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皆雲。
智獲一龍穿屋飛去。
求觀其處日千萬人。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锺鐘其愛。
久疾不救移卧于鹹宜外館。
閉目不語已經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
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
以绯缯纏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
智以密語咒之。
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
智入三摩地。
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
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
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
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
公主奏曰。
冥數難移。
今王遣回略觐聖顔而已。
可半日間然後長逝。
自爾帝方加歸仰焉。
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
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
又勸河東郡王于毘盧遮那塔中繪像。
謂門人曰。
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
經數月皆如其言。
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毘盧遮那佛旋繞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願。
頂戴焚夾并新譯教法。
付囑訖寂然而化。
鑒源 釋鑒源。
不知何許人。
素行甄明。
後講華嚴經号為勝集。
日供千人粥食。
其倉簟中米粟纔數百斛。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未嘗告匮。
冥感如此。
後多征應。
有慧觀禅師。
見三百餘僧持蓮燈淩空而去。
曆曆如流星焉。
開元中崔冀公甯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宿。
預禁山四方面各三十裡火光。
至第三夜有百餘支燈。
現兼紅光可千餘尺。
冀公蹶然作禮歎未曾有。
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
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
然複庭前柏樹上晝現一燈。
其明如日。
橫布玻璃。
山可三裡所寶珠一顆圓一丈。
熠烨爚可愛。
西嶺山門懸大虹橋。
橋上梵僧老叟童子。
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
如相迎送交過之狀。
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
放通身光可高六七十尺。
複見大松林後。
忽有寺額篆書三學字。
又燈下垂繡帶二條。
東林之間夜出金山。
月當于午。
金銀二色燈列于知铉師墳側。
韋南康臯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齋。
菩薩現相焉。
義福 僧義福者。
上黨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潔。
搢紳士庶翕然歸依。
嘗從駕往東都。
所曆郡縣人皆傾向。
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學徒。
告以将終。
兵部侍郎張均。
中書侍郎嚴挺之。
刑部侍郎房管。
禮部侍郎韋涉。
常所禮谒。
是日亦同相造焉。
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
乃曰。
吾殁于是日當以決别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宿歲餌金丹。
爾來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義福謂房曰。
某與張公遊有年數矣張有非常之咎。
名節皆虧。
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
乃攜房之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公其勉之。
言訖而終。
及祿山之亂。
張均陷賊庭授僞署。
房管翊贊兩朝竟立大節。
真表 真表者。
百濟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獵。
後入深山以刀截發。
苦到忏悔舉身撲地。
志求戒法誓願要期。
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繞旋叩榼。
心心無間念念翹勤。
經于七宵诘旦。
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
為表策發教發戒緣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應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現可怖相。
而推表墜于岩下。
身無所傷。
葡蔔就登石壇上。
加複魔相未休。
百端千緒。
至第三七日質明。
有吉祥鳥鳴曰。
菩薩來也。
乃見白雲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
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儀衛陸離圍繞石壇。
香風花雨一時交集。
須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
垂手摩表頂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
乃為授法。
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禅意識與樂根相應也。
四萬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尋發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複賜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簽檢之制也。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雲。
若人求戒當先悔罪。
罪福則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進期滿限終将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其簽。
堕地以驗其罪滅不滅之相。
若百八簽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衆簽雖遠。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人重複忏悔已。
正将重悔煩惱簽。
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衆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不得戒也。
