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關燈
小
中
大
知。
二乘眇目。
妄生取舍。
菩薩隔羅謂在障外。
故從地獄至别十向。
終日在理。
不得理用。
皆名為理卽佛。
亦名理卽十界。
亦名理卽善惡也。
二名字卽者。
若聞圓頓妙诠。
能解一切善惡。
但有名字。
一切十界。
亦但名字。
一一名字。
卽空假中。
一名字中。
通達一切名字。
一切名字。
通達秖一名字。
非一非一切。
而一切而一。
故為名字卽佛。
亦為名字卽十界。
亦為名字卽善惡也。
三觀行卽者。
依所解義而起如理作意。
審谛思惟十界善惡。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
故能圓伏五住。
雖有煩惱。
如無煩惱。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此是觀行卽佛。
亦名觀行卽十界。
觀行卽善惡也。
四相似卽者。
由圓觀力。
相似斷事理惡。
生事理善。
如锧木火。
暖相先現。
如消堅冰。
漸令潤濕。
故名相似卽佛。
亦名相似卽十界。
相似卽善惡也。
五分證卽者。
由圓觀力。
分破十界善惡上之三惑。
分顯十界善惡上之三德。
如木出火。
還燒于木。
如冰成水。
還泮餘冰。
故名分證卽佛。
亦名分證卽十界。
亦名分證卽善惡也。
六究竟卽者。
圓道滿足。
惑無不破。
德無不顯。
如火出木盡。
如冰盡水澄。
故名究竟卽佛。
亦名究竟卽十界。
究竟卽善惡。
以十界善惡。
本具三谛三德之理。
至此方得畢顯現故。
非别有法可證可得。
但全證得衆生所迷本理而巳。
故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
三結屬十法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者。
上來所明事理善惡。
該羅十界。
徧攝四教。
統括六卽。
則若理若事。
若因若果。
能诠所诠。
性修藥病。
祗約善惡二字。
收無不盡。
是故若知善惡卽空假中。
則知一切諸法無不卽空假中。
圓融妙理。
觸處洞然。
複為三意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事善事惡及凡夫理惡。
屬六凡法界。
為藏教所治。
堕理卽位中者。
名世俗谛。
所謂因緣所生法也。
無漏事善。
證真理善。
屬二乘法界。
約藏通二教能治法門。
揀之則為圓教理卽。
收之則同圓教相似卽者。
名為真谛。
所謂我說卽是空也。
入假事理二善。
屬菩薩法界。
約别教教道。
揀之亦為理卽。
牧之亦同相似者。
名世出世如幻俗谛。
所謂亦名為假名也。
入中事理二善。
及中道理惡。
屬佛法界。
約圓教圓诠。
始從名字。
終訖究竟者。
名為第一義谛。
所謂亦名中道義也。
二約橫結者。
四教所诠十界事理善惡。
一一無非因緣生法。
一一無不卽空假中。
何以言之。
秖一法性。
法爾具足十界善惡諸法種子。
名之為因。
随于迷悟染淨等緣。
造成十界善惡諸法差别。
既此十界善惡。
皆是因緣所生。
則自他共離四句簡責。
定皆無性。
無性故空。
空則無性不礙緣生。
一卽一切。
互攝互具。
故名為假。
無性緣生。
緣生無性。
法法罔非全體法性。
法性之外。
更無他物。
泯絕内外空有對待。
故名為中也。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者。
上約豎結。
則三谛分屬十界。
次約橫結。
則十界各有三谛。
豎則為别。
橫則為并。
并别橫豎。
那顯至理。
今明秖依現前一念而辨善惡。
秖依一念事理善惡而分十界。
秖依十界而明四教。
秖依四教而辨六卽。
一念理無先後。
那得名豎名别。
一念體無彼此。
那得名橫名并。
念體絕待。
強名為中。
一中則一切中。
若橫若豎。
無不卽中。
中體離一切相。
強名為空。
一空則一切空。
若橫若豎。
無不卽空。
中體具一切法。
強名為假。
一假則一切假。
若橫若豎。
無不卽假。
經雲。
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
離分别故。
此明一念心卽中也。
又雲。
平等普徧。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
無二無别。
不變不異。
無增無減。
此明一念心卽空也。
又雲。
以一切衆生心。
一切聲聞辟支佛心。
一切菩薩心。
一切諸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
無染寂靜。
真如相故。
此明一念心卽假也。
又雲。
