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經
關燈
小
中
大
之屬。
亦為若此。
無響以解一切。
彼法以具行之。
以響斷山澤居。
去離淫塵。
無諸響山澤居。
非我非有物者。
又遊于山澤者。
以複思惟。
是通達道品之法者。
以居山澤。
居山澤者。
為合聚十二精。
居山澤者解諸谛。
居山澤者知諸陰。
以滑制諸情。
以禽諸進入。
不忘忽道之意。
諸佛所贊。
衆聖所稱譽。
欲度世者所事也。
居山澤者。
以解一切敏智之方術也又遊于山澤者。
以為不久周滿六度無極之行。
得彼者雲何遊于山澤者。
若不自惜其軀命者。
是為布施度無極。
若以依精之德。
為成三慎者。
是為戒度無極。
若意不亂。
亦可是一切敏不異道者。
是為忍辱度無極行。
至于未得忍終而不起者。
是為精進度無極。
若以得一心不以從緻敏哉。
但以隆德本。
是為一心度無極。
若見如山澤道亦為若此。
以分别衆事者。
是為以智慧度無極。
開示以道得。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
我以教開士居山澤。
何謂四。
或有開士。
多聞明于法決者。
若以其聞行在本末法。
可居于山澤。
又開士以得五通。
欲以成就天龍鬼神者。
可居于山澤。
或有開士勞盛者。
彼以不從事勞即為薄。
可居于山澤。
亦欲抑制勞。
以自勸勵。
是以皆由聞。
夫遊彼者。
以得周滿一切清淨法。
乃後以下墟聚。
郡縣國邑。
下為衆人。
講授法。
修治法。
若此也。
理家。
我教開士居山澤也。
又去家修道者。
遊于山澤。
以修治經。
誦習經故。
入衆者以執恭敬亦謙遜。
夫師友講授者。
伥中少年者。
為以尊之。
不以懈怠自所修。
以不廢人所修。
亦不以求承事恭敬。
若此當以觀察。
如來應儀正真佛者。
為諸梵釋天人衆生所供養。
為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彼尚不求人承事也。
自作事不欲煩人。
何況餘者。
未以學甫欲學。
反欲人承事耶。
又我當為天下人養者。
我當以供養人。
都不我從人求供養。
所以者何。
以供養重者。
理家。
除馑者不得法之助供養故。
為助我不以法故。
夫欲以為法助人者。
以為若此。
以是供養故。
為助我不以法故。
彼以自懷已正信。
以為有供養。
彼即與世物雜。
為不是大祐人者。
是以若欲往詣佛師友者。
所以身意行有決。
乃可往慕。
我教者師友。
以異之行無過。
以不诃問諷起誦習。
為教誨之積聚。
是以欲諷起經。
為不用軀命。
慕樂法随順師意。
以求法利。
不為求一切恭敬稱譽之利。
若以從師受幾微四句之頌。
以諷誦之。
若以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思惟智慧。
而以彼供養師者。
如其所修。
四句頌之字數。
為劫之數。
以供養彼師者。
尚未為卒師之敬。
亦以質直不虛飾不佞谄。
一切行之供養。
豈複謂法之敬。
又理家。
若斯意念生。
以有德之意。
有佛亦法之意。
有自患離淫之意。
有寂靜之意。
若以修治四句之頌。
遵而行之。
如其劫數。
彼以供養其師者。
尚未為卒法之敬。
理家。
當以知此之事。
若此也。
法之福德如無數。
獲智亦無量。
是故開士。
欲以擇上法。
猶以無數為敬正法。
若彼思惟。
若此以聞淨戒事。
何謂是淨戒事。
去家開士者。
有四淨戒事。
一曰造聖之典。
二曰慕樂精進德。
三曰不與家居去家者從事。
四曰不谀谄山澤居。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也。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以守慎身身無挂礙。
以守慎言言無挂礙。
以守慎心心無挂礙。
去離邪疑造一切敏意。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等為四。
一曰以自識知。
二曰以不自貢高。
三曰以不形相人。
四曰以不謗毀人。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也。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一曰已可諸陰為幻法。
二曰以可諸情為法情。
三曰以可諸入為虛聚。
四曰不随方俗之儀式。
是為理家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等四。
一曰以不自計我。
二曰遠離是我有。
三曰斷絕常在除。
四曰以下因緣法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一曰以解空。
二曰以無想不怖。
三曰以大悲衆人。
