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取笛以進。
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
瘗于龍門山。
道俗奔赴數千人。
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萬回 萬回師。
阌鄉人也。
俗姓張氏。
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歲方言語。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長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顧。
口惟連稱平等。
因耕一隴長數十裡。
遇溝坑見阻乃止。
其父怒而擊之。
回曰。
總耕何分彼此。
乃止擊而罷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
日夕涕泣憂思不止。
回顧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豈非憂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
某将往視之。
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發書視之乃兄迹也。
一家異之。
弘農抵安西。
蓋萬餘裡。
以其萬裡而回故。
号曰萬回。
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
見佛龛題曰。
菩薩萬回。
谪向阌鄉地教化。
奘馳驿至阌鄉。
問此有萬回無。
令呼之。
萬回至奘禮之。
施三衣瓶缽而去。
後則天追入内語事多驗。
時張易之大起第宅。
萬回嘗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将作監。
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
三郎斫汝頭。
韋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變遂鸩之。
不悟為玄宗所誅也。
天後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
諸公曰。
各欲聖人一言以定吉兇。
撫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聖人與我受記。
諸弟子不可更争。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雲。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雲。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暐等同谒。
回見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驅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撫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
已後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曆曆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後蓋指祿山之禍也。
及睿宗在藩邸時。
或遊行人間。
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
聖人來。
其處信宿間。
睿宗必經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則天以示萬回。
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之。
宜兄弟。
後生申王。
儀形瑰偉善于飲啖。
景龍中時時出入。
士庶貴賤競來禮拜。
萬回披錦袍。
或笑罵或擊鼓。
然後随事為驗。
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雲中卒于此宅。
臨終大呼遣求本鄉河水。
弟子徒侶覓無。
萬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湧出。
飲竟而終。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處寂 釋處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師事寶修禅師。
服勤寡欲與物無競。
雅通玄奧。
天後聞之诏入内賜摩衲僧伽梨。
辭乞歸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類。
資民所重。
學其道者臻萃。
由是頗形奇異。
如無相大師自新羅國将來谒诜禅師。
寂預戒衆曰。
外來之賓明日當見矣。
宜灑掃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東賓至也。
開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處分令境内應是。
沙門追集。
惟寂久不下山。
或勸寂往參免為厲階。
寂謂弟子曰。
汝雖出家猶未識業。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畢至。
或曰。
唯處寂蔑視藩侯弗來緻賀。
晔微怒也。
屈諸僧升廳坐已。
将啟怒端問寂違^5□之由。
愠色勃興僧皆股栗。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歸宅至廳事。
後屏樹如被掴頰之聲。
尋爾氣絕。
寂年八十七歲。
示滅資中。
至今崇仰焉。
元珪 釋元珪。
姓李氏。
伊阙人也。
悟少林寺禅師。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蔔廬于獄中龐塢。
謂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東嶺。
吾滅汝必塔吾骸于此。
珪安禅于岩阿。
時有峨冠褲褶。
部曲繁多。
稱谒大師。
珪睹其貌偉精爽不倫。
謂之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曰師甯識我耶。
珪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
豈分别識也。
對曰。
我此嶽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珪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茍能壞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嶽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聰明正直于餘神。
豈能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願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珪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珪辭不獲。
即為張座焚香秉爐正機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傾聽虛心納教。
珪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盜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
曰非謂此也。
謂飨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殺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殺。
曰非謂此也。
謂有濫誤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謂也。
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敗乎。
神曰。
力能。
珪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寂默而不為體。
悟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享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若能無心于萬物。
則羅欲不為淫。
福淫禍善不為盜。
濫誤混疑不為殺。
先後違天不為妄。
惛荒颠倒不為醉。
是謂無心也。
無心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衆生。
無汝及無我。
無我無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亞佛。
珪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啟跪頗恭曰。
可得聞乎。
曰汝能戾(音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珪曰。
是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滅。
亘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
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耳。
作用冥現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嶽神曰。
我誠淺昧未聞空義。
願師授我戒。
我當奉行。
更何業因可拘塵界。
我願報慈德。
珪曰。
吾觀身無物。
觀無常法窟塊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師必命我為世間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珪曰。
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隳叛佛耶。
随意垂誨。
珪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也。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後此樹于東嶺乎。
神曰。
已聞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風雨擺搖震運。
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珪門送而觀之。
見儀衛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
隆棟壯宇岌^5□将^2□。
定僧膽動宿鳥聲狂。
互相敲磕(苦蓋切)物不安所。
乃謂衆僧曰。
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诘旦和霁。
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焉。
珪謂其徒曰。
吾殁後無令外知。
若為口實人将妖我也。
以開元四年卒。
壽七十三。
通玄 通玄。
姓李氏。
太原東北人也。
舉動之間不可量度。
身長七尺餘。
形貌紫色眉長過目。
髭鬓如畫發绀而螺施。
唇紅潤齒密緻。
戴桦皮冠衣大布。
縫掖之制腰不束帶足不蹑履。
雖冬無皴(七旬切)皲(音軍)之患夏無垢汗之侵。
放曠自得靡所拘絆。
而該博古今洞精儒釋