若無覺知能分别者。
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此明一空一切空也。
又雲。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此明一假一切假也。
又雲。
當知一切諸法。
悉名為心。
以義體不異。
為心所攝故。
此明一中一切中也。
是故若能了達現前一念心法。
則能徧達善惡十界四教六卽皆非橫豎。
亦能徧照善惡十界四教六卽若橫若豎。
可以意知。
不可言盡也。
初釋善惡竟。
二釋業亦為四。
初釋義。
二辨類。
三結屬十法界。
四結成卽空假中。
初釋義者。
業名事業。
亦名所作。
亦名為動。
亦名構造。
若約小乘。
則但在意地。
不得業名。
動身發口。
乃名為業。
若約大乘。
則一念甫動。
便有業意。
經雲。
衆生于日夜中。
念念造出種種五陰世間。
國土世間。
假名世間。
此之謂也。
二辨類者。
一惡業。
二善業。
又一有漏業。
二無漏業。
又四種分别。
一有漏業。
二無漏業。
三亦有漏亦無漏業。
四非有漏非無漏業。
一惡業者。
謂五逆。
十惡。
悭嫉。
毀禁。
散亂。
惡慧。
諸邪見業。
二善業者。
謂施戒禅慧等業。
又有漏業者。
謂十惡能招非福果報。
十善能招福樂果報。
四禅四定能招不動果報。
無漏業者。
出世聖人所修聖道。
不感三界異熟果報。
唯證清淨離系妙果。
又無漏有二。
一者無為無漏。
卽所證真如。
不名為業。
二者有為無漏。
卽能證福智。
福名助道。
智名正道。
福德智慧。
皆名為業也。
四種分别者。
凡外善不善及不動業。
名為有漏。
二乘出生死業。
名為無漏。
菩薩度衆生業。
不取涅槃。
名亦有漏。
不染生死。
名亦無漏。
諸佛稱性妙業。
不同凡夫。
名非有漏。
不同二乘。
名非無漏。
或俗谛相應業。
名有漏。
真谛相應業。
名無漏。
中谛相應業。
約雙遮。
名非漏無漏。
約雙照。
名亦漏無漏也。
攝四入二者。
若約界内教意。
則有漏但攝有漏。
無漏具攝後三。
若約界外教意。
則有漏具攝前三。
無漏但攝第四。
若約别接通意。
則有漏及雙亦句。
總名有漏。
無漏及雙非句。
總名無漏也。
更以善惡展轉攝者。
或十惡為惡。
十善為善。
或散皆為惡。
定乃為善。
或有漏皆惡。
無漏為善。
或有漏無漏皆惡。
雙照為善。
或雙照仍名為惡。
雙遮泯同實相為善。
或雙遮不卽諸法為惡。
雙照無非實相為善。
或一切皆名為惡。
一切皆名為善。
具如上文所明。
又此諸善惡業。
總分四類。
一順現受。
二順生受。
三順後受。
四不定受。
由其作時心有強軟。
境有高下。
及由已潤未潤。
已忏未忏。
種種不同。
故成四别也。
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法界者亦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不論名善名惡名漏無漏乃至非漏非無漏業。
但令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專為名利。
益己損他。
不思反複。
身口意業。
純随妄習。
不信三寶。
毀諸事戒。
錯悞因果。
殺害所尊。
是名地獄業道。
束為十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專恣情欲。
不知慚愧。
盲無所曉。
癡暗昬愚。
多諸怨結。
是名畜生業道。
束為中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悭貪嫉妬。
不知植福。
但積罪根。
是名餓鬼業道。
束為下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存谄诳心。
無質直意。
外施仁義。
内計我人。
種種所作。
情存勝負。
是名修羅業道。
束為下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畏我堕苦。
節制五欲。
秉心歸戒。
希求後有。
是名人趣業道。
束為中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願我未來恒受勝樂。
廣作衆福。
制止諸罪。
乃至攝散入禅。
诃色入空。
是名天趣業道。
束為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觀察三界苦。
空。
無常。
無我。
依四念處。
深信緣起。
永斷希求後有之心。
唯志寂滅無為之樂。
是名二乘業道。
束為無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緣于苦集二谛而起大悲。
