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舍利形像。
浮圖廟塔。
一切佛事。
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
供養一切賢聖僧衆。
法身者。
所證之理也。
色身者。
自受用報。
具不思議微妙色心。
所謂究竟常住五蘊。
舉色以該心也。
舍利者。
化身所留之靈骨。
形像者。
肖彼化身之相好。
浮圚廟塔一切佛事者。
供彼舍利形像之莊嚴。
若達因緣生法卽空假中。
則一一舍利及形像等。
三身宛然。
四德無減。
況複色身及法身耶。
法僧可知。
夫稱性修觀。
則一香一華。
已足徧供三實。
況盡十方所有供具以為供養。
況複随喜開導一切衆生鹹修供養。
況複我身徧至一切刹土。
一一供具。
各徧供養一切三寶。
可謂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矣。
初修供觀竟。
(醜)二利益觀。
攝前總别二供養觀。
回向令成二種莊嚴也。
又為二。
初願成功德莊嚴。
二願成智慧莊嚴。
以此全性所起二修。
還用莊嚴一性。
(寅)今初 願共一切衆生。
修行如是供養已。
漸得成就六波羅蜜。
四無量心。
舍諸所有。
卽成就施清淨無染。
卽成就戒。
心無嗔惱。
卽成就忍。
離諸懈怠。
卽成就進。
離雜亂垢。
卽成就禅。
離諸暗蔽。
卽成就般若。
令他得樂。
卽慈無量。
令他離苦。
卽悲無量。
慶他得樂。
卽喜無量。
心常平等。
無有怨親。
卽舍無量。
随一修供。
卽能成就此十法門。
亦自圓攝一切二利功德。
(寅)二願成智慧莊嚴 深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
無生無滅。
一味平等。
離念清淨。
畢竟圓滿。
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
謂一切法卽中。
一切種智也。
離念清淨。
謂一切法卽空。
一切智也。
畢竟圓滿。
謂一切法卽假。
道種智也。
一心三智。
深知一切諸法無非三谛。
自覺覺他。
俱不出此妙觀矣。
二廣修供養竟。
(癸)三别供稱名 又應别複系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以當稱名。
若默誦念。
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如是稱名。
滿足至千。
雖已普供三寶。
而我地藏。
正為行人決疑之主。
故應系心别供也。
稱名須至千念者。
令積善根。
成機感故。
亦表一念具千法故。
(癸)四至誠啟白 經千念已。
而作是言。
地藏善薩摩诃薩。
大慈大悲。
惟願護念我。
及一切衆生。
速除諸障。
增長淨信。
令今所觀。
稱實相應。
雖為自決所疑。
必雲及一切衆生者。
念念不忘衆生。
乃可扣感菩薩大慈悲也。
(癸)五正擲輪相 作此語已。
然後手執木輪。
于淨物上而傍擲之。
初明依法自占竟。
(壬)二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
若欲觀他。
皆亦知是應知。
初心之人。
未知宿命。
故須自觀以決疑悔。
未得他心道眼。
故欲觀他。
亦須依前五法也。
(壬)三明占已詳察。
不論自觀觀他。
并須如此谛察也。
又二。
初明所現。
二明不現。
(癸)今初 占其輪相者。
随所現業。
悉應一一谛觀思驗。
或純具十善。
或純具十惡。
或善惡交雜。
或純善不具。
或純惡不具。
如是業因。
種類不同。
習氣果報。
各各别異。
如佛世尊餘處廣說。
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
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兇等事。
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
名為相應。
若不相當者。
謂不至心。
名虛謬也。
所現業種。
謂輪上所現或善或惡也。
要與今世果報相當。
或與煩惱業習相當。
乃名相應。
否則由不至心。
故名虛謬。
如現不殺。
今應無病常壽。
或有慈心。
若現不盜。
今應無所乏少。
或常知足等。
又如現殺。
今應多病多惱。
或常懷殺意。
若複現盜。
今應少财。
或常失脫。
或常懷盜意等。
一一須自思驗。
不可盡述也。
(癸)二明不現又二。
初俱不現。
二有所不現。
(子)今初 若占輪相。
其善惡業俱不現者。
此人已證無漏智心。
專求出離。
不複樂受世間果報。
諸有漏業。
展轉微弱更不增長。
是故不現。
