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舍利子。
世間有情見彼女人。
而被纏縛。
或時聞聲。
或時手觸。
或時歌舞起心愛著。
或時和合起諸幻惑。
或時啼泣。
行住坐卧于一切處悉被纏縛。
供給走使返為奴仆。
舍利子。
譬如世間成熟苗稼。
遭大雨雹之所損壞。
舍利子。
母之種族亦複如是。
而能損壞夫之種族。
亦能損壞一切潔白之法。
舍利子。
諸欲過失應堕惡趣。
一切愚夫不能了知。
而返攝受妻妾眷屬。
舍利子。
此諸菩薩于諸欲過失無義利事。
以方便力而能遠離。
雲何一切愚夫異生。
棄背正法返生愚癡。
非丈夫想。
應于一切佛菩薩摩诃薩所。
作大丈夫想。
應當棄舍非丈夫想。
不應生諸嗔恚之想。
于諸善趣作大丈夫。
起諸正行。
不于惡趣作非丈夫起諸邪行。
不于地獄餓鬼畜生起諸趣向。
不于破戒起諸趣向。
不樂于破戒衆中而暫安住。
唯樂于最上最勝一切無上正法無障無礙佛慧而起趣向。
而樂對治諸不善法起諸趣向。
願我當來作師子吼。
不樂随順諸不善法作異獸吼。
願我當來如佛顯現金色之身。
不作異生凡夫之身。
常為世間導善之首。
又于人中無諸險難。
安然寝膳無所乏少。
常得清淨諸妙飲食。
皆悉豐足。
亦不厭舍世間粗粝飲食。
常願于寂靜處修習禅定。
速得成就最上最勝妙三摩地。
專注一境遠離動亂諸惑障染。
常得遊戲諸佛定門。
亦複遠離聲聞緣覺諸有定門。
不樂依止一切愚夫異生諸有定門。
亦不樂著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住。
不樂依止地水火風空識而住。
不樂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住。
亦不樂于此界他界而住。
雖複于彼見聞覺知妙觸境界。
及所證得寂靜思惟。
亦複不樂依止而住。
願常依止如實靜慮之者。
雖樂修定于自他身常無損害。
願常圓滿佛之智慧。
所有欲界諸有為事。
悉不願樂。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智者有四種出離法。
何等為四。
一者出離欲界。
二者出離一切有情界。
三者出離知恩不報而不親近。
四者出離一切苦行。
應當發起此之四種出離之法。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住惡趣中。
見諸殊妙母之種族。
亦不發起貪愛之心。
應當發起四種之想。
何等為四。
一者損減想。
二者險難想。
三者便利不淨想。
四者膿血穢污想。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住惡趣中。
又應發起三種之想。
何等為三。
一者如母想。
二者如妹想。
三者親女想。
應當發起此三種想。
如是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而常善說修習思惟。
及諸經典悉應信受。
我觀世間。
無有一人于無量劫來。
非母能生。
非父能育。
至于一切有情循環養育。
一切有情亦悉曾為我之父母。
或于往昔曾名為母。
至于今生返名為婦。
彼諸行人應當修學。
與諸愚夫異生。
我當住于不相違行。
如是行相随順于此。
貪愛為心。
内心專注作是思惟。
所謂貪愛之心。
彼雲何見生與未生。
若或貪愛眼中諸色。
彼諸行人内心堅固。
應當伺察。
于自眼中而生愛著。
雲何眼中而生見見雲何自性而見自性。
雲何自眼而見自眼。
如是自眼四大所成。
仗衆緣故而非自性。
既非自性而生愛著。
愛著之心亦非自性。
何以故。
彼性非有此心亦無由差别故而生愛著。
諸愚夫異生由不了故住無分别。
我今樂住有分别中而生進求。
何以故。
如是色相非功德法。
是欲思惟。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互相和合為一義此中無有義差别 亦非内心堅固生由貪愛故名積聚 雲何真實中真實而于四大生愛著 此法猶如于瓦木是中不生愛樂心 由我執故生遍計從不真實為積聚 不真實中貪愛生真實貪愛不可得 設于十方遍尋求真實貪性不可得 于不真實計執已貪愛心生還積聚 彼若如是生伺察循環于此遍推窮 随諸增勝推窮時真實貪愛不可得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三
