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非凡下。
何須待誡。
亦借此以誡一切耳。
(丁)二正說為三。
初随機立法。
二略示勸誡。
三正示輪相(戊)初中二。
初随機。
二立法(已)初又二。
初明無信力。
二明有障緣。
若無障緣。
則信力雖微。
或堪向道。
若具信力。
則障緣雖甚。
或可自持。
今惡世中。
既乏信力。
又值障緣。
所以須立輪法。
用除疑障也(庚)今初 若佛滅後。
惡世之中。
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
未得決定信。
不能修學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不淨想。
成就現前。
不能勤觀四聖谛法。
及十二因緣法。
亦不勤觀真如。
實際。
無生無滅等法。
以不勤觀如是法故。
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
于三寶功德種種境界。
不能專信。
于三乘中。
皆無定向。
世間因果。
卽苦集二谛。
十二因緣流轉門。
出世因果。
卽滅道二谛。
十二因緣還滅門。
又修學無常等想。
勤觀四谛因緣真如實際等法。
皆是出世之因。
所觀真如等法。
及三寶功德。
皆是出世之果。
以要言之。
秖是不能如實觀察十界善惡業報耳。
又不修學無常苦無我不淨想令其成就現前。
不能勤觀四聖谛法。
則于聲聞乘無決定向。
不能勤觀十二因緣。
則于緣覺乘無決定向。
不能勤觀真如等法。
則于菩薩乘無決定向。
此皆真實義愚也。
不能不作十惡過罪。
乃異熟果愚也。
由此二愚。
不信三寶功德境界。
所以名為末法惡世也。
又無常等想。
局在藏教。
乃厭離之初門。
四谛十二因緣。
并通四教。
如常所明。
真如實際無生無滅。
皆是一實境界異名。
意在圓理。
不妄名真。
不異名如。
不虛名實。
本位名際。
無始故無生。
無終故無滅也。
三寶功德種種境界。
亦通四教。
所謂住持三寶。
勝義三寶。
别相三寶。
一體三寶。
具如餘處廣明。
(庚)二明有障緣 如是等人。
若有種種諸障礙事。
增長憂慮。
或疑或悔于一切處。
心不明了。
多求多惱。
衆事牽纏。
所作不定。
思想繞亂。
廢修道業。
既無專信。
又遇障緣。
所以疑悔纏心。
不能修道。
須藉輪相以決疑也。
初随機竟。
(己)二立法三。
初示所用法。
二示所依理。
三示能除疑(庚)初示所用法。
謂木輪相也。
解在下文 有如是等障難事者。
當用木輪相法。
占察善惡宿世之業。
現在苦樂吉兇等事。
占察善惡。
指第一輪相。
占察宿世之業。
指第二輪相。
占察現在苦樂吉兇等事。
指第三輪相也。
(庚)二示所依理 緣合故有。
緣盡則滅。
業集随心。
相現果起。
不失不壞。
相應不差。
此明所立三種輪相。
全依無性緣生緣生無性之理而得成也。
善惡業報。
本是般若解脫法身三德秘藏。
總名一實境界。
由此真如無性。
舉體随緣。
故染淨迷悟之緣合時。
便有十界善惡業報差别不同。
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也。
緣生之法。
刹那不住。
初生卽有滅。
不為愚者說。
由諸凡愚不了無性。
恒起生緣。
妄見諸法相似相續。
其實生已無間卽滅。
故雲緣盡則滅。
所謂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也。
然緣生之法。
雖卽無性。
而随心善惡念念相續。
則十界之業随心積集。
業既積集。
便有相現。
業相既現。
果報必起。
因果相酬。
終不失壞。
所謂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如響應聲。
如影随形。
故相應不差也。
(庚)三示能除疑 如是谛占善惡業報。
曉喻自心。
于所疑事。
以取決了。
三種輪相。
表示自心無性緣生善惡業報。
故谛占之。
便能曉喻自心以決疑也。
初随機立法竟。
(戊)二略示勸誡二。
初勸學習。
二誡學他(己)今初 若佛弟子。
但當學習如此相法。
至心歸依。
所觀之事。
無不成者。
如此相法。
依于無性緣生甚深道理。
故當學習。
不可妄生疑貳。
故雲至心歸依也。
(己)二誡學他 不應棄舍如是之法。
