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關燈
小
中
大
界所有罪報。
純從上品十惡業招。
摧折粗惡色心為體。
重者在大地下。
輕者在諸黑闇山間。
惟苦無樂。
畜生法界罪報。
中品十惡業招。
餓鬼法界罪報。
下品十惡業招。
并以弊陋色心為體。
于中各有苦樂别報。
三品九類不同。
則是酬于滿業。
名異熟生。
事非一概。
不可具述。
住通山間人世水陸空界。
修羅法界。
報居大海。
受用似天為樂。
三時刀仗為苦。
人道法界。
報在四洲。
暫時五欲為樂。
生老病死為苦。
天道法界有三。
一者欲界。
二者色界。
三無色界。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或上品十善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一不殺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居在須彌山腹。
二忉利天。
或上品十善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不殺不盜二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居在須彌山頂。
此二皆以五欲自在為樂。
修羅戰鬥及五衰相現為苦。
三夜摩天。
此雲時分。
或上品十善兼習坐禅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三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忉利天八萬由旬。
于虛空中有地如雲。
朗然安住。
不假日月。
身有光明。
華開為晝。
華合為夜。
四兜率天。
此雲知足。
或上品十善兼得細住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四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五化樂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欲界禅定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六他化自在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此四亦皆以五欲自在展轉殊勝為樂。
五衰相現為苦。
色界共十八天。
分為四禅。
初禅三天。
一梵衆。
二梵輔。
三大梵。
同以根本初禅五支功德為因。
或以純孝為因。
或以深重慚愧為因。
或以深重慈心為因。
或以和合已破僧伽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他化天一百二十八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盡一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憂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二禅三天。
一少光。
二無量光。
三光音。
同以根本二禅四支功德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初禅天二百五十六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盡八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苦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三禅三天。
一少淨。
二無量淨。
三徧淨。
同以根本三禅五支功德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二禅天五百一十二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六十四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喜妙樂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四禅九天又分三類。
一是凡夫。
二是外道。
三是不還聖者。
凡夫三天。
一福生。
二福愛。
三廣果。
同以根本四禅四支功德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離三禅天一千二十四萬由旬。
随身宮殿。
在虛空中朗然安住。
并無如雲之地。
