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四
複次舍利子。
五者修菩薩行者。
以此善根于現生中離諸障難。
于現生中不堕惡趣。
惡作不能擾動其心。
速得出離。
如是五種希有之法。
修菩薩行者。
以善根力故皆得圓滿。
複次舍利子。
以此善根力故。
又複獲得四種不離等引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菩薩同其見者。
于諸苦惱衆生鹹起大悲之心。
二者所有男女眷屬皆生尊重愛樂之心。
三者老相逼來漸加衰邁。
然其善力勢分還增。
四者所得财利百倍漸增一至于三。
又複獲得三種無損害法。
何等為三。
一者貪無損害。
二者嗔無損害。
三者癡無損害。
又複獲得四種安樂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長時離諸病惱。
二者身不枯悴。
三者受用無諸阙乏。
四者不為王難及盜賊難并餘諸難而來逼惱。
又複獲得四種尊重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為轉輪王統四大洲。
正法治化七寶具足。
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千子圍繞各各勇健。
悉具無畏最上色相。
能伏他軍。
而四大洲所行所作。
皆順王化。
輔弼大臣及諸小王。
乃至國城民庶。
鹹悉尊重而皆信奉。
二者于其七欲樂中不極耽愛。
五欲所謂眼觀色。
耳聽聲。
鼻嗅香。
舌了味。
身覺觸。
于斯五境受而無著。
發淨信心愛樂出家。
速疾獲得五種神通。
得人非人常起尊重。
三者在在所生。
一切最勝。
智勝慧勝王神通勝。
此由過去世中修諸善行具大名稱得轉輪王最上之座。
輔弼臣佐國城民衆。
于一切處常起尊重。
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最尊最上。
于其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衆之中。
而為高勝。
修習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如是法中亦複高勝。
又能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中高勝。
如是四種尊重之法。
謂由尊奉阿阇梨師長。
随諸所作給奉水瓶。
積集此等無量功德。
以其攝受法故。
成法利故。
若來若去。
如其所說不生違背。
又複以此善根。
獲得四種緣具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得王緣具。
王緣具者即是仙中緣具。
二者棄舍欲樂。
發生淨信愛樂出家。
此說即是法之緣具。
三者修菩薩行者。
在在所生。
若此生若他生及一切生。
悉得宿命智通。
而常不舍大菩提心。
此說即是念緣具。
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四衆圍繞尊重恭信。
乃至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而常圍繞尊重恭信。
又複修菩薩行者。
于阿阇梨所。
乃至受得一四句偈。
如阿阇梨指誨。
言來即來。
言去即去。
此是善根。
此是不善根。
此是有罪。
此是無罪。
此所應親近。
此不應親近。
此所作時為無義利生諸苦惱。
此所作時利益安樂。
如其所說不善不作。
善法當作。
無諸障礙亦無違背。
以此善根得圓具者。
獲得四種高勝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淨戒高勝。
二者身相高勝。
三者身相圓滿。
四者得大慧根。
得速疾慧猛利慧極迅速慧甚深慧善決擇慧。
身壞命終得生天界。
又複獲得四種不可觀法。
何等為四。
一者獲得内藏秘密。
二者以善根力故。
所有父母及餘知識。
乃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以清淨心。
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頂相。
三者以善根力故。
随諸所作。
所有父母知識乃至人非人等。
以清淨心或不清淨心。
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
所有面門及二足門。
何以故。
彼不能觀者。
謂以菩薩希有相故。
具士夫相故。
士夫語言故。
四者修菩薩行者。
以具善根力故。
菩薩生時不假扶持。
即自于地安然伫立。
遍觀四方得最上智。
何以故。
謂以菩薩于先世中。
曆修無谄多聞聖道。
得無谄眼根無谄眼境。
乃至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皆悉睹見而無障礙。
天眼清淨超過人眼。
菩薩已得速疾大智。
以其大智得圓具故。
菩薩于一切衆生所愛樂心。
悉能了知。
所以者何。
以其菩薩先世所作善能攝受一切心故。
尊重猶如聖妙藥想諸珍寶想極難得想。
如所說善道諸衆生想。
正法出生而善聞持。
是故菩薩獲得如是善決擇智。
由其具此決擇智故。
菩薩與一切衆生淨戒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
戒和合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同等。
一切衆生戒無動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同等。
以一切衆生戒無動同等故。
即一切衆生戒無動增長亦複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增長同等。
一切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同等故。
即一切衆生互相推求。
而一切衆生所有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
所有一切衆生戒等無動。
一切衆生戒等無動增長。
一切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
總攝一切福蘊。
于一切處誠谛推求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又複于其一切最極根本之處。
一切衆生互相推求所有我相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由是修菩薩行者。
于刹那間速得一切業報。
成就智生。
于彈指頃。
了知一切衆生千種心行。
如是一切推求我相而悉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住最上處了知我空。
是故菩