無漏智心。
謂初果八忍八智通見地。
别初住。
圓初信。
已斷三界分别惑種。
不複更造招後有業。
縱有舊熏業種。
漸就羸損。
不增長也。
或圓五品。
圓伏煩惱。
當舍同居穢土。
生同居淨。
雖未證無漏智。
亦可善惡兩俱不現。
以圓觀力強故。
(子)二有所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
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所有不現者。
皆是微弱未能牽果。
是故不現。
善業種強。
則能招樂異熟。
惡業種強。
則能招苦異熟。
若微弱種。
猶須待潤。
未卽牽果。
故不現也。
準此則有覆無覆兩種無記。
不名善惡明矣。
二詳示占法竟。
(辛)三占後誡勸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
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
于五欲衆具得。
稱意時。
勿當自縱以起放逸(誡也)。
卽應思念。
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
今獲此報。
我今乃可轉更進修。
不應休止(勸也)。
若遭衆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
繞亂憂怖。
不稱意時。
應當甘受。
無令疑悔。
退修善業(誡也)。
卽當思念。
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
今獲此報。
我今應當悔彼惡業。
專修對治及修餘善。
無得止住懈怠放逸。
轉更增集種種苦聚(勸也)。
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此中共有兩番誡勸。
初番為稱意者誡勿放逸。
勸更進修。
次番為不稱意者誡勿退悔。
勸修諸善也。
初示第一輪相竟。
(庚)二示第二輪相三。
初正示輪相。
二詳示占法。
三别明忏法。
(辛)初中三。
初示相。
二示義。
三功能。
(壬)今初 善男子。
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
所作強弱大小差别者。
當複刻木為三輪。
以身口意各主一輪。
書字記之。
又于輪正中一面。
書一畫令粗長。
使徹畔。
次第二面。
書一畫令細短。
使不至畔。
次第三面。
作一傍刻如畫。
令其粗深。
次第四面。
亦作傍刻。
令使細淺。
(壬)二示義 當知善業莊嚴。
猶如畫飾。
惡業衰害。
猶如損刻。
其畫長大者。
顯示積善來久。
行業猛利。
所作增上。
其畫細短者。
顯示積善來近。
始習基鈍。
所作微薄。
其刻粗深者。
顯示習惡來久。
所作增上。
餘殃亦厚。
其刻細淺者。
顯示退善來近。
始習惡法。
所作之業。
末至增上。
或雖起重惡。
已曾改悔。
此謂小惡。
大善小善大惡。
各有二義。
大善二者。
一或積久。
二或猛利增上。
小善二者。
一或未久。
二或所作微薄。
大惡二者。
一或積久。
二或所作增上也。
小惡則有三義。
一或未久。
二或未至增上。
三或已曾改悔。
轉重令輕也。
大善大惡。
能順現受及與生受。
小善小惡。
能順後受。
或更潤之。
可順生受。
或更損之。
可不定受。
初輪相中所不現者。
則是不定受業也。
又凡無漏智起。
則一切生受後受業種。
皆可摧滅。
惟除順現受業。
未能全滅。
亦能轉重令輕。
(壬)三功能 善男子。
若占初輪相者。
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别。
而不能知積習久近。
所作之業強弱大小。
是故須占第二輪相。
初正示輪相竟。
(辛)二詳示占法二。
初明占。
二明察。
(壬)今初 若占第二輪相者。
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
若屬身者。
擲身輪相。
若屬口者。
擲口輪相。
若屬意者。
擲意輪相。
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
應當随業。
主念一一善惡。
依所屬輪。
别擲占之。
一一善惡。
皆須主念别占。
如身之善惡。
若有三現。
則須别擲三次。
口四意三。
亦皆爾也。
所不現者。
則不須擲。
(壬)二明察 複次若占初輪相中。
唯得身之善。
于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
謂無至心。
不得相應。
名虛謬也。
又複不相應者。
謂占初輪相中。
