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關燈
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述 經文為三。

    從如是我聞。

    至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是序段。

    從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

    至下卷及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

    是正說段。

    從爾時佛告諸大衆。

    至信受奉行。

    是流通段。

     (甲)序段為二。

    初證信序。

    二發起序(乙)今初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以神通力。

    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

    與無量無邊諸大衆俱。

    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如是者。

    指所聞法體。

    謂如于一實境界之是。

    無錯謬也。

    我者。

    阿難分證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淨之德。

    得八自在。

    非我非無我。

    随世假名而稱我也。

    聞者。

    阿難了達根性聲性識性。

    皆是一實境界。

    能所圓融。

    非聞非不聞而言聞也。

    一時者。

    圓感圓應。

    始終不出現前一念也。

    婆伽婆一切智人者。

    究竟圓證一實境界大覺世尊。

    由一切衆生同分善根所感。

    各于心中所現之教主也。

    梵語婆伽婆。

    亦雲薄伽梵。

    具六義故不翻。

    乃總衆德至尚之名。

    謂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具自在義。

    猛焰智火所燒煉故。

    具熾盛義。

    妙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所莊飾故。

    具端嚴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聞故。

    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

    具吉祥義。

    自利滿足。

    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

    具尊貴義。

    圓滿一切種智薩婆若果。

    于一實境界若權若實。

    究盡明了。

    無有不知。

    無有不見。

    故名一切智人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者。

    王舍。

    梵稱羅閱隻伽羅。

    中天竺境。

    阿阇世王所都。

    耆阇崛。

    此翻靈鹫。

    離王舍城東北有三四裡。

    此城此山。

    乃同居土一切衆生共相識種所變器界。

    卽是各各自第八識之相分境。

    更互為增上緣。

    更互為質為影。

    和合似一。

    而實各得其全以為依報。

    無雜無障礙也。

    一切智人亦在其中者。

    大慈悲力。

    應可化機。

    不離常寂光土。

    而垂凡聖同居穢土之相。

    秖此穢土。

    若在衆生分中。

    則是有漏相分。

    若在諸佛分中。

    則是無漏相分也。

    以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者。

    秖此靈山。

    本是唯心所現。

    以心為體。

    心外無山。

    心廣博故。

    山亦廣博。

    心嚴淨故。

    山亦嚴淨。

    心無礙故。

    山亦無礙。

    廣博是性量。

    量同虛空。

    離一切相故。

    是般若德。

    嚴淨是性具。

    具無邊德。

    卽一切法故。

    是解脫德。

    無礙是性體。

    體融遮照。

    非空非有。

    不礙空有故。

    是法身德。

    法身卽常。

    解脫卽寂。

    般若卽光。

    蓋本是常寂光土。

    性德妙境。

    衆生迷之而為同居穢土。

    于佛恒是廣博嚴淨無礙道場。

    修德滿足。

    恒自受用稱性法樂。

    亦名上品實報淨土。

    無示不示。

    今為一類衆生。

    堪能返迷歸悟。

    佛以神通之力。

    加被令見。

    則是不離同居。

    橫覩他受用土。

    故名示也。

    神者。

    天然不測之體。

    卽法身德。

    通者。

    照了無滞之慧。

    卽般若德。

    力者。

    轉變自在之能。

    卽解脫德。

    由諸佛心内衆生修德有功。

    故能感于衆生心内之佛。

    為示妙境。

    由衆生心内之佛性德圓證。

    故能應于諸佛心内衆生令見道場。

    秖此道場。

    若在諸佛分中。

    則是無漏相分。

