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關燈
夫三界惟心。

    心外無法。

    理具事造。

    實非兩重。

    但迷之則三障宛然。

    悟之則三德法爾。

    迷悟無性。

    随俗假名。

    真實指歸。

    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迷悟似分。

    迷既迷其所悟。

    悟卽悟其所迷。

    此占察善惡業報經。

    乃指迷歸悟之要津也。

    占察者。

    能觀之智。

    善惡業報者。

    所觀之境。

    能觀無非一心三智。

    所觀無非一境三谛。

    消除疑障。

    堅固淨信。

    開示進趣方便。

    安慰令離怯弱。

    所以釋迦大聖。

    勸當機而專請。

    地藏慈尊。

    乘悲願而演說。

    事理雙明。

    淺深同益。

    可謂照昬衢之寶矩。

    救痼疾之神丹。

    雖複去聖時遙。

    何幸妙诠猶在。

    鑽仰既切。

    欲罷不能。

    蠡測管窺。

    用公同志。

    将疏經文。

    先明玄義。

    第一釋名。

    第二顯體。

    第三明宗。

    第四辨用。

    第五教相。

     第一釋名者。

    經題七字。

    六别一通。

    别七例中。

    今單從法。

    占察二字。

    約能觀法。

    善惡業報四字。

    約所觀法。

    釋此能所二法。

    複有兩番。

    初略。

    次廣。

    初略釋者。

    占以瞻視為義。

    察以詳審為義。

    各有事理。

    事者。

    依于大士所示三種輪相。

    至誠擲視。

    名之為占。

    審谛觀其相應與否。

    名之為察。

    或自除疑。

    或除他疑。

    但當學習此法。

    不得随逐世間蔔筮法也。

    理者。

    依于大士所示一實境界。

    二種觀道。

    如實正向。

    名之為占。

    依于大士所示巧說深法。

    離相違過。

    谛審思惟。

    名之為察。

    由是自善進趣。

    令他亦善進趣。

    自離怯弱。

    令他亦離怯弱。

    是名理占察也。

    善惡者。

    十善十惡。

    依身口意而名為業。

    業秖是思。

    由善惡思。

    發身口意種種事業。

    意兼惑業。

    身口唯業。

    今以第一輪相。

    占視善惡多少。

    察其相應與否。

    複以第二輪相。

    占視業力強弱。

    亦須察其相應與否。

    又以第三輪相。

    占視三世果報。

    亦須察其相應與否。

    具如經文廣明。

    自身所有善惡業報。

    依此三種輪相而占察之。

    決了疑悔。

    為他亦然。

    故名占察善惡業報也。

    複次有善惡惑。

    有善惡業。

    有善惡業所感果報。

    惑業果三。

    皆是因緣所生。

    凡屬因緣生法。

    無不卽空假中。

    今依一實境界。

    解了卽空假中。

    名之為占。

    複依二種觀道。

    證悟卽空假中名之為察。

    或依進趣方便。

    知其卽空假中。

    啟迪正信。

    名之為占。

    複依巧說深法。

    悟其卽空假中。

    永離怯弱。

    名之為察。

    故稱占察善惡業報也。

    初略釋竟。

     次廣釋者。

    若依文便。

    應先釋占察。

    後釋善惡業報。

    然設無善惡業報。

    約何可論占察。

    今依此義。

    故先釋善惡業報。

    後釋占察也。

    先釋善惡業報複為二。

    初分釋。

    二合釋。

    初中三。

    初釋善惡。

    二釋業。

    三釋報。

    初釋善惡為四。

    初約事局釋。

    二約理通釋。

    三結屬十法界。

    四結成卽空假中。

    初約事局釋者。

    性是清淨調良。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

    名之為善。

    性是染污粗戾。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

    名之為惡。

    卽殺生。

    偷盜。

    邪淫。

    名身三惡。

    妄言。

    绮語。

    兩舌。

    惡罵。

    名口四惡。

    貪欲。

    嗔恚。

    愚癡。

    名意三惡。

    不殺。

    不盜。

    不淫。

    名身三善。

    不妄。

    不绮。

    不離間。

    不粗犷。

    名口四善。

    不貪。

    不嗔。

    不癡。

    名意三善。

    故四十二章經雲。

    如是十事。

    不順聖道。

    名十惡行。

    是惡若止。

    名十善行耳。

    又十善各論止行。

    不殺不盜等。

    名為止善。

    慈悲放生。

    周給布施。