得不殺業。
及得偷盜業。
意先主觀不殺業。
而于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
名不相應。
複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
不樂殺業。
無造殺罪。
但意主(欲觀)殺業。
而于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
謂名不相應。
自餘口意中業不相應義。
亦如是應知。
二詳示占法竟。
(辛)三别明忏法三。
初明應修忏悔。
二正示忏悔法。
三明得清淨相。
(壬)今初 善男子。
若未來世諸衆生等。
欲求度脫生老病死。
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
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
若惡業多厚者。
不得卽學禅定智慧。
應當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
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
于今現在必多造惡。
毀犯重禁。
以犯重禁故。
若不忏悔令其清淨。
而修禅定智慧者。
則多有障礙。
不能尅獲。
或失心錯亂。
或外邪所惱。
或納受邪法。
增長惡見。
是故當先修忏悔法。
若戒根清淨。
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
則離諸障。
業性雖空。
果報不失。
故須熏習忏悔善力。
令彼惡種展轉微弱。
更不增長。
方堪修習禅慧。
不遭邪慮也。
(壬)二正示忏悔法二。
初明忏儀。
二明忏期。
(癸)初中二。
初廣明晝時佛事。
二略示夜時佛事(子)初文共有九意。
初明嚴淨道場。
二明香華供養。
三明清淨三業。
四明稱名敬禮。
五明說罪忏悔。
六明發勸請願。
七明發随喜願。
八明發回向願。
九明稱念名号。
詳夫法華。
方等。
請觀音。
金光明。
大悲。
淨土。
種種儀法。
皆是四依大士。
倚傍經文。
取意斟酌。
方立十科。
未有若此經之分明現成。
不假斟酌者。
但乏初時啟請一科耳。
向曾然香懇祝。
拈阄取決。
乃敢增入。
誓不敢一字穿鑿也。
(醜)初明嚴淨道場 善男子。
欲修忏悔法者。
當住靜處。
随力所能。
莊嚴一室。
内置佛事。
及安經法。
懸缯幡蓋。
密部壇儀。
極令嚴飾。
今但言随力所能者。
曲為末世助緣缺乏之人也。
佛事。
卽佛菩薩形像。
或塑或畫。
皆無不可。
經法。
卽指此經。
或餘大乘法寶。
亦無不可。
懸缯幡蓋以為莊嚴。
或錦或帛。
或複紙素。
并可随力也。
(醜)二明香華供養 求集香華以修供養。
準餘行法。
每時皆須燒香散華。
如前所明觀想法也。
此逐文便。
故在第二。
準行次第。
決在淨三業後。
(醜)三明清淨三業 澡浴身體。
及洗衣服。
勿令臭穢。
此亦如餘行法。
每大便時。
必換衣洗浴。
浴竟。
著清淨衣。
方可入壇行道也。
(醜)四明稱名敬禮 于晝日分。
在此室内。
三時稱名。
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次随十方面。
一一總歸。
拟心徧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次複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
又當拟心徧禮十方一切法藏。
次當拟心徧禮十方一切賢聖。
然後更别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醜)五明說罪忏悔 如是禮已。
應當說所作罪。
一心仰告。
惟願十方諸大慈尊。
證知護念。
我今忏悔。
不複更造。
願我及一切衆生。
速得除滅無量劫來。
十惡四重。
五逆颠倒。
謗毀三寶一闡提罪。
複應思惟。
如是罪性。
但從虛妄颠倒心起。
無有定實而可得者。
本唯空寂。
願一切衆生速達心本。
永滅罪根。
說所作罪。
謂今生所作一切惡業。
或輪相中所現大惡。
并須發露披陳也。
此于逆生死流十心之中。
由三種心。
生五種心。
并下勸請随喜等。
則共成十心也。
由第一深信因果。
第二生大慚愧。
第三生大怖畏。
故今說所作罪。
卽第四發露忏悔也。
不複更造。
卽第五斷相續心。
願我及一切衆生速得除滅十惡四重等。
卽第六發菩提心。
及第七翻昔重過。
思惟罪性等。
卽第十今知空寂。
下文勸請。
卽第九念十方佛。
随喜。
卽第八随喜諸善。
回向亦兼第六第七并第十意也。
