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玄宗大感悅。
持以吹之。
宛是先所禦者。
後十餘年遂有祿山之禍。
所見胡僧即祿山也。
秀感所遇精進倍切不知所終。
懶殘 懶殘者。
唐天寶初衡嶽寺執役僧也。
退食即收所餘而食。
性懶而食殘。
故号懶殘也。
晝專一寺之工。
夜止群牛之下。
曾無倦色。
已二十年矣。
時邺侯李沙寺中讀書。
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
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
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戚。
謂懶殘經音先凄惋而後喜悅。
必谪堕之人。
時将去矣。
候中夜李公潛往谒焉。
望席門通名而拜。
懶殘大诟仰空而唾曰。
是将賊我。
李公愈加謹敬。
唯拜而已。
懶殘正撥牛糞火出。
芋啖之良。
久乃曰可。
以席地取。
所啖芋之半以授焉。
李公捧承盡食而謝。
謂李公曰。
慎勿多言。
領取十年宰相。
公又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嶽修道甚嚴。
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
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
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
又以數百人鼓噪以推之。
物力竭而石愈固。
更無他途可以修事。
懶殘曰。
不假人力我試去之。
衆皆大笑以為狂人。
懶殘曰。
何必見嗤。
試可乃已。
寺僧笑而許之。
遂履石而動。
忽轉盤而下。
聲若震雷。
山路既開。
寺僧皆羅拜。
一郡皆呼至聖。
刺史奉之如神。
懶殘悄然乃懷去意。
寺外虎豹忽爾成群。
日有殺傷無由禁止。
懶殘曰。
授我棰為爾盡驅除之。
衆皆曰。
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
遂與之荊挺。
皆蹑而觀之。
纔出門見一虎^3□之而去。
懶殘既去虎亦絕蹤。
從李公果十年為相也。
西域僧 釋天竺亡名僧者。
未詳何印度人也。
其貌惡陋纏幹陀色缦條衣。
穿革屣曳鐵錫。
化行于京辇。
當韋臯之生也。
纔三日其家召僧齋。
此僧不召自來。
韋氏家僮鹹怒之。
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
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
别久無恙乎。
嬰兒若有喜色。
衆皆異之。
韋氏先君曰。
此子生纔三日。
吾師何故言别久耶。
胡僧曰。
此非檀越之所知也。
韋氏固問之。
胡僧曰。
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後身耳。
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
蜀人受其賜且久。
今降于世将為蜀門帥。
且受蜀人之福。
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
今聞降生韋氏。
吾故不遠而來。
韋氏異其言。
因以武侯字之。
後韋臯自少金吾節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
在蜀門十八年。
果契胡僧之語也。
本淨 釋本淨。
未詳何許人。
道氣高抗。
聞閩嶺多禅宗知識。
曆往參之。
又聞長溪霍童山多神仙洞府。
然山中不容凡俗。
淨乃入山結茅為室。
室側有毒龍石穴。
其龍夭矯而出。
變現無恒。
遂呼召之而馴擾焉。
又諸猛虎橫路為害。
樵者不敢深入。
淨撫其頭誡約丁甯。
虎弭耳而去。
嘗清宵有九人冠帻褲褶稱寄宿。
盡納諸庵内。
明旦告辭偕化為鶴。
鳴唳空中而去。
淨後罔知其終。
懷玉 釋懷玉。
姓高氏。
丹丘人也。
執持律法名節峭然。
一食長坐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
行忏悔之法。
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
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
翌日俄見西方聖像數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銀台從窗而入。
玉雲。
我合得金台。
銀台卻出。
玉倍虔志。
後空聲報雲。
頭上已有光暈矣。
請加趺結彌陀佛印。
時佛光充室。
玉手約人退曰。
莫觸此光明。
數日又有白毫光現聖衆滿空。
玉雲。
若聞異香我報将盡。
須臾香氣盈空海衆遍滿。
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金色。
共禦金剛台來迎玉含笑而終。
無相 釋無相。
新羅國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玄宗召見隸于禅定寺号無相。
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犢二交角盤磅于座下。
近身甚急。
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
