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禅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三
複次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得不退轉神通。
或以意想或以事業。
皆是所作遊戲神通。
複于處處廣大安住。
現諸所作。
彼有所作。
神通智力世間最上。
于所作事。
雖具諸相善能決擇。
而複現證世出世間第一之法。
菩薩神通示無盡相。
猶若虛空遍一切處。
菩薩神通。
現一切相色無色等。
複能随順入一切聲。
然于前際音聲平等。
菩薩神通。
觀察一切有情心行。
于其體性随緣顯現。
于諸劫中随其思念。
前際後際無有間斷。
一切唯現神境變化。
決定現前無别行相。
菩薩神通達漏盡智。
觀時分已而無超越。
勝出世間決擇諸法。
所有一切聲聞緣覺之所難測。
菩薩神通其義甚深。
懾壞群魔制伏外道。
于菩提場。
而能總持一切佛法。
志求正覺。
随其種類轉正法輪。
而善調伏一切有情。
至灌頂位得法自在。
舍利子。
此不退轉神通菩薩摩诃薩。
所作事業悉無我慢。
其心清淨正善調伏。
光潔自在。
離諸染欲及随煩惱。
微妙寂靜所有善業。
而悉成就。
于禅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
起正思惟于生死中都無系縛。
所以者何。
謂彼生業。
諸煩惱縛颠倒執著。
皆悉解脫。
是故于生死中都無系縛。
而複不壞大乘成證一切佛法。
然彼佛法。
十方谛求了不可得。
又一切法皆順佛法。
是故佛法即一切法。
若一切法如實尋求亦不可得。
于算數道及非算數。
平等超越無有少分。
此說無法亦無非法。
若能于法非法遍能了知。
是故于此都無住著。
又諸法義亦非住著。
若著于義非大義利。
若複于義非義悉無所住。
設見于義而智無礙。
若智無礙則無遍計。
若無遍計則無有對。
若無有對則無所住。
若無所住則無間斷。
若無間斷則無虛作。
若無虛作則無迷亂。
若無迷亂則無我我所。
若無我我所則無诤論。
若無诤論是沙門法。
若無诤論是沙門法。
則喻彼虛空。
亦如平掌。
若喻虛空亦如平掌。
彼則不堕欲界色界及無色界。
若一切處而無所堕。
則無形色。
及無顯色。
亦無分位。
若無形色無顯色及無分位。
彼則如是随順覺悟。
若能如是随順覺悟。
彼則如是随所覺悟。
雲何說此随順覺悟及所覺悟。
謂若了知彼極微法皆不可得。
說此是為随順覺悟及所覺悟。
應當于此平等入解。
即能成就菩薩摩诃薩希有之法。
雲何菩薩摩诃薩希有之法。
所謂于慈無我悲無衆生。
喜無壽者。
舍無補特伽羅。
布施無彼悔與心持戒生彼寂靜心。
忍辱發彼無盡心。
精進發彼最上心。
禅定離彼散亂心。
勝慧無彼戲論心。
念處無念處作意心。
正斷随彼生滅心。
神足離彼嬉戲心。
于信進念定慧。
起彼無礙自然平等入解心。
如是五根五力。
起彼無能損壞屈伏心。
于七覺支。
起彼分别菩提心。
于八聖道。
起彼觀察正解心。
于奢摩他。
起彼平等心。
于毗缽舍那。
發起觀察聖谛希有遍知心。
成熟有情。
發彼本清淨心。
于彼法界攝受正法。
無雜亂心。
于無生法忍。
起不可得心。
于不退轉地。
起轉無轉心。
于相所獲。
起無相心。
莊嚴菩提道場。
起彼順三界心。
制伏群魔。
起彼攝受有情心。
于諸法自性菩提。
起彼順覺悟心。
于轉法輪。
起彼無所轉心。
于大涅盤。
起彼随現輪回自性平等心。
舍利子。
如是所說。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随順覺悟及所覺悟而能成就希有之法。
複次舍利子。
雲何禅定。
謂諸菩薩于彼禅定無所耽著。
能于如來三摩地而得圓滿。
又複不樂禅悅之味。
諸菩薩雖複于身适悅。
而無取著。
複于禅定常樂大悲。
以是緣故留諸惑染。
又于禅定不退等持。
以是緣故厭離欲界。
複于禅定修神通業。
以是緣故。
了知一切有情心行。
又于禅定通達實際。
以是緣故得心智自在。
複于禅定得等至智。
以是緣故。
普遍一切色無色界。
又于禅定至極寂靜。
以是緣故。
于聲聞緣覺三摩缽底。
而求增長。
複于禅定而無動亂。
以是緣故住極究竟。
又于禅定常行對治。
以是緣故。
而不住彼相續習氣。
複于禅定得最勝慧。
以是緣故。