過去惡業。
若論現行。
則刹那已滅。
但所熏種子。
藏在第八識中。
由六七二識我執力故。
念念資熏。
令得增長。
今之發露。
正是破除我執前茅。
如草木種子潛在地中。
必發芽莖。
今既掘露。
則自損壞。
又舊種雖複發露。
若不永斷相續。
則新熏種子。
能與舊種互相資益。
展轉生長。
無有巳時。
故須誓不更造。
又向由我執。
妄分我人。
所作之罪。
無不損惱同體衆生。
譬如一身之中。
兩手互傷。
自遭痛苦。
今破虛妄我執。
故代衆生普除衆罪。
終不如獐獨跳也。
又此罪性。
但從虛妄颠倒心起。
不在内外中間諸處。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有。
十方三世仔細推求。
無有定實而可得者。
如彼瞖眼所見空華。
華體本來惟是空寂。
不達本空。
增無明瞖。
念念觀知本性空寂。
不複瞪目分别空華。
則瞖病漸除。
華亦漸減。
乃至目勞既息。
華相自亡。
故雲速達心本。
永滅罪根也。
觀罪性空。
名實相忏。
名無生忏。
亦名大莊嚴忏。
卽是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不可不知。
(醜)六明發勸請願 次應複發勸請之願。
願令十方一切菩薩。
未成正覺者。
願速成正覺。
若已成正覺者。
願常住在世。
轉正法輪。
不入涅槃。
勸請能滅魔障。
故亦名悔。
魔王波旬。
于坐道場菩薩。
每欲障令。
不得成道。
于佛轉法輪時。
每欲興心破壞。
又每請佛速入涅槃今勸請成道。
勸久住世。
勸轉法輪。
卽翻破彼三種惡也。
觀心釋者。
菩薩是自心諸善心所。
魔是自心諸惡心所。
今令諸善心所與無漏慧相應。
名為速成正覺。
念念恒無間斷。
名為常住不滅。
轉化餘心心所。
名為轉正法輪。
(醜)七明發随喜願 次當複發随喜之願。
願我及一切衆生。
畢竟永舍嫉妬之心。
于三世中一切刹土。
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
悉皆随喜。
随喜滅嫉妬障。
故亦名悔。
一切諸佛。
三乘聖衆。
六道凡夫。
并皆在我現前一念心中同一體性。
木無彼此。
由我執故。
妄計自他而生嫉妬。
今悔此過。
深于一切凡聖平等起随喜心。
則是攬法界善以為己善。
其善乃大。
豈必獨自運心動身口業以為善哉。
現見他人攜燈。
浮圖廟塔。
一切佛事。
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
供養一切賢聖僧衆。
法身者。
所證之理也。
色身者。
自受用報。
具不思議微妙色心。
所謂究竟常住五蘊。
舉色以該心也。
舍利者。
化身所留之靈骨。
形像者。
肖彼化身之相好。
浮圚廟塔一切佛事者。
供彼舍利形像之莊嚴。
若達因緣生法卽空假中。
則一一舍利及形像等。
三身宛然。
四德無減。
況複色身及法身耶。
法僧可知。
夫稱性修觀。
則一香一華。
已足徧供三實。
況盡十方所有供具以為供養。
況複随喜開導一切衆生鹹修供養。
況複我身徧至一切刹土。
一一供具。
各徧供養一切三寶。
可謂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矣。
初修供觀竟。
(醜)二利益觀。
攝前總别二供養觀。
回向令成二種莊嚴也。
又為二。
初願成功德莊嚴。
二願成智慧莊嚴。
以此全性所起二修。
還用莊嚴一性。
(寅)今初 願共一切衆生。
修行如是供養已。
漸得成就六波羅蜜。
四無量心。
舍諸所有。
卽成就施清淨無染。
卽成就戒。
心無嗔惱。
卽成就忍。
離諸懈怠。
卽成就進。
離雜亂垢。
卽成就禅。
離諸暗蔽。
卽成就般若。
令他得樂。
卽慈無量。
令他離苦。
卽悲無量。
慶他得樂。
卽喜無量。
心常平等。
無有怨親。
卽舍無量。
随一修供。
卽能成就此十法門。
亦自圓攝一切二利功德。
(寅)二願成智慧莊嚴 深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
無生無滅。
一味平等。
離念清淨。
畢竟圓滿。
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
謂一切法卽中。
一切種智也。
離念清淨。
謂一切法卽空。
一切智也。
畢竟圓滿。
謂一切法卽假。
道種智也。
一心三智。
深知一切諸法無非三谛。
自覺覺他。
俱不出此妙觀矣。
二廣修供養竟。
(癸)三别供稱名 又應别複系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以當稱名。
若默誦念。
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如是稱名。