扪摸至腹。
相殊不傾動。
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
忽雪深有二猛獸來。
相自洗拭裸卧其前。
願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長。
獵者疑是異獸将射之複止。
複構精舍于亂墓間。
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幻惑。
乃追至。
命徒二十餘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戰栗心神俱失。
頃之大風卒起。
沙石飛揚直入廳事。
飄簾卷幕。
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
忏畢風止。
奉送舊所。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
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
懼其卻回其國危殆。
将遣刺客來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曰。
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傷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挾席。
坐禅座之側。
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揮刀。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後門素有巨坑。
乃曳去瘗之。
複以土拌滅其迹而去。
質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曰。
此樹與塔齊。
塔當毀矣。
至會昌廢毀正與塔齊。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
果來供設。
其神異多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卒。
壽七十七。
嵩嶽僧 嵩嶽破竈堕和尚。
隐居嵩山。
山有廟甚靈。
惟安一竈祭無虛日。
師入廟以杖擊竈雲。
此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靈從何起。
又擊三下。
褶乃傾破堕落。
須臾一青衣人設拜師前曰。
我本此竈神久受業報。
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生。
特來禮謝。
再拜而去。
少頃徒衆問師。
竈神得何經旨便得生天。
師曰。
我隻向伊道。
隻泥瓦合成别無道理為伊。
衆無語。
師良久雲。
會麼。
衆雲。
不會。
師曰。
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
衆僧乃禮拜。
師曰。
破也堕也。
于是其衆大悟玄旨。
儀光 儀光禅師。
住青龍寺。
行業至高。
有朝士妻喪請師至家修福。
師住其家數日。
居于庑前大申供養。
俗每人死谒巫。
巫即言。
其殺出日必有妨害。
死家多出避之。
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門。
潛去不告師。
師但于堂前明燈讀經。
弟子十一人侍之。
夜将半聞堂中人起取衣服開門聲。
有一婦人出堂便往廚中營食汲水吹火。
師以為家人。
不知怪也。
及将曙婦人進食捧盤來前。
猶帶面衣。
徒跣再拜。
言曰。
勞師降臨。
今家人總出恐齋粥失時。
弟子故起為師造之。
師知是亡人。
乃受其獻方祝。
祝未畢聞開堂北戶聲。
婦人速曰。
兒子來矣。
因奔赴堂内則聞哭。
哭畢家人谒師問安否。
見盤中粥。
問師曰。
弟子等夜來實避殃禍。
不令師知家内無人。
此粥誰所造。
師笑不答。
堂内青衣驚曰。
亡者夜何故橫卧。
手即污^8□足又染泥。
何謂也。
師乃指所造粥以示之。
舉家驚異焉。
慧因 僧慧因。
善三論及法華金剛經。
常為講說。
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門雲。
王請法師。
因遂僵仆。
惟心頂暖七日卻蘇。
雲初随使者至一城。
極甚宏麗。
入見王從數百人。
下殿至閣門。
拜曰。
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
甚用為苦。
聞上人善講金剛經。
幸為敷析。
于是就坐講畢。
王施絹三百匹。
遂令送歸。
次見一講堂。
有百餘僧。
相與談論。
初極禮法少時各争競。
于手指上各生鐵爪。
共相拏掴血肉塗地。
牛頭巨卒以火燎之。
盡成灰粉。
須臾又複本身。
因驚懼卻蘇蹶然而起。
絹已在櫃與前數同。
遂得此施作功德。
自此更不講說。
惟持經而已。
普滿 僧普滿。
随意所為不拘僧相。
或歌或笑莫喻其旨。
以言事往往有驗。
故時人待之為萬回。
後于潞州佛舍中題詩數篇而亡。
所記者雲。
此水連泾水。
雙珠血滿川。
青牛将赤虎。
還号太平年題詩後人莫能知。
及賊泚稱兵。
衆方解悟。
此水者泚字。
泾水者自泾州兵亂也。
雙珠者泚與滔也。
青牛者興元二年乙醜歲。
乙者木也。
醜者牛也。
明年改元貞元。
歲在丙寅丙者火也。
寅者虎也。
至是賊已平。
故雲青牛将赤虎。
還号太平年。
神僧傳卷第七
