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上

關燈
亦蒙其照。

    他人然香。

    亦被其薰。

    同體善根。

    分明若此。

    奈何癡障。

    不知承荷。

    反生嫉妬耶。

    若能随喜。

    則知諸佛菩薩所修善根。

    本與一切衆生共之。

    我原有分。

    非俟強求。

    故大佛頂經雲。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叉聚。

    同處熏修。

    永無分散。

    又經言。

    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卽是己功德者。

    是為奇特之法。

    又經言。

    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

    又大乘止觀雲。

    行者當知諸佛菩薩二乘聖人凡夫人天等所作功德。

    皆是己之功德。

    是故應當随喜。

    噫。

    可以悟矣。

     (醜)八明發回向願 次當複發回向之願。

    願我所修一切功德。

    資益一切諸衆生等。

    同趣佛智。

    至涅槃城。

     回向能滅著三有障。

    故亦名悔。

    資益一切。

    卽回自向他。

    同趣佛智。

    卽回因向果。

    至涅槃城。

    卽回事向理也。

    回事向理。

    名為直心。

    回因向果。

    名為深心。

    回自向他。

    名大乘心。

    直心顯斷德法身。

    深心成智德般若。

    大乘心成恩德解脫。

    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始終不離秘密藏矣。

     (醜)九明稱念名号 如是發回向願已。

    複往餘靜室。

    端坐一心。

    若稱誦。

    若默念我之名号。

    當減省睡眠。

    若惽蓋多者。

    應于道場室中旋繞誦念。

     但令一心稱誦默念名号者。

    正為惡業多厚。

    不可卽修禅定智慧也。

    然而若坐若旋一心稱念。

    卽是真實禅定智慧方便。

    由我地藏萬德洪名。

    诠召果上真實功德。

    能與衆生作增上緣。

    令念念中滅罪除障故也。

    如法華及大佛頂經。

    皆雲。

    持六十二憶恒河沙諸法王子名号。

    與持觀世音一名功德。

    正等無異。

    又大乘十輪經雲。

    假使有人。

    于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

    于百劫中至心歸依。

    稱名念誦。

    禮拜供養。

    求諸所願。

    不如有人。

    于一食頃。

    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

    求諸所願。

    速得滿足。

    所以者何。

    如是大士。

    為欲成熟諸有情故。

    久修堅固大願大悲。

    勇猛精進。

    過諸菩薩。

    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今以二意釋之。

    一者平等意趣。

    則六十二億所證法性。

    與一大士所證平等。

    百劫至心所契法性。

    與一食頃所契平等。

    二者差别意趣。

    則此土衆生。

    與六十二億大士所有因緣。

    不若觀音大士因緣最深。

    與觀世音大士所有因緣又不若地藏大士因緣更深也。

    又所稱之名。

    無論解與不解。

    本是一境三谛。

    能稱之念。

    無論達與不達。

    本卽一心三觀。

    又所稱之名雖卽三谛。

    而曆然分明。

    卽不思議。

    假能稱之念雖卽三觀。

    而覓不可得。

    卽不思議空。

    能外無所。

    所外無能。

    雙忘雙照。

    卽不思議中。

    又名因念有。

    念外無名。

    卽是惟心識觀。

    能念所念當體絕待。

    不生不滅。

    常住一心。

    卽是真如實觀。

    又一心卽是禅定。

    稱念卽是智慧。

    圓教名字位人。

    雖已解了能稱所稱無非法界。

    猶有無始事障力強。

    須藉洪名以為系心之境。

    漸漸令除散昬二蓋。

    正所謂系緣法界。

    一念法界者也。

    圓人受法。

    無法不圓。

    豈可藐視持名以為權淺行耶。

    初晝時佛事竟。

     (子)二略示夜時佛事 次至夜分時。

    若有燈燭光明事者。

    亦應三時恭敬供養悔過發願。

    若不能辦光明事者。

    應當直在餘靜室中一心誦念。

     能辦燈燭。

    則同日時行道。

    若不能辦。

    但令一心持名。

    大慈大悲。

    曲為乏助緣者開此易行方便也。

    初明忏儀竟。

     (癸)二明忏期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

    勿令懈廢。

    若人宿世遠有善基。

    暫時遇惡因緣而造惡法。

    罪障輕微。

    其心猛利。

    意力強者。

    經七日後。

    卽得清淨。

