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關燈
辛)初中二。

    初明相。

    二明義。

    (壬)今初 善男子。

    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别者。

    當複刻木為六輪。

    于此六輪。

    以一二三。

    四五六。

    七八九。

    十十一十二。

    十三十四十五。

    十六十七十八等數。

    書字記之。

    一數主一面。

    各三面。

    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輪各四面。

    今各書三數。

    則空一面不書。

    乃得有不現者也。

    以十八數次第書于六輪。

    不可錯亂。

     (壬)二明義 當知如此諸數。

    皆從一數而起。

    以一為本。

    如是數相者。

    顯示一切衆生六根之聚。

    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

    依一實境界。

    以之為本。

    所謂依一實境界故。

    有彼無明。

    不了一法界。

    謬念思惟。

    現妄境界。

    分别取著。

    集業因緣。

    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以依内六根故。

    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以依六識故。

    于色聲香味觸法中。

    起違想。

    順想。

    非違非順等想。

    生十八種受。

     諸數皆從一數而起者。

    單一則不成數。

    一與一為二。

    二與一為三。

    三與一為四。

    四與一為五。

    乃至展轉無窮。

    無不從一起也。

    以一為本者。

    對一名二。

    而二之體。

    仍卽是一。

    對二名三。

    而三之體。

    亦仍是一。

    對三名四。

    而四之體。

    亦仍是一。

    對四名五。

    而五之體。

    亦仍是一。

    乃至展轉無窮。

    無不當位各仍是一也。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

    以無二故。

    亦本非數。

    無明不了。

    謬念思惟。

    現妄境界。

    則成見相二分。

    譬如捏目。

    妄覩二月。

    所謂一與一為二。

    亦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

    謂二月妄。

    别立一月為真。

    所謂二與一為三。

    亦所謂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也。

    真妄相對。

    既已成三。

    則必更立非真非妄。

    所謂三與一為四。

    亦所謂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也。

    謂四句可說皆妄。

    則必别立不可說句。

    所謂四與一為五。

    亦所謂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也。

    從此遂至不可窮诘。

    何非從一而起乎。

    又隻此無盡妄數。

    一一當位。

    體常是一。

    皆卽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以為其體。

    更無别體。

    故雲以一為本也。

    然無生而妄見有生。

    則一為生之始。

    無成而妄見有成。

    則六為成之始。

    儒者不了。

    謬雲。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不知吾心一念妄動。

    故不覺從一有五。

    非心外果有天也。

    又由吾心一念妄靜與妄動合。

    故不覺遂成六根。

    非心外果有地也。

    何以言之。

    妄動者。

    卽能分别之見分。

    所謂謬念思惟也。

    妄靜者。

    卽所取著之相分。

    所謂現妄境界也。

    思惟為能生。

    境界為能成。

    一得五而成六生水。

    卽為耳根。

    二得五而成七生火。

    卽為舌根。

    三得五而成八生木。

    卽為眼根。

    四得五而成九生金。

    卽為鼻根。

    五得五而成十生土。

    卽為身根。

    總攬五根五塵以為相分。

    卽為意根。

    六根頓成。

    實無次第先後。

    但依妄想。

    約數說耳。

    根塵相對而起六識。

    識之見分。

    還熏心種。

    識之相分。

    還熏色種。

    種恒生現。

    現恒熏種。

    由其集業有善不善非善不善三類差别。

    所熏種子至成熟位。

    報得現行六塵境界。

    各各有違有順及非違順。

    違名苦受。

    酬不善因。

    順名樂受。

    酬彼善因。

    非違非順名為舍受。

    酬彼非善不善無記之因。

    今以六輪表示六根六塵六識。

    以十八數表十八受。

    并從迷于一實境界而起。

    則知心外無法。

    不堕邪因及無因論。

    又顯六根塵識及十八受。

    皆依一實境界。

    以之為本。

    則知全妄卽真。

    可悟惟心及真如觀矣。

    此中依文。

    似是先有一實境界。

    次有無明。

    次有妄境。

    次因集業方有六根。

    依根取塵方有六識。

    實則語不頓彰。

    說有先後。

    非果有次第也。

    設爾。

    則六根六識未起之前先有無明。

    此無明當與何等心王相應耶。

    今謂八識及諸心數之性。

    名為一實境界。

    無始以來從未悟故。

    名為根本無明。

    此根木無明。

    秖是第七識相應之微細法執及我執耳。

    因此法執我執。

    方于第八識體。

    頓現根身器界。

    由根境為緣。

    方發六識現行。

    而其六識種子。

    并是無始本具。

    非後方生也。

    初正示輪相竟。

     (辛)二詳示占法二。

    初明自占。

    二明為他。

    (壬)初中二。

    初明占。

    二明察。

    (癸)初又二。

    初總示占法。

    二别示果報。

    (子)今初 若末來世佛諸弟子。

    于三世中所受果報。

    欲決疑意者。

    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

    占計合數。

    依數觀之以定善惡。

     (子)二别示果報三。

    初标征。

    二詳列。

    三結指。

    (醜)今初 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

    有一百八十九種。

    何等為一百八十九種。

     依輪三擲。

    總計共有一百八十九種差别。

    随其所現一種數相。

    用決果報善惡也。

     (醜)二詳列三。

    初有百六十數。

    明現世果報。

    二有十一數。

    明過去果報。

    三有十八數。

    明未來果報。

    (寅)今初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慈悲喜舍)。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根本四禅)。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

    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

    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十三者所觀人為善友。

    十四者随所聞是正法。

    十五者所觀人為惡友。

    十六者随所聞非正教。

    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

    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

    十九者所觀義不錯謬。

    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

    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

    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錯謬。

    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

    二十五者有所證為真實。

    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

    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

    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

    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

    三十者所能說邪智辯。

    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謂妖鬼通。

    非道眼也)。

    三十二者應先習觀智道。

    三十三者應先習禅定道。

    三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

    三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

    三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

    三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

    三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

    三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

    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

    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

    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

    四十三者求出家當得去。

    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

    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

    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

    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

    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

    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滿。

