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賢者舍利曰。
請諸比丘聽說法。
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
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
從一增至十法。
聽向意著意。
聽說如言。
諸比丘從賢者舍利曰。
請願欲聞。
舍利曰。
便說從一增起至十法。
皆聚成無為。
從苦得要出。
一切惱滅。
第一一法。
行者竟無為但守行。
第二一法。
可思惟意不離身。
第三一法。
可識世間粗細。
第四一法。
可棄憍慢。
第五一法。
可著意本觀。
第六一法。
多作本觀。
第七一法。
難受不中止定。
第八一法。
可成令意止。
第九一法。
當知一切人在食。
第十一法。
當證令意莫疑。
是行者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兩法。
行者竟無為當有意亦當念。
第二兩法。
可增行止亦觀。
第三兩法。
當知名字。
第四兩法。
可舍癡亦世間愛。
第五兩法。
當除不愧不慚。
第六兩法。
難定兩法不當爾爾。
第七兩法。
當知當不爾爾。
第八兩法。
可求盡點。
不複生點。
第九兩法。
可識人本何因緣在世間得苦。
亦當知何因緣得度世。
第十兩法。
當自證慧亦解脫。
是為行者二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證如有不惑不倒。
是知有持慧意觀。
第一三法。
行者竟無為事慧者。
亦聞法經。
亦當觀本。
第二三法。
當思惟。
欲念。
定不欲但念。
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
可識。
欲有。
色有。
不色有。
第四三法。
可舍。
欲愛。
色愛。
不色愛。
第五三法。
可舍。
本三惡。
貪欲惡。
嗔恚惡。
愚癡惡。
第六三法。
可增。
無有貪欲本。
無有嗔恚本。
無有愚癡本。
第七三法。
難受。
相定相。
定止相。
定起相。
第八三法。
可作。
三活向。
空。
不願。
不想。
第九三法。
可識。
三痛。
樂痛。
亦不樂亦不苦痛。
第十三法。
自證慧不複學。
從本來。
亦往生。
爾無所應除。
是為行者三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四法。
行者竟無為天人輪。
好郡居。
依慧人。
自直願。
宿命有本。
第二四法。
增行。
四意止。
自觀身觀内外身觀。
莫離意知著意。
離世間癡惱。
痛癢意法亦如觀身法。
第三四法。
可識。
四飯。
抟飯。
樂飯。
念飯。
識飯。
第四四法。
可舍。
四[蟲*養]。
欲[蟲*養]。
意生是[蟲*養]。
戒願[蟲*養]。
受身[蟲*養]。
第五四法。
可減。
四失。
戒失。
意是失。
行失。
業失。
第六四法。
可增。
四成。
戒成。
意是成。
行成。
業成。
第七四法。
難知。
四谛。
苦谛。
習谛。
盡谛。
受滅苦谛。
第八四法。
令有四黠。
苦黠。
習黠。
盡黠。
道黠。
第九四法。
可識。
四相識。
少識。
多識。
無有量無所有不用識知多知無有量知無所有不用智知。
第十四法。
自證。
一法身當知。
二法意當知。
三法眼當知。
四法慧當知。
是為行者四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五法。
行者竟無為。
五種斷意。
何等五。
道弟子有道信有根著本。
無有能壞者。
忍辱亦仙人。
若天若魔若梵。
亦餘世間耶。
亦無有匿無有态。
真直如有身行。
意著道慧同行。
身亦少病安善。
如應持腹行。
身不大寒不大熱。
無有恚時和令消飲食啖。
令身安調。
發精進行。
有瞻精進方便。
堅得好法。
意不舍方便。
甯肌筋骨血幹。
盡精進不得中止。
要當得所行。
行慧從起滅慧得道者。
要不厭行直滅苦。
是五種斷意。
第二五法。
可增行德者。
五種定。
行道弟子。
是身自守得喜樂。
澆漬身行。
可身一切無有一處不到喜樂。
從自守樂。
譬慧浴者。
亦慧浴弟子。
弟子持器。
若杅若釜。
澡豆水漬。
已漬和使澡豆著膩。
内外著膩不複散。
從漬膩故。
道行者亦如是。
是身自守愛生樂。
漬和相近相著。
身一切無有不著。
從自守喜樂。
道弟子。
是五種定。
是上頭行。
亦有道弟子。
是身已定喜樂。
澆漬身行。
可身一處無有不到從定喜樂。
譬阪頭泉水池。
亦不從上來。
亦不從東。
亦不從南。
亦不從西。
亦不從北。
但從泉多水潤生遍泉水。
為泉澆漬。
無有一處不到水冷水。
道弟子行如是。
是身定喜樂。
澆漬身行。
可遍身一切無有不到。
從定喜樂。
道弟子是五種定。
是為第二行。
亦有道弟子。
是身不著愛著樂。
相連至到相促相。
可遍一切身到不喜樂。
譬如蓮華水中生水中長。
至根至莖至葉。
一切從冷水遍澆漬遍行。
道弟子身亦如是。
從無有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賢者舍利曰。
