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關燈
是粗戾染污為性。

    不可改而為善。

    十界各有種性也。

    業卽如是相。

    舉意動身發語有所表現。

    十界事業。

    覽而可别也。

    性之與相。

    同依色心。

    色心卽如是體也。

    此善惡業。

    各有力能。

    各有構造。

    卽十界如是力如是作也。

    善惡約性。

    卽十界如是因也。

    業既約相。

    卽十界如是緣也。

    報指十界色心依正。

    卽如是果如是報也。

    性相為本。

    果報為末。

    一空一切空。

    始終無性。

    故為空等。

    一假一切假。

    始終相在。

    覩本卽能知末。

    覩末卽能識本。

    故為假等。

    一中一切中。

    始終理同。

    所謂實相實性乃至實果實報。

    故為中等。

    語不頓彰。

    故空假中次第分别。

    實不縱橫并别也。

    法華經雲。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等。

    此經雲。

    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

    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一實境界。

    卽是諸法實相。

    故得約十如釋也。

    二約十二因緣者。

    複有四意。

    一思議生滅因緣。

    二思議不生滅因緣。

    三不思議生滅因緣。

    四不思議不生滅因緣。

    今六凡善惡業報。

    是思議因緣生相。

    藏教二乘善惡業報。

    是思議因緣滅相。

    又六凡善惡業報卽空。

    是思議因緣不生相。

    通教三乘善惡業報。

    是思議因緣不滅相。

    又九界善惡業報。

    是不思議因緣生相。

    佛界善惡業報。

    是不思議因緣滅相。

    又十界善惡業報無不卽空假中。

    是不思議因緣不生滅相。

    何者。

    善惡秖是無明愛取三支。

    業秖是行有二支。

    報秖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惑卽般若了因佛性。

    業卽解脫緣因佛性。

    苦卽法身正因佛性。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故不思議不生滅也。

    三約四谛。

    複有四意。

    一生滅四谛。

    二無生滅四谛。

    三無量四谛。

    四無作四谛。

    今六凡有漏善惡業。

    是生滅集谛。

    六凡有漏依正報。

    是生滅苦谛。

    二乘無漏善業及菩薩有漏善業。

    是生滅道谛。

    二乘及三藏佛子果縛盡。

    不受後有。

    是生滅滅谛。

    又六凡有漏善惡業卽空。

    是無生滅集谛。

    六凡有漏依正報卽空。

    是無生滅苦谛。

    此體空智及諸善業。

    是無生滅道谛。

    乃至涅槃亦如夢幻。

    是無生滅滅谛。

    又十界有漏無漏諸善惡業。

    是無量集谛。

    十界分段變易諸依正報。

    是無量苦谛。

    三止三觀十波羅密五行萬行亦漏無漏一切善業。

    是無量道谛。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是無量滅谛。

    又十界善惡諸業不離一念。

    是無作集谛。

    十界依正諸報不離一念。

    是無作苦谛。

    達此一念心具心造。

    是無作道谛。

    諸法本來常寂滅相。

    不複更滅。

    是無作滅谛也。

    四約二谛。

    複有七意。

    一藏教二谛。

    實有為俗。

    實有滅為真。

    二通教二谛。

    幻有為俗。

    幻有卽空為真。

    三通含别二谛。

    幻有為俗。

    幻有卽空不空為真。

    四通含圓一谛。

    幻有為俗。

    幻有卽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五别教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

    六别含圓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七圓教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不有不空皆名為俗。