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
瘗于龍門山。
道俗奔赴數千人。
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萬回 萬回師。
阌鄉人也。
俗姓張氏。
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歲方言語。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長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顧。
口惟連稱平等。
因耕一隴長數十裡。
遇溝坑見阻乃止。
其父怒而擊之。
回曰。
總耕何分彼此。
乃止擊而罷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
日夕涕泣憂思不止。
回顧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豈非憂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
某将往視之。
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發書視之乃兄迹也。
一家異之。
弘農抵安西。
蓋萬餘裡。
以其萬裡而回故。
号曰萬回。
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
見佛龛題曰。
菩薩萬回。
谪向阌鄉地教化。
奘馳驿至阌鄉。
問此有萬回無。
令呼之。
萬回至奘禮之。
施三衣瓶缽而去。
後則天追入内語事多驗。
時張易之大起第宅。
萬回嘗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将作監。
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
三郎斫汝頭。
韋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變遂鸩之。
不悟為玄宗所誅也。
天後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
諸公曰。
各欲聖人一言以定吉兇。
撫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聖人與我受記。
諸弟子不可更争。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雲。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雲。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暐等同谒。
回見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驅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撫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
已後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曆曆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後蓋指祿山之禍也。
及睿宗在藩邸時。
或遊行人間。
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
聖人來。
其處信宿間。
睿宗必經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則天以示萬回。
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之。
宜兄弟。
後生申王。
儀形瑰偉善于飲啖。
景龍中時時出入。
士庶貴賤競來禮拜。
萬回披錦袍。
或笑罵或擊鼓。
然後随事為驗。
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雲中卒于此宅。
臨終大呼遣求本鄉河水。
弟子徒侶覓無。
萬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湧出。
飲竟而終。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處寂 釋處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師事寶修禅師。
服勤寡欲與物無競。
雅通玄奧。
天後聞之诏入内賜摩衲僧伽梨。
辭乞歸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類。
資民所重。
學其道者臻萃。
由是頗形奇異。
如無相大師自新羅國将來谒诜禅師。
寂預戒衆曰。
外來之賓明日當見矣。
宜灑掃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東賓至也。
開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處分令境内應是。
沙門追集。
惟寂久不下山。
或勸寂往參免為厲階。
寂謂弟子曰。
汝雖出家猶未識業。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畢至。
或曰。
唯處寂蔑視藩侯弗來緻賀。
晔微怒也。
屈諸僧升廳坐已。
将啟怒端問寂違^5□之由。
愠色勃興僧皆股栗。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歸宅至廳事。
後屏樹如被掴頰之聲。
尋爾氣絕。
寂年八十七歲。
示滅資中。
至今崇仰焉。
元珪 釋元珪。
姓李氏。
伊阙人也。
悟少林寺禅師。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蔔廬于獄中龐塢。
謂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東嶺。
吾滅汝必塔吾骸于此。
珪安禅于岩阿。
時有峨冠褲褶。
部曲繁多。
稱谒大師。
珪睹其貌偉精爽不倫。
謂之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曰師甯識我耶。
珪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
豈分别識也。
對曰。
我此嶽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珪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茍能壞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嶽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聰明正直于餘神。
豈能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願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珪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珪辭不獲。
即為張座焚香秉爐正機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傾聽虛心納教。
珪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盜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
曰非謂此也。
謂飨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殺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殺。
曰非謂此也。
謂有濫誤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謂也。
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敗乎。
神曰。
力能。
珪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寂默而不為體。
悟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享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若能無心于萬物。
則羅欲不為淫。
福淫禍善不為盜。
濫誤混疑不為殺。
先後違天不為妄。
惛荒颠倒不為醉。
是謂無心也。
無心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衆生。
無汝及無我。
無我無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亞佛。
珪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啟跪頗恭曰。
可得聞乎。
曰汝能戾(音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珪曰。
是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滅。
亘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
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耳。
作用冥現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嶽神曰。
我誠淺昧未聞空義。
願師授我戒。
我當奉行。
更何業因可拘塵界。
我願報慈德。
珪曰。
吾觀身無物。
觀無常法窟塊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師必命我為世間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珪曰。
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隳叛佛耶。
随意垂誨。
珪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也。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後此樹于東嶺乎。
神曰。
已聞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風雨擺搖震運。
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珪門送而觀之。
見儀衛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
隆棟壯宇岌^5□将^2□。
定僧膽動宿鳥聲狂。
互相敲磕(苦蓋切)物不安所。
乃謂衆僧曰。
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诘旦和霁。
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焉。
珪謂其徒曰。
吾殁後無令外知。
若為口實人将妖我也。
以開元四年卒。
壽七十三。
通玄 通玄。
姓李氏。
太原東北人也。
舉動之間不可量度。
身長七尺餘。
形貌紫色眉長過目。
髭鬓如畫發绀而螺施。
唇紅潤齒密緻。
戴桦皮冠衣大布。
縫掖之制腰不束帶足不蹑履。
雖冬無皴(七旬切)皲(音軍)之患夏無垢汗之侵。
放曠自得靡所拘絆。
而該博古今洞精儒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