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住。
于一切法以勝慧決擇。
而能獲得十種善巧。
何等為十。
一者蘊善巧。
二者界善巧。
三者處善巧。
四者谛善巧。
五者正知善巧。
六者随順善巧。
七者智識善巧。
八者菩提分善巧。
九者聖道善巧。
十者緣生善巧。
雲何名蘊善巧。
謂此五蘊如聚沫。
如水上泡。
如陽焰。
如芭蕉。
如幻如夢。
如空谷響。
如影。
如浮雲。
如境中像。
謂色蘊者猶如聚沫。
彼聚沫中。
無我無人無衆生。
無壽者無士夫。
無意生無儒童。
若世間體性如是。
則色蘊體性亦複如是。
說此是為色蘊善巧。
謂受蘊者如水上泡。
彼水泡中。
無有我人衆者壽者士夫意生儒童。
若世間體性如是。
則受蘊體性亦複如是。
說此是為受蘊善巧。
謂想蘊者猶如陽焰。
彼陽焰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
謂行蘊者猶如芭蕉。
彼芭蕉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行蘊善巧。
謂識蘊者如幻。
于彼幻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複說此五蘊。
是彼世間刹那變異壞滅之相。
若此世間體性如是。
則彼世間體性亦然。
雲何體性。
所謂苦無常性。
彼蘊體性亦複如是。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複雲何名界善巧。
所謂地界即法界。
法界無粗澀相。
水界即法界。
法界無柔軟相。
火界即法界。
法界無溫熱相。
風界即法界。
法界無動轉相。
眼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瞻視相。
耳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對表聲相。
鼻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嗅香相。
舌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了味相。
身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覺觸相。
意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觀察相。
如是自體界與法界。
無二無别。
又複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二無别。
輪回界涅盤界。
無二無别。
此空界一切法界。
無二無别。
由性空故離分别故。
無二無别。
以入解有為界。
則入解無為界。
乃至說無量界。
如是決擇入解。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
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界善巧。
又複雲何名處善巧。
謂此眼處本空。
及耳鼻舌身意處本空。
彼無有我亦無我所。
彼菩薩如是于眼體性。
乃至于意體性。
如實了知。
則無處決擇。
無種種決擇。
無善決擇。
于善不善法無二相轉。
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
謂眼處色處。
如是眼見于色而生厭離。
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彼耳處聲處。
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
身處觸處。
意處法處。
如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
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複菩薩于聖道處非聖道處。
皆應積集成證大悲。
于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
令住正道。
于其道處亦不棄舍。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處善巧。
又複雲何名入解谛善巧。
此谛善巧複有四種。
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雲何苦智謂不起蘊故。
是為苦智。
雲何集智。
謂離愛集故。
是為集智。
雲何滅智。
謂滅已不生故。
是為滅智。
雲何道智。
謂于平等法。
無平等可得故。
是名道智。
若菩薩于此四谛如是智慧。
而不作證成熟有情。
說此是為谛善巧。
又谛善巧複有三種。
所謂世俗谛。
勝義谛。
相谛。
雲何世俗谛。
謂諸想像音聲。
語言文字。
乃至世間所行。
是為世俗谛。
雲何勝義谛。
謂心無所緣。
況複文字。
是為勝義谛。
雲何相谛。
謂諸相一相。
一相無相。
是為相谛。
彼菩薩。
于世俗谛說無疲倦。
于勝義谛不失正行。
于相谛中随順無相。
是真實相。
說此是為菩薩于谛善巧。
又複一谛此無二種。
所謂寂谛此實一谛。
于諸平等及不平等。
而能随轉真妙作用。
而能獲得于谛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于一切法以勝慧決擇。
而能獲得十種善巧。
何等為十。
一者蘊善巧。
二者界善巧。
三者處善巧。
四者谛善巧。
五者正知善巧。
六者随順善巧。
七者智識善巧。
八者菩提分善巧。
九者聖道善巧。
十者緣生善巧。
雲何名蘊善巧。
謂此五蘊如聚沫。
如水上泡。
如陽焰。
如芭蕉。
如幻如夢。
如空谷響。
如影。
如浮雲。
如境中像。
謂色蘊者猶如聚沫。
彼聚沫中。
無我無人無衆生。
無壽者無士夫。
無意生無儒童。
若世間體性如是。
則色蘊體性亦複如是。
說此是為色蘊善巧。
謂受蘊者如水上泡。
彼水泡中。
無有我人衆者壽者士夫意生儒童。
若世間體性如是。
則受蘊體性亦複如是。
說此是為受蘊善巧。
謂想蘊者猶如陽焰。
彼陽焰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
謂行蘊者猶如芭蕉。
彼芭蕉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行蘊善巧。
謂識蘊者如幻。
于彼幻中。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複說此五蘊。
是彼世間刹那變異壞滅之相。
若此世間體性如是。
則彼世間體性亦然。
雲何體性。
所謂苦無常性。
彼蘊體性亦複如是。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複雲何名界善巧。
所謂地界即法界。
法界無粗澀相。
水界即法界。
法界無柔軟相。
火界即法界。
法界無溫熱相。
風界即法界。
法界無動轉相。
眼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瞻視相。
耳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對表聲相。
鼻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嗅香相。
舌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了味相。
身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覺觸相。
意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觀察相。
如是自體界與法界。
無二無别。
又複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二無别。
輪回界涅盤界。
無二無别。
此空界一切法界。
無二無别。
由性空故離分别故。
無二無别。
以入解有為界。
則入解無為界。
乃至說無量界。
如是決擇入解。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
于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界善巧。
又複雲何名處善巧。
謂此眼處本空。
及耳鼻舌身意處本空。
彼無有我亦無我所。
彼菩薩如是于眼體性。
乃至于意體性。
如實了知。
則無處決擇。
無種種決擇。
無善決擇。
于善不善法無二相轉。
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
謂眼處色處。
如是眼見于色而生厭離。
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彼耳處聲處。
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
身處觸處。
意處法處。
如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
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複菩薩于聖道處非聖道處。
皆應積集成證大悲。
于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
令住正道。
于其道處亦不棄舍。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而能獲得諸處善巧。
又複雲何名入解谛善巧。
此谛善巧複有四種。
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雲何苦智謂不起蘊故。
是為苦智。
雲何集智。
謂離愛集故。
是為集智。
雲何滅智。
謂滅已不生故。
是為滅智。
雲何道智。
謂于平等法。
無平等可得故。
是名道智。
若菩薩于此四谛如是智慧。
而不作證成熟有情。
說此是為谛善巧。
又谛善巧複有三種。
所謂世俗谛。
勝義谛。
相谛。
雲何世俗谛。
謂諸想像音聲。
語言文字。
乃至世間所行。
是為世俗谛。
雲何勝義谛。
謂心無所緣。
況複文字。
是為勝義谛。
雲何相谛。
謂諸相一相。
一相無相。
是為相谛。
彼菩薩。
于世俗谛說無疲倦。
于勝義谛不失正行。
于相谛中随順無相。
是真實相。
說此是為菩薩于谛善巧。
又複一谛此無二種。
所謂寂谛此實一谛。
于諸平等及不平等。
而能随轉真妙作用。
而能獲得于谛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