    除諸障礙。

    如是衆生等。

    業有厚薄。

    諸根利鈍。

    差别無量。

    或經二七日後而得清淨。

    或經三七日。

    乃至或經七七日後而得清淨。

    若過去現在。

    俱有增上種種重罪者。

    或經百日而得清淨。

    或經二百日。

    乃至或經千日而得清淨。

    若極鈍根。

    罪障最重者。

    但當能發勇猛之心。

    不顧惜身命想。

    常勤稱念。

    晝夜旋繞。

    減省睡眠。

    禮忏發願。

    樂修供養。

    不懈不廢。

    乃至失命。

    要不休退。

    如是精進。

    于千日中必獲清淨。

     獨行則以得清淨相為期。

    若十人結制。

    晝夜六時。

    則一七三七或七七等。

    亦無不可。

    高明者自能酌之。

    二正示忏悔法竟。

     (壬)三明得清淨相三。

    初明相依輪顯。

    二明随求尅獲。

    三明至心為因。

    (癸)初中三。

    初正明依輪。

    二兼明餘相。

    三簡非。

    (子)今初 善男子。

    若欲得知清淨相者。

    始從修行過七日後。

    當應日日于晨朝旦。

    以第二輪相具安手中。

    頻三擲之。

    若身口意皆純善者。

    名得清淨。

     不論大善小善。

    但三擲俱善無惡。

    卽名清淨也。

     (子)二兼明餘相 如是未來諸衆生等。

    能修行忏悔者。

    從先過去久遠以來。

    于佛法中。

    各曾習善。

    随其所修何等功德。

    業有厚薄種種别異。

    是故彼等得清淨時。

    相亦不同。

    或有衆生。

    得三業純善時。

    卽更得諸餘好相。

    或有衆生得三業善相時。

    于一日一夜中。

    複見光明徧滿其室。

    或聞殊特異好香氣。

    身意快然。

    或作善夢。

    夢見佛身來為作證。

    手摩其頭。

    歎言善哉。

    汝今清淨。

    我來證汝。

    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

    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正得清淨輪相。

    兼得種種感應。

    故是善根發現也。

     (子)三簡非 若人未得三業善相。

    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

    則為虛妄诳惑詐僞。

    非善相也。

     輪相一法。

    乃地藏大士威神之所建立。

    依法而求。

    決無虛謬。

    既末獲清淨相。

    或先見光聞香。

    得奇好夢。

    總屬魔事不可被其诳惑也。

    初明相依輪顯竟。

     (癸)二明随求尅獲三。

    初明得禅慧。

    二明得離惱。

    三明得淨戒。

    (子)初又二。

    初明顯益。

    二明冥益。

    (醜)今初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

    攝心猛利者。

    我于爾時。

    随所應度而為現身。

    放大慈光。

    令彼安隐。

    離諸疑怖。

    或示神通種種變化。

    或複令彼自憶宿命所經之事所作善惡。

    或複随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

    彼人卽時于所向乘得決定信。

    或漸證獲沙門道果。

     (醜)二明冥益 複次彼諸衆生。

    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

    但當學至心。

    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

    我亦護念。

    令彼衆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

    天魔波旬。

    不來破壞。

    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

    亦不來亂。

    所有五蓋。

    展轉輕微。

    堪能修習諸禅智慧。

     或宜顯應得益。

    或宜冥應得益。

    并由自善根力。

    并由菩薩知機妙智。

    苟能信此。

    則專心禮弄忏悔。

    複何疑哉。

    初明得禅慧竟。

     (子)二明得離惱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

    雖不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

    但遭種種衆厄。

    貧窮困苦。

    憂惱逼迫者。

    亦應恭敬禮拜供養。

    悔所作惡。

    恒常發願。

    于一切時一切處。

    勤心稱誦我之名号。

    令其至誠。

    亦當速脫種種衰惱。

    舍此命已。

    生于善處。

     縱不發心出世。

    亦令得世間益。

    所謂小草亦蒙潤澤也。

    若依權教。

    則是為闡提人說十善法。

    若依實義。

    則是循循善誘。