故亦名無雲天。
壽命五百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舍念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外道一天。
所謂無想。
卽以無想定而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生半劫後。
前六轉識悉皆不行。
唯第七第八兩識。
相依俱轉。
第八能持色身久住。
壽五百劫。
或有中夭。
死時決定退堕為苦。
不還五天。
一無煩。
二無熱。
三善見。
四善現。
五色究竟。
同以無漏夾熏四禅。
資于故業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四禅凡夫所不能見。
壽或千劫。
乃至萬劫。
永無退堕為樂。
未離三界為苦。
無色界共有四天。
一空處天。
卽以空定為因。
壽二萬劫。
二識處天。
卽以識定為因。
壽四萬劫。
三無所有處天。
卽以無所有定為因。
壽六萬劫。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卽以非想非非想定為因。
壽八萬劫。
滅色存心。
但有微細受想行識。
亦有中夭。
同以出離色籠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也。
聲聞法界。
有四向四果。
初果以生空無漏智種為因。
聞思修慧熏習為緣。
發得生空無分别智。
頓斷三界分别惑種。
親證一分生空所顯真如。
名為擇滅無為。
是離系果。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當知此人天身。
猶是有漏故業餘報。
非無漏報也。
二果以重慮緣真為因。
漸斷欲界任運惑種九品之六。
親證六品擇滅無為。
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業招報。
三果亦以重慮緣真為因。
斷盡欲界餘三品惑。
又證三品擇滅無為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業招報。
若舍欲界身已。
報在初禅。
仍是有漏故業招報。
若斷初禅惑已。
報在二禅。
若斷二禅惑已。
報在三禅。
若斷三禅惑已。
報在四禅五不還天。
若斷四禅惑已。
報在空處。
若斷空處惑已。
報在識處。
若斷識處惑已。
報在無所有處。
若斷無所有處惑已。
報在非非想處。
齊此名為阿那含果。
皆是有漏故業招報。
非無漏業報也。
不論在人在天。
若能進斷非非想處九品思惑。
名羅漢向。
若已斷盡非非想思。
通證修道八十一品擇滅無為。
名羅漢果。
爾時名住有餘涅槃。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此身亦是有漏故業餘報。
若人天身任運滅位。
不複更受三界生身。
爾時名住無餘涅槃。
若依權教。
則永無報果。
若依實說。
則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緣覺自謂入涅槃者。
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當知卽是方便有餘國土。
亦名三種意生身也。
總論苦樂者。
初果以永閉三惡道門為樂。
未斷欲愛為苦。
二果以欲習漸薄為樂。
未離欲系為苦。
三果四向。
以永不退還為樂。
未離色無色系為苦。
四果在有餘位。
以永斷子縛為樂。
未盡果縛為苦。
在無依位。
依權教說。
則是永無苦樂。
依實教說。
則超出三界為樂。
沈空滞寂為苦也。
緣覺法界。
不立分果。
而有二類。
一是緣覺種性。
四生百劫種福修因。
無漏根熟。
人中得道。
若遇佛世。
入聲聞數。
亦名緣覺。
遇無佛世。
名獨覺佛也。
二是聲聞初果第七生盡。
受人間身。
遇無佛世。
亦名獨覺也。
有餘無餘二種苦樂。
并同聲聞中說。
菩薩法界。
須約四教分别。
若三藏教菩薩。
總未斷惑但以四弘六度上上十善為因。
感得人天殊勝色心妙報。
不生三惡及無色界諸難處中。
若通教菩薩。
幹慧性地。
報同三藏菩薩。
八人見地薄地。
報同初果二果。
離欲地。
報同三果。
已辦地去。
或智增上者。
還同四果獨覺有餘無餘論報苦樂。
但彼生方便土。
亦不沈空滞寂。
秖是未證中道法性。
未免變易生死為苦耳。
或悲增上者。
扶習潤生。
還來三界。
示同六道果報苦樂。
而非實是有漏苦樂。
以其非業牽故。
若别教菩薩。
十信位中。
亦同三藏菩薩。
初住至第六住。
亦同初二三果。
七住已去乃至十向。
亦約智悲分别登初地時。
分證中道法身。
恒居實報無障礙土。
亦名分證常寂光土。
乃至等覺。
皆以中道果報為樂。
無明變易未盡為苦。
分形散影。
徧諸世界六趣四生。
及徧方便有餘土中。
示同六凡二聖種種苦樂。
皆非實苦樂也。
若圓教菩薩。