于諸世間而為第一。
又于禅定。
而先通解有情心意。
以是緣故。
諸有情中而為最上。
複于禅定。
而常自在随樂三寶。
以是緣故。
獲得如來無盡功德。
又于禅定
菩薩摩诃薩得不退轉神通。
或以意想或以事業。
皆是所作遊戲神通。
複于處處廣大安住。
現諸所作。
彼有所作。
神通智力世間最上。
于所作事。
雖具諸相善能決擇。
而複現證世出世間第一之法。
菩薩神通示無盡相。
猶若虛空遍一切處。
菩薩神通。
現一切相色無色等。
複能随順入一切聲。
然于前際音聲平等。
菩薩神通。
觀察一切有情心行。
于其體性随緣顯現。
于諸劫中随其思念。
前際後際無有間斷。
一切唯現神境變化。
決定現前無别行相。
菩薩神通達漏盡智。
觀時分已而無超越。
勝出世間決擇諸法。
所有一切聲聞緣覺之所難測。
菩薩神通其義甚深。
懾壞群魔制伏外道。
于菩提場。
而能總持一切佛法。
志求正覺。
随其種類轉正法輪。
而善調伏一切有情。
至灌頂位得法自在。
舍利子。
此不退轉神通菩薩摩诃薩。
所作事業悉無我慢。
其心清淨正善調伏。
光潔自在。
離諸染欲及随煩惱。
微妙寂靜所有善業。
而悉成就。
于禅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
起正思惟于生死中都無系縛。
所以者何。
謂彼生業。
諸煩惱縛颠倒執著。
皆悉解脫。
是故于生死中都無系縛。
而複不壞大乘成證一切佛法。
然彼佛法。
十方谛求了不可得。
又一切法皆順佛法。
是故佛法即一切法。
若一切法如實尋求亦不可得。
于算數道及非算數。
平等超越無有少分。
此說無法亦無非法。
若能于法非法遍能了知。
是故于此都無住著。
又諸法義亦非住著。
若著于義非大義利。
若複于義非義悉無所住。
設見于義而智無礙。
若智無礙則無遍計。
若無遍計則無有對。
若無有對則無所住。
若無所住則無間斷。
若無間斷則無虛作。
若無虛作則無迷亂。
若無迷亂則無我我所。
若無我我所則無诤論。
若無诤論是沙門法。
若無诤論是沙門法。
則喻彼虛空。
亦如平掌。
若喻虛空亦如平掌。
彼則不堕欲界色界及無色界。
若一切處而無所堕。
則無形色。
及無顯色。
亦無分位。
若無形色無顯色及無分位。
彼則如是随順覺悟。
若能如是随順覺悟。
彼則如是随所覺悟。
雲何說此随順覺悟及所覺悟。
謂若了知彼極微法皆不可得。
說此是為随順覺悟及所覺悟。
應當于此平等入解。
即能成就菩薩摩诃薩希有之法。
雲何菩薩摩诃薩希有之法。
所謂于慈無我悲無衆生。
喜無壽者。
舍無補特伽羅。
布施無彼悔與心持戒生彼寂靜心。
忍辱發彼無盡心。
精進發彼最上心。
禅定離彼散亂心。
勝慧無彼戲論心。
念處無念處作意心。
正斷随彼生滅心。
神足離彼嬉戲心。
于信進念定慧。
起彼無礙自然平等入解心。
如是五根五力。
起彼無能損壞屈伏心。
于七覺支。
起彼分别菩提心。
于八聖道。
起彼觀察正解心。
于奢摩他。
起彼平等心。
于毗缽舍那。
發起觀察聖谛希有遍知心。
成熟有情。
發彼本清淨心。
于彼法界攝受正法。
無雜亂心。
于無生法忍。
起不可得心。
于不退轉地。
起轉無轉心。
于相所獲。
起無相心。
莊嚴菩提道場。
起彼順三界心。
制伏群魔。
起彼攝受有情心。
于諸法自性菩提。
起彼順覺悟心。
于轉法輪。
起彼無所轉心。
于大涅盤。
起彼随現輪回自性平等心。
舍利子。
如是所說。
是為菩薩摩诃薩于随順覺悟及所覺悟而能成就希有之法。
複次舍利子。
雲何禅定。
謂諸菩薩于彼禅定無所耽著。
能于如來三摩地而得圓滿。
又複不樂禅悅之味。
諸菩薩雖複于身适悅。
而無取著。
複于禅定常樂大悲。
以是緣故留諸惑染。
又于禅定不退等持。
以是緣故厭離欲界。
複于禅定修神通業。
以是緣故。
了知一切有情心行。
又于禅定通達實際。
以是緣故得心智自在。
複于禅定得等至智。
以是緣故。
普遍一切色無色界。
又于禅定至極寂靜。
以是緣故。
于聲聞緣覺三摩缽底。
而求增長。
複于禅定而無動亂。
以是緣故住極究竟。
又于禅定常行對治。
以是緣故。
而不住彼相續習氣。
複于禅定得最勝慧。
以是緣故。
于諸世間而為第一。
又于禅定。
而先通解有情心意。
以是緣故。
諸有情中而為最上。
複于禅定。
而常自在随樂三寶。
以是緣故。
獲得如來無盡功德。
又于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