    究竟亦令漸入佛道矣。

     (子)三明得淨戒又二。

    初明忏重得受。

    二明無師得受。

    (醜)今初 複次未來之時。

    若在家。

    若出家。

    諸衆生等。

    欲求受清淨妙戒。

    而先已作增上重罪。

    不得受者。

    亦當如上修忏悔法。

    令其至心。

    得身口意善相已。

    卽應可受。

     在家或破終身五戒中四重。

    或破一日一夜八戒中四重。

    或破菩薩戒中十重。

    出家或破沙彌及尼戒中四重。

    或破式叉摩那法中四重。

    或破比丘及尼戒中四重。

    并名邊罪。

    屬重難攝。

    故名增上重罪。

    若依律藏。

    不許忏悔。

    不得重受一切戒品。

    若依梵網。

    須以得見好相為期。

    今依此經。

    則以得清淨輪為期也。

    又七逆等。

    亦名增上重罪。

    雖梵網經。

    亦不許其受戒。

    若依此經求得清淨輪相。

    卽應可受。

    尤為格外洪慈。

     (醜)二明無師得受又二。

    初明菩薩三聚戒。

    二明五衆木叉戒。

    (寅)今初 若彼衆生。

    欲習摩诃衍道。

    求受菩薩根本重戒。

    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

    所謂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攝化衆生戒。

    而不能得善好戒師。

    廣解菩薩法藏。

    先修行者。

    應當至心于道場内。

    恭敬供養。

    仰告十方諸佛菩薩。

    請為師證。

    一心立願。

    稱辯戒相。

    先說十根本重戒。

    次當總舉三種戒聚。

    自誓而受。

    此亦得戒。

     摩诃衍。

    此雲大乘。

    欲行大乘菩薩之道。

    須受菩薩三聚淨戒。

    卽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戒也。

    此菩薩戒。

    普通在家二衆。

    出家五衆。

    皆可受持。

    故名在家出家一切禁戒。

    若千裡内有授戒師。

    理應從受。

    若無先解先修行者。

    便可自受。

    若先已作增上重罪。

    須求清淨輪相。

    方可誓受。

    若今生無增上重罪。

    便可于道場内。

    請佛菩薩以為師證。

    自誓得戒。

    此同地持璎珞二經。

    重在發菩提心。

    不同梵網制令見好相也。

     (寅)二明五衆木叉戒又二。

    初明得。

    二簡不得。

    (卯)初又二。

    初明年滿者得二衆戒。

    二明年不滿者先得三小衆戒。

    (辰)今初 複次未來世諸衆生等。

    欲求出家。

    及已出家。

    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

    其心疑惑。

    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

    但能學發無上道心。

    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

    其未出家者。

    應當剃發。

    被服法衣。

    如上立願。

    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

    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

    名為比丘比丘尼。

    卽應推求聲聞律藏。

    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

    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比丘比丘尼戒。

    關系僧輪。

    至尊至貴。

    故雖無增上罪。

    亦須求得清淨輪相。

    方可承當。

    不同菩薩戒也。

    又設有如法戒師僧衆。

    而不從受。

    便自出家。

    則成盜法重難。

    今既僧輪久廢。

    誓續住持。

    故須學發無上道心。

    方堪感得清淨輪相。

    若依瑜伽論說。

    則像法既盡。

    便不複發無作律儀。

    彼是随情。

    今乃随智。

    無違妨也。

    摩德勒伽。

    此雲智母。

    卽是菩薩論藏。

    先求聲聞律藏。

    次及菩薩論藏。

    則所重可知矣。

     (辰)二明年不滿者先得三小衆戒。

     若雖出家。

    而其年未滿二十者。

    應當先誓願受(菩薩)十根本戒。

    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别戒。

    既受戒已。

    亦名沙彌沙彌尼。

    卽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

    求為依止之師。

    請問教戒。

    修行威儀。

    如沙彌沙彌尼法。

     雖得清淨輪相。

    未滿二十。

    尚不許卽承當比丘。

    足顯比丘戒之尊矣。

    先誓願受十根木戒。