滿足至千。
雖已普供三寶。
而我地藏。
正為行人決疑之主。
故應系心别供也。
稱名須至千念者。
令積善根。
成機感故。
亦表一念具千法故。
(癸)四至誠啟白 經千念已。
而作是言。
地藏善薩摩诃薩。
大慈大悲。
惟願護念我。
及一切衆生。
速除諸障。
增長淨信。
令今所觀。
稱實相應。
雖為自決所疑。
必雲及一切衆生者。
念念不忘衆生。
乃可扣感菩薩大慈悲也。
(癸)五正擲輪相 作此語已。
然後手執木輪。
于淨物上而傍擲之。
初明依法自占竟。
(壬)二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
若欲觀他。
皆亦知是應知。
初心之人。
未知宿命。
故須自觀以決疑悔。
未得他心道眼。
故欲觀他。
亦須依前五法也。
(壬)三明占已詳察。
不論自觀觀他。
并須如此谛察也。
又二。
初明所現。
二明不現。
(癸)今初 占其輪相者。
随所現業。
悉應一一谛觀思驗。
或純具十善。
或純具十惡。
或善惡交雜。
或純善不具。
或純惡不具。
如是業因。
種類不同。
習氣果報。
各各别異。
如佛世尊餘處廣說。
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
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兇等事。
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
名為相應。
若不相當者。
謂不至心。
名虛謬也。
所現業種。
謂輪上所現或善或惡也。
要與今世果報相當。
或與煩惱業習相當。
乃名相應。
否則由不至心。
故名虛謬。
如現不殺。
今應無病常壽。
或有慈心。
若現不盜。
今應無所乏少。
或常知足等。
又如現殺。
今應多病多惱。
或常懷殺意。
若複現盜。
今應少财。
或常失脫。
或常懷盜意等。
一一須自思驗。
不可盡述也。
(癸)二明不現又二。
初俱不現。
二有所不現。
(子)今初 若占輪相。
其善惡業俱不現者。
此人已證無漏智心。
專求出離。
不複樂受世間果報。
諸有漏業。
展轉微弱更不增長。
是故不現。
無漏智心。
謂初果八忍八智通見地。
别初住。
圓初信。
已斷三界分别惑種。
不複更造招後有業。
縱有舊熏業種。
漸就羸損。
不增長也。
或圓五品。
圓伏煩惱。
當舍同居穢土。
生同居淨。
雖未證無漏智。
亦可善惡兩俱不現。
以圓觀力強故。
(子)二有所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
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所有不現者。
皆是微弱未能牽果。
是故不現。
善業種強。
則能招樂異熟。
惡業種強。
則能招苦異熟。
若微弱種。
猶須待潤。
未卽牽果。
故不現也。
準此則有覆無覆兩種無記。
不名善惡明矣。
二詳示占法竟。
(辛)三占後誡勸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
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
于五欲衆具得。
稱意時。
勿當自縱以起放逸(誡也)。
卽應思念。
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
今獲此報。
我今乃可轉更進修。
不應休止(勸也)。
若遭衆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
繞亂憂怖。
不稱意時。
應當甘受。
無令疑悔。
退修善業(誡也)。
卽當思念。
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
今獲此報。
我今應當悔彼惡業。
專修對治及修餘善。
無得止住懈怠放逸。
轉更增集種種苦聚(勸也)。
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此中共有兩番誡勸。
初番為稱意者誡勿放逸。
勸更進修。
次番為不稱意者誡勿退悔。
勸修諸善也。
初示第一輪相竟。
(庚)二示第二輪相三。
初正示輪相。
二詳示占法。
三别明忏法。
(辛)初中三。
初示相。
二示義。
三功能。
(壬)今初 善男子。
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
所作強弱大小差别者。
當複刻木為三輪。
以身口意各主一輪。
書字記之。
又于輪正中一面。
書一畫令粗長。
