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經

關燈
開士居家修道者。

    為若此也。

    又衆祐當說此居家開士所施行教誨法憲時。

    有千人皆發意求無上正真道。

    複有天與人二千人。

    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于是甚理家。

    白衆祐言。

    要者衆祐。

    如來以敷演居家開士者家善惡之地。

    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思惟智慧。

    于是大道當所施行。

    要者衆祐。

    去家修道開士者之所施行。

    願複幾微現之為善。

    要者衆祐。

    開士去家者。

    為之奈何。

    其所施行亦雲何。

    衆祐告甚理家曰。

    善哉理家。

    今汝乃以問如來開士去家修道者之所施行。

    善哉理家。

    當為汝說開士去家之事。

    其所施行。

    汝勉進善思念之。

    甚理家受教。

    從衆祐而聽。

    衆祐曰。

    理家。

    開士去家修道者。

    若頭燒然。

    譬若铠為精進以求智。

    去家者其初始為若此。

    次修治為聖典。

    又何謂去家者之聖典。

    所謂趣得一衣為足。

    亦以善之。

    一食一床。

    病瘦一醫藥為足。

    亦以善之。

    是為聖典。

    何以故謂之為聖典。

    以為修治彼一切道品法。

    是故謂之為聖典。

    又開士去家修道者。

    為有十知足之德。

    身以服法衣。

    何等為十。

    以為羞慚故。

    身服法衣。

    以避風暑故。

    身服法衣。

    以辟蚊虻蟆子故。

    身服法衣。

    欲以見息心形狀故。

    身服法衣。

    亦是法衣之神為十方之神故。

    身以服法衣。

    以患離淫樂。

    是以不樂淫之樂。

    以樂安得淨。

    是以除斷衆勞之樂。

    不以肥[月*由]。

    為是道行。

    行在聖道重任。

    我亦以自修。

    如以一時有法衣。

    如被服法衣故。

    以是十德。

    自觀至于壽終。

    閑居靜處。

    以不行丐。

    何等為十。

    我自以我業而為命。

    不以非異業。

    若有人來施我者。

    以先修治三寶。

    後乃而受其施。

    我若欲從人乞丐。

    若不欲施人者。

    以非哀加彼己也。

    我當自食所修行之食。

    以為不違如來之言誨。

    以得成知足重任之本。

    以降憍慢。

    以得成無見頂之德本。

    我亦見布施。

    亦如以自教。

    若往行乞丐。

    我亦不得有所适莫于男女。

    以我等意。

    于天下人。

    以得成一切敏智之重任。

    是理家十德。

    去家開士者。

    以自觀至于壽終。

    閑居靜處。

    以不行丐。

    若有人來請者所住處。

    其人志意信喜道者。

    我不宜當彼往。

    設使往食若能以自益。

    亦能益人者。

    可往受施。

    我教開士可彼索。

    是為十德。

    以自觀可以處于樹下坐宿止。

    何等為十。

    以其自由為往彼。

    以不名有彼床卧。

    以不閉門。

    于山澤以去離愛為彼居。

    以少欲少事為成德。

    捐棄軀命以不自惜。

    樂獨靜以遠離戀聚會。

    以行修身不食。

    以定意為安靜一意。

    閑處思惟為無益。

    是理家十德。

    以自觀開士去家者。

    為可處于樹下居止。

    又複理家。

    或彼開士去家。

    修道遊于山澤者。

    若欲修治經。

    若用誦利經。

    故為入廟。

    若居廟者。

    意向以山澤為居。

    是猶為彼山澤居也。

    求法之行者。

    為一切物不我想。

    一切諸法。

    為他人有想。

    又開士去家修道者。

    若遊在山澤。

    當自省察。

    我今何以遊此山澤中。

    不但以山澤居。

    謂之息心也。

    所以者何。

    此間多有不化不守不度不應不修行者。

    皆遊山澤。

    所謂禽獸衆鳥。

    猕猴[狂-王+加]玃。

    惡人賊盜。

    皆遊于山澤。

    亦不謂彼為息心也。