而返随逐世間蔔筮種種占相吉兇等事。
貪著樂習。
若樂習者。
深障聖道。
世間蔔筮等法。
不知依于一實境界。
不能表示無性緣生。
不說一切皆自心現。
故樂習者。
深障聖道。
以其或計邪因。
或計無因。
終不能知正因緣法故也。
二略示勸誡竟。
(戊)三正示輪相二。
初總示。
二别示(已)初中三。
初示相。
二示義。
三示用(庚)今初 善男子。
欲學木輪相者。
先常刻木如小指許。
使長短減于一寸。
正中令其四面方平。
自餘向兩頭斜漸去之。
仰手傍擲。
令使易轉。
因是義故。
說名為輪。
共十九輪。
皆用此式也。
長可九分。
方可三分。
須用香木。
(庚)二示義 又依此相。
能破壞衆生邪見疑網。
轉向正道。
到安隐處。
是故名輪。
示正因緣。
故破邪見。
顯示善惡業報差别。
故壞疑網。
令行八聖道中。
得到涅槃最安隐處也。
(庚)三示用 其輪相者。
有三種差别。
何等為三。
一者輪相。
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别。
其輪有十。
二者輪相。
能示宿世集業久近。
所作強弱大小差别。
其輪有三。
三者輪相。
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别。
其輪有六。
下文自解。
不必先釋。
一之與二皆雲宿世者。
并約過去所熏種子。
卽以過去名為宿世。
不必獨指前生也。
蓋善惡現行。
刹那卽滅。
所熏種子在藏識中。
不失不壞。
第一輪相。
但觀善惡種子有無。
第二輪相。
乃觀善惡業力強弱也。
第三徧示三世報者。
如下文百六十數。
明現在報。
次十一數。
明過去報。
後十八數。
明未來報也。
初總示竟。
(已)二别示三。
初示第一輪相。
二示第二輪相。
三示第三輪相。
(庚)初中三。
初正示輪相。
二詳示占占法。
三占後誡勸(辛)初又二。
初直明輪相。
二明輪相所以(壬)今初 若欲觀宿世作善惡業差别者。
常刻木為十輪。
依此十輪。
書記十善之名。
一善主在一輪。
于一面記。
次以十惡書對十善。
令使相當。
亦各記在一面。
每輪各有四面。
一面書善。
一面書惡。
令使相對。
則餘兩面皆空。
故使善惡有現有不現也。
(壬)二明輪相所以 言十善者。
則為一切衆善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
言十惡者。
亦為一切衆惡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惡法。
十善為衆善根本者。
果德萬善。
皆由十善而生也。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者。
不惟生一切善。
亦卽攝一切善更無餘也。
且如不殺。
則有事不殺理不殺等。
乃至嗔癡亦然。
故曰唯佛一人持淨戒。
其餘皆名污戒者。
十善為法界。
一切法皆趣十善。
是趣不過也。
又散心十善。
卽波羅提木叉戒。
定心十善。
卽禅戒。
出世十善。
卽無漏戒。
止一切惡。
卽律儀戒。
具一切善。
卽攝善法戒。
利一切衆生。
卽饒益有情戒。
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戒也。
十惡為衆惡根本者。
一切惡業。
身口七支攝無不盡。
并由貪嗔癡三不善根而起。
此三卽攝一切根随煩惱。
慢是貪攝。
疑及五見。
并屬癡攝。
忿恨惱嫉害。
皆卽嗔分。
覆诳與谄。
皆貪癡分。
悭之與憍。
皆卽貪分。
無慚無愧。
并是癡攝。
掉舉放逸散亂。
并等分攝。
惽沈不信懈怠失念及不正知。
并是癡攝。
故雲能攝一切諸餘惡法也。
問若約圓融為語。
則秖一善字。
已攝百界千如皆盡。
秖一惡字。
亦攝百界千如皆盡。
今既善惡對論。
則無記品業。
如何相攝。
答。
若欲攝者。
則有覆無記。
攝入惡品。
是染污故。
無覆無記。
攝歸善品。
是白淨故。
今輪相意。
則取能招樂異熟者。
名為善種。
能招苦異熟者。
名為惡種。
二種無記。
但能招等流果。
不招苦樂異熟。
故以不現表之。
又無漏善。
能得離系。
不感異熟。
亦以不現表之。
初正示輪相竟。
(辛)二詳示占法三。
初明依法自占。
二明以自例他。
三明占已詳察。
(壬)初中五。
初敬禮立願。
二廣修供養。
三别供稱名。
