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禅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二
複次舍利子。
諸佛世尊說彼往昔任持之行。
由今善根聽聞聲故。
于時非時分中。
獲彼所說。
若衆會時。
或說法時。
及非時說。
而别解行聽已能說。
又說法時。
或衆會時。
或一苾刍。
為彼說法如實記别。
于他損害而不為說。
又不如實記别擇彼相應義理。
善巧方便攝受于他。
以自心清淨潔白。
而為彼說。
若于色相等聲。
決定聽聞而生歡喜。
彼如色相等聲。
為令聽聞決定勸喜。
又若處衆說法。
以天耳識加持彼聲。
令諸有情而能解了。
然彼有情聽聞是法。
或能解了。
又若有情聽聞是法。
或未解了。
彼于是處得法界清淨。
即耳界智界亦得清淨。
我以耳界既獲清淨。
而此有情亦獲清淨。
于彼耳界得善出離。
如其所說文字義理。
及諸有情巧妙言辭。
令五趣有情聞說法聲。
悉令悟入。
又能于此天耳界中。
而得成就如來天耳。
複于此中無雜亂意。
此說名為菩薩摩诃薩得天耳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他心智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此菩薩摩诃薩。
于十方無餘一切世界諸有情類。
往昔邊際心能了知。
及彼現在心亦了知。
又複過去有情心智。
粗因細因種種心智。
皆能了知。
或此有情最上心因。
或此有情中分心因。
或此有情最下心因。
又此有情根性以布施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淨戒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忍辱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精進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禅定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勝慧相應。
又此有情根性以大慈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悲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喜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舍為因。
又此有情根性以大乘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緣覺乘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聲聞乘為因。
又此有情諸善因力具足成就。
又此有情諸善緣力具足成就。
若複有情不善因緣力成就故。
即此有情。
以彼因緣力相應生下劣種族。
若複有情善因緣力成就具足。
即此有情。
以彼因緣力相應生高貴種族。
或複有情意中清淨。
非工巧清淨。
若或有情工巧清淨。
非意中清淨。
若或有情工巧清淨亦意中清淨。
若或有情非意中清淨。
亦非工巧清淨。
舍利子。
此諸有情往昔根因心所行智。
如我相應說法之智。
此說名為菩薩摩诃薩他心智力。
又複入解他心智力。
而此有情行布施因。
于未來世得布施果。
又此有情行淨戒因。
于未來世得淨戒果。
又此有情行忍辱因。
于未來世得忍辱果。
又此有情行精進因。
于未來世得精進果。
又此有情行禅定因。
于未來世得禅定果。
又此有情行勝慧因。
于未來世得勝慧果。
又此有情行大乘因。
于未來世得大乘果。
又此有情行緣覺因。
于未來世得緣覺果。
又此有情行聲聞因。
于未來世得聲聞果。
又此有情行世間因。
于未來世得世間果。
舍利子。
若此因緣若彼因緣。
于未來世。
此諸有情得是根性。
如實了知。
于彼有情。
而能成熟不生厭倦。
乃至以智了解。
是心根本。
若正法器說此正法。
又于說法複何所得。
為令不作餘法餘業。
若諸有情現在世中。
于諸法行廣大尋伺。
然彼一切皆如實知。
又彼著貪心。
即如實了知彼著貪心。
彼離貪心。
亦如實知彼離貪心。
彼著嗔心。
如實了知彼著嗔心。
彼離嗔心。
亦如實知彼離嗔心。
彼著癡心。
如實了知彼著癡心。
彼離癡心。
亦如實知彼離癡心。
若此若彼。
有情雜染及障礙心。
一切皆能如實了知。
如實知已而為說法。
欲令彼彼出離煩惱。
若複往詣衆中如是觀察。
一切衆會若彼若此。
于諸有情遍觀察已。
而為說法。
舍利子。
此諸有情前際後際。
彼根性智一切了知。
而菩薩摩诃薩自心無所住著。
及彼他心亦無所住。
何以故。
此菩薩摩诃薩。
由智了故心無所住。
由念了故心無所住。
由慧了故心無所住。
由趣向了故心無所住。