玄宗大感悅。
持以吹之。
宛是先所禦者。
後十餘年遂有祿山之禍。
所見胡僧即祿山也。
秀感所遇精進倍切不知所終。
懶殘 懶殘者。
唐天寶初衡嶽寺執役僧也。
退食即收所餘而食。
性懶而食殘。
故号懶殘也。
晝專一寺之工。
夜止群牛之下。
曾無倦色。
已二十年矣。
時邺侯李沙寺中讀書。
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
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
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戚。
謂懶殘經音先凄惋而後喜悅。
必谪堕之人。
時将去矣。
候中夜李公潛往谒焉。
望席門通名而拜。
懶殘大诟仰空而唾曰。
是将賊我。
李公愈加謹敬。
唯拜而已。
懶殘正撥牛糞火出。
芋啖之良。
久乃曰可。
以席地取。
所啖芋之半以授焉。
李公捧承盡食而謝。
謂李公曰。
慎勿多言。
領取十年宰相。
公又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嶽修道甚嚴。
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
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
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
又以數百人鼓噪以推之。
物力竭而石愈固。
更無他途可以修事。
懶殘曰。
不假人力我試去之。
衆皆大笑以為狂人。
懶殘曰。
何必見嗤。
試可乃已。
寺僧笑而許之。
遂履石而動。
忽轉盤而下。
聲若震雷。
山路既開。
寺僧皆羅拜。
一郡皆呼至聖。
刺史奉之如神。
懶殘悄然乃懷去意。
寺外虎豹忽爾成群。
日有殺傷無由禁止。
懶殘曰。
授我棰為爾盡驅除之。
衆皆曰。
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
遂與之荊挺。
皆蹑而觀之。
纔出門見一虎^3□之而去。
懶殘既去虎亦絕蹤。
從李公果十年為相也。
西域僧 釋天竺亡名僧者。
未詳何印度人也。
其貌惡陋纏幹陀色缦條衣。
穿革屣曳鐵錫。
化行于京辇。
當韋臯之生也。
纔三日其家召僧齋。
此僧不召自來。
韋氏家僮鹹怒之。
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
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
别久無恙乎。
嬰兒若有喜色。
衆皆異之。
韋氏先君曰。
此子生纔三日。
吾師何故言别久耶。
胡僧曰。
此非檀越之所知也。
韋氏固問之。
胡僧曰。
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後身耳。
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
蜀人受其賜且久。
今降于世将為蜀門帥。
且受蜀人之福。
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
今聞降生韋氏。
吾故不遠而來。
韋氏異其言。
因以武侯字之。
後韋臯自少金吾節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
在蜀門十八年。
果契胡僧之語也。
本淨 釋本淨。
未詳何許人。
道氣高抗。
聞閩嶺多禅宗知識。
曆往參之。
又聞長溪霍童山多神仙洞府。
然山中不容凡俗。
淨乃入山結茅為室。
室側有毒龍石穴。
其龍夭矯而出。
變現無恒。
遂呼召之而馴擾焉。
又諸猛虎橫路為害。
樵者不敢深入。
淨撫其頭誡約丁甯。
虎弭耳而去。
嘗清宵有九人冠帻褲褶稱寄宿。
盡納諸庵内。
明旦告辭偕化為鶴。
鳴唳空中而去。
淨後罔知其終。
懷玉 釋懷玉。
姓高氏。
丹丘人也。
執持律法名節峭然。
一食長坐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
行忏悔之法。
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
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
翌日俄見西方聖像數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銀台從窗而入。
玉雲。
我合得金台。
銀台卻出。
玉倍虔志。
後空聲報雲。
頭上已有光暈矣。
請加趺結彌陀佛印。
時佛光充室。
玉手約人退曰。
莫觸此光明。
數日又有白毫光現聖衆滿空。
玉雲。
若聞異香我報将盡。
須臾香氣盈空海衆遍滿。
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金色。
共禦金剛台來迎玉含笑而終。
無相 釋無相。
新羅國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玄宗召見隸于禅定寺号無相。
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犢二交角盤磅于座下。
近身甚急。
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
扪摸至腹。
相殊不傾動。