設加忏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誨雲。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囑累已大仗既回山川雲霁。
于是持天衣執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為其低垂覆路。
殊無溪谷高下之别。
飛禽鸷獸馴伏步前。
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時。
則人民男女布發掩泥者。
脫衣覆路者。
氈罽氍□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鹹曲副人情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覆于途中。
表似驚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無慈不均也。
适觀□間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表語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導引。
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
三十來裡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時則挂錫樹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号金山寺焉。
明達 明達師者。
不知其所來。
于阌鄉縣住萬回故寺。
往來過客皆谒明達授以問休咎。
明達不答。
但見其旨趣而已。
曾有人谒明達問曰。
欲至京谒親。
親安否。
明達以竹杖。
至京而親亡。
又有谒達者。
達取寺家馬令乘之使南北馳。
馳訖勒去。
其人至京授采訪判官。
乘驿無所不至。
又有谒達者。
達以所持杖畫地為堆阜。
以杖撞築之。
地因坑臼人不曉。
至京背有發腫。
割之血流迨地。
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扈從西還谒達加秤于其肩。
至京而作相。
李雍門為湖城令。
達忽請其小馬。
雍門不與。
間一日乘馬将出。
馬忽庭中人立寺門墜馬而死。
如此頗衆。
達又嘗當寺門北望。
言曰。
此川中兵馬何多。
又長歎曰。
此中觸處總是軍隊。
及哥舒翰擁兵潼關拒逆胡。
關下阌鄉盡為戰場矣。
法秀 釋法秀者。
未詳何許人也。
居于京師。
遊于鹹鎬之間。
以勸率衆緣多成善務。
至老未嘗休懈。
開元末明皇嘗夢人雲。
将手巾五百條袈裟五百領。
于回向寺布施。
及覺問左右。
并雲無。
乃遣募缁徒道高者令尋訪。
秀出應召曰。
某知回向寺處。
問要幾人。
曰但得赍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矣。
遂授之。
秀徑入終南行兩日。
至極深峻處都無所見。
忽遇一碾石。
驚曰。
此人不到何有此物。
乃于其上焚所攜香。
禮祝哀祈自午至夕。
良久谷中霧起咫尺不辨。
近來漸散。
當半崖有朱柱粉壁。
玲珑如畫。
少頃轉分明。
見一寺若在雲間。
三門巨額谛視之。
乃回向也。
喜甚攀陟遂到。
時已黃昏聞鐘磬及禮佛之聲。
門者诘其所從來。
遂引入見一老僧曰。
唐皇帝萬福。
令語人相随。
曆房散手巾等。
唯餘一分。
一房但空榻無人。
有一衣服坐席。
似有所适者。
遂卻見老僧。
僧曰。
更往當已來矣。
秀複至欲授手巾等。
一房但空榻者亦無人矣。
又具言之。
僧笑令坐。
顧侍者曰。
彼房取尺八來。
至乃玉尺八也。
僧曰。
汝見彼胡僧否。
曰見。
僧曰。
此是權代汝主者。
國内當亂。
人死無數。
此名磨滅王。
其一室是汝主房也。
汝主在寺以愛吹尺八谪在人間。
此常吹者也。
今限亦滿。
即卻歸矣。
明日遣就齋。
齋訖曰。
汝當回可将此尺八付汝主。
并袈裟手巾令自收。
秀膜拜而回。
童子送出纔數步。
又雲霧四合。
及散則複不見寺矣。
乃持手巾袈裟尺八等進于玄宗。
及召見具述本末
智獲一龍穿屋飛去。
求觀其處日千萬人。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锺鐘其愛。
久疾不救移卧于鹹宜外館。
閉目不語已經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
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
以绯缯纏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
智以密語咒之。
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
智入三摩地。
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
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
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
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
公主奏曰。
冥數難移。
今王遣回略觐聖顔而已。
可半日間然後長逝。
自爾帝方加歸仰焉。
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
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
又勸河東郡王于毘盧遮那塔中繪像。
謂門人曰。
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
經數月皆如其言。
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毘盧遮那佛旋繞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願。
頂戴焚夾并新譯教法。
付囑訖寂然而化。
鑒源 釋鑒源。
不知何許人。
素行甄明。
後講華嚴經号為勝集。
日供千人粥食。
其倉簟中米粟纔數百斛。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未嘗告匮。
冥感如此。
後多征應。
有慧觀禅師。
見三百餘僧持蓮燈淩空而去。
曆曆如流星焉。
開元中崔冀公甯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宿。
預禁山四方面各三十裡火光。
至第三夜有百餘支燈。
現兼紅光可千餘尺。
冀公蹶然作禮歎未曾有。
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
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
然複庭前柏樹上晝現一燈。
其明如日。
橫布玻璃。
山可三裡所寶珠一顆圓一丈。
熠烨爚可愛。
西嶺山門懸大虹橋。
橋上梵僧老叟童子。
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
如相迎送交過之狀。
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
放通身光可高六七十尺。
複見大松林後。
忽有寺額篆書三學字。
又燈下垂繡帶二條。
東林之間夜出金山。
月當于午。
金銀二色燈列于知铉師墳側。
韋南康臯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齋。
菩薩現相焉。
義福 僧義福者。
上黨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潔。
搢紳士庶翕然歸依。
嘗從駕往東都。
所曆郡縣人皆傾向。
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學徒。
告以将終。
兵部侍郎張均。
中書侍郎嚴挺之。