世間有情見彼女人。
而被纏縛。
或時聞聲。
或時手觸。
或時歌舞起心愛著。
或時和合起諸幻惑。
或時啼泣。
行住坐卧于一切處悉被纏縛。
供給走使返為奴仆。
舍利子。
譬如世間成熟苗稼。
遭大雨雹之所損壞。
舍利子。
母之種族亦複如是。
而能損壞夫之種族。
亦能損壞一切潔白之法。
舍利子。
諸欲過失應堕惡趣。
一切愚夫不能了知。
而返攝受妻妾眷屬。
舍利子。
此諸菩薩于諸欲過失無義利事。
以方便力而能遠離。
雲何一切愚夫異生。
棄背正法返生愚癡。
非丈夫想。
應于一切佛菩薩摩诃薩所。
作大丈夫想。
應當棄舍非丈夫想。
不應生諸嗔恚之想。
于諸善趣作大丈夫。
起諸正行。
不于惡趣作非丈夫起諸邪行。
不于地獄餓鬼畜生起諸趣向。
不于破戒起諸趣向。
不樂于破戒衆中而暫安住。
唯樂于最上最勝一切無上正法無障無礙佛慧而起趣向。
而樂對治諸不善法起諸趣向。
願我當來作師子吼。
不樂随順諸不善法作異獸吼。
願我當來如佛顯現金色之身。
不作異生凡夫之身。
常為世間導善之首。
又于人中無諸險難。
安然寝膳無所乏少。
常得清淨諸妙飲食。
皆悉豐足。
亦不厭舍世間粗粝飲食。
常願于寂靜處修習禅定。
速得成就最上最勝妙三摩地。
專注一境遠離動亂諸惑障染。
常得遊戲諸佛定門。
亦複遠離聲聞緣覺諸有定門。
不樂依止一切愚夫異生諸有定門。
亦不樂著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住。
不樂依止地水火風空識而住。
不樂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住。
亦不樂于此界他界而住。
雖複于彼見聞覺知妙觸境界。
及所證得寂靜思惟。
亦複不樂依止而住。
願常依止如實靜慮之者。
雖樂修定于自他身常無損害。
願常圓滿佛之智慧。
所有欲界諸有為事。
悉不願樂。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智者有四種出離法。
何等為四。
一者出離欲界。
二者出離一切有情界。
三者出離知恩不報而不親近。
四者出離一切苦行。
應當發起此之四種出離之法。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住惡趣中。
見諸殊妙母之種族。
亦不發起貪愛之心。
應當發起四種之想。
何等為四。
一者損減想。
二者險難想。
三者便利不淨想。
四者膿血穢污想。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住惡趣中。
又應發起三種之想。
何等為三。
一者如母想。
二者如妹想。
三者親女想。
應當發起此三種想。
如是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
而常善說修習思惟。
及諸經典悉應信受。
我觀世間。
無有一人于無量劫來。
非母能生。
非父能育。
至于一切有情循環養育。
一切有情亦悉曾為我之父母。
或于往昔曾名為母。
至于今生返名為婦。
彼諸行人應當修學。
與諸愚夫異生。
我當住于不相違行。
如是行相随順于此。
貪愛為心。
内心專注作是思惟。
所謂貪愛之心。
彼雲何見生與未生。
若或貪愛眼中諸色。
彼諸行人内心堅固。
應當伺察。
于自眼中而生愛著。
雲何眼中而生見見雲何自性而見自性。
雲何自眼而見自眼。
如是自眼四大所成。
仗衆緣故而非自性。
既非自性而生愛著。
愛著之心亦非自性。
何以故。
彼性非有此心亦無由差别故而生愛著。
諸愚夫異生由不了故住無分别。
我今樂住有分别中而生進求。
何以故。
如是色相非功德法。
是欲思惟。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互相和合為一義此中無有義差别 亦非内心堅固生由貪愛故名積聚 雲何真實中真實而于四大生愛著 此法猶如于瓦木是中不生愛樂心 由我執故生遍計從不真實為積聚 不真實中貪愛生真實貪愛不可得 設于十方遍尋求真實貪性不可得 于不真實計執已貪愛心生還積聚 彼若如是生伺察循環于此遍推窮 随諸增勝推窮時真實貪愛不可得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