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無所住。
舍利子。
于如是行相。
入解有情心智。
此說是名菩薩摩诃薩得他心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宿住念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如是菩薩摩诃薩。
于十方無餘一切世界一切有情。
具無量種宿住念通。
若一日二日三四五日。
若十二十乃至五十日。
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
乃至百成壞劫千成壞劫百千成壞劫。
無量百千成壞劫。
諸有情類。
于彼往昔。
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姓氏。
如是色相如是形狀。
如是住處如是飲食。
如是久住如是苦樂。
彼彼生滅及于壽量。
彼沒此生。
皆悉了知。
又知自身及諸有情。
此宿住念非唯一種。
自身前際及他補特伽羅前際。
此宿住念非唯一種。
又自宿因善根念力。
及他宿因善根念力。
又自善根成熟菩提。
令他有情念彼善根發菩提心。
又若往昔苦及樂因。
皆是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彼既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即不樂色相。
不樂受用。
不樂眷屬。
不樂富饒。
不樂為轉輪聖王。
不樂為帝釋天主。
不樂為大梵天王。
不樂為護世天王。
一切生處自在王位及諸欲樂。
皆不愛樂。
彼正思惟。
是處不為成熟有情。
而受輪回。
彼唯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往昔諸煩惱行之所招集。
極生追悔起大厭離。
及現在事諸不善業。
乃至命根厭不複作。
往昔善根令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廣大成熟。
又能積集現在善根。
除滅一切險難境界。
成熟佛法僧種子。
相續不斷。
成熟一切智智正念緣力。
又此正念。
以自加持法界加持。
不傾動故而無所娆。
成熟定業亦無娆惱。
于奢摩他。
以自加持心無迷亂。
于毗缽舍那而為攝受。
以現量智無怯弱故。
以正憶念無忘失故。
受大快樂。
積集諸行不由他悟。
積集行故趣于彼岸。
一切能到積集行故。
以正念緣力。
過去現在無忘失法。
此說是名菩薩摩诃薩宿住念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于神境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此菩薩摩诃薩斷除諸行。
而能具足修習欲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勤勇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心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觀神足定。
彼欲勤心觀攝受諸法。
而能修習成出離故。
又此四神足數數修習。
即于現前獲神境通。
而得受用。
彼無量種神通變化。
又此神變。
而常觀矚一切有情。
一一神變。
皆能調伏一切有情。
又此神變普能顯現。
若身若力或複加持。
又彼如是一一身相。
能往調伏諸有情類。
又彼如是一一身相。
複能顯現。
或佛身相。
或緣覺身相。
或聲聞身相。
或帝釋天身相。
或大梵王身相。
或護世天身相。
或轉輪王身相。
又彼所現一一身相。
而複顯現如是身相。
能往調伏一切有情。
及能[怡-台+龍]悷諸旁生類。
又彼所現如是身相。
為諸有情演說正法。
又複能現如是勢力。
普為摧伏一切有情極重嗔慢。
謂大莊士力。
乃至四分那羅延力。
乃至半那羅延力。
乃至那羅延力。
乃至如是諸力。
以手二指舉須彌山。
高六十百千庾繕那。
又擲彼山。
遠八萬四千庾繕那。
譬如舉一庵摩羅果。
從此擲置他方世界。
而神境通菩薩摩诃薩力。
都無動作。
又能以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廣大下從水際至色究竟天。
其間有情置于掌中。
住經劫數。
一切道行普能顯現。
而菩薩摩诃薩。
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
成就力能可伏慢過慢忿怒等。
而為說法。
又依彼神足得加持智。
于加持智。
即得如是諸加持法。
或以加持大海為牛迹量。
複以牛迹為大海量。
又或時加持火聚為彼水聚。
複以加持水聚而為火聚。
以要言之。
于上中下法。
一切互相加持。
亦複獲得如是成就世間所有。
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來者。
皆無有能振動變易及能出沒。
又複世間。
此加持法無有共者。
唯佛世尊能有是故。
又以工巧加持緣力。
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
廣說妙法極令歡喜。
又彼修神足者。
于魔境界天魔眷屬及諸煩惱。
而無堕滅。