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
忽雪深有二猛獸來。
相自洗拭裸卧其前。
願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長。
獵者疑是異獸将射之複止。
複構精舍于亂墓間。
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幻惑。
乃追至。
命徒二十餘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戰栗心神俱失。
頃之大風卒起。
沙石飛揚直入廳事。
飄簾卷幕。
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
忏畢風止。
奉送舊所。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
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
懼其卻回其國危殆。
将遣刺客來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曰。
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傷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挾席。
坐禅座之側。
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揮刀。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後門素有巨坑。
乃曳去瘗之。
複以土拌滅其迹而去。
質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曰。
此樹與塔齊。
塔當毀矣。
至會昌廢毀正與塔齊。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
果來供設。
其神異多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卒。
壽七十七。
嵩嶽僧 嵩嶽破竈堕和尚。
隐居嵩山。
山有廟甚靈。
惟安一竈祭無虛日。
師入廟以杖擊竈雲。
此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靈從何起。
又擊三下。
褶乃傾破堕落。
須臾一青衣人設拜師前曰。
我本此竈神久受業報。
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生。
特來禮謝。
再拜而去。
少頃徒衆問師。
竈神得何經旨便得生天。
師曰。
我隻向伊道。
隻泥瓦合成别無道理為伊。
衆無語。
師良久雲。
會麼。
衆雲。
不會。
師曰。
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
衆僧乃禮拜。
師曰。
破也堕也。
于是其衆大悟玄旨。
儀光 儀光禅師。
住青龍寺。
行業至高。
有朝士妻喪請師至家修福。
師住其家數日。
居于庑前大申供養。
俗每人死谒巫。
巫即言。
其殺出日必有妨害。
死家多出避之。
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門。
潛去不告師。
師但于堂前明燈讀經。
弟子十一人侍之。
夜将半聞堂中人起取衣服開門聲。
有一婦人出堂便往廚中營食汲水吹火。
師以為家人。
不知怪也。
及将曙婦人進食捧盤來前。
猶帶面衣。
徒跣再拜。
言曰。
勞師降臨。
今家人總出恐齋粥失時。
弟子故起為師造之。
師知是亡人。
乃受其獻方祝。
祝未畢聞開堂北戶聲。
婦人速曰。
兒子來矣。
因奔赴堂内則聞哭。
哭畢家人谒師問安否。
見盤中粥。
問師曰。
弟子等夜來實避殃禍。
不令師知家内無人。
此粥誰所造。
師笑不答。
堂内青衣驚曰。
亡者夜何故橫卧。
手即污^8□足又染泥。
何謂也。
師乃指所造粥以示之。
舉家驚異焉。
慧因 僧慧因。
善三論及法華金剛經。
常為講說。
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門雲。
王請法師。
因遂僵仆。
惟心頂暖七日卻蘇。
雲初随使者至一城。
極甚宏麗。
入見王從數百人。
下殿至閣門。
拜曰。
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
甚用為苦。
聞上人善講金剛經。
幸為敷析。
于是就坐講畢。
王施絹三百匹。
遂令送歸。
次見一講堂。
有百餘僧。
相與談論。
初極禮法少時各争競。
于手指上各生鐵爪。
共相拏掴血肉塗地。
牛頭巨卒以火燎之。
盡成灰粉。
須臾又複本身。
因驚懼卻蘇蹶然而起。
絹已在櫃與前數同。
遂得此施作功德。
自此更不講說。
惟持經而已。
普滿 僧普滿。
随意所為不拘僧相。
或歌或笑莫喻其旨。
以言事往往有驗。
故時人待之為萬回。
後于潞州佛舍中題詩數篇而亡。
所記者雲。
此水連泾水。
雙珠血滿川。
青牛将赤虎。
還号太平年題詩後人莫能知。
及賊泚稱兵。
衆方解悟。
此水者泚字。
泾水者自泾州兵亂也。
雙珠者泚與滔也。
青牛者興元二年乙醜歲。
乙者木也。
醜者牛也。
明年改元貞元。
歲在丙寅丙者火也。
寅者虎也。
至是賊已平。
故雲青牛将赤虎。
還号太平年。
神僧傳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