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關燈
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疏 (丙)二示進趣義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上來已為末世鈍根。

    巧設除疑轉障之法。

    然而障轉疑除之後。

    正可進趣大乘。

    欲趣大乘。

    必假方便。

    故今特問之也。

     (丁)二答為二。

    初略示。

    二詳明。

    (戊)今初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

    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

    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因修信解力增長故。

    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最初所行根本之業。

    卽大佛頂經所謂最初方便也。

    一實境界。

    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惟一實相。

    更無他物。

    卽大佛頂經所謂陰入處界七大。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故能速入菩薩種性。

     (戊)二詳明三。

    初示一實境界以開圓解。

    二示二種觀道以顯圓行。

    三示三忍四佛以彰圓位。

    (己)初中三。

    初标起。

    二廣釋。

    三總結。

    (庚)今初 所言一實境界者。

     (庚)二廣釋三。

    初明體。

    二明相。

    三明藏。

    卽體相用三大意也。

    體卽法身。

    正因佛性。

    相卽般若。

    了因佛性。

    藏卽解脫。

    緣因佛性。

    體亦卽空假中。

    不可思議。

    相亦卽空假中。

    不可思議。

    藏亦卽空假中。

    不可思議。

    故雲舉一卽三。

    言三卽一。

    非一非三。

    而一而三。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是為一實境界也。

    又初明體。

    卽同起信心真如門。

    二明相。

    三明藏。

    卽同起信心生滅門。

    (辛)初明體二。

    初顯真。

    二會妄。

    真外無妄。

    故須顯真。

    妄外無真。

    故須會妄。

    真妄不二。

    乃為一實境界。

    (壬)初顯真又三。

    初顯性體。

    二顯性量。

    三顯性具。

    體卽體大。

    量卽相大。

    具卽用大。

    卽一而三。

    卽三而一。

    此之謂也。

    (癸)初顯性體 謂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

    離分别故。

     衆生。

    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

    十界衆生。

    同一心體。

    迷之而為蜎飛蠕動。

    心體無減。

    悟之而為諸佛菩薩。

    心體無增。

    以一切十界。

    從來無有二心。

    惟是一心真體。

    又一一含生。

    卽具心之全體。

    非是心之少分。

    良由心體絕待。

    不可割裂。

    無有方隅。

    不思議故。

    譬如日光。

    徧照一切隙中。

    一一隙中。

    皆見日之全體大用。

    非是日之少分。

    又一刹那中所見日光。

    卽是亘古亘今日光。

    除此現前日光之外。

    更無過去末來日光。

    可别貯積何處。

    夫日光僅是色法。

    尚爾不可思議。

    況一心靈妙而不爾耶。

    又如人世歲朝。

    則普天下人同增一歲。

    秖一歲朝。

    人人各得其全。

    不可分此一歲以為多分。

    使天下人各得少分。

    又不可謂天下之人各增一歲。

    遂使共成多多歲朝。

    夫歲時僅是假法。

    尚爾不可思議。

    況一心實體而不爾耶。

    是故不論昬迷倒惑蠢動含靈。

    現前一念心體。

    無不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别。

    故非待成佛之後。

    方證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别也。

    從本不生不滅者。

    譬如瞖目見空中華。

    華卽是空。

    故有瞖時。

    華本不生。

    縱瞖盡時華本不滅。

    以無實華可滅故也。

    衆生于無生滅中。

    妄見生滅。

    生實不生。

    滅實不滅也。

    從本自性清淨者。

    譬如煙霧騰于虛空。

    虛空之性原無垢染。

    衆生于清淨中。

    妄見垢染。

    垢染自性恒清淨也。

    從本無障無礙者。

    譬如方圓器妄現方圓空。

    空體原無方圓。

    衆生于無障礙體中。

    妄見障礙。

    障礙卽無障礙也。

    猶如虛空離分别故者。

    譬如虛空。

    離四句。

    絕百非。

    不可謂有。

    不可謂無。

    無分際。

    無動搖。

    無形質。

    無方隅。

    無彼此。

    無内外。

    無生無滅。

    無垢無淨。

    無在無不在。

    離諸戲論。

    不可分别。

    一切衆生現前一念心性。

    亦如是也。

    此是直指現前一念昬迷倒惑心體本來如此。

    故雲。

    一切衆生。

    皆證圓覺。

    又雲。

    如來成正覺時。

    悉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也。

    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若離現前一念。

    别談真心。

    何異離波覓水耶。

     (癸)二顯性量 平等普徧。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

    無二無别。

    不變不異。

    無增無減。

     此直指衆生現前一念心體。

    從來豎窮橫徧。

    不可區局也。

    現前一念。

    雖複覓之了不可得。

    而徧知一切根身器界。

    無有遺餘。

    譬如眼光。

    曉了前境。

    其光圓滿。

    得無憎愛。

    故雲。

    平等普徧無所不至圓滿十方也。