    及受沙彌沙彌尼别戒。

    可見受菩薩戒。

    仍得誓為沙彌。

    豈沙彌等。

    不得先受菩薩戒耶。

    問。

    既有先舊大乘具受戒者。

    何不依之受戒。

    而乃自誓受耶。

    答。

    此有三意。

    一者或此先舊行頭陀行。

    不肯度人。

    二者或此先舊未滿十夏。

    未為和尚。

    三者或先求輪相時。

    未遇此人。

    得清淨後。

    乃遇見之。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

    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

    讀誦思惟。

    觀察修行。

    應勤供養佛法僧寶。

     未滿二十。

    未成比丘。

    故但許學菩薩論藏。

    未許推求聲聞律藏也。

    故知未受具人。

    辄先閱律。

    深為不可。

    已受具人。

    不學律藏。

    尤所不應。

     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

    亦當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

    及徧學比丘尼一切戒聚。

    其年若滿二十時。

    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種戒聚。

     佛因女人根鈍。

    故沙彌尼年十八已。

    先令與其二年學戒。

    名為式叉摩那。

    此翻學戒女也。

    當其得清淨相。

    已誓願受菩薩十重及受沙彌尼戒。

    今年十八。

    則自加受式叉六戒。

    六戒在律藏中。

    不必預列。

    至年二十。

    乃受比丘尼戒。

    此比丘尼所有具戒。

    亦屬菩薩三聚戒攝。

    菩薩毗尼。

    猶如大海。

    悉攝一切諸毗尼故。

    須于菩薩戒中。

    自辨七衆差别。

    一一不得紊亂若此。

     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

     此總結若男若女。

    設于年未滿二十時。

    先得清淨輪相。

    則男止名沙彌。

    女亦止名為沙彌尼。

    或名式叉摩那。

    至年二十。

    乃名比丘比丘尼也。

    菩薩所示學戒法式。

    一遵律制如此。

    後之弘律學者。

    漠然不知。

    哀哉。

    哀哉。

    初明得竟。

     (卯)二簡不得 若彼衆生。

    雖學忏悔。

    不能至心。

    不獲善相者。

    設作受想。

    不名得戒。

     五衆木叉。

    非依師僧如法受得。

    則須依于清淨輪相乃得。

    不同菩薩戒品。

    但依菩提心得也。

    二明随求尅獲竟。

     (癸)三明至心為因二。

    初問。

    二答。

    (子)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所說至心者。

    差别有幾種。

    何等至心。

    能獲善相。

     (子)二答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我所說至心者。

    略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

    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

    複有下中上三種差别。

    何等為三。

    一者一心。

    所謂系想不亂。

    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

    所謂專求不懈。

    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

    所謂與法相應。

    究竟不退。

    若人修習此忏悔法。

    乃至不得下至心者。

    終不能獲清淨善相。

    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初始學習求願至心。

    未離散動。

    未伏障種。

    乃名字初心。

    故未能獲清淨輪相。

    第二種中下至心者。

    卽是攝意專精。

    能得欲界細住。

    或是初随喜品。

    或是名字後心。

    故亦可得清淨輪相。

    多是冥益。

    中至心者。

    卽是成就勇猛。

    須在觀行後心。

    多分兼得諸餘好相。

    上至心者。

    卽是相應至心。

    須在相似初心。

    能感菩薩現身說法。

    故得究竟不退也。

    然應之冥顯亦不須論。

    但必第三至心。

    方證不退。

    則前二種雖獲善相。

    急須修行禅定智慧。

    令與二觀相應可矣。

    不然。

    故業雖滅。

    新業還生。

    亦可懼也。

    二示第二輪相竟。

     (庚)三示第三輪相三。

    初正示輪相。

    二詳示占法。

    三勸修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