五品位中。
雖受人天報身。
巳能解了苦樂實性。
卽空假中。
初信至六信。
報或同于初二三果。
而解永異。
七信至十信。
或在方便。
報同通教智增。
而解永異。
或在同居。
報同通教悲增。
而解亦永異也。
登初住時。
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
恒居實報莊嚴淨土。
亦名分證寂光淨土。
乃至等覺。
分形散影。
徧下三土。
示同九界苦樂。
皆非實苦樂也。
佛法界者。
約教有四。
藏教果佛。
必是别地圓住化身。
或是妙覺示現。
假說生身是有漏報。
乃是示同阿羅漢耳。
通教佛地示居色究竟天。
亦非三界實分段身。
必是别地圓住化現。
别教妙覺。
坐蓮華藏世界。
亦是大機随力所見。
秖是他受用報。
托自受用而為本質。
諸大菩薩。
各自變為相分而自緣耳。
圓教妙覺。
性德究竟圓顯。
名為清淨法身。
所依法性。
名為上上品常寂光淨土。
修德究竟滿足。
名為圓滿報身。
所依報境。
名為上上品實報莊嚴淨土。
性修不二。
依正不二。
不二而二。
說有法報依正差别之名。
此是最勝無上報也。
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
六凡法界有漏諸苦樂報。
但為四教所治。
并非四教所攝。
而是因緣生法。
得為藏教俗谛所诠。
亦得通為四教所觀之境。
方便土中無漏苦樂之報。
卽是四教九人所感。
謂藏教四果。
辟支。
通教已辨。
辟支。
菩薩。
别教三賢。
圓教十信也。
實報無障礙土。
卽是别教十地等妙。
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所感。
雖亦分證寂光。
以理從事。
總名實報。
或約次第一心證入而分淨穢。
乃依教道假分别也。
常寂光土。
卽是圓教妙覺所證。
雖亦圓證上品實報。
以事從理。
總名寂光。
或約分證究竟而分淨穢。
乃依别圓二種果頭而分别耳。
又藏教明六道果報。
是實有苦谛。
苦若滅者。
則證真空。
不說四聖亦有報也。
通教明六道果報。
是幻有苦谛。
若達幻空。
則無生死。
亦不說有四聖報也。
别教明六道果報。
是分段生死。
三乘果報。
是變易生死。
皆名苦谛。
永斷二死。
證真中道。
所證名為真如涅槃。
能證名為四智菩提。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能現自受用身及土。
能持圓滿無漏種子。
盡未來際。
利樂有情。
此則說有四聖果報。
圓教明十界報法。
一苦一切苦。
而苦卽法界。
則一滅一切滅。
乃是非報非不報而論十界報也。
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圓實稱性而談。
則十法界苦樂諸報。
一一無非實相法界。
卽空假中。
誠恐狂惑無知。
執穢為淨。
安其陋習。
不求出離。
譬如指冰卽水。
不求融泮。
水還是冰。
那可飲用。
故以六義而揀逆順。
如冰雖以濕為性。
而恒違濕性。
确爾堅凝。
理卽位中。
亦複如是。
十界妙報。
不識不知。
昧為苦谛。
一苦一切苦也。
名字位中。
順修之始。
了知十界報法。
唯是一心。
譬如堅冰。
其實是水。
終不棄冰而别求水。
是為初識十界報法之名字也。
觀行位中。
依名觀察。
了知十界報法。
一一卽空假中。
圓伏三惑。
如手執冰。
知其潤濕也。
相似位中。
深觀十界報法。
深信卽空假中。
如冰近暖。
漸舍堅相也。
分證位中。
十界報法三谛理體。
分分現前。
如暖消冰。
分分融泮。
分分可飲用也。
究竟位中。
十界報法三谛妙理。
無不圓顯。
如冰已盡。
唯是一水。
盡可飲用也。
所以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
廁屋實成香殿。
糞穢實成妙馔。
惡聲實之歌贊。
毒藥實成甘露。
刀箭實成華纓。
乃至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等。
并是分證究竟位中真實受用。
不過還證衆生所迷報法之理體耳。
豈藉作意神通力哉。
三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
亦為三意。
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六凡有漏諸苦樂報。
及有學無學諸餘殘報。
并同居土中新悟無生法忍菩薩所有生身。
亦是有漏故餘殘報。
并屬因緣生法一句。
世俗谛攝。
所以諸阿羅漢之十八界。
唯後三界名為無漏。
前十五界皆有漏也。
依此亦說藏頭果佛。
及十地諸大菩薩。
與羅漢同也。
兩教聲聞緣覺。
入涅槃界。
出生方便土中受變易身。
并通菩薩。
别三十心。
圓十信心。
生方便土。
所受變易方蘊十八界等。
并屬卽空一句。
真谛所攝。
故稱無漏。
别地圓住。
舍分段身。
于實報土受果報身。
及悲願力。