    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

    今約藏教。

    則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是實有俗谛。

    此實有滅。

    無複三界善惡業報。

    乃會真谛。

    若依通教。

    則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是幻有俗谛。

    此既如幻。

    卽不可得空。

    名為真谛。

    又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是幻有俗谛。

    此俗卽真。

    依于真谛。

    得論四聖無漏善業果報。

    非複但空。

    卽是通含别也。

    又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是幻有俗谛。

    此俗卽真。

    此真卽是中道不空之體。

    具一切法。

    是為通含圓也。

    若依别教。

    則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四聖無漏善業果報。

    俱是俗谛。

    中道理性。

    非凡非聖。

    為凡聖依。

    非漏無漏。

    為迷悟依。

    乃名真谛。

    又十界善惡業報。

    俱是俗谛。

    中道理性雖非凡聖及漏無漏。

    而具一切凡聖漏無漏法。

    名為真谛。

    是為别含圓也。

    若依圓教。

    則六凡之有。

    二乘之空。

    菩薩佛之不有不空。

    十界百界千如施設。

    俱是俗谛。

    秖此俗谛之中。

    随拈一法。

    無非法界。

    約有。

    則一切法趣有。

    百界千如之有。

    卽六凡有。

    六凡善惡業報之有。

    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約空則一切法趣空。

    百界千如之空。

    卽二乘空。

    二乘灰斷之空。

    卽百界千如之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約不有不空。

    則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卽菩薩佛之不有不空。

    菩薩佛中道善惡業報之不有不空。

    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空。

    宛轉相卽。

    無二無别。

    不二而二。

    說有二谛。

    二而不二。

    惟是一心。

    心外無法。

    千如宛然。

    千如體真。

    罔非實相。

    理具事造。

    無盡重重。

    雖互徧融。

    亦無所在。

    是為不思議二谛也。

    五約三谛。

    複有五意。

    一别入通三谛者。

    約通含别二谛。

    幻有為俗。

    幻有卽空不空為真。

    今分此真谛以為兩谛。

    空卽是真。

    不空卽中谛也。

    二圓入通三谛者。

    約通含圓二谛。

    幻有為俗。

    幻有卽空不空。

    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今亦分此真谛以為兩谛。

    一切趣空。

    是真。

    一切趣不空。

    是中也。

    三别三谛者。

    約别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

    今分彼俗谛以為兩谛。

    幻有是俗。

    幻有卽空是真。

    指彼真谛以為中道。

    不有不空是中谛也。

    四圓入别三谛者。

    亦約别含圓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為俗。

    今仍分作真俗兩谛。

    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今指此圓真以為圓中也。

    五圓三谛者。

    六凡之俗。

    亦複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二乘之真。

    亦複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菩薩佛之中道。

    亦複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卽一而三。

    卽三而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也。