    若在衆生分中。

    則是有漏相分也。

    是故同居穢土。

    衆生本質恒是有漏。

    佛托衆生有漏本質所變相分。

    恒是無漏。

    同能變識是無漏故。

    無礙道場。

    諸佛本質恒是無漏。

    衆生托佛無漏本質所變相分。

    恒是有漏。

    同能變識是有漏故。

    離郤佛及衆生之心。

    則有漏無漏若質若影皆不可得。

    故雲。

    一切唯心。

    惟是一實境界也。

    與無量無邊諸大衆俱者。

    同聞衆也。

    此諸大衆。

    若已證同生性者。

    則與諸佛分同無漏。

    若猶在異生性者。

    則與衆生同屬有漏。

    應取圓住别地已上名同生性。

    若圓十信。

    别三賢。

    通八人以上。

    藏四果辟支。

    望偏真理。

    得名同生。

    望此一實。

    仍名為異生也。

    演說甚深根聚法門者。

    指所已說。

    梵文未來。

    據後文雲六根聚修多羅。

    應如央掘經所明具足無減修。

    亦如普賢觀經所明淨六根法也。

    蓋迷一實境界。

    幻成六根。

    随一一根。

    一切諸法無不趣之。

    眼為法界。

    具足出生十界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欠無餘。

    耳鼻舌身意。

    亦複如是。

    故名根聚。

    秖此根聚。

    全攬一實境界而成。

    卽複圓具一實境界全體大用。

    故名甚深。

    秖此甚深根聚。

    能生物解。

    任持自性。

    故名為法。

    卽法能通。

    複名為門。

    由演此法。

    誠恐末世鈍根不能信解。

    橫于一實境界而起疑悔。

    所以堅淨信菩薩重興哀請。

    當知已得為發起序。

    例如欲說法華。

    先說無量義也。

     (乙)二發起序二。

    初略請。

    二正問(丙)初中二。

    初請。

    二許(丁)今初 爾畤會中有菩薩。

    名堅淨信。

    從座而起。

    整衣服。

    偏袒右肩。

    合掌白佛言。

    我今于此衆中欲有所問。

    咨請世尊。

    願垂聽許。

     自于一實境界淨信堅固。

    又能令他淨信堅固。

    故名堅淨信菩薩也。

    若分釋者。

    正因名堅。

    緣因名淨。

    了因名信。

    緣了二因。

    同依正因。

    不可破壞。

    故名堅淨信也。

    偏袒右肩者。

    事釋則是表于敬順。

    理解則是表露善權。

    合掌白佛者。

    事釋則是表于一心。

    理解則是權實脗合。

    獨歸大覺。

    咨請聽許者。

    西國常儀。

    欲有所問。

    并須求聽。

    不同此土。

    鹵莽搪揬。

    絕無敬慎禮節也。

     (丁)二許 佛言。

    善男子。

    随汝所問。

    便可說之。

     一切智人。

    有問必答。

    降佛以下。

    皆所不能。

    故舍利弗富樓那等。

    有人問時。

    但雲。

    我若知者。

    當随力答耳。

     (丙)二正問二。

    初問法。

    二問人(丁)初中二。

    初述佛語緻問。

    二佛指人為答(戊)初又二。

    初正述佛語。

    二為衆緻問(己)今初 堅淨信菩薩言。

    如佛先說。

    若我去世。

    正法滅後。

    像法向盡及入末世。

    如是之時。

    衆生福薄。

    多諸衰惱。

    國土數亂。

    災害頻起。

    種種厄難。

    布懼逼繞。

    我諸弟子。

    失其善念。

    唯長貪嗔嫉妬我慢。

    設有像似行善法者。

    但求世間利養名稱。

    以之為主。

    不能專心修出要法。

    爾時衆生覩世災亂。

    心常怯弱。

    憂畏己身及諸親屬。

    不得衣食充養軀命。

    以如此等衆多障礙因緣故。

    于佛法中鈍根少信。

    得道者極少。

    乃至漸漸于三乘中。

    信心成就者亦複甚尠。

    所有修學世間禅定。

    發諸通業。

    自知宿命者。

    次轉無有。

    如是于後入末法中經久。

    得道獲信禅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福薄。

    是衰惱厄難之因。

    衰惱厄難。

    是失其善念之緣。

    失念。

    是長貪求利不修出要之因。

    不修出要。

    是怯弱鈍根少信之緣。

    所以非但不能獲一乘實道。

    亦複不能成三乘權信。

    非但不能修出世權實。

    亦複不能修世間禅定通業。

    所謂天人衆減少。

    三惡道充滿也。

    問諸佛菩薩大慈。

    大悲。

    大願。

    大力。

    何以不能救此末劫。

    答。

    譬如赫日當空。

    不能令覆盆之下蒙其光照。

    同在太虛空中。

    自成障隔。

    非赫日之咎也。

    一切衆生。

    亦複如是。

    同在一實境界之中。

    自以無明虛幻覆障故。

    于廣博嚴淨無礙道場。

    妄見惱亂而生憂畏。

    卽于如來所證刹那際三昧中。

    妄見遷流而為末世。

    今以慈悲願力。

