戒畢。
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
昉忽開目已到所居。
天猶未曙。
門人但謂入禅不覺所适。
昉忽開目命火照床。
前五百缣在焉。
弟子問之。
乃言其故。
昉既禅行素高聲價日盛。
頃到鬼所但神往耳。
而其形不動。
未幾晨坐。
有二天人其質殊麗。
拜谒請曰。
南天王提頭賴咤請師至天供養。
昉許之。
因敷天衣坐昉。
二人執衣舉而騰空。
斯須已到南天。
王領侍從曲躬禮拜曰。
師道行高遠。
諸天願睹師講誦。
是以辄請師。
因置高座坐昉。
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
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
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
昉初到天形質猶人也。
見天王之後身自長大與天人等。
設諸珍馔皆自然味。
甘美非常。
食畢王因請入宮。
更設供具談話疑至。
其侍衛天官兼鬼神甚衆。
後忽言曰。
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
請師且少留。
又戒左右曰。
師欲遊觀所在聽之。
但莫使到後園。
再三言而去。
去後昉念曰後園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
伺無人之際竊至後園。
其園甚大泉流池沼。
樹木花藥處處皆有。
非人間所識漸漸深入。
遙聞大呻叫聲不可忍聽。
遂到其傍見大銅柱。
徑數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
或以銀铛鎖其頂。
或穿其胸骨者。
至有數萬。
頭皆夜叉也。
鋸牙鈎爪身倍于天人。
見禅師至叩頭言饑曰。
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鎖。
今乞免我。
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
必不敢食人為害。
為饑渴所逼。
發此言時口中火出。
間其鎖早晚。
或雲毘婆屍佛出世時。
動則數千萬年。
亦有三五輩老者。
言誠志懇僧許解其縛。
而遽還。
斯須王至。
先問師頗遊後園乎。
左右曰無。
王乃喜坐定。
昉曰。
适到後園。
見鎖衆生數萬。
彼何過乎。
王怃然曰。
師果遊後園。
然小慈是大慈之賊。
師不須問。
昉又固問。
王曰。
此諸惡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
非諸天防護。
世人已為此鬼食盡。
此皆大惡鬼。
不可以理待。
故鎖之。
昉曰。
适見三五輩。
老者頗誠言。
但人間求他食請免之。
若此曹不食之。
餘者亦可舍也。
王曰。
此鬼言。
何可信。
昉固請。
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
俄而解至。
叩頭曰。
蒙恩釋放。
年已老矣。
今得去必不敢擾人。
王曰。
以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