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七

關燈


    發于辭氣若铿巨鐘。

    而傾心華藏未始辍懷。

    開元七年春赍新華嚴經。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縣之西南同颍鄉大賢村高山奴家止。

    于偏房中造論演暢華嚴。

    不出戶庭幾千三載。

    高與鄰裡怪而不測。

    每日食棗十顆柏葉餅一枚。

    餘無所須。

    其後移于南谷馬家古佛堂側。

    立小土屋閑處宴息焉。

    高氏供棗餅。

    亦至嘗赍其論并經往韓氏莊。

    中路遇一虎。

    玄撫其背以所負經論搭載去土龛中。

    虎弭耳前行。

    其處無泉可汲用。

    會暴風雨拔老松去可百尺餘成池。

    約深丈許。

    其味香甘。

    至今呼為長者泉。

    裡人多因愆陽臨之祈雨。

    或多應焉。

    又造論之時。

    室無脂燭。

    每夜秉翰于口兩角出白色光長尺餘。

    炳然通照以為恒矣。

    自到士龛俄有二女子。

    韶顔都雅。

    每日饋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已徹器而去。

    凡經五載。

    至于紙墨供送無虧。

    論成泯然不現。

    所造論四十卷。

    總括八十卷經之文義。

    次決疑論四卷。

    一日鄉人聚飲之次。

    玄來謂之曰。

    汝等好住吾今去矣。

    鄉人驚怪謂為他适。

    乃曰。

    吾終矣。

    皆悲泣戀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鄉人下坡回顧其處。

    雲霧昏暗。

    至子時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從頂出上徹太虛。

    即開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也。

    報齡九十六。

    達旦數人登山。

    見其龛室内蛇虺填滿莫得而前。

    相與啟告蛇虺交散。

    少長追感。

    結輿迎于太山之北。

    甃石為墳而葬之。

    葬日有二班鹿雙白鶴雜類鳥獸若悲戀之狀焉。

     一行 釋一行。

    俗姓張氏。

    巨鹿人也。

    本名遂。

    早歲不群聰黠明利有老成之風。

    讀書不再已暗誦矣。

    師事普寂禅師出家剃染于嵩山。

    師嘗設食于寺。

    大會群僧及沙門。

    居數百裡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數人。

    時有盧鴻者。

    道高學富隐于嵩山。

    因請鴻為文贊歎其會。

    至日鴻持其文至寺。

    其師授之緻于幾案上。

    鐘梵既作。

    鴻謂普寂曰。

    某為文數千言。

    況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選其聰悟者。

    鴻當親為傳授。

    寂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紙微笑止于一覽。

    複緻于幾上。

    鴻輕其疏脫而竊怪之。

    俄而群僧會于堂。

    一行攘袂而進。

    抗音典裁一無遺忘。

    鴻驚愕久之。

    謂寂曰。

    非君所能教導也。

    當縱其遊學。

    一行因窮大衍。

    自此求訪師資不遠數千裡。

    嘗至天台國清寺見一院。

    古松數十株門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門屏間聞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聲蓛蓛。

    既而謂其徒曰。

    今日當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門。

    豈無人導達耶。

    即除一算。

    又謂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請法盡授其術。

    而門水複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迩。

    玄宗聞之召令入内。

    謂曰。

    卿何能。

    對曰。

    善記覽。

    玄宗因召掖庭取宮人籍以示之。

    周覽既畢覆其本。

    記念精熟如素所習讀。

    數幅之後。

    玄宗不覺降榻為之作禮。

    呼為聖人。

    嗟歎良久。

    尋乃诏對無恒。

    占其災福若指于掌。

    言多補益。

    刑和璞嘗謂尹愔曰。

    一行其聖人乎。

    漢之洛下闳造大衍曆雲。

    後八百歲當差一日。

    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而一行造大衍曆正其差謬。

    則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嘗詣道士尹崇。

    借揚雄太玄經。

    數日複詣崇還其書。

    崇曰此書意旨深遠。

    吾尋之積年尚不能曉。

    吾子試更研求何遽見還也。

    一行曰。

    究其義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圖及義決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謂人曰。