四至誠啟白。
五正擲輪相。
(癸)今初 若欲占此輪相者。
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親近供養。
咨受正法。
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受持讀誦。
如法修行。
及為他說。
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親近供養。
發菩提心。
至不退轉。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得除滅惡業重罪。
離諸障礙。
資生衆具。
悉皆充足。
至心禮佛法僧及我地藏。
一一皆雲學者。
上則普緣十方三寶。
下乃普為十方衆生。
卽是悲智并運。
須達一心無作四弘。
故當學也。
學此無作四弘。
方名至心。
有此至心。
方成感應。
何者。
悟此現前一念心性。
則為十方三寶及地藏尊。
迷此現前一念心性。
則為十方一切衆生。
迷悟總不離于一心。
秖就一心而論迷悟。
迷為無作苦集。
如水成冰。
悟為無作道滅。
冰還成水。
能覺名為佛。
所覺名為法。
能所不二名為僧。
三寶是一切法依持。
名為地。
一切法總不出于三寶。
名為藏。
求契此理。
名為至心敬禮。
以此益他。
名為因。
卽立願也。
(癸)二廣修供養二。
初明供具。
二明觀想。
供具秖可随緣。
觀想則須稱性也。
(子)今初 如是禮已。
随所有香華等。
當修供養。
三寶離障清淨。
不受諸受。
損之不嗔。
供之不喜。
而惡心毀謗。
則自受其殃。
如仰天唾。
還墜己身。
好心供養。
則自取其福。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故須修供養也。
但雲随所有者。
有而不供。
則為悭鄙。
無而強營。
則妨正業。
故秖令随力随分。
蓋物無大小。
大小由心。
心大則少施亦福等虛空。
心小則多施亦終成有漏。
譬如滿屋琉璃。
不及摩尼一粒。
所以貧士一燈。
勝阇王之千炷。
五莖蓮供。
超多劫之事檀。
良以一切供物。
皆是因緣生法。
當體無不卽空假中。
達之則事随理徧。
迷之則理被事局也。
供必用香華者。
香則然之而任運騰空。
表無作善。
華則散之而始周法界。
表有作善。
又香以表戒。
華以表慧。
現前一念心性。
正理不動。
本卽那伽大定。
戒慧二種共莊嚴之。
卽是緣了二因。
助顯正因一性也。
(子)二明觀想二。
初修供觀。
二利益觀。
(醜)初中二。
初稱性總觀。
二緣境别觀。
(寅)初又二。
初解所供體徧。
二達能供性徧。
(卯)今初 修供養者。
憶念一切佛法僧寶。
體常徧滿。
無所不在。
佛是能覺。
法是所覺。
僧是能所從來不二。
此自心一體三寶也。
徹證一體三寶者名為佛。
诠顯一體三寶者名為法。
修行一體三寶者名為僧。
此自心住持三寶也。
此心無始無終。
故常。
此心無分無劑。
故徧。
此心無間無缺。
故滿。
此心豎窮橫徧莫載莫破。
故無所不在。
自心既常徧滿無所不在。
一切佛法僧寶皆以此心為體。
則亦體常徧滿無所不在矣。
非由憶念使然。
但以憶念而照了之。
(卯)二達能供性徧 願令以此香華。
等同法性。
普熏一切諸佛刹土。
施作佛事。
秖此一香一華。
本從法性随緣顯現。
并具法性全體功能。
非是少分。
以法性本來無分劑故。
不可割裂分剖故。
若知香華本同法性之體。
則必等同法性之用。
故可普熏一切諸佛刹土。
上供三寶。
又可施作佛事。
下度群生也。
斯則性雖自爾。
必須願力方成稱性之功。
初稱性總觀竟。
(寅)二緣境别觀者。
雖複一香一華。
已能稱性周徧。
而由願王無盡。
心無厭足。
故須别别徧緣一切供具一切衆生。
又須别别想能供身所供三寶各各互徧。
無盡重重。
重重無盡。
方入普賢廣大供養法門海也。
文分為三。
初念供養具徧。
二願能供身徧。
三所供三寶徧(寅)初又二。
初念徧用供具。
二想徧同衆生(卯)今初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
無時不有。
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璎珞。
幢幡寶蓋。
諸珍妙飾。
種種音樂。
燈明燭火。
飲食衣服。
卧具湯藥。