    又知色之時。

    知非是色。

    知聲之時。

    知非是聲。

    知香之時。

    知非是香。

    知味之時。

    知非是味。

    知觸之時。

    知非是觸。

    知法之時。

    知非是法。

    故雲究竟一相也。

    又色聲香味觸法。

    無是知者。

    無非知者。

    不可分析。

    不可指陳。

    故雲無二無别也。

    又發白面皺。

    知體無皺。

    六塵遷滅。

    知體無遷。

    故雲不遷不異也。

    又徧緣法界。

    知體不舒。

    清心戶堂。

    知體不縮。

    故雲無增無減也。

     (癸)三顯性具 以一切衆生心。

    一切聲聞辟支佛心。

    一切菩薩心。

    一切諸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

    無染無淨。

    真如相故。

     此直指現前一念心體。

    法爾具足十法界也。

    一切衆生。

    卽六凡法界。

    并聲聞。

    辟支。

    菩薩。

    諸佛。

    如此十界。

    皆同現前一念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

    除此現前一念心體之外。

    更無十法界心可得。

    是故若約諸佛。

    則餘九界。

    皆是佛心中之九界。

    九界無非佛心所具。

    若約地獄。

    則餘九界。

    亦皆地獄心中九界。

    九界無非地獄心中所具。

    中間八界。

    并可例知。

    譬如一室而有十燈。

    随一燈光。

    必能徧攝餘九燈光同為一光。

    互在互融也。

    又一界既具九界。

    則彼九界。

    法爾亦必還各互具。

    便是百界。

    每界各論十如。

    便是千如。

    約五陰實法。

    亦具千如。

    約衆生假名。

    亦具千如。

    約依報國土。

    亦具千如。

    便是三千性相。

    總不離現前一念心體也。

    譬如一隙中之日光。

    頓攝日輪全體。

    則必徧攝百千隙中日輪全體同歸此一隙中。

    亦必将彼一一隙中日輪所有徧照百千隙之功能。

    同歸此一隙中。

    又必将彼過去未來一一刹那所有徧照徧在全體功能。

    并同歸此一隙一刹那中。

    斷斷不可分剖。

    無有分劑故也。

    初顯真竟。

     (壬)二會妄三。

    初會妄卽空。

    二會妄卽假。

    三會妄卽中。

    空則無非性量。

    假則無非性具。

    中則無非性體。

    前顯真時。

    則真該妄末。

    今會妄時。

    則妄徹真源。

    真該妄末。

    故一實無非境界。

    妄徹真源。

    故境界無非一實也。

    (癸)初會妄卽空又二。

    初明覺知空。

    二明境界空。

    卽五蘊本空也。

    (子)今初 所以者何。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

    猶如幻化。

    無有真實。

    所謂識受想行。

    憶念緣慮覺知等法。

    種種心數。

    非青非黃。

    非赤非白。

    亦非雜色。

    無有長短方圓大小。

    乃至盡于十方虛空一切世界。

    求心形狀。

    無一區分而可得者。

    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

    現妄境界。

    令生念著。

    所謂此心不能自知。

    妄自謂有。

    起覺知想。

    計我我所需實無有覺知之相。

    以此妄心畢竟無體。

    不可見故。

     識。

    卽八識心王。

    受想。

    卽徧行五數之二。

    行。

    卽指餘四十九心數法。

    此等心心數法。

    雖有憶念緣慮覺知。

    而非顯色。

    故非青黃赤白雜色。

    亦非形色。

    故無長短方圓大小。

    亦非内外中間諸處。

    故無形狀區分可得。

    是則但有覺知之名。

    實無覺知之相。

    畢竟無體。

    覓之了不可得。

    如波以水為體。

    别無自體也。

    大佛頂經七處征心。

    正欲顯此妄心無體。

    若達無體。

    必不悞認所推影子以為能推矣。

     (子)二明境界空 若無覺知能分别者。

    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前雲熏習因緣。

    現妄境界。

    是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也。

    又雲令生念著。

    是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也。

    然境界猶似可以指陳。

    妄心畢竟覓不可得。

    是奪心不奪境也。

    今明由分别故。

    妄見境界差别。

    既無覺知能分别者。

    那有境界為所分别。

    如無眼見。

    那得有色。

    如無耳聞。

    那得有聲。

    則是心境俱奪。

    五蘊皆空。

    非待滅而後空也。

    初會妄卽空竟。

     (癸)二會妄卽假又三。

    初依心故境假。

    二依境故心假。

    三重顯唯心。

    (子)今初 以一切法。

    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所謂一切境界。

    各各不自念為有。

    知此為自。

    知彼為他。

    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

    則無别異。

    唯依妄心。

    不知不了内自無故。

    謂有前外所知境界。

    妄生種種法想。

    謂有謂無。

    謂彼謂此。

    謂是謂非。

    謂好謂惡。

    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

    當如是知一切諸法。

    皆從妄想生。

    依妄心為本。

     不知不了内自無故者。

    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也。

    依此無内之内。

    虛妄分别無外之外。

    而生有無彼此是非好惡種種情謂。

    如是諸法。

    非實有生。

    但從妄想生耳。

    妄想尚不可得。

    況有所生法耶。

    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子)二依境故心假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