緣于道滅二谛而起大慈。
深觀我。
法二空。
愍物昬迷種種方便。
令其覺悟。
徧十方界。
無有分劑。
盡未來時。
無有疲厭。
不求恩報。
不圖名稱。
不冀他知。
不見能所。
是名菩薩業道。
束為亦漏無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觀于諸法實相。
卽權而實。
理事平等。
卽實而權。
千如差别。
寂而常用。
萬行雲興。
用而常寂。
一際無際。
不作一想。
不作一切想。
而能了知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微塵刹土。
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
不離當念。
身徧十方。
而無合散。
智入三世。
而無往來。
是名佛界業道。
束為非漏非無漏上上品十善。
亦名真中無漏上上品十善也。
二明四教者。
六凡善惡。
雖各三品。
由有虛妄我執。
同名有漏。
皆為藏教所治。
二乘無漏十善。
若析知無我。
則屬藏教。
若體知無我。
則屬通教。
菩薩亦漏無漏十善。
若緣生滅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藏教。
名為有漏。
若緣無生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通教。
名為無漏。
若緣無量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别教。
名為亦漏無漏。
若緣無作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圓教。
約雙遮論。
名為非漏無漏。
約雙照論。
亦可名為亦漏無漏也。
佛界非漏無漏上上品十善者。
正屬圓教。
以此圓解曆一切法。
令前三教乃至上品十惡。
亦成非漏無漏上上品善。
如一切草木。
無不具火。
一切堅冰。
無不卽水。
故約義定名。
則偏名非漏非無漏善。
亦名真中無漏妙善。
若欲随名立義。
别既可名上上品善。
亦可名上上品惡。
如所雲弑無明父等。
又既可雲無漏。
亦可雲有漏。
以念念流出諸功德海。
無已時故。
既可雲非漏無漏。
亦可雲亦漏無漏。
以雙照漏與無漏。
一切法趣漏趣無漏故。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圓實稱性而談。
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上自佛界。
下極泥犁。
所有業性。
罔非實相。
狂慧不察。
濫聖招尤。
如闇中觸寶。
傷身失命。
故須約修辨六。
免堕重愆。
雖複六位始終曆然。
于業理性仍無增減。
故名為卽也。
理卽業性者。
秖是究竟業性。
楞伽經雲。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但迷者不自知耳。
知此業性。
為名字卽。
觀此業性。
圓伏五住。
為觀行卽。
粗垢先落。
六根清淨。
為相似卽。
于此業性開發真明。
為分證卽。
窮此業性罄無不盡。
為究竟卽也。
三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者。
亦為三意。
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六界業道。
因緣所生。
結成世谛。
二乘業道。
因緣卽空。
結成真谛。
菩薩業道。
假名無量。
結成俗谛。
佛界業道。
深達罪福實相。
結成中谛也。
二約橫結者。
十界業道。
一一無非因緣所生。
一一無不卽空假中也。
三約一念結者。
隻就現前一念。
分别十界業道。
那得名豎。
十界業道。
唯一念心。
那得名橫。
不橫不豎。
橫豎曆然。
統一法性。
不可思議。
無非法性。
故卽中。
不橫不豎。
故卽空。
橫豎曆然。
重重無盡。
故卽假也。
二釋業竟。
三釋報亦為四。
初釋義。
二辨類。
三結屬十界。
四結成卽空假中。
初釋義者。
報是果報。
對因名果。
酬業名報。
則果卽是報。
又約習因所感。
名為習果。
約報因所感。
名為報果。
則果屬了種。
報屬緣種。
又報義有二。
一約引業所感。
名為總報。
二約滿業所感。
名為别報。
總報名為真異熟果。
屬第八識。
别報名為異熟生果。
屬前六識一分無覆無記。
唯受苦樂。
不起業者。
當知總别二種。
皆名果報。
就此酬因所感果報心心所法。
見分屬心。
酬于習因。
屬了因種。
别名為果。
相分屬色。
酬于報因。
屬緣因種。
别名為報。
故法華雲。
如是果如是報也。
