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生處。
無我無人無壽者處。
無住無不住無去無不去處。
不集不壞因果處。
空無相無願慣習處。
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
三摩地三摩缽底所取處。
非依三摩地三摩缽底發生處。
神通智所取處。
非漏盡處。
觀察無生處。
非出離行處。
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
不舍大悲處。
見一切生恐怖處。
有執心處。
出離貪處。
不離現行貪法處。
舍五欲樂處。
不舍法樂處。
離一切戲論處。
不舍善巧方便處。
如是諸法皆生入解。
舍利子。
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複次舍利子。
于彼意處。
雲何說為正理道。
所謂以意是道。
以門是道。
以面門是道。
以因是道。
以合集是道。
以不相違是道。
以無诤論是道。
以舍是道。
無入無不入是道。
無戲論是道。
無毀呰是道。
不增是道。
不減是道。
不生是道。
無所轉易是道。
無所對治是道。
真如是道。
實際是道。
如來是道。
無别異是道。
如如是道。
三世平等是道。
分别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
不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
不住耳界聲界耳識界是道。
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
不住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
不住身界觸界身識界是道。
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
随順勝義是道。
随順正智是道。
随順了義契經是道。
随順正法是道。
舍利子。
說此是名為正理道。
又菩薩摩诃薩。
以入解意于正理道。
由是觀察即無所觀。
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
說此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
若菩薩摩诃薩以相應意。
于此正法而有癡瞑。
謂言是法非解脫門。
斷諸勤勇不起增勝。
無所通達。
而于彼意悉不相應。
又諸有情。
如是正見即如如見。
又複雲何為如如見。
所謂無見。
無見則不生增語。
乃至無所對名。
如前廣說。
于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當如是學。
又複于意無我。
于一切法無我亦然。
若一切法無我。
則于諸有情無我亦然。
如是觀察。
是觀察意。
又輪回界與涅槃界。
平等相應。
如是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
彼相應與不相應。
都無所著。
于觀察意而得勝解。
乃至菩薩所有相應無餘。
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舍。
加持正法而無相違。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
于意入解如是觀察。
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得勝慧住。
于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
所謂無明乃至老死。
悉不共住。
又于薩迦耶見。
乃至本末六十二見。
悉不共住。
世間八法若毀若譽。
悉不共住。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乃至一切攀緣。
悉不共住。
又于慢。
增上慢邪慢。
乃至二十随煩惱。
悉不共住。
又于上中下品。
若粗若細。
乃至一切煩惱。
悉不共住。
又于癡闇盲瞑翳障。
系絷等處。
乃至一切下劣分法。
悉不共住。
又于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
乃至一切魔業。
悉不共住。
又于我人衆生。
壽者養者。
士夫補特伽羅。
意生儒童。
乃至一切我見。
悉不共住。
又于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
乃至一切相續習氣。
悉不共住。
又于相障思惟分别。
見聞覺知諸所纏縛。
悉不共住。
又于悭貪布施。
毀戒持戒。
嗔恚忍辱。
懈怠精進。
散亂禅定。
惡慧勝慧。
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有無對治。
是智非智。
悉不共住。
又于一切僻報。
常與無常。
善與不善。
有罪無罪。
輪回涅盤。
乃至一切邪對治法。
悉不共住。
又于種種佛法。
種種刹土。
種種有情。
悉不共住。
又于世俗勝義。
有智無智。
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
悉不共住。
又于勝慧勝行。
有為體相。
乃至一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
悉不共住。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于如是無量有為行法。
悉不共住。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于菩薩藏而能安
無我無人無壽者處。
無住無不住無去無不去處。
不集不壞因果處。
空無相無願慣習處。
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
三摩地三摩缽底所取處。
非依三摩地三摩缽底發生處。
神通智所取處。
非漏盡處。
觀察無生處。
非出離行處。
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
不舍大悲處。
見一切生恐怖處。
有執心處。
出離貪處。
不離現行貪法處。
舍五欲樂處。
不舍法樂處。
離一切戲論處。
不舍善巧方便處。
如是諸法皆生入解。
舍利子。
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複次舍利子。
于彼意處。
雲何說為正理道。
所謂以意是道。
以門是道。
以面門是道。
以因是道。
以合集是道。
以不相違是道。
以無诤論是道。
以舍是道。
無入無不入是道。
無戲論是道。
無毀呰是道。
不增是道。
不減是道。
不生是道。
無所轉易是道。
無所對治是道。
真如是道。
實際是道。
如來是道。
無别異是道。
如如是道。
三世平等是道。
分别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
不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
不住耳界聲界耳識界是道。
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
不住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
不住身界觸界身識界是道。
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
随順勝義是道。
随順正智是道。
随順了義契經是道。
随順正法是道。
舍利子。
說此是名為正理道。
又菩薩摩诃薩。
以入解意于正理道。
由是觀察即無所觀。
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
說此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
若菩薩摩诃薩以相應意。
于此正法而有癡瞑。
謂言是法非解脫門。
斷諸勤勇不起增勝。
無所通達。
而于彼意悉不相應。
又諸有情。
如是正見即如如見。
又複雲何為如如見。
所謂無見。
無見則不生增語。
乃至無所對名。
如前廣說。
于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當如是學。
又複于意無我。
于一切法無我亦然。
若一切法無我。
則于諸有情無我亦然。
如是觀察。
是觀察意。
又輪回界與涅槃界。
平等相應。
如是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
彼相應與不相應。
都無所著。
于觀察意而得勝解。
乃至菩薩所有相應無餘。
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舍。
加持正法而無相違。
舍利子。
說此是為菩薩摩诃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
于意入解如是觀察。
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得勝慧住。
于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
所謂無明乃至老死。
悉不共住。
又于薩迦耶見。
乃至本末六十二見。
悉不共住。
世間八法若毀若譽。
悉不共住。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乃至一切攀緣。
悉不共住。
又于慢。
增上慢邪慢。
乃至二十随煩惱。
悉不共住。
又于上中下品。
若粗若細。
乃至一切煩惱。
悉不共住。
又于癡闇盲瞑翳障。
系絷等處。
乃至一切下劣分法。
悉不共住。
又于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
乃至一切魔業。
悉不共住。
又于我人衆生。
壽者養者。
士夫補特伽羅。
意生儒童。
乃至一切我見。
悉不共住。
又于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
乃至一切相續習氣。
悉不共住。
又于相障思惟分别。
見聞覺知諸所纏縛。
悉不共住。
又于悭貪布施。
毀戒持戒。
嗔恚忍辱。
懈怠精進。
散亂禅定。
惡慧勝慧。
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有無對治。
是智非智。
悉不共住。
又于一切僻報。
常與無常。
善與不善。
有罪無罪。
輪回涅盤。
乃至一切邪對治法。
悉不共住。
又于種種佛法。
種種刹土。
種種有情。
悉不共住。
又于世俗勝義。
有智無智。
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
悉不共住。
又于勝慧勝行。
有為體相。
乃至一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
悉不共住。
舍利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于如是無量有為行法。
悉不共住。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于菩薩藏而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