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
問。
十方供具。
各有所屬。
若實用之。
甯不犯盜。
若不實用。
何名供養。
答。
若約圓宗。
則十方供具。
并我一念心中所現之物。
若約唯識。
則是笫八識上共相識種所變器界相分。
今還用我自識相分。
何名犯盜。
如是了達唯識而修供養。
卽名真實法供。
何名不實。
若依真谛。
則雖手執香華翹勤施供。
亦豈有實用耶。
夫心念五逆。
雖不動身發口。
亦必有罪。
心念供養。
雖不燒香散華。
亦豈無福。
況令于一念中想用十方供具。
便可破我法二執。
顯同體慈悲。
又不止于迷情空想而已。
思之修之。
(卯)二想徧同衆生又三。
初想同供。
二念随喜。
三願開導(辰)今初 憶想遙拟。
普供衆生奉獻供養。
(辰)二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
我今随喜。
(辰)三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
願得開導令修供養。
普共奉獻供養。
卽徧現在。
随喜已修供養。
卽徧過去。
開導未修供養。
卽徧未來。
所謂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也。
初念供養具徧竟。
(寅)二願能供身徧 又願我身。
速能徧至一切刹土。
于一一佛法僧所。
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
共一切衆生。
等持奉獻。
凡夫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則逼局而不能徧。
二乘妄計無常無我不淨苦空。
則趣寂而無可徧。
今直觀身性卽是法性。
法性徧故。
身亦随徧也。
夫一身所念供具。
所同衆生。
已自豎窮橫徧。
況無盡身。
各以無盡供養之具。
各共一切無盡衆生等持奉獻。
則豈不無雜無障礙耶。
(寅)三所供三寶徧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
何須待誡。
亦借此以誡一切耳。
(丁)二正說為三。
初随機立法。
二略示勸誡。
三正示輪相(戊)初中二。
初随機。
二立法(已)初又二。
初明無信力。
二明有障緣。
若無障緣。
則信力雖微。
或堪向道。
若具信力。
則障緣雖甚。
或可自持。
今惡世中。
既乏信力。
又值障緣。
所以須立輪法。
用除疑障也(庚)今初 若佛滅後。
惡世之中。
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
未得決定信。
不能修學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不淨想。
成就現前。
不能勤觀四聖谛法。
及十二因緣法。
亦不勤觀真如。
實際。
無生無滅等法。
以不勤觀如是法故。
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
于三寶功德種種境界。
不能專信。
于三乘中。
皆無定向。
世間因果。
卽苦集二谛。
十二因緣流轉門。
出世因果。
卽滅道二谛。
十二因緣還滅門。
又修學無常等想。
勤觀四谛因緣真如實際等法。
皆是出世之因。
所觀真如等法。
及三寶功德。
皆是出世之果。
以要言之。
秖是不能如實觀察十界善惡業報耳。
又不修學無常苦無我不淨想令其成就現前。
不能勤觀四聖谛法。
則于聲聞乘無決定向。
不能勤觀十二因緣。
則于緣覺乘無決定向。
不能勤觀真如等法。
則于菩薩乘無決定向。
此皆真實義愚也。
不能不作十惡過罪。
乃異熟果愚也。
由此二愚。
不信三寶功德境界。
所以名為末法惡世也。
又無常等想。
局在藏教。
乃厭離之初門。
四谛十二因緣。
并通四教。
如常所明。
真如實際無生無滅。
皆是一實境界異名。
意在圓理。
不妄名真。
不異名如。
不虛名實。
本位名際。
無始故無生。
無終故無滅也。
三寶功德種種境界。
亦通四教。
所謂住持三寶。
勝義三寶。
别相三寶。
一體三寶。
具如餘處廣明。
(庚)二明有障緣 如是等人。
若有種種諸障礙事。
增長憂慮。
或疑或悔于一切處。
心不明了。