    修習梵行。

    說誠實言。

    說利義語。

    和合诤訟。

    柔軟誘誨。

    常念喜舍。

    志存悲愍。

    了達事理。

    名為行善。

    故此經雲。

    言十善者。

    則為一切衆善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

    言十惡者。

    亦為一切衆惡根本。

    能攝一切諸餘惡法也。

    初約事局釋竟。

     二約理通釋者。

    先釋惡。

    次釋善。

    後明互融。

    先釋惡者。

    有事惡。

    有理惡。

    事惡如前說。

    理惡者。

    外道計斷計常。

    破壞因果。

    是殺俗谛。

    違背涅槃。

    不能證契。

    是殺真谛。

    見戒二取。

    心外著法。

    是偷盜。

    愛染見執及味禅等。

    是邪淫。

    實非出要。

    自言出要。

    是妄言。

    種種戲論。

    無真實義。

    是绮語。

    鬥亂出世間法。

    是兩舌。

    增長煩毒。

    是惡口。

    自謂真實。

    是貪。

    謂餘虛妄。

    是嗔。

    不知出要。

    是癡。

    聲聞緣覺永斷生因。

    是殺俗谛。

    不知佛性。

    是殺中谛。

    妄取涅槃。

    是盜。

    證偏真理不能舍離。

    是淫。

    未得一切解脫。

    自謂解脫。

    是妄言。

    譬如空拳楊葉。

    無真實義。

    是绮語。

    分離生死涅槃。

    無二法性以為定二。

    是兩舌。

    分别善惡有漏無漏等法。

    是惡口。

    著無為。

    是貪。

    厭有為。

    是嗔。

    不知平等法性。

    是癡。

    權教菩薩。

    入空時。

    殺俗谛。

    入假時。

    殺中谛。

    觀中時。

    雙殺二谛。

    誓取菩提。

    是盜。

    神通法愛。

    是淫。

    未證實相有所言說。

    是妄言。

    種種言說不契實義。

    是绮語。

    分别中邊。

    是兩舌。

    彈诃生死及二乘法。

    是惡口。

    似道法愛。

    是貪。

    舍離二邊。

    是嗔。

    未照圓中。

    是癡。

    釋惡竟。

    次釋善者。

    事善如前說。

    理善者。

    佛弟子離斷常見。

    深信因果。

    是不殺俗谛。

    達一切法無我無我所。

    亦無實性。

    不殺真谛。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皆是實相。

    第一義谛。

    法界。

    法住。

    法位。

    真如。

    實際。

    如來藏性。

    平等圓融不可思議。

    不殺中谛了知心外無法可取。

    是不盜。

    無能無所。

    是不淫。

    四悉因緣如理诠說。

    是不妄。

    能令衆生得于四益。

    是不绮。

    随順事理。

    是不鬥亂。

    悅可衆心。

    是不粗惡。

    離似道愛。

    是不貪。

    不違三谛。

    是不嗔。

    了達三谛。

    是不癡。

    次釋善竟。

    後明互融者。

    善惡名字。

    本無一定。

    故以名定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且如約事。

    則殺盜等為惡。

    不殺盜等為善。

    約理。

    則有漏事善事惡。

    總名為惡。

    無漏事理。

    乃名為善。

    又有漏善惡及偏真事理。

    總名為惡。

    入假事理。

    乃名為善。

    又有漏善惡及偏真事理。

    入假事理。

    總名為惡。

    入中事理。

    乃名為善。

    又但中事理。

    仍名為惡。

    圓中事理。

    乃名為善。

    是則事殺事盜等。

    唯得名惡。

    不得名善。

    圓中事理。

    唯得名善。

    不得名惡。

    若事不殺盜等乃至但中事理。

    亦得名善。

    亦得名惡。

    望前則皆名善。

    望後則皆名惡也。

    複有理惡。

    所謂弑無明父。

    害貪愛母。

    菩提無與者。

    然我取菩提。

    法喜為妻。

    空拳誘度。

    乃至大貪大嗔大癡法門。

    是則惟佛具足十惡。

    菩薩二乘。

    但有少分十惡。

    一切衆生。

    唯能具足十善。

    更無少惡也。

    二約理通釋竟。

    三結屬十法界者又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地獄苦重。

    但具事理善惡種子。

    不起事理善惡現行。

    一分極苦鬼趣傍生亦爾。

    鬼畜二趣。

    亦具事理善惡種子。

    多起事惡現行。

    少起事善現行。

    未必能起理惡理善。

    慧力弱故。

