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五

關燈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獲得如是于谛善巧。

    由此了知五蘊是苦。

    若令五蘊苦相止息。

    猶如虛空。

    是苦聖谛。

    又此五蘊随惑愛見。

    若令執取愛見等因。

    不起合集。

    為集聖谛。

    又此五蘊畢竟滅盡。

    若令前際不生。

    後際不起。

    現在不住。

    為滅聖谛。

    若于苦智集智滅智。

    而能證達以智相續。

    能善調伏引趣正行。

    為道聖谛。

    又複于此諸谛現觀。

    而能尋伺遍盡觀察。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谛善巧。

    又複了知。

    諸受是苦。

    乃至受所引攝。

    諸決擇智。

    是為苦聖谛。

    若因于受引生于合集。

    如實了知。

    是為集聖谛。

    又若于受而得輕安。

    則于受非受。

    而複觀察非受是滅。

    獲證于滅。

    是為滅聖谛。

    又若受所引道。

    如彼世間積集進求。

    非受非道。

    令彼苦滅引趣正行。

    是為道聖谛。

    若見如是四谛平等。

    畢竟無見。

    是為清淨。

    是名菩薩摩诃薩于谛善巧。

    又複于滅而起現證。

    複能于苦不生觀察。

    是為苦智。

    若有緣生于有離有。

    是為集智。

    了知一切生本不生。

    滅無所滅。

    是為滅智。

    于如是道随其種類。

    尋求伺察令入其智。

    是為道智。

    若能安住如是谛智。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谛善巧。

     舍利子。

    又複菩薩摩诃薩。

    獲得四種正知善巧。

    何等為四。

    一者義正知。

    二者法正知。

    三者世間典籍正知。

    四者辯才正知。

    雲何義正知。

    謂若于法諸勝義句相續。

    因智緣智集智。

    通達無邊智。

    入解緣起智。

    分别法界智。

    随順入解真如智。

    不住實際智。

    如實法空智。

    伺察無相智。

    于願無願智。

    于行無行智。

    入一正理智。

    入解無我智。

    解無衆生智。

    了無壽者智。

    無補特伽羅勝義智。

    于過去世無障礙智。

    于未來世無限量智。

    于現在世遍一切處智。

    于蘊幻化智。

    于處決定空智。

    于界度量智。

    内身寂靜智。

    外無遍行智。

    出離塵境智。

    念無所住智。

    達無所入智。

    勝慧觀察智。

    通達四谛智。

    諸苦為有智。

    諸集為行智。

    諸滅無相智。

    諸道出離智。

    分别一切法句智。

    善解諸根智。

    諸力無能屈伏智。

    奢摩他加持智。

    毗缽舍那光明智。

    于諸幻化起變滅智。

    于諸陽焰無迷亂智。

    于諸夢境無實見智。

    于諸谷響了緣生智。

    于諸影像無合集智。

    于種種相唯一相智。

    于正和合無所合智。

    于諸輕安無所得智。

    于聲聞乘達言音智。

    于緣覺乘解緣生智。

    于最上乘積集一切善根智。

    如是所說。

    是為菩薩于義正知。

    又複義正知者。

    若于義随順則諸法随順。

    彼所随義即諸法性。

    所以者何。

    以諸法義畢竟如空。

    若義如空。

    則諸法義畢竟無相。

    若義無相。

    則諸法義畢竟無願。

    若義無願。

    則彼法義無所趣證。

    若義無所證。

    則一切法義畢竟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若義無補特伽羅。

    則于是義通達法相。

    若說于義無住無盡。

    于所說義而獲證知。

    諸佛世尊随喜印可。

    于彼勝慧如實正知。

    若于勝慧如實正知。

    則一切處無有過失。

    說此是為菩薩于義正知。

    雲何名法正知。

    謂于正法入解之智。

    若善不善。

    有過無過。

    有漏無漏。

    世間出世間。

    有為無為。

    染分淨分。

    輪回涅盤。

    法界智界。

    本自平等無所覺悟。

    說此是為菩薩于法正知。

    又複法正知者。

    于彼貪行心能正知。

    所謂虛假貪行。

    堅固貪行。

    微細貪行。

    廣大貪行。

    過去貪行。

    無邊觀察現在貪行。

    随緣入解。

    或複有情内貪而非外貪。

    或複外貪而非内貪。

    或複内貪亦外貪。

    或非内貪亦非外貪。

    或複色貪非聲貪。

    聲貪非色貪。

    色貪亦聲貪。

    色聲俱非貪。

    色貪非香貪。

    聲貪非香貪。

    香貪非味貪。

    味貪非觸貪。

    乃至绮互。

    于色聲香味觸貪行等。

    如是非義利門入解。

    二萬一千貪行。

    二萬一千嗔行。

    二萬一千癡行。

    如是貪嗔癡。

    二萬一千衆等分行如是所說入解。

    八萬四千心行之智。

    如其所說相應行相智。

    不增不減智。

    越百欲界智。

    殊勝法器智。

    真實言說智。

    說此是為菩薩于法正知。

    雲何世間典籍正知。

    謂若入解一切聲智。

    天聲龍聲夜叉聲。

    乾闼婆聲。

    阿修羅聲。

    迦樓羅聲。

    緊那羅聲。

    摩睺羅伽聲。

    人聲非人聲。

    而能入解。

    五趣有情粗細高下。

    說法連環相續不斷。

    音聲文字。

    彼或說一說二說多。

    男聲女聲。

    非男非女聲。

    廣說略說。

    鄙陋說巧妙說。

    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

    一字相應多字相應。

    皆悉了知。

    說此是為世間典籍正知。

    又複世間典籍正知者。

    成熟于文。

    明了于義。

    離諸恐畏複無過失。

    于世俗勝義。

    以自心知見。

    甚深巧妙種種莊嚴。

    令諸有情鹹生歡喜。

    說此是為菩薩于世間典籍正知。

    雲何菩薩辯才正知。

    所謂言說無住無斷。

    真實記别迅速辯才。

    決定獲果辯才。

    如其所問辯才。

    無減失辯才。

    無斷滅辯才。

    無诤論辯才。

    樂善法辯才。

    住忍辯才。

    甚深辯才。

    善巧辯才。

    世俗勝義辯才。

    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勝慧辯才。

    建立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

    奢摩他毗缽舍那辯才。

    入解一切谛智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辯才。

    悟一切乘辯才。

    解一切有情心行辯才。

    無謇吃語言辯才。

    無生澀語言辯才。

    無雜亂語言辯才。

    潤澤語言辯才。

    清淨語言辯才。

    解脫語言辯才。

    無障語言辯才。

    尊重語言辯才。

    慈愛語言辯才。

    相應語言辯才。

    無缺漏語言辯才。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