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關燈
愛樂澆漬。

    可一切身遍從無有愛樂。

    道弟子。

    是五種定。

    是為第三行。

     亦有道弟子。

    是身淨意。

    已除受行成行。

    身中無有一處不到從淨意除意。

    譬如四姓亦四姓子。

    白[疊*毛]若八丈九丈。

    人頭足遍裹身遍。

    無有不到從白[疊*毛]淨[疊*毛]。

    如是道弟子。

    是身淨意除意已有行。

    一切身無有不到已覆淨意除意。

    道弟子。

    是五種定。

    是為第四行。

     亦有道弟子。

    受身觀谛。

    已熟念熟居熟受。

    譬如住人觀坐人。

    坐人觀卧人。

    道弟子行如是。

    受行相思惟熟受。

    以熟受熟念熟事熟受。

    道弟子是五種定。

    是為第五行。

     第三五法。

    當知五種。

    一為色受種。

    二為痛受種。

    三為想受種。

    四為行受種。

    五為識受種。

     第四五法。

    當舍五蓋。

    一為愛欲蓋。

    二為嗔恚蓋。

    三為睡眠蓋。

    四為戲樂蓋。

    五為悔疑蓋。

     第五五法。

    可當鹹。

    五心意釘。

    若學者不信道。

    疑不下不可不受。

    如是心意一釘為未舍。

    不受道法教誡故。

    亦如有學者在道散名聞慧者同學者。

    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娆侵。

    若有道名聞者慧者同學者。

    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娆侵。

    如是是為五心意釘未舍。

     第六五法。

    當增道。

    五根。

    一為信根。

    二為精進根。

    三為意根。

    四為定根。

    五為慧根。

     第七五法。

    難受。

    五行得要出。

    若道弟子熟受道。

    不念愛欲。

    意不著欲意。

    不可欲。

    意不止欲。

    意不度欲。

    意縮意惡意不起。

    意不用意。

    卻意穢不用惡。

    譬如雞毛亦筋。

    入火便縮皺不得申。

    如是見道弟子。

    行堅意不念愛欲。

    便不用愛欲。

    便不可愛欲。

    意不堕愛欲。

    意便縮。

    意便縮意不起。

    便出念道。

    欲行已出。

    意生意堅意不意出意解意不縮意不惡意起意無所礙無所用。

    意安隐為意行故熟行故。

     若複生從愛欲因緣結惱憂。

    念為已從是解止不著得離。

    不複從是因緣痛癢行。

    如是行者。

    從欲得度。

    嗔恚不嗔恚。

    侵不侵。

    色不色。

    若道弟子。

    堅意不複念身。

    已堅意不念身。

    便不欲身不可身不住身。

    意不堕愛欲便惡意起。

    譬道弟子。

    如雞毛筋。

    入火便縮便皺不得申。

    道弟子亦如是。

    已見堅不複念身。

    意不可身。

    意不著身。

    意不度意。

    縮意惡意不起。

    自守生止惡。

    可惡念無為。

    欲度身念度。

    身為無為。

    意勸意可。

    意止意度。

    意不縮意不惡。

    意便申念無所礙無所用。

    意隐止從行熟行故。

     若從身因緣。

    生罪惱憂。

    緣生罪惱憂已。

    從是解止不著度。

    不複從是因緣更痛。

    道弟子如是。

    從身得要出。

     第八五法。

    令生起道。

    五慧定。

    道德者無所著無所供從。

    是一慧内自生。

     是定恒人不能緻。

    慧者可。

    如是二慧内起生。

    是定從一向緻得猗得道行。

    如是三慧内起生。

     是定見緻樂行受亦好。

    如是四慧内起生。

    是定從是定自在坐自在起。

    如是五慧内起生。

     第九五法。

    當知五解脫。

    若學者道說經從道聞。

    亦慧人說從慧人聞。

    亦同學者聞。

    已如說聞知法義行。

    已解法便解義。

    已解義便受。

    已受便喜。

    已喜身樂。

    已樂便意定。

    定意如有知如有見。

    已如知見便卻不用。

    已不用便不著。

    已不著如便得解脫。

    是行者一解脫。

     已行者得住未正意。

    得正意未定意。

    得定意未解結。

    得解結未得無為。

    便緻無為。

    或時佛亦不說經。

    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

    但如聞如受竟便自諷讀。

    是行者二解脫。

     或時佛亦不說經。

    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

    但如聞法如受法。

    具說學者。

    是行者三解脫。

     或時佛不說經。

    學者但如聞如受法。

    獨一處計念。

    若如聞如受法。

    具諷讀便如應解如法解。

    是行者四解脫。

     或時不如聞不如受。

    亦不計念。

    但從行取一定相熟受熟念熟。

    行已受定相熟受熟念熟行熟。

    随便如法。

    便如應解。

    便如法解。

    已如應解。

    已如法解。

    便可生已可生便哀生。

    已哀生便身樂。

    便身知樂。

    已樂意便止。

    便如有知有見便悔。

    已悔便不欲。

    已不欲便得解脫。

    行者五解脫。

    若道行者。

    得是止得是行。

    意未得止便止。

    意未定便定。

    結未盡便盡。

    未得度世無為便得度世無為。

     第十五法自證知。

    一不學陰。

    二不學戒。

    三不學定。

    四不學慧。

    五不學度世解脫。

    是學者五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六法者。

    竟無為。

    不共取重。

    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

    是法不共取重。

    從是得愛。

    從是得敬。

    可意已得愛。

    已得敬行。

    聚合不诤訟。

    一向行定緻忍。

    等口言等心行所有戒行。

    不犯不穿不緩不藏不失。

    為有道者可具足行。

    如是輩行戒者。

    我亦戒者。

    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

    所求道要厭者。

    但行直滅苦。

    如是輩我亦如是輩。

    應比共慧者同學者。

    是法不共取重。

    亦若所有利法緻從法得。

    一切所得在随器中。

    如是利當為同學。

    共無有獨匿。

    是法不共取重。

    為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