    亦依境界而有。

    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

    說名為心。

     此卽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也。

    然雖說名為心。

    究竟覓之了不可得。

    以非顯色形色。

    亦非内外中間故也。

    但有假名心心數法而已。

     (子)三重顯唯心 又此妄心。

    與前境界。

    雖俱相依。

    起無先後。

    而此妄心。

    能為一切境界源主。

    所以者何。

    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

    故說心有無明。

    依無明力因故。

    現妄境界。

    亦依無明滅故。

    一切境界滅。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

    說境界有無明。

    亦非依境界故。

    生于無明。

    以一切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

    又複不依境界滅故。

    無明心滅。

    以一切境界。

    從本已來體性自滅。

    未曾有故。

    因如此義。

    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前明境界依妄心有。

    則是心生法生。

    可名唯心。

    次明妄心依境界有。

    則是法生心生。

    似非唯心之義。

    今故合明雖俱相依。

    仍以心為主也。

    當知境界依妄心有。

    是自證分為增上緣。

    轉成相分。

    妄心依境界有。

    是由相分為所緣緣。

    顯示見分。

    見相二分。

    起必同時。

    故無先後。

    而此妄心。

    總攝見分及内二分。

    同名為心。

    但指相分以為境界。

    見相俱依自證而起。

    是故離心無别境界。

    但說諸法皆依心也。

    問。

    既但唯心。

    何故台宗複雲唯色唯香等耶。

    答。

    正以六塵相分。

    依自證起。

    體卽是心。

    故唯色唯香。

    仍卽唯心。

    不相違也。

    倘計色香别有自體。

    如何能使一切法趣。

    今依一心而有相見。

    種種相見。

    全體是心。

    故可互攝互入互徧互融耳。

    二會妄卽假竟。

     (癸)三會妄卽中又二。

    初就義體會。

    二就緣起會。

    (子)今初 當知一切諸法。

    悉名為心。

    以義體不異。

    為心所攝故。

     義不異者。

    同是因緣生法。

    同皆卽空卽假卽中也。

    體不異者。

    同以三德秘藏為體也。

    為心所攝者。

    見相二分。

    皆依自證分起攝末歸本。

    總名唯識。

    唯識卽唯心也。

     (子)二就緣起會 又一切諸法。

    從心所起。

    與心作相。

    和合而有。

    共生共滅。

    同無有住。

    以一切境界。

    但随心所緣。

    念念相續故。

    而得住持。

    暫時為有。

     從心所起。

    卽依自證分而起相分也。

    與心作相。

    卽與見分為親所緣緣也。

    和合而有。

    謂不可分别心境之際畔也。

    共生共滅。

    謂刹那無前後也。

    同無有住。

    謂心境無不初生卽滅。

    終不遷至第二念也。

    第二念之心境。

    但與前念相似相續。

    所以似常似一。

    昧者不知。

    妄計為常一耳。

    初明體竟。

     (辛)二明相三。

    初标名。

    二别釋。

    三會釋。

    (壬)今初 如是所說心義者。

    有二種相。

    何等為二。

    一者心内相。

    二者心外相。

    心内相者。

    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真。

    二者妄。

     上明衆生心體。

    體無分别。

    量周橫豎。

    具同十界。

    全妄卽空假中。

    不可思議。

    那得論相。

    然以無相。

    無所不相。

    故得有二種相。

    當知二相卽皆無相。

    所以名為相大也。