    若别入通三谛。

    則六凡幻有善惡業報。

    是俗谛。

    幻有卽空。

    是真谛。

    此空不空。

    本非煩惱生死。

    亦非菩提涅槃。

    而為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作所依持。

    不斷不常。

    不空不有。

    是為中谛。

    若圓入通三谛。

    二谛同前。

    此空不空具一切法。

    是為中谛也。

    若别三谛者。

    六凡有漏善惡業報。

    是俗。

    四聖無漏唯善業報。

    是真。

    所依真如理性。

    非有非空。

    非漏無漏。

    是中谛也。

    若圓入别三谛者。

    二谛同前理性具足一切諸法。

    與前中異也。

    若圓三谛者。

    橫豎自在。

    豎則六凡善惡業報之俗。

    亦空假中。

    二乘善惡業報之真。

    亦空假中。

    菩薩佛善惡業報之中。

    亦空假中。

    橫則十界俱空。

    名為真谛。

    此真卽俗卽中。

    十界俱假。

    名為俗谛。

    此俗卽中卽真。

    十界俱非空假。

    名為中谛。

    此中卽真卽俗。

    秖是非橫非豎說橫豎耳。

    六約一谛者。

    大經雲。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方便說二。

    如醉未吐。

    見日月轉。

    謂有轉日及不轉日。

    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于轉。

    如是十界善惡業報。

    皆由無明醉未吐故。

    妄見法性随緣流轉。

    别立随緣不變以為真如。

    若佛眼觀。

    無非實相。

    實相之外。

    更無餘法。

    故此經名一實境界。

    卽指十界善惡業報。

    當體唯一實谛。

    卽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然随情說。

    則藏教以事外偏真為一實。

    通教以卽事而真為一實。

    别教以真如不動為一實。

    惟圓教以法法無非中道為一實也。

    又既不見轉。

    豈更對轉而說不轉。

    若立不轉。

    便是與轉為二。

    若作二解。

    便同醉人。

    是故諸谛皆不可說。

    言語道斷故。

    若通作不可說者。

    生生不可說。

    則六凡善惡業報不可說也。

    生不生不可說。

    則二乘善惡業報不可說也。

    不生生不可說。

    則菩薩善惡業報不可說也。

    不生不生不可說。

    則佛界善惡業報不可說也。

    上來先釋善惡業報竟。

    後廣釋占察者。

    善惡業報。

    至理玄微。

    非智莫顯。

    故須占察。

    約智占察。

    略有二十差别。

    一。

    世智。

    二。

    五停心。

    四念處。

    外凡智。

    三。

    暖頂忍世第一内凡智。

    四。

    四果無漏智。

    五。

    支佛無漏智。

    六。

    六度菩薩緣事智。

    七。

    三藏佛果一切智。

    八。

    體法聲聞智。

    九。

    體法支佛智。

    十。

    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

    十一。

    體法菩薩出假智。

    十二。

    通教佛地智。

    十三。

    别十信外凡智。

    十四。

    别住行向三十心内凡智。

    十五。

    别十地中道智。

    十六。

    别妙覺佛一切種智。

    十七。

    圓教五品外凡智。

    十八。

    圓教十信内凡智。

    十九。

    圓初住至等覺分證智。

    二十。

    圓妙覺佛究竟智。

    世智者。

    心行理外。

    邪計妄執。

    不能占察善惡報。

    不可信用。

    故此經雲。

    不應棄舍如是之法。

    而返随逐世間蔔筮種種占相吉兇等事。

    貪著樂習。

    若樂習者。

    深障聖道也。

    二五停四念外凡智者。

    有定故言停。

    有慧故言觀。

    觀能翻邪。

    定能制亂。

    數息觀治散心。

    不淨觀治貪心。

    慈悲觀治嗔心。

    因緣觀治邪見心。

    念佛觀治障道罪。

    故名五停心觀也。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是觀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