    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

    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

    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

    五十三者觀學問多所達。

    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

    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

    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

    六十三者求無恨得歡喜。

    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

    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

    六十六者所思人得會見。

    六十七者所思人不複會。

    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

    六十九者所憎惡得離之。

    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

    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和集。

    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和集。

    七十三者所請喚不得來。

    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

    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

    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

    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

    七十九者所望見得覩之。

    八十者所求覓得見之。

    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

    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

    八十三者觀所疑卽為實。

    八十四者觀所疑為不實。

    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

    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

    八十七者求供具當得獲。

    八十八者求資生得如意。

    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

    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

    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

    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

    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

    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

    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

    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

    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

    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

    一百者觀所失求不得。

    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

    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難。

    一百三者求離病得除愈。

    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難。

    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難。

    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

    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

    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

    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

    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為魔網。

    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

    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

    一百一十三者所向處自獲利。

    一百一十四者所遊路無惱害。

    一百一十五者所遊路有惱害。

    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饑馑起。

    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多疾疫。

    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豐樂。

    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

    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

    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将破。

    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

    一百二十三者觀所避得度難。

    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衆安隐。

    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難。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衆不安。

    一百二十八者閑靜處無諸難。

    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

    一百三十者觀怪異有損害。

    一百三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

    一百三十二者觀所夢無損害。

    一百三十三者觀所夢有損害。

    一百三十四者觀所夢精進安。

    一百三十五者觀所夢為吉利。

    一百三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

    一百三十七者觀障難漸得離。

    一百三十八者觀障亂不得離。

    一百三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

    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

    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

    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

    一百四十三者觀所難精進脫。

    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

    一百四十五者觀所患大不調。

    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

    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

    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療治。

    一百四十九者觀所患難療治。

    一百五十者觀所患精進差。

    一百五十一者觀所患久長苦。

    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

    一百五十三者觀所患向醫堪能治。

    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療是對治。

    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常得力。

    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

    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

    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療非對治。

    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

    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

     (寅)二有十一數明過去果報 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

    一百六十二者從畜生道中來。

    一百六十三者從餓鬼道中來。

    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

    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

    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

    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

    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

     (寅)三有十八數明未來果報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巳入地獄。

    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巳作畜生。

    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巳作餓鬼。

    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巳作阿修羅。

    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巳生人道。

    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巳為人王。

    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巳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巳為天王。