    心内相者。

    實非在内。

    但以自證分及證自證分。

    微妙幽密。

    不可見故。

    故名心之内相。

    心外相者。

    寶非在外。

    但以相分及與見分。

    作用顯然。

    世共許故。

    故名心之外相。

    内相外相。

    同名為心。

    則心外更無他物也。

    又于内相分真妄者。

    真卽諸心心數四分所依理體。

    亦名實相。

    此真雖徧内外二相。

    以微密故。

    且名為内。

    妄卽諸心心數各内二分。

    迷真而起。

    卽以真如為體。

    無别自體。

    故名為妄。

    此妄亦無方隅分劑。

    以不可見。

    且名為内也。

     (壬)二别釋三。

    初釋真。

    二釋妄。

    三釋外相。

    (癸)今初 所言真者。

    謂心體本相。

    如如不異。

    清淨圓滿。

    無障無礙。

    微密難見。

    以徧一切處常恒不壞。

    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上明體中。

    則攝一切生滅同歸真如。

    以真如外無生滅故。

    今明相中。

    則攝一切真如同歸生滅。

    以生滅外無真如故。

    所言真者。

    猶起信論所言覺義也。

    心體本相者。

    卽所謂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故雲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等也。

    秖此覺義。

    則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故雲建立生長一切法也。

    又如如不異。

    卽性體。

    圓滿難見。

    卽性量。

    建立生長。

    卽性具。

     (癸)二釋妄 所言妄者。

    謂起念分别覺知緣慮憶想等事。

    雖複相續。

    能生一切種種境界。

    而内虛僞。

    無有真實。

    不可見故。

     所言妄者。

    猶起信論所言不覺義也。

    起念卽是業相。

    不覺心動。

    說名為業。

    卽諸心心數。

    各有内二分也。

    分别覺知緣慮憶想。

    卽能見相。

    諸心心數各有見分是也。

    所生一切境界。

    卽境界相。

    諸心心數各有相分是也。

    而内虛僞無有真實者。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念無自相。

    不離本覺。

    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

    故此不覺。

    别無真實自體可得見也。

     (癸)三釋外相 所言心外相者。

    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

    随有所念境界現前。

    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随有所念境界現前。

    卽依自證分起相分也。

    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卽由所緣相分。

    顯示有能緣見分也。

    相分如鏡像。

    見分如鏡光。

    故名心之外相。

    非謂在心外也。

    自證分如鏡面。

    證自證分如鏡背。

    故名心之内相。

    非謂在心内也。

    譬如鏡面鏡背。

    以銅為體。

    别無自體。

    故名為妄。

    本覺真如。

    譬如鏡銅。

    故名為真。

    以真收妄。

    則若背若面若光若像。

    無非是銅。

    卽生滅門是真如門。

    依真起妄。

    則秖此一銅。

    為背為面為光為像。

    卽真如門是生滅門。

    約相分别。

    則銅及背面皆屬于體。

    故名内相。

    光之與像皆屬于用。

    故名外相也。

    二别釋竟。

     (壬)三會釋二。

    初直會外歸内。

    二就外相會理。

    (癸)今初 如是當知内妄相者。

    為因為體。

    外妄相者。

    為果為用。

    依如此等義。

    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