又見分卽如是性。
相分卽如是相。
二分所依内自證分。
卽如是體。
舉體成用。
用無别體。
故名不縱橫不并别也。
二辨類者。
十惡所招三塗果報。
一向是苦。
鬼畜二類。
或有微樂。
修羅人道。
苦樂相兼。
天道唯樂。
又約五受分别。
無間唯有苦受舍受。
一分極苦鬼畜亦爾。
有間得兼憂受。
或有微喜微樂。
鬼畜修羅人及欲天。
并具五受。
天與修羅戰時。
有憂苦故。
然北洲人不計我所。
無憂苦受。
初禅出離憂根。
二禅出離苦根。
三禅出離喜根。
唯有樂舍。
四禅出離樂根。
自此直至有頂。
唯有舍受。
此五皆是有漏受也。
二乘寂滅為樂。
出離五受。
以無所受。
名為正受。
亦名為無漏受。
菩薩不受二乘正受。
出假神通以為法樂。
名為亦漏亦無漏受。
示受生死。
故名亦漏。
不染生死過患。
故名亦無漏也。
諸佛不受一切諸受。
以無所受。
恒受中道稱性法樂。
名為非漏非無漏受。
不同四榮。
故非漏。
不同四枯。
故非無漏也。
攝四入二。
例如前說。
又不論五受漏與無漏四句分别。
總以苦樂二字判之。
收無不盡。
當知苦樂。
惟是自心分别。
實無心外法也。
何者。
阿鼻極苦。
舉世共知。
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大悲遊戲。
代衆生苦。
則以為樂。
故調達善知識雲。
此中如第三禅。
豈實作逆罪者能得爾耶。
夫蛆蟲處廁。
宛轉出沒。
亦自謂樂。
蠅向臭飛。
蛾争赴火。
狗啖糞穢。
皆自謂樂。
自人視之。
不勝其苦。
人間粗弊五塵。
昬迷沉醉。
諸天視之。
猶如糞廁。
欲天五塵。
展轉勝妙。
色界視之。
不啻鸩毒。
梵天身相。
光明炳然。
空界厭之。
謂如癰毒。
四空寂定。
自謂精微。
羅漢視之。
名為癡暗。
聲聞三昧。
無漏無為。
菩薩诃之。
名為敗種。
大上神通。
往來自在。
諸佛視之。
如童子戲。
故知九界衆生。
皆是以苦為樂。
所處愈下。
所樂愈劣。
自上視下。
知彼所樂當體是苦。
惟佛苦樂情盡。
證苦法界及樂法界。
惟一實相。
無苦無樂。
乃名大樂耳。
今姑就九界情謂。
則各以順适身心。
名為樂報。
違損身心。
名為苦報。
此苦樂報。
各從自類善惡業所招也。
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界。
亦複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地獄法
二乘眇目。
妄生取舍。
菩薩隔羅謂在障外。
故從地獄至别十向。
終日在理。
不得理用。
皆名為理卽佛。
亦名理卽十界。
亦名理卽善惡也。
二名字卽者。
若聞圓頓妙诠。
能解一切善惡。
但有名字。
一切十界。
亦但名字。
一一名字。
卽空假中。
一名字中。
通達一切名字。
一切名字。
通達秖一名字。
非一非一切。
而一切而一。
故為名字卽佛。
亦為名字卽十界。
亦為名字卽善惡也。
三觀行卽者。
依所解義而起如理作意。
審谛思惟十界善惡。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
故能圓伏五住。
雖有煩惱。
如無煩惱。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此是觀行卽佛。
亦名觀行卽十界。
觀行卽善惡也。
四相似卽者。
由圓觀力。
相似斷事理惡。
生事理善。
如锧木火。
暖相先現。
如消堅冰。
漸令潤濕。
故名相似卽佛。
亦名相似卽十界。
相似卽善惡也。
五分證卽者。
由圓觀力。
分破十界善惡上之三惑。
分顯十界善惡上之三德。
如木出火。
還燒于木。
如冰成水。
還泮餘冰。
故名分證卽佛。
亦名分證卽十界。
亦名分證卽善惡也。
六究竟卽者。
圓道滿足。
惑無不破。
德無不顯。
如火出木盡。
如冰盡水澄。
故名究竟卽佛。
亦名究竟卽十界。
究竟卽善惡。
以十界善惡。
本具三谛三德之理。
至此方得畢顯現故。
非别有法可證可得。
但全證得衆生所迷本理而巳。
故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
三結屬十法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者。
上來所明事理善惡。
該羅十界。
徧攝四教。
統括六卽。
則若理若事。
若因若果。
能诠所诠。
性修藥病。
祗約善惡二字。
收無不盡。
是故若知善惡卽空假中。
則知一切諸法無不卽空假中。
圓融妙理。
觸處洞然。
複為三意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事善事惡及凡夫理惡。
屬六凡法界。
為藏教所治。
堕理卽位中者。