    請問方便。

    為其作增上緣。

    倘依此法。

    撤去無明覆盆。

    則覩自心本具太空佛日矣。

     (己)二為衆緻問 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

    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

    請問如來。

    設何方便開示化導。

    令生信心。

    得除衰惱。

    以彼衆生遭值惡時。

    多障礙故。

    退其善心。

    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

    數起疑惑。

    不能堅心專求善法。

    如是衆生。

    可愍可救。

    世尊大慈。

    一切種智。

    願興方便而曉喻之。

    令離疑網。

    除諸障礙。

    信得增長。

    随于何乘速獲不退。

     善根深者。

    必于正法像法時世。

    早得度脫。

    不緻遭值法盡及末世時。

    無善根者。

    縱令得遇正法像法。

    尚不見聞。

    況在末法。

    何由可度。

    今則正為有少善根。

    值障易退。

    故特求方便以愍救之也。

    由多障礙。

    故可愍。

    由有微少善根。

    故可救。

    大慈則兼愍一切。

    況有少善根者而不愍耶。

    種智則無法不知。

    況此虛妄疑網而難救耶。

    然苟無善根。

    則大慈雖愍而無由可救。

    苟非種智。

    則善根雖有而無由決疑。

    故知感應相關。

    各有全力。

    不出一念。

    仍非共生也。

    随于何乘者。

    為實施權。

    不得執一。

    速獲不退者。

    開權顯實。

    終無定三也。

    初述佛語緻問竟。

     (戊)二佛指人為答 佛告堅淨信言。

    善哉。

    善哉。

    快問斯事。

    深适我意。

    今此衆中。

    有菩薩摩诃薩。

    名曰地藏。

    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

    彼當為汝建立方便。

    開示演說。

    誠汝所願。

     一善哉。

    贊其快問斯事。

    下逗群機。

    一善哉。

    贊其深适我意。

    上契佛旨也。

    萬法由之依持建立。

    故名曰地。

    多所容受而無積聚。

    故名曰藏。

    地卽心地。

    能載能生。

    藏卽性藏。

    可出(去聲)可内(音納)。

    無不從此法界流。

    名之為出。

    無不還歸此法界。

    名之為内。

    又六根六塵六識。

    名為理藏。

    六度四等四攝三十七品。

    名為行藏。

    一一理藏各具行藏。

    則理名為地。

    行名為藏。

    一一行藏并證理藏。

    則行名為地。

    理名為藏。

    又惟是一實境界。

    約持載義。

    名之為地。

    約含容義。

    名之為藏。

    秖一心性體上。

    有此持載含容二義。

    證此體用。

    名地藏也。

    又大集經。

    有日藏月藏須彌藏虛空藏天藏等諸大菩薩。

    各從所觀境而立名。

    如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

    名虛空藏。

    今此菩薩。

    觀地獄苦。

    發菩提心。

    證得地獄界之三德秘藏。

    能救十方大地獄苦。

    故名地藏。

    又如大集經中。

    海慧菩薩欲來。

    則衆見大水盈滿。

    虛空藏菩薩欲來。

    則大千世界忽皆不見。

    月藏菩薩欲來。

    則大衆頭上皆現半月。

    地藏菩薩欲來。

    則衆會手中。

    各各現如意珠。

    雨寶放光。

    見十方土。

    又見身各地界增強。

    堅重難舉。

    當知一切依正四大虛空山海日月。

    無非如來藏性一實境界。

    諸佛菩薩。

    随以一法為所觀境。

    證得此法之實性已。

    卽證一切法之實性。

    故一切法。

    皆趣此法。

    卽以此法名之為藏也。

    誠如所願。

    誠者。

    實也。

    疑或作成。

    成者。

    滿也。

    初問法竟。

     (丁)二問人二。

    初疑問。

    二釋答(戊)今初 時堅淨信菩薩複白佛言。

    如來世尊。

    無上大智。

    何意不說。

    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恐衆有疑。

    故代騰請。

    世尊由此得發迹也。

     (戊)二釋答三。

    初總誡。

    二别釋。

    三結答(已)今初 佛告堅淨信。

    汝莫生高下想。

     衆生不知本迹無定。

    則必以佛為高。

    菩薩為下。

    皆是妄想分别。

    由此分别。

    不入堅信法門。

    故寄堅淨信以規一切也。

     (己)二别釋二。

    初直明位高。

    二兼明緣勝(庚)今初 此善男子。

    發心已來。

    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久已能度薩婆若海。