    由此四觀。

    令四倒不起。

    初翻四倒。

    未入聖理。

    故言外凡智也。

    此智能治六凡惡業。

    而于業報因緣。

    未能如實了知。

    猶須依三輪相以自決疑。

    三内凡智者。

    緣四谛境。

    得相似解。

    能伏煩惱。

    譬如鑽火。

    暖相先現。

    無漏智火所發前相。

    名為暖位。

    得色界定。

    谛解分明。

    如登山頂。

    四望皆見。

    名為頂位。

    若能親近善友。

    聞随順法。

    内心正觀。

    信佛。

    信法。

    信僧。

    信谛。

    卽住頂。

    若不如是。

    卽頂退。

    爾時設有疑悔。

    亦須依輪占察。

    若入下忍。

    正觀欲界四谛。

    色無色界四谛。

    次入中忍。

    唯觀欲界苦谛。

    深生厭患。

    次入上忍。

    生世第一。

    則能無間發真。

    于聲聞乘決定不退。

    不須輪相占察。

    若欲為人占察。

    未必有宿命天眼及他心智。

    仍須輪相也。

    四四果無漏智者。

    初果八忍八智斷見惑。

    永不複起三塗業報。

    亦不複招北洲無想黃門二根盲聾喑啞等報。

    二果三果重慮緣真。

    永斷欲界善有漏報。

    四果永斷三界業報。

    自無所占。

    若欲為他占察。

    或依神通道眼。

    或借輪相以決凡愚。

    亦無不可。

    五支佛無漏智。

    出無佛世。

    未必用此輪相。

    但用神通化他。

    但能齊三界内。

    齊爾所劫。

    知彼善惡業報差别。

    而不能知界外及無量劫前後諸事。

    複不能知六道善惡業報卽空。

    況知卽假中耶。

    六六度菩薩緣事智者。

    自發四弘。

    已得決定。

    不須占察。

    初僧祇中。

    未獲五通。

    若欲為人。

    宜用輪相。

    二僧祇後。

    五通自在。

    不須輪相。

    能決衆疑。

    亦止能知六道因緣生滅相耳。

    七三藏佛果一切智者。

    本是别地圓住化現。

    故能徧知三界内外曠劫前後一切業報因緣。

    不用輪相。

    而不說是卽空假中。

    八體法聲聞智者。

    已具六通。

    能知六道善惡業報。

    亦知卽空。

    九體法支佛智者。

    已侵習氣。

    小勝聲聞。

    十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者。

    正達三界善惡業報一一卽真。

    十一體法菩薩出假智者。

    正能分别六道三乘病之與藥。

    善決六道一切疑網。

    十二通佛智者。

    亦是别地圓住化現。

    故能徧知一切善惡業報。

    不用輪相。

    而說卽空。

    不說卽假卽中。

    十三别十信外凡智者。

    信有果頭真如實相。

    為求此理。

    起十信心。

    自無疑網。

    為他占察。

    須依輪相。

    十四别三十心内凡智者。

    十住正習入空。

    傍習假中。

    十行正習假。

    傍習中。

    十回向正習中。

    具足五通。

    自無疑悔。

    能決他疑。

    徧知十界善惡業報。

    而不能知一一卽中。

    十五别十地中道智者。

    既證實相。

    雙照二邊。

    任運寂而常照。

    初地一念照百世界。

    二地一念照千世界等。

    展轉增勝。

    不可言盡。

    十六别妙覺智者。

    坐華藏界。

    應法界機。

    妙觀察智。

    橫豎徧照。

    下地不能測其邊際。

    十七圓五品智者。

    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有肉眼。

    不為佛眼。

    自無疑網。

    不須輪相。

    為他決疑。

    亦須用之。

    又自行種種三昧。

    亦可依輪取決。

    如永明大師。

    已悟圓宗。

    仍作坐禅萬善二阄。

    當知拈阄一法。

    出圓覺經。

    與今輪相。

    及灌頂神策經。

    同名正法。

    不比世間蔔筮也。

    十八圓十信内凡智者。

    六根清淨。

    任運能決大千疑網。

    鑒十界機。

    無有錯謬。

    十九圓四十一分證智者。

    初住妙智。

    如初生月。

    光明已自徧照無餘。

    況複漸增至十四夜。

    二十圓妙覺佛究竟智者。

    譬如十五夜月。

    體相俱圓。

    法界洞明。

    橫豎無餘。

    豎則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盡未來事。

    授記不謬。

    橫則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尚知頭數。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以要言之。

    大圓鏡智。

    無不頓印。

    平等性智。

    無不普入。

    妙觀察智。

    洞了因緣。

    成所作智。

    一時普應。

    無分别。

    非不分别。

    無次第。

    非不次第。

    乃至十地所有智慧。

    比如來智。

    猶如閻浮提土。

    比大千土。

    不可思測。

    不可形容。

    是為究竟占察智也。

    今地藏大士。

    或是圓等覺智。

    或是圓妙覺智。

    本高迹下。

    不可測知。

    由與此土悲重緣深。

    是故釋迦大聖。

    令堅淨信請說此法。

    能令博地凡夫。

    依此頓除疑網。

    而又廣明一實境界。

    詳示二種觀道。

    以為進趣方便。

    又複巧說深法。

    安慰群迷。

    真實相應。

    無相違過。

    則使名字初心。

    徧能占察十界善惡業報若事若理。

    罄無不盡。

    法門之妙。

    何以加此。

    又複應知。

    善惡業報。

    卽是境妙。

    占察。

    卽是智妙。

    以智契境而修二觀。

    卽是行妙。

    成就信忍順忍及無生忍。

    卽是位妙。

    信滿法故作佛。

    解滿法故作佛。

    證滿法故作佛。

    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

    亦是位妙及三法妙。

    始終同住三德秘藏圓滿法故。

    自住三德。

    寂而常照。

    有感必赴。

    卽感應妙。

    又教衆生修行忏悔。

    觀察法身以為能感。

    若能至心。

    所占則吉。

    所求皆獲。

    乃至能入一行三昧。

    見佛無數。

    皆感應妙。

    我于爾時。

    随所應度而為現身。

    或示神通種種變化。

    或複令彼自憶宿命。

    卽神通妙。

    或複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