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雲何以身觀身念處。
舍利子。
此諸菩薩修身觀時。
觀身前際觀身後際。
觀身現在。
而此身者從颠倒生。
随因緣滅。
無動無作無自性無執取。
譬如諸外山林藥草種等。
從因緣生。
亦無自性及無執取。
又此身者如牆壁瓦礫草木影像。
謂蘊處界。
是無執是空。
是無我我所。
是無常是速朽滅。
是不精實。
是颠倒法。
是可厭離。
是不堅固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觀。
當樂勤求堅固之身。
所以者何。
謂如來身。
如來身者。
即法界身金剛身。
不可壞身堅固身。
于三界一切最勝妙身。
修是觀時。
當知凡夫粗重穢惡具諸過患。
彼複能離一切過患。
得獲如來最妙身相。
又當觀念諸有情身。
由何所造相續不斷。
謂四大種及阿賴耶識。
造作執持。
薰習功能有無量力。
譬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外四大種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
由是一切有情任持命根。
身四大種集起。
亦複如是。
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
由是一切有情。
于其命根亦複任持。
以别相觀身無常。
而不厭離生死。
以别相觀身是苦。
而不樂住涅槃。
以别相觀身無我。
而不遠離化度有情。
以别相觀身空寂。
而無畢竟寂滅。
以别相觀身遠離而不舍善法。
彼能如是以身觀身者。
應當了知。
是不堅固是不可愛。
觀内身者。
而知煩惱不能容受。
觀外身者。
了諸煩惱不共合集。
而得成就清淨身業。
及得清淨莊嚴身相。
為諸天人之所贊仰。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得以身觀身念處。
雲何諸菩薩以受觀受念處。
謂諸菩薩于彼一切苦樂等受。
應以智慧方便善可了知。
于諸樂受無貪惜意。
若見諸惡道受苦觸時。
起大悲心無緣息意。
于苦樂受觸。
無無明意随念了知。
如是苦樂非苦非樂。
得出離見。
而諸菩薩以智慧方便。
于諸有情。
或為成就或為遠離。
然此有情于受出離。
無所知解。
于此樂受随樂施與。
于彼苦受随為除滅。
于非苦樂受。
随順一切智智。
得獲輕安。
以大方便善巧。
而攝受之為說妙法。
令諸有情亦獲輕安。
何等因緣說如是受。
謂于善成就而有樂受。
于不善成就乃有苦受。
複于是處。
我人衆生壽者。
起種種受。
所謂執受。
取受。
颠倒受。
遍計受。
惡見受。
眼想受乃至意想受。
色想受乃至法想受。
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以要言之。
乃至于内外法。
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中或苦或樂。
非苦非樂。
說名為受。
複次于總聚中。
或有一受。
謂一心所表。
二受。
謂内外所表。
三受。
謂過去未來現在所表。
四受。
謂四大所表。
五受。
謂五蘊作意。
六受。
謂六處遍計。
七受。
謂七識住處。
八受。
謂八邪相應。
九受。
謂九有情居。
十受。
謂十善業道。
乃至總略諸受。
種種作意。
是故應知有情無量。
受亦無量。
又諸菩薩觀樂受時。
見諸有情住生死際。
令發智慧。
為彼開示善不善受。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受觀受念處。
雲何諸菩薩以心觀心念處。
謂諸菩薩秘密守護正念不動。
觀察此心速疾生滅。
無有狀貌及無住處。
亦不在内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知初發心最極微量。
遠離心相。
于其方分了不能得。
是心所集一切善根。
最極微量亦皆遠離。
及無方分。
又于是心回向菩提。
于自體相。
無心所了。
無心所觀。
無心所入。
佛言。
是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謂菩提心與彼善心。
于其作用而不共行。
又善根心與菩提心。
亦不共行。
又善根心與回向心。
亦不共行。
又回向心與菩提心及善根心。
悉不共行。
應當如是觀察。
不生驚怖。
次複獲得甚深緣起。
不壞因果。
然法性心即有情自性。
如是還屬諸法因緣。
無動無作及無主宰。
彼如覆障不共相應。
是故應知。
此法性心亦不共行。
雲何法性及覆障心。
法性心者。
謂于是處悉無所施。
若複以一切所有。
回向遍覆莊嚴佛刹。
是心覆障。
如彼幻化。
于刹那頃最極寂淨。
名法性心。
若複集諸禁戒。
回向一切迅疾神通。
是心覆障。
猶如夢想。
畢竟盡盡無餘。
名法性心。
若複樂忍辱力。
乃至回向遍覆莊嚴。
是心覆障。
猶如陽焰。
畢竟離身心相。
名法性心。
若複發起一切精進。
回向圓滿一切佛法。
是心覆障。
如水中月無執無見。
名法性心。
若複以一切禅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
回向諸佛三昧。
是為覆障。
無色無見無對無表。
名法性心。
若複以智分别。
宣說一切清淨句義。
回向圓滿諸佛智慧。
是為覆障。
種種施設。
名法性心。
若複于諸善根有所間斷。
是為覆障。
心無因生。
名法性心。
若複因菩提分法所起。
是為覆障。
解脫六境。
名法性心。
若複于佛境界有所斷滅。
是為覆障。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如是行以觀心行時。
安住神通。
得彼神通于一心中。
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
知已随其本性而為說法。
又複安住大悲。
得彼大悲而能化度一切有情。
無有疲倦。
于此觀行加持是心。
無盡無滅。
設複入生死際斷諸系縛而于此心念智不起。
超諸行法。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而得安住。
是心乃至圓滿一切佛法。
是心于刹那頃。
能與勝慧平等相應。
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舍利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以心觀心念處。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雲何以身觀身念處。