    至于我所求山澤居者。

    當以成我彼所求為是息心求。

    亦又何故開士息心。

    所謂志以為不亂。

    為以得是。

    持周滿達事故。

    以聞為無足。

    以得辯辭。

    以慈心不虧大哀。

    以不離專由于五通。

    興隆六度無極卻。

    一切敏之。

    意不擇舍。

    為行權謀之慧。

    以法施合聚人民。

    成就人民四合聚之事。

    為不擇舍六可思念之。

    以聞精進不虧損。

    為擇法本末正度之道因緣。

    智亦不入正道之事。

    為護正法之事。

    以信罪福為正見。

    思慮所務以虧斷為正思。

    随所喜為說法為正言。

    随行盡之備足為正業。

    瘕疵之續以除斷為正命。

    以道臻到為正方便。

    以不忘忽為正志。

    一切敏智之臻到為正定。

    若以空為不想之行喜。

    若以得不顧為斷俗。

    所有依其義不以文。

    依其法不以人。

    依其智不以識。

    本文演義歸。

    不以末叙義。

    斯理家謂為開士去家者息心求也。

    又去家修道者。

    不當以多從事。

    若此思惟其本末故。

    當為一切衆生不與之從事。

    明哲不但與一人不從事也。

    又有四。

    是去家開士者之從事也。

    如來之所教。

    何謂四。

    一曰與講經者從事。

    二曰與就人者從事。

    三曰與供養如來者從事。

    四曰與發一切敏意不亂者從事。

    離彼不當以多從事。

    又開士遊于山澤者。

    當自揆察。

    我為何故來至于此。

    彼是思惟。

    我以恐畏來至此。

    何謂恐畏此群聚。

    恐畏與人從事淫怒癡憍慢自恣。

    恐畏惡友。

    恐畏嫉悭。

    恐畏色聲香味細滑。

    恐畏功稱恭敬利。

    恐畏不見言見。

    不聞言聞。

    不知言知。

    不解言解。

    恐畏息心垢。

    恐畏更相嫉妒。

    恐畏生死五道往來所堕。

    恐畏欲界色界無色界。

    恐畏陰耶死耶。

    勞耶天子耶。

    恐畏惡道地獄畜生鬼神。

    恐畏倉卒一切是衆惡之念。

    我來到此不可以此居在于家。

    若在群聚之中。

    行不應道之行。

    不得免彼衆恐之事。

    亦彼昔開士得免度衆畏者。

    彼一切已居山澤之力勢。

    得臻到無畏。

    是謂自然。

    是故我以恐畏。

    欲越度衆畏。

    為居山澤矣。

    又一切是畏皆由身之生。

    以慕戀身以修身。

    以是身以愛身。

    以盛身以思身。

    以見身以處身。

    以想身以護身之所生也。

    假使由于山澤居。

    為以有由身之意。

    慕戀身修身。

    是身愛身。

    思身見身。

    處身想身。

    有身護身之意者。

    我空為居山澤耳。

    又居山澤者。

    為無身想。

    居山澤者無異想。

    居山澤者。

    不見論義。

    不修自見身。

    無在颠倒。

    無有無為想。

    何況有勞想。

    居山澤者。

    名曰一切諸法寂然哉。

    諸法無所著哉。

    諸樂亦無所著哉。

    諸想以不愛哉。

    色聲香味細滑不與錯忤哉。

    諸定不以怙哉。

    意以自整不亂哉。

    以下諸重擔之畏哉。

    以度夫汪洋之澤哉。

    夫聖之典以造哉。

    奸惡之屬悉知足哉。

    為重任少欲哉。

    以智慧知足哉。

    為知足哉。

    為知足哉。

    為重任少欲哉。

    為應哉。

    本末行以解哉。

    為一切獄斷所修事訖哉。

    以為永解除。

    理家。

    譬如山澤中有樹木草穢之屬。

    都無可畏。

    都無可恐。

    如是理家。

    開士遊于山澤者。

    執志當如草木牆石之喻。

    身以受行之。

    彼誰畏者。

    彼以恐怖思惟身本末。

    我都無身。

    非人非命。

    非丈夫非類。

    非女非先。

    無先無造者。

    無教造者。

    無與者。

    無興起者。

    諸是之畏。

    但以不成之想。

    有是畏耳。

    今我宜不造不成之想。

    有是畏耳。

    今我不宜造不成之想。

    當如樹木草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