四曰以為可非身。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彼以為常聞淨定以故。
以若此觀之。
何謂此淨定。
以通一切法。
不為餘事意行。
為有決意。
為一端意。
為不錯忤意。
為以不住意。
為不馳意。
為自身住止意。
不與情欲從事意。
為以觀幻之法。
我若幻法情亦然。
以無複行。
便無可存。
已履彼正。
是謂正定。
若法在如法。
若此亦謂定。
為觀若此。
彼常聞淨慧。
何謂斯慧者。
諸法之擇智。
謂彼為慧也。
不受之相無相行。
不造之相無存矣。
無為之相不馳騁矣。
是以理家。
以觀法若此者。
是謂去家開士之所施行也。
又以說是經時。
有五百人。
造記無上正真之道意。
又甚理家及其等。
同出聲言未曾有。
要者衆祐。
至于如來之善言乃如是。
亦家之惡德重任之行。
亦去家諸德善斯。
尊者衆祐。
已為明彼居家人多惡德。
至于去家無數之德善已。
甯可得從衆祐。
受去家之誡。
就除馑之行。
衆祐報言。
去家者理家難堪。
能究暢淳德善。
奉持教誨。
理家複白佛言。
衆祐。
去家者雖難堪任。
如來猶當可己等去家為道也。
衆祐。
便使慈氏開士。
及一切行淨開士聽。
舉彼理家等慈氏開士。
舉二百理家。
一切行淨開士。
舉三百理家。
去家修道。
爾時賢者阿難。
謂甚理家言。
卿何見居國居家。
有能樂于法去家之聖道者。
甚理家報阿難曰。
我不以為貪慕身樂。
欲緻衆生樂故。
我以居家耳。
又如來者自明我。
彼以所受堅固而居家。
彼時衆祐。
告阿難言。
阿難汝已見甚理家。
如是衆祐。
見甚理家。
阿難。
于是賢劫中。
以所成就人多于去家開士者。
以百劫中不若此。
所以者何。
阿難。
又去家修道開士者。
千人之中不能有德乃爾。
此理家者而有是德。
爾時阿難白佛言。
要者衆祐。
當何名斯經法。
亦當以何奉持之。
衆祐言。
是故汝阿難。
斯經法名為居家去家之變奉持之。
亦名為内性德之變奉持之。
亦名為甚所問奉持之。
及以聞此經法者。
阿難。
為周滿法精進殊強。
于一切威儀下精進行道者。
不若此也。
是故阿難。
若欲以興精進者。
若欲勸勵者。
欲立一功德者。
欲造立人衆德者。
由當以斯經法。
以聞之以受之以行之。
我以屬累汝阿難。
此經法數用布見衆人。
所以者何。
衆德法之正行也。
阿難。
斯經法者正應也。
衆祐。
以說是。
阿難歡喜。
及甚理家。
天與人。
亦質諒王。
衆祐說已。
皆思惟也。
法鏡經
亦為若此。
無響以解一切。
彼法以具行之。
以響斷山澤居。
去離淫塵。
無諸響山澤居。
非我非有物者。
又遊于山澤者。
以複思惟。
是通達道品之法者。
以居山澤。
居山澤者。
為合聚十二精。
居山澤者解諸谛。
居山澤者知諸陰。
以滑制諸情。
以禽諸進入。
不忘忽道之意。
諸佛所贊。
衆聖所稱譽。
欲度世者所事也。
居山澤者。
以解一切敏智之方術也又遊于山澤者。
以為不久周滿六度無極之行。
得彼者雲何遊于山澤者。
若不自惜其軀命者。
是為布施度無極。
若以依精之德。
為成三慎者。
是為戒度無極。
若意不亂。
亦可是一切敏不異道者。
是為忍辱度無極行。
至于未得忍終而不起者。
是為精進度無極。
若以得一心不以從緻敏哉。
但以隆德本。
是為一心度無極。
若見如山澤道亦為若此。
以分别衆事者。
是為以智慧度無極。
開示以道得。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
我以教開士居山澤。
何謂四。
或有開士。
多聞明于法決者。
若以其聞行在本末法。
可居于山澤。
又開士以得五通。
欲以成就天龍鬼神者。
可居于山澤。
或有開士勞盛者。
彼以不從事勞即為薄。
可居于山澤。
亦欲抑制勞。
以自勸勵。
是以皆由聞。
夫遊彼者。
以得周滿一切清淨法。
乃後以下墟聚。
郡縣國邑。
下為衆人。
講授法。
修治法。
若此也。
理家。
我教開士居山澤也。
又去家修道者。
遊于山澤。
以修治經。
誦習經故。
入衆者以執恭敬亦謙遜。
夫師友講授者。
伥中少年者。
為以尊之。
不以懈怠自所修。
以不廢人所修。
亦不以求承事恭敬。
若此當以觀察。
如來應儀正真佛者。
為諸梵釋天人衆生所供養。
為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彼尚不求人承事也。
自作事不欲煩人。
何況餘者。
未以學甫欲學。
反欲人承事耶。
又我當為天下人養者。
我當以供養人。
都不我從人求供養。
所以者何。
以供養重者。
理家。
除馑者不得法之助供養故。
為助我不以法故。
夫欲以為法助人者。
以為若此。
以是供養故。
為助我不以法故。
彼以自懷已正信。
以為有供養。
彼即與世物雜。
為不是大祐人者。
是以若欲往詣佛師友者。
所以身意行有決。
乃可往慕。
我教者師友。
以異之行無過。
以不诃問諷起誦習。
為教誨之積聚。
是以欲諷起經。
為不用軀命。
慕樂法随順師意。
以求法利。
不為求一切恭敬稱譽之利。