于十方界種種同居方便兩土之中。
現十界像。
徧同苦樂。
而非實苦實樂。
乃至佛後得智。
應現實報方便同居三土。
徧示法界像。
并屬卽假一句。
妙俗谛攝。
故名亦漏亦無漏也。
圓教妙覺。
究竟圓證常寂光土三德秘藏微妙法身。
及别十地。
圓十住等。
分證三德寂光身土。
并屬卽中一句。
中道第一義谛所攝。
故名非漏非無漏也。
二約橫結者。
不論有漏無漏。
苦之與樂若實若權。
但是十界所有依正二報。
一一無非因緣所生。
或是因緣所顯。
亦得名為因緣所生。
既是因緣生法。
則必法爾卽空假中。
更無一色一心而不卽空假中者也。
更細釋者。
同居依正二報。
是界内因緣所生。
有為有漏。
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相。
然此苦等諸相。
無不卽空假中。
方便依正二報。
非分段生。
是界内因緣所顯。
無為無漏。
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性。
然此苦等諸性。
亦無不卽空假中。
實報依正二報。
是界外因緣所生有為無漏。
乃常樂我淨之相。
然此常等之相。
亦無不卽空假中。
寂光依正二報。
是界外因緣所顯。
無為無漏。
乃常樂我淨之性。
然此常等之性。
亦無不卽空假中。
以體實故。
名之為中。
以離一切相故。
複名為空。
以卽一切法故。
複名不空也。
若以寂光無為無漏。
望彼方便無為無漏。
則方便仍是有為有漏而巳。
三約一念結者。
既秖就一念而辨善惡。
秖就一念而辨諸業。
則十界依正一報。
亦何出于現前一念。
一念本無前後。
那得名豎。
一念本無二體。
那得名橫。
深觀一念所具十界。
依正非橫非豎。
則能雙照橫之與豎了了分明。
而一一橫豎。
卽非橫豎。
何者。
十界報法。
唯是一念。
則非橫非豎。
一空一切空。
不思議真谛也。
一念具十界報。
則非橫而橫。
一念造十界報。
則非豎而豎。
一假一切假。
不思議俗谛也。
離一念外。
别無所具所造十界報法可得。
離十界報法外。
别無能具能造一念可得。
唯是實相。
唯是法性。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非豎非不豎。
非橫非不橫。
離名絕相。
亦無名相而可離絕。
不思議中谛也。
三釋報竟。
上來初分釋善惡業報竟。
二合釋者。
複分為六。
初約十如釋。
二約十二因緣釋。
三約四谛釋。
四約二谛釋。
五約三谛釋。
六約一谛釋。
初約十如釋者。
善惡卽如是性。
性以不改為義。
善是調良清淨為性。
不可改而為惡。
惡
純從上品十惡業招。
摧折粗惡色心為體。
重者在大地下。
輕者在諸黑闇山間。
惟苦無樂。
畜生法界罪報。
中品十惡業招。
餓鬼法界罪報。
下品十惡業招。
并以弊陋色心為體。
于中各有苦樂别報。
三品九類不同。
則是酬于滿業。
名異熟生。
事非一概。
不可具述。
住通山間人世水陸空界。
修羅法界。
報居大海。
受用似天為樂。
三時刀仗為苦。
人道法界。
報在四洲。
暫時五欲為樂。
生老病死為苦。
天道法界有三。
一者欲界。
二者色界。
三無色界。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或上品十善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一不殺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居在須彌山腹。
二忉利天。
或上品十善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不殺不盜二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居在須彌山頂。
此二皆以五欲自在為樂。
修羅戰鬥及五衰相現為苦。
三夜摩天。
此雲時分。
或上品十善兼習坐禅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三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忉利天八萬由旬。
于虛空中有地如雲。
朗然安住。
不假日月。
身有光明。
華開為晝。
華合為夜。
四兜率天。
此雲知足。
或上品十善兼得細住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四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五化樂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欲界禅定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六他化自在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
