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

關燈
何毗缽舍那。

    謂于智慧分觀諸法空。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觀彼五蘊猶如幻化。

    觀十八界即法界性。

    觀十二處如空聚落。

    觀眼等根随境别轉。

    觀諸緣起不相違背。

    觀衆生見畢竟遠離。

    又複觀因必招果報。

    觀果如現前證得。

    觀諸正達轉複超越。

    又毗缽舍那者。

    謂于諸法如空所見。

    無相無願而無别異。

    觀無有因無起滅處。

    見無所得得無所觀。

    于無所觀。

    更複谛察觀無所觀。

    知能觀者亦複如是。

    如是觀者即如實觀。

    于如實觀。

    而能獲得真實善巧毗缽舍那。

    是諸菩薩。

    于此行中而無堕落。

    于諸善根亦無住著。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助道之法。

    又諸菩薩。

    于正道善巧有四種相。

    何等為四。

    一者未生罪業諸不善法。

    欲令不起。

    二者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欲令除斷。

    三者未生善法。

    欲令發起。

    四者已生善法。

    欲令久住無所損壞。

    修諸觀行使無忘失。

    發精進心攝受正願。

    向來所說諸不善法。

    欲令不起。

    深心作意悉是增語。

    發精進心攝受正願。

    深心觀察亦複增語。

    所以者何。

    謂法無合集深心解脫。

    是名善法。

    雲何名不善法。

    謂于戒定慧有所對治。

    雲何于戒對治。

    謂于戒名字及所作法。

    毀犯堕落。

    雲何于定對治。

    謂于三摩地蘊起散亂心。

    破壞聖行。

    雲何于慧對治。

    謂于所有法數數起見。

    作諸礙解。

    于勝慧蘊有所趣向。

    損壞無見。

    是名于戒定慧有所對治。

    向來所說。

    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如是行相深心作意。

    欲令除斷。

    發精進心攝受正願。

    此不善法以心覆護。

    不應開示。

    一切善法心常集行。

    于所對治貪嗔癡等。

    悉應了知因攀緣生。

    以不淨觀對除貪欲。

    以慈悲觀對除嗔恚。

    以緣生觀對除癡闇。

    淨諸煩惱斯為解脫。

    又複所有不應普斷。

    于一切法而生觀察。

    此說是名初二正斷。

    又如是說。

    未生善法欲令發起。

    發精進心攝受正願。

    此有無量。

    所以者何。

    謂諸菩薩植諸善本。

    精進樂欲攝受勝行。

    如是積集無量善法。

    此說是名第三正斷。

    又正斷者。

    已生善法。

    欲令久住無所損壞。

    使無忘失。

    發精進心攝受正願。

    若以此善根回向菩提。

    則是增語。

    所以者何。

    無有菩提可回向故。

    于此善根則無破壞。

    何以故。

    如其發心不出三界故。

    若出三界。

    于此善根即應盡盡。

    所以者何。

    如其發心出三界故。

    若不出三界。

    而能回向一切智智。

    于此善根則無有盡。

    此說是名第四正斷。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得四種正道善巧。

     複次諸菩薩于正道善巧。

    有五種相。

    何等為五。

    一者信根。

    二者精進根。

    三者念根。

    四者三摩地根。

    五者勝慧根。

    雲何信根。

    信有四法。

    何等為四。

    謂起正見。

    信有世間及輪回行。

    獲彼業報而為對治。

    由彼命根不造罪業。

    信菩薩行如彼修行。

    資身之具不生樂著。

    于甚深勝義及諸了義。

    發生正解。

    于有情行。

    信一切法空無相相。

    于諸見造作。

    不樂信解。

    于諸佛法力無畏等。

    聞已離諸愛著。

    及餘言說彼諸佛法。

    悉皆積集。

    此說是名信根。

    雲何精進根。

    謂信是法發起精進。

    此說是名精進根。

    由此精進積集諸法。

    于其念根無所破壞。

    是名念根。

    由此念根無所破壞。

    而于諸法三摩地根。

    唯一境性。

    是名三摩地根。

    由此三摩地根唯一境性。

    以彼慧根觀察諸法。

    而能了知。

    是名慧根。

    如是于此五根積集系屬。

    即得圓滿一切佛法。

    至授記地。

    譬如外五神通不受胎藏。

    乃至獲得出離界女等根。

    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

    于此五根而得成就。

    此說是名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獲得五種正道善巧。

    舍利子。

    又菩薩正道有五種相。

    何等為五。

    一者信力。

    二者精進力。

    三者念力。

    四者三摩地力。

    五者勝慧力。

    雲何信力。

    謂于法信解。

    設魔波旬化作佛身。

    而來親近為說别法。

    以信力故。

    于此正法。

    一塵沙數莫能破壞。

    以智伺察悉為除斷。

    又魔所說此非佛法。

    于四大種及諸業報。

    颠倒積集。

    而諸菩薩以信解力。

    深心伺察皆不信受。

    此說是名菩薩信力。

    雲何菩薩精進力。

    謂能發起勇猛精進。

    入解善法。

    在在處處得堅固力。

    若天若人彼所有力。

    乃至菩薩所住之處。

    無能傾動。

    是名菩薩精進力。

    雲何菩薩念力。

    謂于法念處其心安住。

    彼彼煩惱不能娆亂。

    以念力故破諸煩惱。

    而複得此清淨正念。

    是名菩薩念力。

    雲何菩薩三摩地力。

    謂獨處閑靜離諸愦鬧。

    一切語言音聲悉皆遠離。

    無有攀緣對治。

    名最初禅定。

    于善尋伺得無障礙。

    名第二禅定。

    于喜樂行得無障礙。

    名第三禅定。

    于攝受正法化度有情。

    得無棄舍無有障礙。

    名第四禅定。

    于四禅行。

    彼對治法不能破壞。

    于彼定處亦不遠離。

    于三摩地不生愛著。

    是名菩薩三摩地力。

    雲何菩薩勝慧力。

    謂于刹那。

    而能了知世出世法。

    于如是智無能破壞。

    一切工巧。

    乃至世間種種技藝。

    若近若遠難作能作。

    而諸菩薩現前獲得出世間法。

    謂智慧高顯勝諸世間。

    一切天人阿修羅等。

    無能破壞。

    是名菩薩勝慧力。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于勝慧波羅蜜多。

    獲得如是五種正道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