    阿修羅趣。

    略同鬼畜。

    或得見佛聞法。

    能起理善。

    理善若起。

    如應攝入四聖界中。

    人趣有二。

    若在北洲雖具一切種子。

    但起事善。

    不起事惡。

    亦複不起理惡理善。

    就事善中。

    但有舊醫十善。

    不起三皈五戒八戒具戒諸善。

    以不聞佛法故。

    若在三洲。

    具能起于事理善惡。

    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若起理善。

    亦随攝入四聖界中。

    天趣有四。

    一地居二天。

    謂四王。

    忉利。

    具起事理善惡。

    略與人同。

    但事善中。

    缺出家戒一事耳。

    二空居四天。

    謂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

    不起殺盜邪淫三種事惡。

    猶有正淫未斷。

    亦容起後七種事惡。

    亦能起事十善。

    但不起出家戒。

    亦能起于理善理惡。

    若起理善。

    亦随攝入四聖界中。

    三色界中。

    又分為二。

    一初禅天。

    猶有覺觀語言。

    容起口妄意貪。

    梵于釋子起谄诳故。

    不起其餘事惡。

    得起一切理善理惡。

    若起理善。

    亦随攝入四聖界中。

    二禅以上。

    已離覺觀。

    不起身口事惡。

    但起當地貪癡。

    及起理善理惡。

    若起理善。

    屬四聖界也。

    四無色界。

    但有四蘊。

    無業果身。

    不起身口事善事惡。

    亦起當地貪癡。

    多起理惡。

    少起理善。

    一切菩薩不生彼故。

    聲聞緣覺。

    又分為三。

    一者見道。

    二者離欲。

    三者無學。

    初見道位。

    永斷十種分别事惡。

    亦斷外道殺俗殺真等理惡。

    而未能斷正淫及貪嗔癡任運事惡。

    亦複全起聲聞緣覺理惡。

    二離欲位。

    永斷欲界十種事惡。

    未斷色無色界任運貪癡事惡。

    三無學位。

    又分為二。

    一有餘依地。

    永斷三界事惡。

    全堕聲聞緣覺理惡。

    二無餘依地。

    若據權論。

    卽是永入涅槃。

    無複事理善惡若現若種。

    若據實論。

    卽是出生界外方便土中。

    但斷界内事理善惡現種。

    仍複現行聲聞緣覺理惡。

    或能起于菩薩佛界理善理惡。

    若起菩薩佛界善惡。

    如應攝入菩薩佛界也。

    菩薩法界。

    複分為四。

    一三藏所明事六度菩薩。

    具足事理善惡種子。

    而弘誓力強。

    止觀力弱。

    但能永斷事惡現行。

    不能損害事惡種子。

    但能熾然修行事善。

    不能方便發起理善。

    于本教中。

    既不立修證地位。

    尅實論之。

    猶屬人天界耳。

    二通教菩薩。

    若在幹慧性地。

    略同三藏。

    若八人見地發真。

    則永斷凡外事理二惡。

    能起菩薩佛界事善及理善惡。

    三别教菩薩。

    十信位中。

    亦同三藏。

    十住已去。

    同前通教。

    或複勝之。

    可以意得。

    登地證道同圓。

    永斷九界事理二惡。

    唯起佛界事理二善及佛理惡。

    四圓教菩薩。

    亦名菩薩。

    亦名為佛。

    五品位中。

    圓伏九界事理二惡。

    圓起佛界事善。

    而佛界理善理惡。

    猶未現起。

    十信位中。

    任運先斷凡外事理二惡。

    亦斷聲聞緣覺理惡。

    相似起于佛界理善理惡。

    初住已去。

    圓斷九界事理二惡。

    分證佛界理善理惡也。

    佛界亦四。

    一藏教所明果佛。

    止能永斷六凡事理二惡種子。

    圓滿無漏事理二善。

    止能弑枝末無明父。

    害界内貪愛母。

    取一切智菩提。

    以真谛法喜為妻。

    說生生不可說法以誘嬰兒。

    不舍三界有為福慧為大貪。

    不取三界見思因果為大嗔。

    不分别三界諸法為大癡耳。

    二通教所明果佛。

    因雖先斷六凡事理二惡種子。

    至果滿時。

    還與藏佛同也。

    但兼能說生不生不可說法以誘嬰兒為小勝耳。

    三别教所明妙覺果佛。

    僅斷十二品無明惡。

    僅分證圓中事理二善。

    僅分證大貪大嗔等惡。

    不得名究竟也。

    四圓教所明妙覺果佛。

    一切事理二惡。

    斷無不盡。

    一切事理二善。

    修無不滿。

    又究竟弑無明父。

    究竟害貪愛母。

    究竟取大菩提。

    無有遺餘。

    究竟會合三谛法喜。

    無時暫舍。

    生生等四句皆不可說。

    而說四句。

    一切實。

    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

    诳誘十界嬰兒。

    不舍一切法。

    不取一切法。

    不分别一切法。