多求多惱。
衆事牽纏。
所作不定。
思想繞亂。
廢修道業。
既無專信。
又遇障緣。
所以疑悔纏心。
不能修道。
須藉輪相以決疑也。
初随機竟。
(己)二立法三。
初示所用法。
二示所依理。
三示能除疑(庚)初示所用法。
謂木輪相也。
解在下文 有如是等障難事者。
當用木輪相法。
占察善惡宿世之業。
現在苦樂吉兇等事。
占察善惡。
指第一輪相。
占察宿世之業。
指第二輪相。
占察現在苦樂吉兇等事。
指第三輪相也。
(庚)二示所依理 緣合故有。
緣盡則滅。
業集随心。
相現果起。
不失不壞。
相應不差。
此明所立三種輪相。
全依無性緣生緣生無性之理而得成也。
善惡業報。
本是般若解脫法身三德秘藏。
總名一實境界。
由此真如無性。
舉體随緣。
故染淨迷悟之緣合時。
便有十界善惡業報差别不同。
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也。
緣生之法。
刹那不住。
初生卽有滅。
不為愚者說。
由諸凡愚不了無性。
恒起生緣。
妄見諸法相似相續。
其實生已無間卽滅。
故雲緣盡則滅。
所謂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也。
然緣生之法。
雖卽無性。
而随心善惡念念相續。
則十界之業随心積集。
業既積集。
便有相現。
業相既現。
果報必起。
因果相酬。
終不失壞。
所謂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如響應聲。
如影随形。
故相應不差也。
(庚)三示能除疑 如是谛占善惡業報。
曉喻自心。
于所疑事。
以取決了。
三種輪相。
表示自心無性緣生善惡業報。
故谛占之。
便能曉喻自心以決疑也。
初随機立法竟。
(戊)二略示勸誡二。
初勸學習。
二誡學他(己)今初 若佛弟子。
但當學習如此相法。
至心歸依。
所觀之事。
無不成者。
如此相法。
依于無性緣生甚深道理。
故當學習。
不可妄生疑貳。
故雲至心歸依也。
(己)二誡學他 不應棄舍如是之法。
而返随逐世間蔔筮種種占相吉兇等事。
貪著樂習。
若樂習者。
深障聖道。
世間蔔筮等法。
不知依于一實境界。
不能表示無性緣生。
不說一切皆自心現。
故樂習者。
深障聖道。
以其或計邪因。
或計無因。
終不能知正因緣法故也。
二略示勸誡竟。
(戊)三正示輪相二。
初總示。
二别示(已)初中三。
初示相。
二示義。
三示用(庚)今初 善男子。
欲學木輪相者。
先常刻木如小指許。
使長短減于一寸。
正中令其四面方平。
自餘向兩頭斜漸去之。
仰手傍擲。
令使易轉。
因是義故。
說名為輪。
共十九輪。
皆用此式也。
長可九分。
方可三分。
須用香木。
(庚)二示義 又依此相。
能破壞衆生邪見疑網。
轉向正道。
到安隐處。
是故名輪。
示正因緣。
故破邪見。
顯示善惡業報差别。
故壞疑網。
令行八聖道中。
得到涅槃最安隐處也。
(庚)三示用 其輪相者。
有三種差别。
何等為三。
一者輪相。
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别。
其輪有十。
二者輪相。
能示宿世集業久近。
所作強弱大小差别。
其輪有三。
三者輪相。
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别。
其輪有六。
下文自解。
不必先釋。
一之與二皆雲宿世者。
并約過去所熏種子。
卽以過去名為宿世。
不必獨指前生也。
蓋善惡現行。
刹那卽滅。
所熏種子在藏識中。
不失不壞。
第一輪相。
但觀善惡種子有無。
第二輪相。
乃觀善惡業力強弱也。
第三徧示三世報者。
如下文百六十數。
明現在報。
次十一數。
明過去報。
後十八數。
明未來報也。
初總示竟。
(已)二别示三。
初示第一輪相。
二示第二輪相。
三示第三輪相。
(庚)初中三。
初正示輪相。
二詳示占占法。
三占後誡勸(辛)初又二。
初直明輪相。
二明輪相所以(壬)今初 若欲觀宿世作善惡業差别者。
常刻木為十輪。
依此十輪。
書記十善之名。
一善主在一輪。
于一面記。
次以十惡書對十善。
令使相當。
亦各記在一面。
每輪各有四面。
一面書善。
一面書惡。
令使相對。
則餘兩面皆空。
故使善惡有現有不現也。
(壬)二明輪相所以 言十善者。