請諸比丘聽說法。
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
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
從一增至十法。
聽向意著意。
聽說如言。
諸比丘從賢者舍利曰。
請願欲聞。
舍利曰。
便說從一增起至十法。
皆聚成無為。
從苦得要出。
一切惱滅。
第一一法。
行者竟無為但守行。
第二一法。
可思惟意不離身。
第三一法。
可識世間粗細。
第四一法。
可棄憍慢。
第五一法。
可著意本觀。
第六一法。
多作本觀。
第七一法。
難受不中止定。
第八一法。
可成令意止。
第九一法。
當知一切人在食。
第十一法。
當證令意莫疑。
是行者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兩法。
行者竟無為當有意亦當念。
第二兩法。
可增行止亦觀。
第三兩法。
當知名字。
第四兩法。
可舍癡亦世間愛。
第五兩法。
當除不愧不慚。
第六兩法。
難定兩法不當爾爾。
第七兩法。
當知當不爾爾。
第八兩法。
可求盡點。
不複生點。
第九兩法。
可識人本何因緣在世間得苦。
亦當知何因緣得度世。
第十兩法。
當自證慧亦解脫。
是為行者二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證如有不惑不倒。
是知有持慧意觀。
第一三法。
行者竟無為事慧者。
亦聞法經。
亦當觀本。
第二三法。
當思惟。
欲念。
定不欲但念。
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
可識。
欲有。
色有。
不色有。
第四三法。
可舍。
欲愛。
色愛。
不色愛。
第五三法。
可舍。
本三惡。
貪欲惡。
嗔恚惡。
愚癡惡。
第六三法。
可增。
無有貪欲本。
無有嗔恚本。
無有愚癡本。
第七三法。
難受。
相定相。
定止相。
定起相。
第八三法。
可作。
三活向。
空。
不願。
不想。
第九三法。
可識。
三痛。
樂痛。
亦不樂亦不苦痛。
第十三法。
自證慧不複學。
從本來。
亦往生。
爾無所應除。
是為行者三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四法。
行者竟無為天人輪。
好郡居。
依慧人。
自直願。
宿命有本。
第二四法。
增行。
四意止。
自觀身觀内外身觀。
莫離意知著意。
離世間癡惱。
痛癢意法亦如觀身法。
第三四法。
可識。
四飯。
抟飯。
樂飯。
念飯。
識飯。
第四四法。
可舍。
四[蟲*養]。
欲[蟲*養]。
意生是[蟲*養]。
戒願[蟲*養]。
受身[蟲*養]。
第五四法。
可減。
四失。
戒失。
意是失。
行失。
業失。
第六四法。
可增。
四成。
戒成。
意是成。
行成。
業成。
第七四法。
難知。
四谛。
苦谛。
習谛。
盡谛。
受滅苦谛。
第八四法。
令有四黠。
苦黠。
習黠。
盡黠。
道黠。
第九四法。
可識。
四相識。
少識。
多識。
無有量無所有不用識知多知無有量知無所有不用智知。
第十四法。
自證。
一法身當知。
二法意當知。
三法眼當知。
四法慧當知。
是為行者四十法。
是不非是不異。
有谛如有不惑不倒。
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五法。
行者竟無為。
五種斷意。
何等五。
道弟子有道信有根著本。
無有能壞者。
忍辱亦仙人。
若天若魔若梵。
亦餘世間耶。
亦無有匿無有态。
真直如有身行。
意著道慧同行。
身亦少病安善。
如應持腹行。
身不大寒不大熱。
無有恚時和令消飲食啖。
令身安調。
發精進行。
有瞻精進方便。
堅得好法。
意不舍方便。
甯肌筋骨血幹。
盡精進不得中止。
要當得所行。
行慧從起滅慧得道者。
要不厭行直滅苦。
是五種斷意。
第二五法。
可增行德者。
五種定。
行道弟子。
是身自守得喜樂。
澆漬身行。
可身一切無有一處不到喜樂。
從自守樂。
譬慧浴者。
亦慧浴弟子。
弟子持器。
若杅若釜。
澡豆水漬。
已漬和使澡豆著膩。
内外著膩不複散。
從漬膩故。
道行者亦如是。
是身自守愛生樂。
漬和相近相著。
身一切無有不著。
從自守喜樂。
道弟子。
是五種定。
是上頭行。
亦有道弟子。
是身已定喜樂。
澆漬身行。
可身一處無有不到從定喜樂。
譬阪頭泉水池。
亦不從上來。
亦不從東。
亦不從南。
亦不從西。
亦不從北。
但從泉多水潤生遍泉水。
為泉澆漬。
無有一處不到水冷水。
道弟子行如是。
是身定喜樂。
澆漬身行。
可遍身一切無有不到。
從定喜樂。
道弟子是五種定。
是為第二行。
亦有道弟子。
是身不著愛著樂。
相連至到相促相。
可遍一切身到不喜樂。
譬如蓮華水中生水中長。
至根至莖至葉。
一切從冷水遍澆漬遍行。
道弟子身亦如是。
從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