    一百八十者舍身巳聞深法。

    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巳得出家。

    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巳值聖僧。

    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巳生兜率天。

    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巳生淨佛國。

    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巳尋見佛。

    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巳在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巳住中乘。

    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巳獲果證。

    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巳入上乘。

     二詳列竟。

     (醜)三結指 善男子。

    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别之相。

     初明占竟。

     (癸)二明察 如此占法。

    随心所觀主念之事。

    若數合與意相當者。

    無有乖錯。

    若其所擲所合之數。

    數與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

    謂不至心。

    名為虛謬。

    其有三擲而皆無所見者。

    此人則名已得無所有也。

     但能至心。

    無不相當。

    有不相當。

    秖因不至心耳。

    問若是已得無所有人。

    豈有疑惑而待占耶。

    答。

    俱解脫人。

    得無生智。

    則不待占。

    慧解脫人。

    但得盡智。

    設遇障緣。

    仍能暫退。

    故須占察也。

    如佛在世。

    有一羅漢将證頻退。

    至第七返。

    便自斷命而入涅槃。

    佛亦不能勸谕令止。

    故知三世果報。

    雖皆虛妄。

    瞖苟未盡。

    空華曆然。

    執之則堕邪常。

    撥之則為斷見。

    悟之則緣生無性。

    無性緣生。

    當下皆卽事事無礙法界矣。

    初明自占竟。

     (壬)二明為他二。

    初自欲觀他。

    二受他求請。

    (癸)今初 複次善男子。

    若自發意觀于他人所受果報。

    事亦同爾。

     一切父母親緣。

    師徒同學。

    若存若亡。

    欲知各各三世果報。

    皆可至心代為占察也。

     (癸)二受他求請又二。

    初明如法。

    二明不應。

    (子)今初 若有他人不能自占。

    而來求請欲使占者。

    應當籌量觀察自心。

    不貪世間。

    内意清淨。

    然後乃可如上歸敬修行供養。

    至心發願而為占察。

     (子)二明不應又二。

    初斥其妨道。

    二明其虛謬。

    (醜)今初 不應貪求世間名利。

    如行師道以自妨亂。

     如行師道。

    謂如世間蔔相等師。

    行邪道也。

    邪人行正法。

    正法亦成邪故。

     (醜)二明其虛謬 若内心不清淨者。

    設令占察而不相當。

    但為虛謬耳。

     既涉貪求。

    決無感應。

    大士所立妙法。

    斷不可假借也。

    二詳示占法竟。

     (辛)三勸修至心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

    一切所占。

    不獲吉善。

    所求不得。

    種種憂慮。

    逼惱怖懼時。

    應當晝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能至心者。

    所占則吉。

    所求皆獲。

    現離衰惱。

     占雖不吉。

    者能至心稱名。

    亦可轉禍為福也。

    準此則所占雖吉。

    若恣情放逸。

    不更修善。

    亦當不久還受衰惱矣。

    噫。

    不依一實境界修二種觀。

    證無生忍。

    甯免三世果報哉。

    初示占察法竟。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助刻姓氏 玄義 常安 蔣思恩 姚氏各二兩 常淨薦父毋一兩五錢 成瓊 成道各一兩 德賢五錢 上卷 大俊 照瑞 成時 等慈 福具靈晟各一兩 等觀 普芳 成乗 海乘 性旦 智淵 章淨學 施君煥各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