由勝慧了故心無所住。
由覺了故心無所住。
由斷習氣及諸随眠生澀煩惱。
離垢光潔無諸過失。
于一切法分明了解。
于一切有情心行差别。
極能入解心
諸佛世尊說彼往昔任持之行。
由今善根聽聞聲故。
于時非時分中。
獲彼所說。
若衆會時。
或說法時。
及非時說。
而别解行聽已能說。
又說法時。
或衆會時。
或一苾刍。
為彼說法如實記别。
于他損害而不為說。
又不如實記别擇彼相應義理。
善巧方便攝受于他。
以自心清淨潔白。
而為彼說。
若于色相等聲。
決定聽聞而生歡喜。
彼如色相等聲。
為令聽聞決定勸喜。
又若處衆說法。
以天耳識加持彼聲。
令諸有情而能解了。
然彼有情聽聞是法。
或能解了。
又若有情聽聞是法。
或未解了。
彼于是處得法界清淨。
即耳界智界亦得清淨。
我以耳界既獲清淨。
而此有情亦獲清淨。
于彼耳界得善出離。
如其所說文字義理。
及諸有情巧妙言辭。
令五趣有情聞說法聲。
悉令悟入。
又能于此天耳界中。
而得成就如來天耳。
複于此中無雜亂意。
此說名為菩薩摩诃薩得天耳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他心智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此菩薩摩诃薩。
于十方無餘一切世界諸有情類。
往昔邊際心能了知。
及彼現在心亦了知。
又複過去有情心智。
粗因細因種種心智。
皆能了知。
或此有情最上心因。
或此有情中分心因。
或此有情最下心因。
又此有情根性以布施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淨戒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忍辱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精進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禅定相應。
此有情根性以勝慧相應。
又此有情根性以大慈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悲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喜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大舍為因。
又此有情根性以大乘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緣覺乘為因。
此有情根性以聲聞乘為因。
又此有情諸善因力具足成就。
又此有情諸善緣力具足成就。
若複有情不善因緣力成就故。
即此有情。
以彼因緣力相應生下劣種族。
若複有情善因緣力成就具足。
即此有情。
以彼因緣力相應生高貴種族。
或複有情意中清淨。
非工巧清淨。
若或有情工巧清淨。
非意中清淨。
若或有情工巧清淨亦意中清淨。
若或有情非意中清淨。
亦非工巧清淨。
舍利子。
此諸有情往昔根因心所行智。
如我相應說法之智。
此說名為菩薩摩诃薩他心智力。
又複入解他心智力。
而此有情行布施因。
于未來世得布施果。
又此有情行淨戒因。
于未來世得淨戒果。
又此有情行忍辱因。
于未來世得忍辱果。
又此有情行精進因。
于未來世得精進果。
又此有情行禅定因。
于未來世得禅定果。
又此有情行勝慧因。
于未來世得勝慧果。
又此有情行大乘因。
于未來世得大乘果。
又此有情行緣覺因。
于未來世得緣覺果。
又此有情行聲聞因。
于未來世得聲聞果。
又此有情行世間因。
于未來世得世間果。
舍利子。
若此因緣若彼因緣。
于未來世。
此諸有情得是根性。
如實了知。
于彼有情。
而能成熟不生厭倦。
乃至以智了解。
是心根本。
若正法器說此正法。
又于說法複何所得。
為令不作餘法餘業。
若諸有情現在世中。
于諸法行廣大尋伺。
然彼一切皆如實知。
又彼著貪心。
即如實了知彼著貪心。
彼離貪心。
亦如實知彼離貪心。
彼著嗔心。
如實了知彼著嗔心。
彼離嗔心。
亦如實知彼離嗔心。
彼著癡心。
如實了知彼著癡心。
彼離癡心。
亦如實知彼離癡心。
若此若彼。
有情雜染及障礙心。
一切皆能如實了知。
如實知已而為說法。
欲令彼彼出離煩惱。
若複往詣衆中如是觀察。
一切衆會若彼若此。
于諸有情遍觀察已。
而為說法。
舍利子。
此諸有情前際後際。
彼根性智一切了知。
而菩薩摩诃薩自心無所住著。
及彼他心亦無所住。
何以故。
此菩薩摩诃薩。
由智了故心無所住。
由念了故心無所住。
由慧了故心無所住。
由趣向了故心無所住。
由勝慧了故心無所住。
由覺了故心無所住。
由斷習氣及諸随眠生澀煩惱。
離垢光潔無諸過失。
于一切法分明了解。
于一切有情心行差别。
極能入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