    是謂究竟善究竟惡也。

    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

    四教各論十界。

    而淺深通别有異。

    今應從淺辨深。

    束通從别。

    且如藏教。

    以凡外事理二惡為所治。

    以三乘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為能治。

    凡外是六法界。

    四谛是聲聞界。

    十二因緣是緣覺界。

    六度是菩薩界。

    三祇因滿。

    得成正覺。

    卽是佛界。

    而究其所诠。

    止是因緣生法一句。

    析法歸空。

    斷除我執。

    不知諸法當體卽空。

    為化鈍根。

    施此小法。

    若約菩薩。

    不出六凡。

    若約證真。

    唯歸灰斷。

    束通從别。

    判是聲聞法也。

    次明通教。

    亦以凡外事理二惡為所治。

    以共般若無生理觀為能治。

    凡外是六法界。

    已辦地是聲聞界。

    辟支地是緣覺界。

    第九地卽菩薩界。

    第十地卽佛界。

    而究其所诠。

    止是卽空一句。

    體法無性。

    斷界内我法二執。

    不知諸法假名無量。

    雖為大乘初門。

    當教亦歸灰斷。

    束通從别。

    判是緣覺法也。

    次明别教。

    以九界事理二惡為所治。

    以不共般若次第三觀為能治。

    十信位中。

    仰信中道。

    用藏教析空觀及六度事善。

    治凡外事理二惡。

    十住。

    用通教體空觀及六度理善。

    斷凡外事理二惡。

    十行。

    用入假觀。

    治聲聞緣覺理惡。

    徧能通達十界病之與藥。

    十向。

    習中道觀。

    治菩薩理惡。

    十地。

    斷九界理惡。

    證佛界理善。

    而究其所诠。

    止是假名一句。

    緣理斷九。

    不知諸法當體卽中。

    雖雲證道同圓。

    當教談理不融。

    束通從别。

    判是菩薩法也。

    次明圓教。

    以十界事理二惡為所治。

    卽以十界事理二善為能治。

    亦得雲以十界理善為所治。

    以十界理惡為能治。

    亦得雲十界善惡皆是所治。

    十界善惡皆卽能治。

    何以故三千在理。

    同名無明。

    能治性外。

    無别所治。

    如水成冰故。

    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

    所治性别。

    無外能治。

    如冰還成水故。

    雖無能所。

    而能所宛然。

    以一心三觀。

    圓治一切事惡理惡。

    圓顯一切理善理惡。

    始從五品。

    終至妙覺。

    所斷所顯。

    略如前說。

    而究其所诠。

    明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緣卽中。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說無分别法。

    随佛自意語。

    束通從别。

    判是佛界法也。

    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卽者。

    圓教既明衆生卽佛。

    性德平等。

    若不了之。

    易起僭慢。

    故須以六位揀修。

    修雖分六。

    性恒平等。

    故六而常卽。

    可祛退怯。

    性雖平等。

    修有逆順。

    故卽而常六。

    可除上慢也。

    理卽惟逆。

    究竟惟順。

    名字以去。

    望前名順。

    望後名逆。

    又逆性則順無明。

    順性則逆無明。

    故逆名為惡。

    亦可名善。

    順名為善。

    亦可名惡也。

    初理卽者。

    且如舉一善字。

    卽具十界由其順無明父。

    孝貪愛母。

    不敢盜取菩提。

    乖離法喜妻妾。

    不作佛法口業。

    不貪事理二善。

    不嗔見思煩惱。

    分明起惑造業。

    則為三塗法界。

    乃至不殺中谛。

    不取自心。

    不著似愛。

    不說不了義法。

    不貪權善。

    不嗔二邊。

    了達三谛。

    則為佛界。

    又如舉一惡字。

    亦具十界。

    由其殺生偷盜等十惡滿足。

    則堕三塗法界。

    由其雖不起事惡。

    而有迷真理惡。

    則堕人天法界。

    雖無事惡及迷真惡。

    而有迷俗理惡。

    則堕二乘法界。

    雖無事惡及迷真迷俗理惡。

    而有迷中理惡。

    則堕菩薩法界。

    雖無事惡迷三谛惡。

    而具足弑無明父等惡。

    則堕佛界。

    是知善惡二名。

    各具十界。

    就一一界。

    無不卽空假中。

    而六凡生盲。

    日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