    此後生顔子也。

    初一行幼時家貧鄰有王姥。

    前後濟之約數十萬。

    一行嘗思報之。

    至開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無不可。

    未幾會王姥兒犯殺人。

    獄未具。

    姥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當十倍疇也。

    君上執法難以請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罵曰。

    何用識此僧。

    一行從而謝之。

    終不顧。

    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甕。

    于中。

    密選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謂曰。

    某方某角有廢園。

    汝中潛伺從午至昏。

    當有物入來。

    其數七者可盡掩之。

    失一則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後果有群豕至。

    悉獲而歸。

    一行大喜。

    令寘甕中覆以木蓋。

    封以六一泥。

    朱題梵字數十。

    其徒莫測。

    诘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問曰。

    太史奏。

    昨夜北鬥不見。

    是何祥也。

    師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後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

    古所無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則隕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擊乎。

    釋門以瞋心懷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從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鬥一星見。

    凡七日而複。

    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

    行曰。

    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終吉。

    帝驚問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進之曰。

    至萬裡即開。

    帝一日發合視之。

    蓋當歸少許。

    及祿山亂駕幸成都。

    至萬裡橋忽悟。

    未幾果歸。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滅。

    故終吉。

    至開元末裴寬為河南尹。

    寬深信佛法師事普寂禅師。

    日夕造焉。

    或一日寬詣寂。

    寂雲。

    方有少事未暇款語。

    且請遲回休息。

    寬乃屏賓從止于空室。

    見寂潔滌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聞扣門連聲雲。

    天師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詣寂作禮。

    禮訖附耳密語。

    其貌絕恭。

    寂但颔雲。

    無不可者。

    語訖複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

    寂唯雲是是無不可者。

    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堂自阖其戶寂。

    乃徐命弟子雲遣。

    聲锺一。

    行和尚滅度矣。

    左右疾走視之一如其言滅。

    度後寬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行容貌如生。

    帝親制碑書于石。

    出内庫錢五十萬建塔銅人原。

    谥曰大慧禅師。

     無畏 釋無畏三藏。

    本天竺人。

    讓國出家。

    道德名稱為天竺之冠。

    所至講法必有異相。

    初自天竺至。

    所司引谒于玄宗。

    玄宗見而敬信焉。

    因謂三藏曰。

    師不遠而來故倦矣。

    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進曰。

    臣在天竺時。

    嘗聞大唐西明寺宣律師持律第一。

    願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宣律禁戒堅苦焚修精潔。

    三藏飲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競穢污茵席。

    宣律頗不能甘之。

    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

    三藏半醉連聲呼曰。

    律師律師撲死佛子耶。

    宣律方知其為異人也。

    整衣作禮而師事焉。

    在洛時有巨蛇高丈餘長且百尺。

    其狀甚異。

    蟠繞出于山下。

    洛民鹹見之。

    畏語曰。

    此蛇欲決水潴洛城。

    即說佛書義。

    其蛇至夕則駕風露來。

    若傾聽狀。

    畏責之曰。

    爾蛇也。

    當居深山中用安其所。

    何為将欲肆毒于世耶。

    速去無患生人。

    其蛇聞之若有慚色。

    遂俯于地頃而死焉。

    其後安祿山據洛陽盡毀宗廟。

    果符其言。

    開元十年七月旱。

    帝遣使诏無畏請雨。

    畏持滿缽水以小刀攪之。

    誦咒數番。

    即有物如蚪龍從缽中矯首水面。

    畏咒遣之。

    白氣自缽騰湧。

    語诏使曰。

    速歸雨即至矣。

    诏使馳出。

    頃刻風雷震電。

    诏使趨入奏。

    禦衣巾已透濕。

    霖雨彌日而息。

    又嘗淫雨逾時。

    诏畏止之。

    畏捏泥媪五軀向之作梵語叱罵者。

    即刻而霁。

    嘗過龍河以一橐駝負經沒水。

    畏懼失經遽随之入水。

    于是龍王邀之入宮講法。

    為留三宿而出。

    所載梵夾不濕一字。

    其神異多類此。

     金剛智 釋跋日羅菩提。

    華言金剛智。

    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

    生數歲日誦萬言。

    目覽心傳終身不忘。

    年十六開悟佛理。

    乃削染出家。

    從師曆遊諸國。

    至開元中達于廣府。

    後随駕洛陽。

    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嶽渎靈祠禱之無應。

    乃诏智結壇所請。

    于是用不空鈎依菩薩法。

    在所住處起壇。

    深四肘。

    躬繪七俱胝菩薩像。

    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師謹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

    午後方開眉眼實時西北風生。

    飛瓦拔樹崩雲洩雨。

    遠近驚駭。

    而結壇之地。

    穿穴其屋洪注道場。

    質明京師一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