超越自在于佛境界而能入解。
于諸有情。
乃至少分無有損害。
一切善根相應随順。
舍利子。
于如是行相。
入解有情心智。
此說是名菩薩摩诃薩得他心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宿住念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如是菩薩摩诃薩。
于十方無餘一切世界一切有情。
具無量種宿住念通。
若一日二日三四五日。
若十二十乃至五十日。
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
乃至百成壞劫千成壞劫百千成壞劫。
無量百千成壞劫。
諸有情類。
于彼往昔。
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姓氏。
如是色相如是形狀。
如是住處如是飲食。
如是久住如是苦樂。
彼彼生滅及于壽量。
彼沒此生。
皆悉了知。
又知自身及諸有情。
此宿住念非唯一種。
自身前際及他補特伽羅前際。
此宿住念非唯一種。
又自宿因善根念力。
及他宿因善根念力。
又自善根成熟菩提。
令他有情念彼善根發菩提心。
又若往昔苦及樂因。
皆是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彼既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即不樂色相。
不樂受用。
不樂眷屬。
不樂富饒。
不樂為轉輪聖王。
不樂為帝釋天主。
不樂為大梵天王。
不樂為護世天王。
一切生處自在王位及諸欲樂。
皆不愛樂。
彼正思惟。
是處不為成熟有情。
而受輪回。
彼唯随順無常苦無我等。
往昔諸煩惱行之所招集。
極生追悔起大厭離。
及現在事諸不善業。
乃至命根厭不複作。
往昔善根令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廣大成熟。
又能積集現在善根。
除滅一切險難境界。
成熟佛法僧種子。
相續不斷。
成熟一切智智正念緣力。
又此正念。
以自加持法界加持。
不傾動故而無所娆。
成熟定業亦無娆惱。
于奢摩他。
以自加持心無迷亂。
于毗缽舍那而為攝受。
以現量智無怯弱故。
以正憶念無忘失故。
受大快樂。
積集諸行不由他悟。
積集行故趣于彼岸。
一切能到積集行故。
以正念緣力。
過去現在無忘失法。
此說是名菩薩摩诃薩宿住念通智業圓滿。
複次舍利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于神境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
舍利子。
此菩薩摩诃薩斷除諸行。
而能具足修習欲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勤勇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心神足定。
斷除諸行。
具足修習觀神足定。
彼欲勤心觀攝受諸法。
而能修習成出離故。
又此四神足數數修習。
即于現前獲神境通。
而得受用。
彼無量種神通變化。
又此神變。
而常觀矚一切有情。
一一神變。
皆能調伏一切有情。
又此神變普能顯現。
若身若力或複加持。
又彼如是一一身相。
能往調伏諸有情類。
又彼如是一一身相。
複能顯現。
或佛身相。
或緣覺身相。
或聲聞身相。
或帝釋天身相。
或大梵王身相。
或護世天身相。
或轉輪王身相。
又彼所現一一身相。
而複顯現如是身相。
能往調伏一切有情。
及能[怡-台+龍]悷諸旁生類。
又彼所現如是身相。
為諸有情演說正法。
又複能現如是勢力。
普為摧伏一切有情極重嗔慢。
謂大莊士力。
乃至四分那羅延力。
乃至半那羅延力。
乃至那羅延力。
乃至如是諸力。
以手二指舉須彌山。
高六十百千庾繕那。
又擲彼山。
遠八萬四千庾繕那。
譬如舉一庵摩羅果。
從此擲置他方世界。
而神境通菩薩摩诃薩力。
都無動作。
又能以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廣大下從水際至色究竟天。
其間有情置于掌中。
住經劫數。
一切道行普能顯現。
而菩薩摩诃薩。
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
成就力能可伏慢過慢忿怒等。
而為說法。
又依彼神足得加持智。
于加持智。
即得如是諸加持法。
或以加持大海為牛迹量。
複以牛迹為大海量。
又或時加持火聚為彼水聚。
複以加持水聚而為火聚。
以要言之。
于上中下法。
一切互相加持。
亦複獲得如是成就世間所有。
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來者。
皆無有能振動變易及能出沒。
又複世間。
此加持法無有共者。
唯佛世尊能有是故。
又以工巧加持緣力。
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
廣說妙法極令歡喜。
又彼修神足者。
于魔境界天魔眷屬及諸煩惱。
而無堕滅。
超越自在于佛境界而能入解。
于諸有情。
乃至少分無有損害。
一切善根相應随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