報得殊勝色心。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此四亦皆以五欲自在展轉殊勝為樂。
五衰相現為苦。
色界共十八天。
分為四禅。
初禅三天。
一梵衆。
二梵輔。
三大梵。
同以根本初禅五支功德為因。
或以純孝為因。
或以深重慚愧為因。
或以深重慈心為因。
或以和合已破僧伽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他化天一百二十八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盡一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憂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二禅三天。
一少光。
二無量光。
三光音。
同以根本二禅四支功德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初禅天二百五十六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盡八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苦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三禅三天。
一少淨。
二無量淨。
三徧淨。
同以根本三禅五支功德為因。
報得清淨色心。
離二禅天五百一十二萬由旬。
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
壽命六十四劫。
或亦有中夭者。
離喜妙樂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四禅九天又分三類。
一是凡夫。
二是外道。
三是不還聖者。
凡夫三天。
一福生。
二福愛。
三廣果。
同以根本四禅四支功德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離三禅天一千二十四萬由旬。
随身宮殿。
在虛空中朗然安住。
并無如雲之地。
故亦名無雲天。
壽命五百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舍念清淨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
外道一天。
所謂無想。
卽以無想定而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生半劫後。
前六轉識悉皆不行。
唯第七第八兩識。
相依俱轉。
第八能持色身久住。
壽五百劫。
或有中夭。
死時決定退堕為苦。
不還五天。
一無煩。
二無熱。
三善見。
四善現。
五色究竟。
同以無漏夾熏四禅。
資于故業為因。
報得寂靜不動色心。
四禅凡夫所不能見。
壽或千劫。
乃至萬劫。
永無退堕為樂。
未離三界為苦。
無色界共有四天。
一空處天。
卽以空定為因。
壽二萬劫。
二識處天。
卽以識定為因。
壽四萬劫。
三無所有處天。
卽以無所有定為因。
壽六萬劫。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卽以非想非非想定為因。
壽八萬劫。
滅色存心。
但有微細受想行識。
亦有中夭。
同以出離色籠為樂。
死時退堕為苦也。
聲聞法界。
有四向四果。
初果以生空無漏智種為因。
聞思修慧熏習為緣。
發得生空無分别智。
頓斷三界分别惑種。
親證一分生空所顯真如。
名為擇滅無為。
是離系果。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當知此人天身。
猶是有漏故業餘報。
非無漏報也。
二果以重慮緣真為因。
漸斷欲界任運惑種九品之六。
親證六品擇滅無為。
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業招報。
三果亦以重慮緣真為因。
斷盡欲界餘三品惑。
又證三品擇滅無為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業招報。
若舍欲界身已。
報在初禅。
仍是有漏故業招報。
若斷初禅惑已。
報在二禅。
若斷二禅惑已。
報在三禅。
若斷三禅惑已。
報在四禅五不還天。
若斷四禅惑已。
報在空處。
若斷空處惑已。
報在識處。
若斷識處惑已。
報在無所有處。
若斷無所有處惑已。
報在非非想處。
齊此名為阿那含果。
皆是有漏故業招報。
非無漏業報也。
不論在人在天。
若能進斷非非想處九品思惑。
名羅漢向。
若已斷盡非非想思。
通證修道八十一品擇滅無為。
