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愛得敬得可意。
已得愛已得敬已得可意。
已得行得合得聚。
不诤不訟。
一心行定。
從是緻忍。
第二六法。
護行六共居。
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
但觀行意正知。
耳鼻口身意法觀亦不喜亦不嗔但觀止意不忘。
第三六法。
可識。
六内入。
眼内入。
耳鼻口身意内入。
第四六法。
可舍。
六愛。
眼更愛。
耳鼻口身意更愛。
第五六法。
可減。
六不恭敬。
一為不恭敬佛。
二為不恭敬法。
三為不恭敬同學者。
四為不恭敬戒。
五為惡口。
六為惡知識。
第六六法。
可增。
六恭敬。
一為恭敬佛。
二為恭敬法。
三為恭敬同學者。
四為恭敬戒。
五為好口。
六為善知識。
第七六法。
難受。
六行度世。
若有言。
我有等意定心。
已行已有。
複言。
我意中嗔恚未解。
便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無有是。
已等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
甯當有嗔恚耶。
無有是。
何以故。
有等心定意。
為除嗔恚故。
二為若行者言。
我有慈意定心。
已作已行已有。
但有殺意不除。
可報。
不如言。
何以故。
已慈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
甯當有殺意耶。
無有是。
何以故。
已有慈意定心。
為無有殺意。
三為若學者。
我有喜心等定意。
已行已作已有。
但意不止不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無有是。
已有等意定心。
已行已增已有。
甯不定不可耶。
無有是。
何以故。
等意定心。
為除不可不定故。
四為若學者言。
我有觀定意。
已行已作已有。
但愛欲嗔恚未除。
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已有觀定意。
便無有愛欲嗔恚。
五為若行者言。
我無有疑。
但意不能。
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解要無有疑故。
六為若行者言。
已得定意已足。
但意往念識。
可報。
不如言。
無有是。
亦不應是念。
得定意無所念已足。
複意行念識無有是。
何以故。
意已得度者。
不應複念。
第八六法。
當令有六念。
一為念佛。
二為念法。
三為念同學者。
四為念戒。
五為念與。
六為念天。
第九六法。
當知。
六無有量。
一為見無有量。
二為聞無有量。
三為利無有量。
四為戒無有量。
五為事無有量。
六為念無有量。
第十六法。
證自知。
六知。
一神足。
二徹聽。
三知人意。
四知本從來。
五知往生何所。
六知結盡。
是行者六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七法。
行者竟無為。
七寶。
一為信寶。
二為戒寶。
三為愧寶。
四為慚寶。
五為聞寶。
六為施寶。
七為慧寶。
第二七法。
可行。
七覺意。
一為意覺意。
二為分别法覺意。
三為精進覺意。
四為可覺意。
五為猗覺意。
六為定覺意。
七為護覺意。
第三七法。
當知。
七有。
一為不可有。
二為畜生有。
三為餓鬼有。
四為人有。
五為天有。
六為行有。
七為中有。
第四七法。
可舍。
七結。
一為愛欲結。
二為不可結。
三為樂有結。
四為自憍慢結。
五為邪結。
六為癡結。
七為疑結。
第五七法。
可減惡人七法。
一為不信。
二為無有愧。
三為無有慚。
四為無有精進。
五為忘意。
六為不定意。
七為無有慧。
第六七法。
增慧。
七慧者法。
一為信。
二為愧。
三為慚。
四為發精進。
五為守意。
六為定。
七為慧。
第七七法。
難受知。
七識止處。
有色身異身異相。
譬如或人中或天上。
是為一識止處。
有色若幹身一想。
譬如天上天。
名為梵。
上頭有。
是為二識止處。
有在色處。
一身一想。
譬如天名為自明。
是為三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
一切從色度滅恚念無有量行止。
譬如天名為空。
是為四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
一切從空得度行識無有量止。
譬如天名為識。
是為五識止處。
有不在色行者。
無有想亦不離想。
譬如天名為無有想。
是為七識止處。
第八七法。
行令有定意。
一為直見。
二為直念。
三為直語。
四為直法。
五為直業。
六為直方便。
七為直意。
第九七法。
當知。
七現恩。
一為若道行者。
意在佛信入道根生住無有能壞。
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行者。
二為持戒守律攝戒。
出入成畏死罪。
持戒學戒。
三為有好知識。
有好同居。
有好自歸。
四為獨居不二共牽行牽身牽意。
五為持精進行。
堅精進行。
不舍道法方便。
六為意計。
甯身肌筋骨血幹壞。
但當所應行者發精進。
七為有瞻者堅行者。
不舍方便者。
道法行應得。
已未得精進不得中止。
守意行最意持行自久行久說意不忘。
七為念慧行知生滅得慧意。
是為七現恩。
第十七法。
當令有證。
一有法。
二有解。
三知時。
四知足。
五知身。
六知衆。
七知人前後。
是行者七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知有持慧意觀。