五者修菩薩行者。
以此善根于現生中離諸障難。
于現生中不堕惡趣。
惡作不能擾動其心。
速得出離。
如是五種希有之法。
修菩薩行者。
以善根力故皆得圓滿。
複次舍利子。
以此善根力故。
又複獲得四種不離等引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菩薩同其見者。
于諸苦惱衆生鹹起大悲之心。
二者所有男女眷屬皆生尊重愛樂之心。
三者老相逼來漸加衰邁。
然其善力勢分還增。
四者所得财利百倍漸增一至于三。
又複獲得三種無損害法。
何等為三。
一者貪無損害。
二者嗔無損害。
三者癡無損害。
又複獲得四種安樂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長時離諸病惱。
二者身不枯悴。
三者受用無諸阙乏。
四者不為王難及盜賊難并餘諸難而來逼惱。
又複獲得四種尊重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為轉輪王統四大洲。
正法治化七寶具足。
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千子圍繞各各勇健。
悉具無畏最上色相。
能伏他軍。
而四大洲所行所作。
皆順王化。
輔弼大臣及諸小王。
乃至國城民庶。
鹹悉尊重而皆信奉。
二者于其七欲樂中不極耽愛。
五欲所謂眼觀色。
耳聽聲。
鼻嗅香。
舌了味。
身覺觸。
于斯五境受而無著。
發淨信心愛樂出家。
速疾獲得五種神通。
得人非人常起尊重。
三者在在所生。
一切最勝。
智勝慧勝王神通勝。
此由過去世中修諸善行具大名稱得轉輪王最上之座。
輔弼臣佐國城民衆。
于一切處常起尊重。
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最尊最上。
于其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衆之中。
而為高勝。
修習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如是法中亦複高勝。
又能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中高勝。
如是四種尊重之法。
謂由尊奉阿阇梨師長。
随諸所作給奉水瓶。
積集此等無量功德。
以其攝受法故。
成法利故。
若來若去。
如其所說不生違背。
又複以此善根。
獲得四種緣具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得王緣具。
王緣具者即是仙中緣具。
二者棄舍欲樂。
發生淨信愛樂出家。
此說即是法之緣具。
三者修菩薩行者。
在在所生。
若此生若他生及一切生。
悉得宿命智通。
而常不舍大菩提心。
此說即是念緣具。
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四衆圍繞尊重恭信。
乃至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而常圍繞尊重恭信。
又複修菩薩行者。
于阿阇梨所。
乃至受得一四句偈。
如阿阇梨指誨。
言來即來。
言去即去。
此是善根。
此是不善根。
此是有罪。
此是無罪。
此所應親近。
此不應親近。
此所作時為無義利生諸苦惱。
此所作時利益安樂。
如其所說不善不作。
善法當作。
無諸障礙亦無違背。
以此善根得圓具者。
獲得四種高勝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淨戒高勝。
二者身相高勝。
三者身相圓滿。
四者得大慧根。
得速疾慧猛利慧極迅速慧甚深慧善決擇慧。
身壞命終得生天界。
又複獲得四種不可觀法。
何等為四。
一者獲得内藏秘密。
二者以善根力故。
所有父母及餘知識。
乃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以清淨心。
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頂相。
三者以善根力故。
随諸所作。
所有父母知識乃至人非人等。
以清淨心或不清淨心。
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
所有面門及二足門。
何以故。
彼不能觀者。
謂以菩薩希有相故。
具士夫相故。
士夫語言故。
四者修菩薩行者。
以具善根力故。
菩薩生時不假扶持。
即自于地安然伫立。
遍觀四方得最上智。
何以故。
謂以菩薩于先世中。
曆修無谄多聞聖道。
得無谄眼根無谄眼境。
乃至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皆悉睹見而無障礙。
天眼清淨超過人眼。
菩薩已得速疾大智。
以其大智得圓具故。
菩薩于一切衆生所愛樂心。
悉能了知。
所以者何。
以其菩薩先世所作善能攝受一切心故。
尊重猶如聖妙藥想諸珍寶想極難得想。
如所說善道諸衆生想。
正法出生而善聞持。
是故菩薩獲得如是善決擇智。
由其具此決擇智故。
菩薩與一切衆生淨戒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
戒和合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同等。
一切衆生戒無動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同等。
以一切衆生戒無動同等故。
即一切衆生戒無動增長亦複同等。
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增長同等。
一切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同等故。
即一切衆生互相推求。
而一切衆生所有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
所有一切衆生戒等無動。
一切衆生戒等無動增長。
一切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
總攝一切福蘊。
于一切處誠谛推求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又複于其一切最極根本之處。
一切衆生互相推求所有我相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由是修菩薩行者。
于刹那間速得一切業報。
成就智生。
于彈指頃。
了知一切衆生千種心行。
如是一切推求我相而悉平等。
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住最上處了知我空。
是故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