則為一切衆善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
言十惡者。
亦為一切衆惡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惡法。
十善為衆善根本者。
果德萬善。
皆由十善而生也。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者。
不惟生一切善。
亦卽攝一切善更無餘也。
且如不殺。
則有事不殺理不殺等。
乃至嗔癡亦然。
故曰唯佛一人持淨戒。
其餘皆名污戒者。
十善為法界。
一切法皆趣十善。
是趣不過也。
又散心十善。
卽波羅提木叉戒。
定心十善。
卽禅戒。
出世十善。
卽無漏戒。
止一切惡。
卽律儀戒。
具一切善。
卽攝善法戒。
利一切衆生。
卽饒益有情戒。
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戒也。
十惡為衆惡根本者。
一切惡業。
身口七支攝無不盡。
并由貪嗔癡三不善根而起。
此三卽攝一切根随煩惱。
慢是貪攝。
疑及五見。
并屬癡攝。
忿恨惱嫉害。
皆卽嗔分。
覆诳與谄。
皆貪癡分。
悭之與憍。
皆卽貪分。
無慚無愧。
并是癡攝。
掉舉放逸散亂。
并等分攝。
惽沈不信懈怠失念及不正知。
并是癡攝。
故雲能攝一切諸餘惡法也。
問若約圓融為語。
則秖一善字。
已攝百界千如皆盡。
秖一惡字。
亦攝百界千如皆盡。
今既善惡對論。
則無記品業。
如何相攝。
答。
若欲攝者。
則有覆無記。
攝入惡品。
是染污故。
無覆無記。
攝歸善品。
是白淨故。
今輪相意。
則取能招樂異熟者。
名為善種。
能招苦異熟者。
名為惡種。
二種無記。
但能招等流果。
不招苦樂異熟。
故以不現表之。
又無漏善。
能得離系。
不感異熟。
亦以不現表之。
初正示輪相竟。
(辛)二詳示占法三。
初明依法自占。
二明以自例他。
三明占已詳察。
(壬)初中五。
初敬禮立願。
二廣修供養。
三别供稱名。
四至誠啟白。
五正擲輪相。
(癸)今初 若欲占此輪相者。
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親近供養。
咨受正法。
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受持讀誦。
如法修行。
及為他說。
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疾皆得親近供養。
發菩提心。
至不退轉。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因卽立願。
願令十方一切衆生。
速得除滅惡業重罪。
離諸障礙。
資生衆具。
悉皆充足。
至心禮佛法僧及我地藏。
一一皆雲學者。
上則普緣十方三寶。
下乃普為十方衆生。
卽是悲智并運。
須達一心無作四弘。
故當學也。
學此無作四弘。
方名至心。
有此至心。
方成感應。
何者。
悟此現前一念心性。
則為十方三寶及地藏尊。
迷此現前一念心性。
則為十方一切衆生。
迷悟總不離于一心。
秖就一心而論迷悟。
迷為無作苦集。
如水成冰。
悟為無作道滅。
冰還成水。
能覺名為佛。
所覺名為法。
能所不二名為僧。
三寶是一切法依持。
名為地。
一切法總不出于三寶。
名為藏。
求契此理。
名為至心敬禮。
以此益他。
名為因。
卽立願也。
(癸)二廣修供養二。
初明供具。
二明觀想。
供具秖可随緣。
觀想則須稱性也。
(子)今初 如是禮已。
随所有香華等。
當修供養。
三寶離障清淨。
不受諸受。
損之不嗔。
供之不喜。
而惡心毀謗。
則自受其殃。
如仰天唾。
還墜己身。
好心供養。
則自取其福。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故須修供養也。
但雲随所有者。
有而不供。
則為悭鄙。
無而強營。
則妨正業。
故秖令随力随分。
蓋物無大小。
大小由心。
心大則少施亦福等虛空。
心小則多施亦終成有漏。
譬如滿屋琉璃。
不及摩尼一粒。
所以貧士一燈。
勝阇王之千炷。
五莖蓮供。
超多劫之事檀。
良以一切供物。
皆是因緣生法。
當體無不卽空假中。
達之則事随理徧。