刑部侍郎房管。
禮部侍郎韋涉。
常所禮谒。
是日亦同相造焉。
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
乃曰。
吾殁于是日當以決别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宿歲餌金丹。
爾來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義福謂房曰。
某與張公遊有年數矣張有非常之咎。
名節皆虧。
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
乃攜房之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公其勉之。
言訖而終。
及祿山之亂。
張均陷賊庭授僞署。
房管翊贊兩朝竟立大節。
真表 真表者。
百濟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獵。
後入深山以刀截發。
苦到忏悔舉身撲地。
志求戒法誓願要期。
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繞旋叩榼。
心心無間念念翹勤。
經于七宵诘旦。
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
為表策發教發戒緣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應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現可怖相。
而推表墜于岩下。
身無所傷。
葡蔔就登石壇上。
加複魔相未休。
百端千緒。
至第三七日質明。
有吉祥鳥鳴曰。
菩薩來也。
乃見白雲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
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儀衛陸離圍繞石壇。
香風花雨一時交集。
須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
垂手摩表頂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
乃為授法。
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禅意識與樂根相應也。
四萬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尋發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複賜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簽檢之制也。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雲。
若人求戒當先悔罪。
罪福則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進期滿限終将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其簽。
堕地以驗其罪滅不滅之相。
若百八簽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衆簽雖遠。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人重複忏悔已。
正将重悔煩惱簽。
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衆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不得戒也。
設加忏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誨雲。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囑累已大仗既回山川雲霁。
于是持天衣執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為其低垂覆路。
殊無溪谷高下之别。
飛禽鸷獸馴伏步前。
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時。
則人民男女布發掩泥者。
脫衣覆路者。
氈罽氍□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鹹曲副人情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覆于途中。
表似驚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無慈不均也。
适觀□間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表語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導引。
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
三十來裡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時則挂錫樹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号金山寺焉。
明達 明達師者。
不知其所來。
于阌鄉縣住萬回故寺。
往來過客皆谒明達授以問休咎。
明達不答。
但見其旨趣而已。
曾有人谒明達問曰。
欲至京谒親。
親安否。
明達以竹杖。
至京而親亡。
又有谒達者。
達取寺家馬令乘之使南北馳。
馳訖勒去。
其人至京授采訪判官。
乘驿無所不至。
又有谒達者。
達以所持杖畫地為堆阜。
以杖撞築之。
地因坑臼人不曉。
至京背有發腫。
割之血流迨地。
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扈從西還谒達加秤于其肩。
至京而作相。
李雍門為湖城令。
達忽請其小馬。
雍門不與。
間一日乘馬将出。
馬忽庭中人立寺門墜馬而死。
如此頗衆。
達又嘗當寺門北望。
言曰。
此川中兵馬何多。
又長歎曰。
此中觸處總是軍隊。
及哥舒翰擁兵潼關拒逆胡。
關下阌鄉盡為戰場矣。
法秀 釋法秀者。
未詳何許人也。
居于京師。
遊于鹹鎬之間。
以勸率衆緣多成善務。
至老未嘗休懈。
開元末明皇嘗夢人雲。
将手巾五百條袈裟五百領。
于回向寺布施。
及覺問左右。
并雲無。
乃遣募缁徒道高者令尋訪。
秀出應召曰。
某知回向寺處。
問要幾人。
曰但得赍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矣。
遂授之。
秀徑入終南行兩日。
至極深峻處都無所見。
忽遇一碾石。
驚曰。
此人不到何有此物。
乃于其上焚所攜香。
禮祝哀祈自午至夕。
良久谷中霧起咫尺不辨。
近來漸散。
當半崖有朱柱粉壁。
玲珑如畫。
少頃轉分明。
見一寺若在雲間。
三門巨額谛視之。
乃回向也。
喜甚攀陟遂到。
時已黃昏聞鐘磬及禮佛之聲。
門者诘其所從來。
遂引入見一老僧曰。
唐皇帝萬福。
令語人相随。
曆房散手巾等。
唯餘一分。
一房但空榻無人。
有一衣服坐席。
似有所适者。
遂卻見老僧。
僧曰。
更往當已來矣。
秀複至欲授手巾等。
一房但空榻者亦無人矣。
又具言之。
僧笑令坐。
顧侍者曰。
彼房取尺八來。
至乃玉尺八也。
僧曰。
汝見彼胡僧否。
曰見。
僧曰。
此是權代汝主者。
國内當亂。
人死無數。
此名磨滅王。
其一室是汝主房也。
汝主在寺以愛吹尺八谪在人間。
此常吹者也。
今限亦滿。
即卻歸矣。
明日遣就齋。
齋訖曰。
汝當回可将此尺八付汝主。
并袈裟手巾令自收。
秀膜拜而回。
童子送出纔數步。
又雲霧四合。
及散則複不見寺矣。
乃持手巾袈裟尺八等進于玄宗。
及召見具述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