名世俗谛。
所謂因緣所生法也。
無漏事善。
證真理善。
屬二乘法界。
約藏通二教能治法門。
揀之則為圓教理卽。
收之則同圓教相似卽者。
名為真谛。
所謂我說卽是空也。
入假事理二善。
屬菩薩法界。
約别教教道。
揀之亦為理卽。
牧之亦同相似者。
名世出世如幻俗谛。
所謂亦名為假名也。
入中事理二善。
及中道理惡。
屬佛法界。
約圓教圓诠。
始從名字。
終訖究竟者。
名為第一義谛。
所謂亦名中道義也。
二約橫結者。
四教所诠十界事理善惡。
一一無非因緣生法。
一一無不卽空假中。
何以言之。
秖一法性。
法爾具足十界善惡諸法種子。
名之為因。
随于迷悟染淨等緣。
造成十界善惡諸法差别。
既此十界善惡。
皆是因緣所生。
則自他共離四句簡責。
定皆無性。
無性故空。
空則無性不礙緣生。
一卽一切。
互攝互具。
故名為假。
無性緣生。
緣生無性。
法法罔非全體法性。
法性之外。
更無他物。
泯絕内外空有對待。
故名為中也。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者。
上約豎結。
則三谛分屬十界。
次約橫結。
則十界各有三谛。
豎則為别。
橫則為并。
并别橫豎。
那顯至理。
今明秖依現前一念而辨善惡。
秖依一念事理善惡而分十界。
秖依十界而明四教。
秖依四教而辨六卽。
一念理無先後。
那得名豎名别。
一念體無彼此。
那得名橫名并。
念體絕待。
強名為中。
一中則一切中。
若橫若豎。
無不卽中。
中體離一切相。
強名為空。
一空則一切空。
若橫若豎。
無不卽空。
中體具一切法。
強名為假。
一假則一切假。
若橫若豎。
無不卽假。
經雲。
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
離分别故。
此明一念心卽中也。
又雲。
平等普徧。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
無二無别。
不變不異。
無增無減。
此明一念心卽空也。
又雲。
以一切衆生心。
一切聲聞辟支佛心。
一切菩薩心。
一切諸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
無染寂靜。
真如相故。
此明一念心卽假也。
又雲。
若無覺知能分别者。
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此明一空一切空也。
又雲。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此明一假一切假也。
又雲。
當知一切諸法。
悉名為心。
以義體不異。
為心所攝故。
此明一中一切中也。
是故若能了達現前一念心法。
則能徧達善惡十界四教六卽皆非橫豎。
亦能徧照善惡十界四教六卽若橫若豎。
可以意知。
不可言盡也。
初釋善惡竟。
二釋業亦為四。
初釋義。
二辨類。
三結屬十法界。
四結成卽空假中。
初釋義者。
業名事業。
亦名所作。
亦名為動。
亦名構造。
若約小乘。
則但在意地。
不得業名。
動身發口。
乃名為業。
若約大乘。
則一念甫動。
便有業意。
經雲。
衆生于日夜中。
念念造出種種五陰世間。
國土世間。
假名世間。
此之謂也。
二辨類者。
一惡業。
二善業。
又一有漏業。
二無漏業。
又四種分别。
一有漏業。
二無漏業。
三亦有漏亦無漏業。
四非有漏非無漏業。
一惡業者。
謂五逆。
十惡。
悭嫉。
毀禁。
散亂。
惡慧。
諸邪見業。
二善業者。
謂施戒禅慧等業。
又有漏業者。
謂十惡能招非福果報。
十善能招福樂果報。
四禅四定能招不動果報。
無漏業者。
出世聖人所修聖道。
不感三界異熟果報。
唯證清淨離系妙果。
又無漏有二。
一者無為無漏。
卽所證真如。
不名為業。
二者有為無漏。
卽能證福智。
福名助道。
智名正道。
福德智慧。
皆名為業也。
四種分别者。
凡外善不善及不動業。
名為有漏。
二乘出生死業。
名為無漏。
菩薩度衆生業。
不取涅槃。
名亦有漏。
不染生死。
名亦無漏。
諸佛稱性妙業。
不同凡夫。
名非有漏。
不同二乘。
名非無漏。
或俗谛相應業。
名有漏。
真谛相應業。
名無漏。
中谛相應業。
約雙遮。
名非漏無漏。
約雙照。
名亦漏無漏也。
攝四入二者。
若約界内教意。
則有漏但攝有漏。
無漏具攝後三。
若約界外教意。
則有漏具攝前三。
無漏但攝第四。
若約别接通意。
則有漏及雙亦句。
總名有漏。
無漏及雙非句。
總名無漏也。
更以善惡展轉攝者。
或十惡為惡。
十善為善。
或散皆為惡。
定乃為善。
或有漏皆惡。
無漏為善。
或有漏無漏皆惡。
雙照為善。
或雙照仍名為惡。
雙遮泯同實相為善。
或雙遮不卽諸法為惡。