使徹畔。
次第二面。
書一畫令細短。
使不至畔。
次第三面。
作一傍刻如畫。
令其粗深。
次第四面。
亦作傍刻。
令使細淺。
(壬)二示義 當知善業莊嚴。
猶如畫飾。
惡業衰害。
猶如損刻。
其畫長大者。
顯示積善來久。
行業猛利。
所作增上。
其畫細短者。
顯示積善來近。
始習基鈍。
所作微薄。
其刻粗深者。
顯示習惡來久。
所作增上。
餘殃亦厚。
其刻細淺者。
顯示退善來近。
始習惡法。
所作之業。
末至增上。
或雖起重惡。
已曾改悔。
此謂小惡。
大善小善大惡。
各有二義。
大善二者。
一或積久。
二或猛利增上。
小善二者。
一或未久。
二或所作微薄。
大惡二者。
一或積久。
二或所作增上也。
小惡則有三義。
一或未久。
二或未至增上。
三或已曾改悔。
轉重令輕也。
大善大惡。
能順現受及與生受。
小善小惡。
能順後受。
或更潤之。
可順生受。
或更損之。
可不定受。
初輪相中所不現者。
則是不定受業也。
又凡無漏智起。
則一切生受後受業種。
皆可摧滅。
惟除順現受業。
未能全滅。
亦能轉重令輕。
(壬)三功能 善男子。
若占初輪相者。
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别。
而不能知積習久近。
所作之業強弱大小。
是故須占第二輪相。
初正示輪相竟。
(辛)二詳示占法二。
初明占。
二明察。
(壬)今初 若占第二輪相者。
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
若屬身者。
擲身輪相。
若屬口者。
擲口輪相。
若屬意者。
擲意輪相。
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
應當随業。
主念一一善惡。
依所屬輪。
别擲占之。
一一善惡。
皆須主念别占。
如身之善惡。
若有三現。
則須别擲三次。
口四意三。
亦皆爾也。
所不現者。
則不須擲。
(壬)二明察 複次若占初輪相中。
唯得身之善。
于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
謂無至心。
不得相應。
名虛謬也。
又複不相應者。
謂占初輪相中。
得不殺業。
及得偷盜業。
意先主觀不殺業。
而于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
名不相應。
複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
不樂殺業。
無造殺罪。
但意主(欲觀)殺業。
而于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
謂名不相應。
自餘口意中業不相應義。
亦如是應知。
二詳示占法竟。
(辛)三别明忏法三。
初明應修忏悔。
二正示忏悔法。
三明得清淨相。
(壬)今初 善男子。
若未來世諸衆生等。
欲求度脫生老病死。
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
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
若惡業多厚者。
不得卽學禅定智慧。
應當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
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
于今現在必多造惡。
毀犯重禁。
以犯重禁故。
若不忏悔令其清淨。
而修禅定智慧者。
則多有障礙。
不能尅獲。
或失心錯亂。
或外邪所惱。
或納受邪法。
增長惡見。
是故當先修忏悔法。
若戒根清淨。
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
則離諸障。
業性雖空。
果報不失。
故須熏習忏悔善力。
令彼惡種展轉微弱。
更不增長。
方堪修習禅慧。
不遭邪慮也。
(壬)二正示忏悔法二。
初明忏儀。
二明忏期。
(癸)初中二。
初廣明晝時佛事。
二略示夜時佛事(子)初文共有九意。
初明嚴淨道場。
二明香華供養。
三明清淨三業。
四明稱名敬禮。
五明說罪忏悔。
六明發勸請願。
七明發随喜願。
八明發回向願。
九明稱念名号。
詳夫法華。
方等。
請觀音。
金光明。
大悲。
淨土。
種種儀法。
皆是四依大士。
倚傍經文。
取意斟酌。
方立十科。
未有若此經之分明現成。
不假斟酌者。
但乏初時啟請一科耳。
向曾然香懇祝。
拈阄取決。
乃敢增入。
誓不敢一字穿鑿也。
(醜)初明嚴淨道場 善男子。
欲修忏悔法者。
當住靜處。
随力所能。