名羅漢果。
爾時名住有餘涅槃。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此身亦是有漏故業餘報。
若人天身任運滅位。
不複更受三界生身。
爾時名住無餘涅槃。
若依權教。
則永無報果。
若依實說。
則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緣覺自謂入涅槃者。
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當知卽是方便有餘國土。
亦名三種意生身也。
總論苦樂者。
初果以永閉三惡道門為樂。
未斷欲愛為苦。
二果以欲習漸薄為樂。
未離欲系為苦。
三果四向。
以永不退還為樂。
未離色無色系為苦。
四果在有餘位。
以永斷子縛為樂。
未盡果縛為苦。
在無依位。
依權教說。
則是永無苦樂。
依實教說。
則超出三界為樂。
沈空滞寂為苦也。
緣覺法界。
不立分果。
而有二類。
一是緣覺種性。
四生百劫種福修因。
無漏根熟。
人中得道。
若遇佛世。
入聲聞數。
亦名緣覺。
遇無佛世。
名獨覺佛也。
二是聲聞初果第七生盡。
受人間身。
遇無佛世。
亦名獨覺也。
有餘無餘二種苦樂。
并同聲聞中說。
菩薩法界。
須約四教分别。
若三藏教菩薩。
總未斷惑但以四弘六度上上十善為因。
感得人天殊勝色心妙報。
不生三惡及無色界諸難處中。
若通教菩薩。
幹慧性地。
報同三藏菩薩。
八人見地薄地。
報同初果二果。
離欲地。
報同三果。
已辦地去。
或智增上者。
還同四果獨覺有餘無餘論報苦樂。
但彼生方便土。
亦不沈空滞寂。
秖是未證中道法性。
未免變易生死為苦耳。
或悲增上者。
扶習潤生。
還來三界。
示同六道果報苦樂。
而非實是有漏苦樂。
以其非業牽故。
若别教菩薩。
十信位中。
亦同三藏菩薩。
初住至第六住。
亦同初二三果。
七住已去乃至十向。
亦約智悲分别登初地時。
分證中道法身。
恒居實報無障礙土。
亦名分證常寂光土。
乃至等覺。
皆以中道果報為樂。
無明變易未盡為苦。
分形散影。
徧諸世界六趣四生。
及徧方便有餘土中。
示同六凡二聖種種苦樂。
皆非實苦樂也。
若圓教菩薩。
五品位中。
雖受人天報身。
巳能解了苦樂實性。
卽空假中。
初信至六信。
報或同于初二三果。
而解永異。
七信至十信。
或在方便。
報同通教智增。
而解永異。
或在同居。
報同通教悲增。
而解亦永異也。
登初住時。
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
恒居實報莊嚴淨土。
亦名分證寂光淨土。
乃至等覺。
分形散影。
徧下三土。
示同九界苦樂。
皆非實苦樂也。
佛法界者。
約教有四。
藏教果佛。
必是别地圓住化身。
或是妙覺示現。
假說生身是有漏報。
乃是示同阿羅漢耳。
通教佛地示居色究竟天。
亦非三界實分段身。
必是别地圓住化現。
别教妙覺。
坐蓮華藏世界。
亦是大機随力所見。
秖是他受用報。
托自受用而為本質。
諸大菩薩。
各自變為相分而自緣耳。
圓教妙覺。
性德究竟圓顯。
名為清淨法身。
所依法性。
名為上上品常寂光淨土。
修德究竟滿足。
名為圓滿報身。
所依報境。
名為上上品實報莊嚴淨土。
性修不二。
依正不二。
不二而二。
說有法報依正差别之名。
此是最勝無上報也。
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
六凡法界有漏諸苦樂報。
但為四教所治。
并非四教所攝。
而是因緣生法。
得為藏教俗谛所诠。
亦得通為四教所觀之境。
方便土中無漏苦樂之報。
卽是四教九人所感。
謂藏教四果。
辟支。
通教已辨。
辟支。
菩薩。
别教三賢。
圓教十信也。
實報無障礙土。
卽是别教十地等妙。
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所感。
雖亦分證寂光。
以理從事。
總名實報。
或約次第一心證入而分淨穢。
乃依教道假分别也。
常寂光土。
卽是圓教妙覺所證。
雖亦圓證上品實報。
以事從理。
總名寂光。
或約分證究竟而分淨穢。
乃依别圓二種果頭而分别耳。
又藏教明六道果報。
是實有苦谛。
苦若滅者。
則證真空。
不說四聖亦有報也。
通教明六道果報。
是幻有苦谛。
若達幻空。
則無生死。
亦不說有四聖報也。
别教明六道果報。
是分段生死。
三乘果報。
是變易生死。
皆名苦谛。
永斷二死。
證真中道。
所證名為真如涅槃。
能證名為四智菩提。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能現自受用身及土。
能持圓滿無漏種子。
盡未來際。
利樂有情。
此則說有四聖果報。
圓教明十界報法。
一苦一切苦。
而苦卽法界。
則一滅一切滅。
乃是非報非不報而論十界報也。
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圓實稱性而談。