迷之則理被事局也。
供必用香華者。
香則然之而任運騰空。
表無作善。
華則散之而始周法界。
表有作善。
又香以表戒。
華以表慧。
現前一念心性。
正理不動。
本卽那伽大定。
戒慧二種共莊嚴之。
卽是緣了二因。
助顯正因一性也。
(子)二明觀想二。
初修供觀。
二利益觀。
(醜)初中二。
初稱性總觀。
二緣境别觀。
(寅)初又二。
初解所供體徧。
二達能供性徧。
(卯)今初 修供養者。
憶念一切佛法僧寶。
體常徧滿。
無所不在。
佛是能覺。
法是所覺。
僧是能所從來不二。
此自心一體三寶也。
徹證一體三寶者名為佛。
诠顯一體三寶者名為法。
修行一體三寶者名為僧。
此自心住持三寶也。
此心無始無終。
故常。
此心無分無劑。
故徧。
此心無間無缺。
故滿。
此心豎窮橫徧莫載莫破。
故無所不在。
自心既常徧滿無所不在。
一切佛法僧寶皆以此心為體。
則亦體常徧滿無所不在矣。
非由憶念使然。
但以憶念而照了之。
(卯)二達能供性徧 願令以此香華。
等同法性。
普熏一切諸佛刹土。
施作佛事。
秖此一香一華。
本從法性随緣顯現。
并具法性全體功能。
非是少分。
以法性本來無分劑故。
不可割裂分剖故。
若知香華本同法性之體。
則必等同法性之用。
故可普熏一切諸佛刹土。
上供三寶。
又可施作佛事。
下度群生也。
斯則性雖自爾。
必須願力方成稱性之功。
初稱性總觀竟。
(寅)二緣境别觀者。
雖複一香一華。
已能稱性周徧。
而由願王無盡。
心無厭足。
故須别别徧緣一切供具一切衆生。
又須别别想能供身所供三寶各各互徧。
無盡重重。
重重無盡。
方入普賢廣大供養法門海也。
文分為三。
初念供養具徧。
二願能供身徧。
三所供三寶徧(寅)初又二。
初念徧用供具。
二想徧同衆生(卯)今初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
無時不有。
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璎珞。
幢幡寶蓋。
諸珍妙飾。
種種音樂。
燈明燭火。
飲食衣服。
卧具湯藥。
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
問。
十方供具。
各有所屬。
若實用之。
甯不犯盜。
若不實用。
何名供養。
答。
若約圓宗。
則十方供具。
并我一念心中所現之物。
若約唯識。
則是笫八識上共相識種所變器界相分。
今還用我自識相分。
何名犯盜。
如是了達唯識而修供養。
卽名真實法供。
何名不實。
若依真谛。
則雖手執香華翹勤施供。
亦豈有實用耶。
夫心念五逆。
雖不動身發口。
亦必有罪。
心念供養。
雖不燒香散華。
亦豈無福。
況令于一念中想用十方供具。
便可破我法二執。
顯同體慈悲。
又不止于迷情空想而已。
思之修之。
(卯)二想徧同衆生又三。
初想同供。
二念随喜。
三願開導(辰)今初 憶想遙拟。
普供衆生奉獻供養。
(辰)二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
我今随喜。
(辰)三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
願得開導令修供養。
普共奉獻供養。
卽徧現在。
随喜已修供養。
卽徧過去。
開導未修供養。
卽徧未來。
所謂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也。
初念供養具徧竟。
(寅)二願能供身徧 又願我身。
速能徧至一切刹土。
于一一佛法僧所。
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
共一切衆生。
等持奉獻。
凡夫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則逼局而不能徧。
二乘妄計無常無我不淨苦空。
則趣寂而無可徧。
今直觀身性卽是法性。
法性徧故。
身亦随徧也。
夫一身所念供具。
所同衆生。
已自豎窮橫徧。
況無盡身。
各以無盡供養之具。
各共一切無盡衆生等持奉獻。
則豈不無雜無障礙耶。
(寅)三所供三寶徧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