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關燈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複次舍利子。

    一切有學阿那含辟支佛。

    于此福行。

    應先發起如是勝心。

    得不退轉一生補處。

    次當作佛。

    菩薩摩诃薩亦應于此發随喜心。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

    此福行中一切善根亦皆随喜。

    勸請諸佛轉妙法輪。

    此福行中以一切菩提善根。

    悉共回向。

    未發菩提心者。

    語令發起。

    已發菩提心者。

    諸菩薩為說回向。

    以利養攝諸貧窮。

    以醫藥施諸疾病。

    于諸怯弱。

    亦當親近為作憐愍。

    于諸毀戒以法覆護。

    出離罪報令住涅槃。

    于和尚阿阇梨。

    尊重供養如佛世尊。

    于講法處精進勇猛。

    求諸法師設百由旬。

    亦應故往樂聞正法而無厭足。

    于說法者無所希望。

    常當親近恭敬供養。

    如己父母不生疲厭。

    又福行中。

    于身口意不生動亂。

    離諸過失。

    住佛塔廟。

    攝受梵福集諸善本。

    圓滿相好莊嚴化身。

    離諸口過莊嚴。

    語業。

    決定勝解莊嚴一心。

    遊戲神通莊嚴佛刹。

    以清淨智莊嚴法相。

    聞彼正法離諸障礙。

    得無障礙。

    于說法者歡喜稱贊。

    于所說法不生執著。

    亦無損壞如是莊嚴解脫法門。

    以諸園林施佛及僧。

    如是莊嚴佛菩提樹。

    植諸善本憐愍一切。

    業惑清淨得無生滅。

    如是莊嚴菩提道場。

    發無盡願施諸玩好。

    獲得圓滿無盡寶手。

    遠離颦蹙平等如掌樂施一切。

    而先獲得面目端嚴。

    彼諸有情共喜樂見。

    光淨嚴飾施諸有情。

    而獲光明普照一切。

    贊美言辭非由積習。

    戒福德藏悉皆清淨。

    生人天中。

    十善道業亦複清淨。

    神通變化亦不唐捐。

    順諸佛教不起分别。

    深心清淨平等開化。

    為諸有情之所愛敬。

    于最上法及勝解行。

    随力為說。

    而能攝受一切福行。

    又當發起一切智心具七聖财信為先行。

    一切世間之所愛敬。

    是故決定最先開導。

    而能圓滿一切佛法及諸善法。

    此說是為菩薩摩诃薩福行善巧。

    雲何諸菩薩智行善巧。

    謂于因緣發生智解。

    雲何因緣。

    謂深心樂欲随知法會。

    勤求善友住于佛智。

    不依聲聞辟支佛智。

    于論議師極生信樂。

    其說法者。

    知彼器已内心具足。

    于其智慧無有悭惜。

    相續為說甚深妙法。

    彼聞法者為作如是求法相應。

    則能于此智行相應。

    雲何求法相應。

    謂于法師得是少義。

    而于初夜後夜思擇稱量。

    此等雲何是理非理展轉研究。

    乃至心無所得。

    離諸障礙。

    及無垢染。

    得出離智發真實行。

    于此甚深法。

    廣大法無邊法。

    勝外道法。

    智解通徹常放光明。

    最極高顯逾于山峰。

    勇猛精進不舍重擔。

    行殊勝行心唯一境。

    富樂作意不舍杜多。

    常樂法樂不持世行。

    求出世法憶念不忘。

    随為宣說。

    聖族弟子鹹皆歡喜。

    開導勝緣。

    奉持禁戒慚愧莊嚴。

    趣向佛道無明暗蔽。

    諸無智者。

    悉自遠離而得慧眼清淨。

    廣大覺悟深妙覺悟極妙覺悟。

    以觀察智。

    複能分别自他功德。

    而使純熟圓滿清淨業報。

    是為菩薩摩诃薩智行善巧。

    複次求智菩薩。

    于法師所行四種施。

    何等為四。

    謂桦皮紙筆墨等及妙法座。

    一切利養法集偈贊。

    是為四種。

    于智行中而得成辦。

    又智行中于法師所。

    應當成就四種守護。

    何等為四。

    一者守護身。

    二者守護善。

    三者守護處所。

    四者守護所化徒衆。

    是名為四。

    又智行中。

    而複成就四種重擔。

    何等為四。

    所謂法智财物及與菩提。

    是為四種。

    又智行中成就五力。

    一者信力于法勝解。

    二者精進力勤求多聞。

    三者念力于菩提心而無忘失。

    四者定力于一切法決定平等。

    五者勝慧力複樂多聞。

    是為五種。

    于智行中而得圓滿。

    又智行中成就四戒。

    何等為四。

    謂真實法戒。

    勤求法戒。

    決定法戒。

    向菩提戒。

    是名為四。

    又諸勤求法者。

    于智行中成就四忍。

    何等為四。

    一者敝惡人來毀生罵辱。

    不應加報。

    善言悔謝。

    二者風日寒熱及饑渴等。

    悉能忍受。

    三者于和尚阿阇梨。

    随轉給侍。

    四者于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住大法忍。

    是為四種。

    又複成就四種精進。

    何等為四。

    所謂多聞精進。

    總持精進。

    辯說精進。

    正行精進。

    是為四種。

    又智行中。

    而複成就四種勝定。

    何等為四。

    所謂離相寂靜。

    心一境性。

    入神通定。

    悟佛知見。

    是名為四。

    又智行中成就四法。

    雲何為四。

    謂諸有不住。

    非自然性四緣生滅是無主宰。

    唯一信解。

    是名四法。

    又複成就四種方便。

    何等為四。

    一者随轉世間。

    二者随轉契經。

    三者随轉于法。

    四者随轉于智。

    是為四種。

    于智行中而得具足。

    又複成就四無礙道。

    何等為四。

    所謂波羅蜜多。

    七菩提分。

    八聖道支。

    及一切智智。

    是為四種無障礙道。

    又複成就四種無厭。

    何等為四。

    謂多聞無厭。

    辯說無厭。

    尋伺無厭。

    智慧無厭。

    是名四種。

    又智行中如是知見。

    而複随順一切有情一切刹土。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勝慧慈悲喜舍。

    所以者何。

    舍利子。

    乃至諸菩薩。

    決定于諸智中。

    以是知見而為先行。

    彼若安住是智。

    而得通達一切智行。

    諸佛威神之所護念。

    諸有魔等皆不得便。

    普為集會一切智智。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得智行善巧。

    雲何諸菩薩念處善巧。

    菩薩念處此有四種。

    何等為四。

    一者以身觀身念處。

    二者以受觀受念處。

    三者以心觀心念處。

    四者以法觀法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