雙照無非實相為善。
或一切皆名為惡。
一切皆名為善。
具如上文所明。
又此諸善惡業。
總分四類。
一順現受。
二順生受。
三順後受。
四不定受。
由其作時心有強軟。
境有高下。
及由已潤未潤。
已忏未忏。
種種不同。
故成四别也。
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法界者亦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不論名善名惡名漏無漏乃至非漏非無漏業。
但令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專為名利。
益己損他。
不思反複。
身口意業。
純随妄習。
不信三寶。
毀諸事戒。
錯悞因果。
殺害所尊。
是名地獄業道。
束為十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專恣情欲。
不知慚愧。
盲無所曉。
癡暗昬愚。
多諸怨結。
是名畜生業道。
束為中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計著我人。
悭貪嫉妬。
不知植福。
但積罪根。
是名餓鬼業道。
束為下品十惡。
若念念之間。
存谄诳心。
無質直意。
外施仁義。
内計我人。
種種所作。
情存勝負。
是名修羅業道。
束為下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畏我堕苦。
節制五欲。
秉心歸戒。
希求後有。
是名人趣業道。
束為中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願我未來恒受勝樂。
廣作衆福。
制止諸罪。
乃至攝散入禅。
诃色入空。
是名天趣業道。
束為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觀察三界苦。
空。
無常。
無我。
依四念處。
深信緣起。
永斷希求後有之心。
唯志寂滅無為之樂。
是名二乘業道。
束為無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緣于苦集二谛而起大悲。
緣于道滅二谛而起大慈。
深觀我。
法二空。
愍物昬迷種種方便。
令其覺悟。
徧十方界。
無有分劑。
盡未來時。
無有疲厭。
不求恩報。
不圖名稱。
不冀他知。
不見能所。
是名菩薩業道。
束為亦漏無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間。
觀于諸法實相。
卽權而實。
理事平等。
卽實而權。
千如差别。
寂而常用。
萬行雲興。
用而常寂。
一際無際。
不作一想。
不作一切想。
而能了知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微塵刹土。
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
不離當念。
身徧十方。
而無合散。
智入三世。
而無往來。
是名佛界業道。
束為非漏非無漏上上品十善。
亦名真中無漏上上品十善也。
二明四教者。
六凡善惡。
雖各三品。
由有虛妄我執。
同名有漏。
皆為藏教所治。
二乘無漏十善。
若析知無我。
則屬藏教。
若體知無我。
則屬通教。
菩薩亦漏無漏十善。
若緣生滅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藏教。
名為有漏。
若緣無生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通教。
名為無漏。
若緣無量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别教。
名為亦漏無漏。
若緣無作四谛而起慈悲。
則屬圓教。
約雙遮論。
名為非漏無漏。
約雙照論。
亦可名為亦漏無漏也。
佛界非漏無漏上上品十善者。
正屬圓教。
以此圓解曆一切法。
令前三教乃至上品十惡。
亦成非漏無漏上上品善。
如一切草木。
無不具火。
一切堅冰。
無不卽水。
故約義定名。
則偏名非漏非無漏善。
亦名真中無漏妙善。
若欲随名立義。
别既可名上上品善。
亦可名上上品惡。
如所雲弑無明父等。
又既可雲無漏。
亦可雲有漏。
以念念流出諸功德海。
無已時故。
既可雲非漏無漏。
亦可雲亦漏無漏。
以雙照漏與無漏。
一切法趣漏趣無漏故。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圓實稱性而談。