    功德滿足。

    但依本願自在力故。

    權巧現化。

    影應十方。

     發心過無量阿僧祇劫。

    明其本因深也。

    度薩婆若功德滿足。

    明其本果高也。

    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明其迹用廣大也。

     (庚)二兼明緣勝又二。

    初悲願勝。

    二慧辯勝(辛)今初 雖複普遊一切刹土。

    常起功業。

    而于五濁惡世。

    化益偏厚。

    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

    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也。

    彼從十一劫來。

    莊嚴此世界。

    成熟衆生。

    是故在斯會中。

    身相端嚴。

    威德殊勝。

    唯除如來。

    無能過者。

    又于此世界所有化業。

    唯除徧吉。

    觀世音等。

    諸大菩薩。

    皆不能又。

    以是菩薩本誓願力。

    速滿衆生一切所求。

    能滅衆生一切重罪。

    除諸障礙。

    現得安隐。

     雖複位高。

    仍須願力熏習。

    雖有願熏。

    又須應受化業。

    故唯識雲。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

    種性法爾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

    有共不共。

    不爾。

    多佛久住世間。

    各事劬勞。

    實為無益。

    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當知佛能度脫一切衆生。

    而終不能度無緣者。

    非虛語也。

    普遊一切刹士常起功業。

    是無緣大慈。

    不舍一切也。

    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

    是同體大悲。

    尤憫剛強也。

    本願力所熏習。

    謂往昔所發大願。

    衆生度盡。

    方證菩提。

    地獄末空。

    不取正覺也。

    衆生應受化業。

    謂多劫曾結法緣。

    聞名覩影。

    易起信心。

    聆法蒙光。

    能獲果證也。

    徧吉。

    亦名普賢。

    觀世音。

    亦名觀自在。

    此二菩薩。

    亦與此界有大因緣。

    故與地藏大士相同。

    餘大菩薩。

    縱令位高慧勝。

    不讓此三大士。

    而衆生緣淺。

    故皆不能及其化益也。

     (辛)二慧辨勝 又是菩薩。

    名為善安慰說者。

    所謂巧說深法。

    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

    令不怯弱。

     卽指下文善巧說法。

    及進趣大乘方便。

    占察三種輪相法也。

    二别釋竟。

     (乙)三結答 以如是等因緣。

    于此世界。

    衆生渴仰。

    受化得度。

    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渴仰。

    有世界益。

    受化。

    有為人對治益。

    得度。

    有第一義益。

    卽是四悉檀因緣。

    故令說也。

    初序段竟。

     (甲)二正說段。

    大分為三。

    初啟請。

    二演說。

    三獲益。

    (乙)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

    既解佛意已。

    尋卽勸請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救世真士。

    善哉大智開士。

    如我所問。

    惡世衆生。

    以何方便而化導之。

    使離諸障。

    得堅固信。

    如來今者。

    為欲令汝說是方便。

    宜當知時。

    哀愍為說救世真士。

    領佛所明悲願勝也。

    大智開士。

    領佛所明慧辯勝也。

    餘可知。

     (乙)二演說有三。

    初從此訖上卷末。

    示占察法。

    二從下卷初至攝修禅定之業。

    有十一紙。

    示進趣義。

    三從爾時堅淨信問。

    至當如是知。

    有三紙半餘。

    示善巧說。

    (丙)初示占察法二。

    初誡許。

    二正說(丁)今初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

    語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谛聽。

    當為汝說。

     谛聽。

    是誡辭。

    當說。

    是許辭也。

    聽不審谛。

    則聞慧不生。

    聞慧不生。

    則思修無地。

    三慧是從凡入聖之階梯。

    故須誡也。

    然堅淨信。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