則十法界苦樂諸報。
一一無非實相法界。
卽空假中。
誠恐狂惑無知。
執穢為淨。
安其陋習。
不求出離。
譬如指冰卽水。
不求融泮。
水還是冰。
那可飲用。
故以六義而揀逆順。
如冰雖以濕為性。
而恒違濕性。
确爾堅凝。
理卽位中。
亦複如是。
十界妙報。
不識不知。
昧為苦谛。
一苦一切苦也。
名字位中。
順修之始。
了知十界報法。
唯是一心。
譬如堅冰。
其實是水。
終不棄冰而别求水。
是為初識十界報法之名字也。
觀行位中。
依名觀察。
了知十界報法。
一一卽空假中。
圓伏三惑。
如手執冰。
知其潤濕也。
相似位中。
深觀十界報法。
深信卽空假中。
如冰近暖。
漸舍堅相也。
分證位中。
十界報法三谛理體。
分分現前。
如暖消冰。
分分融泮。
分分可飲用也。
究竟位中。
十界報法三谛妙理。
無不圓顯。
如冰已盡。
唯是一水。
盡可飲用也。
所以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
廁屋實成香殿。
糞穢實成妙馔。
惡聲實之歌贊。
毒藥實成甘露。
刀箭實成華纓。
乃至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等。
并是分證究竟位中真實受用。
不過還證衆生所迷報法之理體耳。
豈藉作意神通力哉。
三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卽空假中。
亦為三意。
一約豎結。
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
一約豎結者。
六凡有漏諸苦樂報。
及有學無學諸餘殘報。
并同居土中新悟無生法忍菩薩所有生身。
亦是有漏故餘殘報。
并屬因緣生法一句。
世俗谛攝。
所以諸阿羅漢之十八界。
唯後三界名為無漏。
前十五界皆有漏也。
依此亦說藏頭果佛。
及十地諸大菩薩。
與羅漢同也。
兩教聲聞緣覺。
入涅槃界。
出生方便土中受變易身。
并通菩薩。
别三十心。
圓十信心。
生方便土。
所受變易方蘊十八界等。
并屬卽空一句。
真谛所攝。
故稱無漏。
别地圓住。
舍分段身。
于實報土受果報身。
及悲願力。
于十方界種種同居方便兩土之中。
現十界像。
徧同苦樂。
而非實苦實樂。
乃至佛後得智。
應現實報方便同居三土。
徧示法界像。
并屬卽假一句。
妙俗谛攝。
故名亦漏亦無漏也。
圓教妙覺。
究竟圓證常寂光土三德秘藏微妙法身。
及别十地。
圓十住等。
分證三德寂光身土。
并屬卽中一句。
中道第一義谛所攝。
故名非漏非無漏也。
二約橫結者。
不論有漏無漏。
苦之與樂若實若權。
但是十界所有依正二報。
一一無非因緣所生。
或是因緣所顯。
亦得名為因緣所生。
既是因緣生法。
則必法爾卽空假中。
更無一色一心而不卽空假中者也。
更細釋者。
同居依正二報。
是界内因緣所生。
有為有漏。
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相。
然此苦等諸相。
無不卽空假中。
方便依正二報。
非分段生。
是界内因緣所顯。
無為無漏。
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性。
然此苦等諸性。
亦無不卽空假中。
實報依正二報。
是界外因緣所生有為無漏。
乃常樂我淨之相。
然此常等之相。
亦無不卽空假中。
寂光依正二報。
是界外因緣所顯。
無為無漏。
乃常樂我淨之性。
然此常等之性。
亦無不卽空假中。
以體實故。
名之為中。
以離一切相故。
複名為空。
以卽一切法故。
複名不空也。
若以寂光無為無漏。
望彼方便無為無漏。
則方便仍是有為有漏而巳。
三約一念結者。
既秖就一念而辨善惡。
秖就一念而辨諸業。
則十界依正一報。
亦何出于現前一念。
一念本無前後。
那得名豎。
一念本無二體。
那得名橫。
深觀一念所具十界。
依正非橫非豎。
則能雙照橫之與豎了了分明。
而一一橫豎。
卽非橫豎。
何者。
十界報法。
唯是一念。
則非橫非豎。
一空一切空。
不思議真谛也。
一念具十界報。
則非橫而橫。
一念造十界報。
則非豎而豎。
一假一切假。
不思議俗谛也。
離一念外。
别無所具所造十界報法可得。
離十界報法外。
别無能具能造一念可得。
唯是實相。
唯是法性。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非豎非不豎。
非橫非不橫。
離名絕相。
亦無名相而可離絕。
不思議中谛也。
三釋報竟。
上來初分釋善惡業報竟。
二合釋者。
複分為六。
初約十如釋。
二約十二因緣釋。
三約四谛釋。
四約二谛釋。
五約三谛釋。
六約一谛釋。
初約十如釋者。
善惡卽如是性。
性以不改為義。
善是調良清淨為性。
不可改而為惡。
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