舍利子。
此諸菩薩修身觀時。
觀身前際觀身後際。
觀身現在。
而此身者從颠倒生。
随因緣滅。
無動無作無自性無執取。
譬如諸外山林藥草種等。
從因緣生。
亦無自性及無執取。
又此身者如牆壁瓦礫草木影像。
謂蘊處界。
是無執是空。
是無我我所。
是無常是速朽滅。
是不精實。
是颠倒法。
是可厭離。
是不堅固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觀。
當樂勤求堅固之身。
所以者何。
謂如來身。
如來身者。
即法界身金剛身。
不可壞身堅固身。
于三界一切最勝妙身。
修是觀時。
當知凡夫粗重穢惡具諸過患。
彼複能離一切過患。
得獲如來最妙身相。
又當觀念諸有情身。
由何所造相續不斷。
謂四大種及阿賴耶識。
造作執持。
薰習功能有無量力。
譬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外四大種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
由是一切有情任持命根。
身四大種集起。
亦複如是。
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
由是一切有情。
于其命根亦複任持。
以别相觀身無常。
而不厭離生死。
以别相觀身是苦。
而不樂住涅槃。
以别相觀身無我。
而不遠離化度有情。
以别相觀身空寂。
而無畢竟寂滅。
以别相觀身遠離而不舍善法。
彼能如是以身觀身者。
應當了知。
是不堅固是不可愛。
觀内身者。
而知煩惱不能容受。
觀外身者。
了諸煩惱不共合集。
而得成就清淨身業。
及得清淨莊嚴身相。
為諸天人之所贊仰。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得以身觀身念處。
雲何諸菩薩以受觀受念處。
謂諸菩薩于彼一切苦樂等受。
應以智慧方便善可了知。
于諸樂受無貪惜意。
若見諸惡道受苦觸時。
起大悲心無緣息意。
于苦樂受觸。
無無明意随念了知。
如是苦樂非苦非樂。
得出離見。
而諸菩薩以智慧方便。
于諸有情。
或為成就或為遠離。
然此有情于受出離。
無所知解。
于此樂受随樂施與。
于彼苦受随為除滅。
于非苦樂受。
随順一切智智。
得獲輕安。
以大方便善巧。
而攝受之為說妙法。
令諸有情亦獲輕安。
何等因緣說如是受。
謂于善成就而有樂受。
于不善成就乃有苦受。
複于是處。
我人衆生壽者。
起種種受。
所謂執受。
取受。
颠倒受。
遍計受。
惡見受。
眼想受乃至意想受。
色想受乃至法想受。
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以要言之。
乃至于内外法。
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中或苦或樂。
非苦非樂。
說名為受。
複次于總聚中。
或有一受。
謂一心所表。
二受。
謂内外所表。
三受。
謂過去未來現在所表。
四受。
謂四大所表。
五受。
謂五蘊作意。
六受。
謂六處遍計。
七受。
謂七識住處。
八受。
謂八邪相應。
九受。
謂九有情居。
十受。
謂十善業道。
乃至總略諸受。
種種作意。
是故應知有情無量。
受亦無量。
又諸菩薩觀樂受時。
見諸有情住生死際。
令發智慧。
為彼開示善不善受。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受觀受念處。
雲何諸菩薩以心觀心念處。
謂諸菩薩秘密守護正念不動。
觀察此心速疾生滅。
無有狀貌及無住處。
亦不在内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知初發心最極微量。
遠離心相。
于其方分了不能得。
是心所集一切善根。
最極微量亦皆遠離。
及無方分。
又于是心回向菩提。
于自體相。
無心所了。
無心所觀。
無心所入。
佛言。
是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謂菩提心與彼善心。
于其作用而不共行。
又善根心與菩提心。
亦不共行。
又善根心與回向心。
亦不共行。
又回向心與菩提心及善根心。
悉不共行。
應當如是觀察。
不生驚怖。
次複獲得甚深緣起。
不壞因果。
然法性心即有情自性。
如是還屬諸法因緣。
無動無作及無主宰。
彼如覆障不共相應。
是故應知。
此法性心亦不共行。
雲何法性及覆障心。
法性心者。
謂于是處悉無所施。
若複以一切所有。
回向遍覆莊嚴佛刹。
是心覆障。
如彼幻化。
于刹那頃最極寂淨。
名法性心。
若複集諸禁戒。
回向一切迅疾神通。
是心覆障。
猶如夢想。
畢竟盡盡無餘。
名法性心。
若複樂忍辱力。
乃至回向遍覆莊嚴。
是心覆障。
猶如陽焰。
畢竟離身心相。
名法性心。
若複發起一切精進。
回向圓滿一切佛法。
是心覆障。
如水中月無執無見。
名法性心。
若複以一切禅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
回向諸佛三昧。
是為覆障。
無色無見無對無表。
名法性心。
若複以智分别。
宣說一切清淨句義。
回向圓滿諸佛智慧。
是為覆障。
種種施設。
名法性心。
若複于諸善根有所間斷。
是為覆障。
心無因生。
名法性心。
若複因菩提分法所起。
是為覆障。
解脫六境。
名法性心。
若複于佛境界有所斷滅。
是為覆障。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如是行以觀心行時。
安住神通。
得彼神通于一心中。
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
知已随其本性而為說法。
又複安住大悲。
得彼大悲而能化度一切有情。
無有疲倦。
于此觀行加持是心。
無盡無滅。
設複入生死際斷諸系縛而于此心念智不起。
超諸行法。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而得安住。
是心乃至圓滿一切佛法。
是心于刹那頃。
能與勝慧平等相應。
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舍利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以心觀心念處。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