已得愛已得敬已得可意。
已得行得合得聚。
不诤不訟。
一心行定。
從是緻忍。
第二六法。
護行六共居。
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
但觀行意正知。
耳鼻口身意法觀亦不喜亦不嗔但觀止意不忘。
第三六法。
可識。
六内入。
眼内入。
耳鼻口身意内入。
第四六法。
可舍。
六愛。
眼更愛。
耳鼻口身意更愛。
第五六法。
可減。
六不恭敬。
一為不恭敬佛。
二為不恭敬法。
三為不恭敬同學者。
四為不恭敬戒。
五為惡口。
六為惡知識。
第六六法。
可增。
六恭敬。
一為恭敬佛。
二為恭敬法。
三為恭敬同學者。
四為恭敬戒。
五為好口。
六為善知識。
第七六法。
難受。
六行度世。
若有言。
我有等意定心。
已行已有。
複言。
我意中嗔恚未解。
便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無有是。
已等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
甯當有嗔恚耶。
無有是。
何以故。
有等心定意。
為除嗔恚故。
二為若行者言。
我有慈意定心。
已作已行已有。
但有殺意不除。
可報。
不如言。
何以故。
已慈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
甯當有殺意耶。
無有是。
何以故。
已有慈意定心。
為無有殺意。
三為若學者。
我有喜心等定意。
已行已作已有。
但意不止不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無有是。
已有等意定心。
已行已增已有。
甯不定不可耶。
無有是。
何以故。
等意定心。
為除不可不定故。
四為若學者言。
我有觀定意。
已行已作已有。
但愛欲嗔恚未除。
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已有觀定意。
便無有愛欲嗔恚。
五為若行者言。
我無有疑。
但意不能。
可報言。
莫說是。
何以故。
解要無有疑故。
六為若行者言。
已得定意已足。
但意往念識。
可報。
不如言。
無有是。
亦不應是念。
得定意無所念已足。
複意行念識無有是。
何以故。
意已得度者。
不應複念。
第八六法。
當令有六念。
一為念佛。
二為念法。
三為念同學者。
四為念戒。
五為念與。
六為念天。
第九六法。
當知。
六無有量。
一為見無有量。
二為聞無有量。
三為利無有量。
四為戒無有量。
五為事無有量。
六為念無有量。
第十六法。
證自知。
六知。
一神足。
二徹聽。
三知人意。
四知本從來。
五知往生何所。
六知結盡。
是行者六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七法。
行者竟無為。
七寶。
一為信寶。
二為戒寶。
三為愧寶。
四為慚寶。
五為聞寶。
六為施寶。
七為慧寶。
第二七法。
可行。
七覺意。
一為意覺意。
二為分别法覺意。
三為精進覺意。
四為可覺意。
五為猗覺意。
六為定覺意。
七為護覺意。
第三七法。
當知。
七有。
一為不可有。
二為畜生有。
三為餓鬼有。
四為人有。
五為天有。
六為行有。
七為中有。
第四七法。
可舍。
七結。
一為愛欲結。
二為不可結。
三為樂有結。
四為自憍慢結。
五為邪結。
六為癡結。
七為疑結。
第五七法。
可減惡人七法。
一為不信。
二為無有愧。
三為無有慚。
四為無有精進。
五為忘意。
六為不定意。
七為無有慧。
第六七法。
增慧。
七慧者法。
一為信。
二為愧。
三為慚。
四為發精進。
五為守意。
六為定。
七為慧。
第七七法。
難受知。
七識止處。
有色身異身異相。
譬如或人中或天上。
是為一識止處。
有色若幹身一想。
譬如天上天。
名為梵。
上頭有。
是為二識止處。
有在色處。
一身一想。
譬如天名為自明。
是為三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
一切從色度滅恚念無有量行止。
譬如天名為空。
是為四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
一切從空得度行識無有量止。
譬如天名為識。
是為五識止處。
有不在色行者。
無有想亦不離想。
譬如天名為無有想。
是為七識止處。
第八七法。
行令有定意。
一為直見。
二為直念。
三為直語。
四為直法。
五為直業。
六為直方便。
七為直意。
第九七法。
當知。
七現恩。
一為若道行者。
意在佛信入道根生住無有能壞。
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行者。
二為持戒守律攝戒。
出入成畏死罪。
持戒學戒。
三為有好知識。
有好同居。
有好自歸。
四為獨居不二共牽行牽身牽意。
五為持精進行。
堅精進行。
不舍道法方便。
六為意計。
甯身肌筋骨血幹壞。
但當所應行者發精進。
七為有瞻者堅行者。
不舍方便者。
道法行應得。
已未得精進不得中止。
守意行最意持行自久行久說意不忘。
七為念慧行知生滅得慧意。
是為七現恩。
第十七法。
當令有證。
一有法。
二有解。
三知時。
四知足。
五知身。
六知衆。
七知人前後。
是行者七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知有持慧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