若以從師受幾微四句之頌。
以諷誦之。
若以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思惟智慧。
而以彼供養師者。
如其所修。
四句頌之字數。
為劫之數。
以供養彼師者。
尚未為卒師之敬。
亦以質直不虛飾不佞谄。
一切行之供養。
豈複謂法之敬。
又理家。
若斯意念生。
以有德之意。
有佛亦法之意。
有自患離淫之意。
有寂靜之意。
若以修治四句之頌。
遵而行之。
如其劫數。
彼以供養其師者。
尚未為卒法之敬。
理家。
當以知此之事。
若此也。
法之福德如無數。
獲智亦無量。
是故開士。
欲以擇上法。
猶以無數為敬正法。
若彼思惟。
若此以聞淨戒事。
何謂是淨戒事。
去家開士者。
有四淨戒事。
一曰造聖之典。
二曰慕樂精進德。
三曰不與家居去家者從事。
四曰不谀谄山澤居。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也。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以守慎身身無挂礙。
以守慎言言無挂礙。
以守慎心心無挂礙。
去離邪疑造一切敏意。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等為四。
一曰以自識知。
二曰以不自貢高。
三曰以不形相人。
四曰以不謗毀人。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也。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一曰已可諸陰為幻法。
二曰以可諸情為法情。
三曰以可諸入為虛聚。
四曰不随方俗之儀式。
是為理家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等四。
一曰以不自計我。
二曰遠離是我有。
三曰斷絕常在除。
四曰以下因緣法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複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
一曰以解空。
二曰以無想不怖。
三曰以大悲衆人。
四曰以為可非身。
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彼以為常聞淨定以故。
以若此觀之。
何謂此淨定。
以通一切法。
不為餘事意行。
為有決意。
為一端意。
為不錯忤意。
為以不住意。
為不馳意。
為自身住止意。
不與情欲從事意。
為以觀幻之法。
我若幻法情亦然。
以無複行。
便無可存。
已履彼正。
是謂正定。
若法在如法。
若此亦謂定。
為觀若此。
彼常聞淨慧。
何謂斯慧者。
諸法之擇智。
謂彼為慧也。
不受之相無相行。
不造之相無存矣。
無為之相不馳騁矣。
是以理家。
以觀法若此者。
是謂去家開士之所施行也。
又以說是經時。
有五百人。
造記無上正真之道意。
又甚理家及其等。
同出聲言未曾有。
要者衆祐。
至于如來之善言乃如是。
亦家之惡德重任之行。
亦去家諸德善斯。
尊者衆祐。
已為明彼居家人多惡德。
至于去家無數之德善已。
甯可得從衆祐。
受去家之誡。
就除馑之行。
衆祐報言。
去家者理家難堪。
能究暢淳德善。
奉持教誨。
理家複白佛言。
衆祐。
去家者雖難堪任。
如來猶當可己等去家為道也。
衆祐。
便使慈氏開士。
及一切行淨開士聽。
舉彼理家等慈氏開士。
舉二百理家。
一切行淨開士。
舉三百理家。
去家修道。
爾時賢者阿難。
謂甚理家言。
卿何見居國居家。
有能樂于法去家之聖道者。
甚理家報阿難曰。
我不以為貪慕身樂。
欲緻衆生樂故。
我以居家耳。
又如來者自明我。
彼以所受堅固而居家。
彼時衆祐。
告阿難言。
阿難汝已見甚理家。
如是衆祐。
見甚理家。
阿難。
于是賢劫中。
以所成就人多于去家開士者。
以百劫中不若此。
所以者何。
阿難。
又去家修道開士者。
千人之中不能有德乃爾。
此理家者而有是德。
爾時阿難白佛言。
要者衆祐。
當何名斯經法。
亦當以何奉持之。
衆祐言。
是故汝阿難。
斯經法名為居家去家之變奉持之。
亦名為内性德之變奉持之。
亦名為甚所問奉持之。
及以聞此經法者。
阿難。
為周滿法精進殊強。
于一切威儀下精進行道者。
不若此也。
是故阿難。
若欲以興精進者。
若欲勸勵者。
欲立一功德者。
欲造立人衆德者。
由當以斯經法。
以聞之以受之以行之。
我以屬累汝阿難。
此經法數用布見衆人。
所以者何。
衆德法之正行也。
阿難。
斯經法者正應也。
衆祐。
以說是。
阿難歡喜。
及甚理家。
天與人。
亦質諒王。
衆祐說已。
皆思惟也。
法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