莊嚴一室。
内置佛事。
及安經法。
懸缯幡蓋。
密部壇儀。
極令嚴飾。
今但言随力所能者。
曲為末世助緣缺乏之人也。
佛事。
卽佛菩薩形像。
或塑或畫。
皆無不可。
經法。
卽指此經。
或餘大乘法寶。
亦無不可。
懸缯幡蓋以為莊嚴。
或錦或帛。
或複紙素。
并可随力也。
(醜)二明香華供養 求集香華以修供養。
準餘行法。
每時皆須燒香散華。
如前所明觀想法也。
此逐文便。
故在第二。
準行次第。
決在淨三業後。
(醜)三明清淨三業 澡浴身體。
及洗衣服。
勿令臭穢。
此亦如餘行法。
每大便時。
必換衣洗浴。
浴竟。
著清淨衣。
方可入壇行道也。
(醜)四明稱名敬禮 于晝日分。
在此室内。
三時稱名。
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次随十方面。
一一總歸。
拟心徧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次複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
又當拟心徧禮十方一切法藏。
次當拟心徧禮十方一切賢聖。
然後更别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醜)五明說罪忏悔 如是禮已。
應當說所作罪。
一心仰告。
惟願十方諸大慈尊。
證知護念。
我今忏悔。
不複更造。
願我及一切衆生。
速得除滅無量劫來。
十惡四重。
五逆颠倒。
謗毀三寶一闡提罪。
複應思惟。
如是罪性。
但從虛妄颠倒心起。
無有定實而可得者。
本唯空寂。
願一切衆生速達心本。
永滅罪根。
說所作罪。
謂今生所作一切惡業。
或輪相中所現大惡。
并須發露披陳也。
此于逆生死流十心之中。
由三種心。
生五種心。
并下勸請随喜等。
則共成十心也。
由第一深信因果。
第二生大慚愧。
第三生大怖畏。
故今說所作罪。
卽第四發露忏悔也。
不複更造。
卽第五斷相續心。
願我及一切衆生速得除滅十惡四重等。
卽第六發菩提心。
及第七翻昔重過。
思惟罪性等。
卽第十今知空寂。
下文勸請。
卽第九念十方佛。
随喜。
卽第八随喜諸善。
回向亦兼第六第七并第十意也。
過去惡業。
若論現行。
則刹那已滅。
但所熏種子。
藏在第八識中。
由六七二識我執力故。
念念資熏。
令得增長。
今之發露。
正是破除我執前茅。
如草木種子潛在地中。
必發芽莖。
今既掘露。
則自損壞。
又舊種雖複發露。
若不永斷相續。
則新熏種子。
能與舊種互相資益。
展轉生長。
無有巳時。
故須誓不更造。
又向由我執。
妄分我人。
所作之罪。
無不損惱同體衆生。
譬如一身之中。
兩手互傷。
自遭痛苦。
今破虛妄我執。
故代衆生普除衆罪。
終不如獐獨跳也。
又此罪性。
但從虛妄颠倒心起。
不在内外中間諸處。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有。
十方三世仔細推求。
無有定實而可得者。
如彼瞖眼所見空華。
華體本來惟是空寂。
不達本空。
增無明瞖。
念念觀知本性空寂。
不複瞪目分别空華。
則瞖病漸除。
華亦漸減。
乃至目勞既息。
華相自亡。
故雲速達心本。
永滅罪根也。
觀罪性空。
名實相忏。
名無生忏。
亦名大莊嚴忏。
卽是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不可不知。
(醜)六明發勸請願 次應複發勸請之願。
願令十方一切菩薩。
未成正覺者。
願速成正覺。
若已成正覺者。
願常住在世。
轉正法輪。
不入涅槃。
勸請能滅魔障。
故亦名悔。
魔王波旬。
于坐道場菩薩。
每欲障令。
不得成道。
于佛轉法輪時。
每欲興心破壞。
又每請佛速入涅槃今勸請成道。
勸久住世。
勸轉法輪。
卽翻破彼三種惡也。
觀心釋者。
菩薩是自心諸善心所。
魔是自心諸惡心所。
今令諸善心所與無漏慧相應。
名為速成正覺。
念念恒無間斷。
名為常住不滅。
轉化餘心心所。
名為轉正法輪。
(醜)七明發随喜願 次當複發随喜之願。
願我及一切衆生。
畢竟永舍嫉妬之心。
于三世中一切刹土。
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
悉皆随喜。
随喜滅嫉妬障。
故亦名悔。
一切諸佛。
三乘聖衆。
六道凡夫。
并皆在我現前一念心中同一體性。
木無彼此。
由我執故。
妄計自他而生嫉妬。
今悔此過。
深于一切凡聖平等起随喜心。
則是攬法界善以為己善。
其善乃大。
豈必獨自運心動身口業以為善哉。
現見他人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