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上自佛界。
下極泥犁。
所有業性。
罔非實相。
狂慧不察。
濫聖招尤。
如闇中觸寶。
傷身失命。
故須約修辨六。
免堕重愆。
雖複六位始終曆然。
于業理性仍無增減。
故名為卽也。
理卽業性者。
秖是究竟業性。
楞伽經雲。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但迷者不自知耳。
知此業性。
為名字卽。
觀此業性。
圓伏五住。
為觀行卽。
粗垢先落。
六根清淨。
為相似卽。
于此業性開發真明。
為分證卽。
窮此業性罄無不盡。
為究竟卽也。
三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者。
亦為三意。
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六界業道。
因緣所生。
結成世谛。
二乘業道。
因緣卽空。
結成真谛。
菩薩業道。
假名無量。
結成俗谛。
佛界業道。
深達罪福實相。
結成中谛也。
二約橫結者。
十界業道。
一一無非因緣所生。
一一無不卽空假中也。
三約一念結者。
隻就現前一念。
分别十界業道。
那得名豎。
十界業道。
唯一念心。
那得名橫。
不橫不豎。
橫豎曆然。
統一法性。
不可思議。
無非法性。
故卽中。
不橫不豎。
故卽空。
橫豎曆然。
重重無盡。
故卽假也。
二釋業竟。
三釋報亦為四。
初釋義。
二辨類。
三結屬十界。
四結成卽空假中。
初釋義者。
報是果報。
對因名果。
酬業名報。
則果卽是報。
又約習因所感。
名為習果。
約報因所感。
名為報果。
則果屬了種。
報屬緣種。
又報義有二。
一約引業所感。
名為總報。
二約滿業所感。
名為别報。
總報名為真異熟果。
屬第八識。
别報名為異熟生果。
屬前六識一分無覆無記。
唯受苦樂。
不起業者。
當知總别二種。
皆名果報。
就此酬因所感果報心心所法。
見分屬心。
酬于習因。
屬了因種。
别名為果。
相分屬色。
酬于報因。
屬緣因種。
别名為報。
故法華雲。
如是果如是報也。
又見分卽如是性。
相分卽如是相。
二分所依内自證分。
卽如是體。
舉體成用。
用無别體。
故名不縱橫不并别也。
二辨類者。
十惡所招三塗果報。
一向是苦。
鬼畜二類。
或有微樂。
修羅人道。
苦樂相兼。
天道唯樂。
又約五受分别。
無間唯有苦受舍受。
一分極苦鬼畜亦爾。
有間得兼憂受。
或有微喜微樂。
鬼畜修羅人及欲天。
并具五受。
天與修羅戰時。
有憂苦故。
然北洲人不計我所。
無憂苦受。
初禅出離憂根。
二禅出離苦根。
三禅出離喜根。
唯有樂舍。
四禅出離樂根。
自此直至有頂。
唯有舍受。
此五皆是有漏受也。
二乘寂滅為樂。
出離五受。
以無所受。
名為正受。
亦名為無漏受。
菩薩不受二乘正受。
出假神通以為法樂。
名為亦漏亦無漏受。
示受生死。
故名亦漏。
不染生死過患。
故名亦無漏也。
諸佛不受一切諸受。
以無所受。
恒受中道稱性法樂。
名為非漏非無漏受。
不同四榮。
故非漏。
不同四枯。
故非無漏也。
攝四入二。
例如前說。
又不論五受漏與無漏四句分别。
總以苦樂二字判之。
收無不盡。
當知苦樂。
惟是自心分别。
實無心外法也。
何者。
阿鼻極苦。
舉世共知。
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大悲遊戲。
代衆生苦。
則以為樂。
故調達善知識雲。
此中如第三禅。
豈實作逆罪者能得爾耶。
夫蛆蟲處廁。
宛轉出沒。
亦自謂樂。
蠅向臭飛。
蛾争赴火。
狗啖糞穢。
皆自謂樂。
自人視之。
不勝其苦。
人間粗弊五塵。
昬迷沉醉。
諸天視之。
猶如糞廁。
欲天五塵。
展轉勝妙。
色界視之。
不啻鸩毒。
梵天身相。
光明炳然。
空界厭之。
謂如癰毒。
四空寂定。
自謂精微。
羅漢視之。
名為癡暗。
聲聞三昧。
無漏無為。
菩薩诃之。
名為敗種。
大上神通。
往來自在。
諸佛視之。
如童子戲。
故知九界衆生。
皆是以苦為樂。
所處愈下。
所樂愈劣。
自上視下。
知彼所樂當體是苦。
惟佛苦樂情盡。
證苦法界及樂法界。
惟一實相。
無苦無樂。
乃名大樂耳。
今姑就九界情謂。
則各以順适身心。
名為樂報。
違損身心。
名為苦報。
此苦樂報。
各從自類善惡業所招也。
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界。
亦複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地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