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诏譯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餘
複次舍利子。
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具足清淨。
當行布施。
此稱贊法者。
謂即有為出離故得有為果。
菩薩應當如是布施。
即得十種稱贊之法。
何等為十。
一者施食。
獲得長壽。
二者施飲。
息除一切渴愛煩惱。
三者施諸乘輿。
即能獲得諸利樂事。
四者施妙衣服。
即起慚愧之心如獲金蓋。
五者施諸塗香華鬘。
即得戒聞等持妙香塗飾。
六者施諸妙香末香。
即得身支柔軟妙香馥郁。
七者施諸美味。
即得味中上味。
及能圓具人中妙相。
八者施依止處。
即能當與一切衆生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所趣向。
九者施諸病緣醫藥。
即得不老不死甘露妙樂圓滿具足。
十者若施種種資具。
即得菩提分法勝妙資具圓滿具足。
如是十種布施稱贊之法。
菩薩求菩提時。
當得一切稱贊攝受。
複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清淨。
當行布施。
何等為十。
一者若施燈明。
即得如來五眼清淨。
二者若施殊妙歌音。
即得天耳清淨。
三者若施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餘珍寶。
即得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四者若施種種妙寶種種妙華。
即得如來八十種好。
五者若施象馬車乘。
即得廣多人衆充滿圍繞。
六者若施殊妙園林。
即得禅定解脫等持等至圓滿具足。
七者若施财谷庫藏。
即得諸法寶藏圓滿具足。
八者若施奴婢及營作人。
即得所作自在。
如佛自然智圓滿具足。
九者若施妻子眷屬。
即得最勝可愛無上正等正覺圓滿具足。
十者若施四大洲主富樂之位。
即得菩薩一切善法成一切智圓滿具足。
如是十種布施稱贊之法。
菩薩求菩提時。
當得一切稱贊攝受。
複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清淨。
當行布施。
何等為十。
一者若施五欲妙樂。
即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蘊清淨。
及于一切嬉戲娛樂等事悉得如意。
二者若施雙足。
即得法義足圓具詣菩提場。
三者若施二手。
即得法手常授于他圓滿具足。
四者若施其耳。
即得諸根圓具無所缺壞。
五者若施其鼻。
亦得諸根圓具。
六者若施身諸支分。
即得無過失身如佛身清淨。
七者若施其眼。
即得法眼清淨。
八者若施血肉。
即得一切衆生真實身命真實布施善資其命。
九者若施其髓。
即得金剛堅固不壞之身。
十者若施上分頭頂菩薩摩诃薩。
即得安住三界最勝無上。
現證一切智智圓滿具足。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求菩提時。
應如是布施。
如是等諸相乃能圓滿一切佛法。
稱贊攝受。
舍利子。
智者菩薩以其甚深勝慧。
不樂世間所樂财物。
但為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甘露法。
求大覺智。
求寂靜涅盤。
菩薩于其世間一切所樂之物及諸妙樂。
無不舍者。
一切皆為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舍利子。
譬如世間耕植之人首欲耘田。
先依堅木次設衆具。
牛以導前。
于本上中作耕耘事。
營力既成資養身命。
彼耕植人以身命存故。
金銀諸寶亦能成辦。
至于财谷衣服等物悉能成辦。
何以故。
财不如谷。
谷為本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若依時依處。
以世間所樂财物行布施者。
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子。
又如群生先食青草。
次複飲其溫涼之水。
水食既調。
即成其乳。
次成其酪。
後成生酥。
後成熟酥。
如是次第悉有所成。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先以世間所樂财物行于布施。
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所樂欲悉能成辦。
或得成彼轉輪聖王。
或複成辦三種勝相。
謂菩薩十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
又複成辦千種事業。
即得十八不共佛法。
又複成辦千種事業。
得佛六十種清淨妙音。
又複成辦百種事業。
即得如來一大人相。
又複成辦二百種事業。
即
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具足清淨。
當行布施。
此稱贊法者。
謂即有為出離故得有為果。
菩薩應當如是布施。
即得十種稱贊之法。
何等為十。
一者施食。
獲得長壽。
二者施飲。
息除一切渴愛煩惱。
三者施諸乘輿。
即能獲得諸利樂事。
四者施妙衣服。
即起慚愧之心如獲金蓋。
五者施諸塗香華鬘。
即得戒聞等持妙香塗飾。
六者施諸妙香末香。
即得身支柔軟妙香馥郁。
七者施諸美味。
即得味中上味。
及能圓具人中妙相。
八者施依止處。
即能當與一切衆生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所趣向。
九者施諸病緣醫藥。
即得不老不死甘露妙樂圓滿具足。
十者若施種種資具。
即得菩提分法勝妙資具圓滿具足。
如是十種布施稱贊之法。
菩薩求菩提時。
當得一切稱贊攝受。
複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清淨。
當行布施。
何等為十。
一者若施燈明。
即得如來五眼清淨。
二者若施殊妙歌音。
即得天耳清淨。
三者若施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餘珍寶。
即得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四者若施種種妙寶種種妙華。
即得如來八十種好。
五者若施象馬車乘。
即得廣多人衆充滿圍繞。
六者若施殊妙園林。
即得禅定解脫等持等至圓滿具足。
七者若施财谷庫藏。
即得諸法寶藏圓滿具足。
八者若施奴婢及營作人。
即得所作自在。
如佛自然智圓滿具足。
九者若施妻子眷屬。
即得最勝可愛無上正等正覺圓滿具足。
十者若施四大洲主富樂之位。
即得菩薩一切善法成一切智圓滿具足。
如是十種布施稱贊之法。
菩薩求菩提時。
當得一切稱贊攝受。
複有十種稱贊之法。
菩薩若能清淨。
當行布施。
何等為十。
一者若施五欲妙樂。
即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蘊清淨。
及于一切嬉戲娛樂等事悉得如意。
二者若施雙足。
即得法義足圓具詣菩提場。
三者若施二手。
即得法手常授于他圓滿具足。
四者若施其耳。
即得諸根圓具無所缺壞。
五者若施其鼻。
亦得諸根圓具。
六者若施身諸支分。
即得無過失身如佛身清淨。
七者若施其眼。
即得法眼清淨。
八者若施血肉。
即得一切衆生真實身命真實布施善資其命。
九者若施其髓。
即得金剛堅固不壞之身。
十者若施上分頭頂菩薩摩诃薩。
即得安住三界最勝無上。
現證一切智智圓滿具足。
舍利子。
菩薩摩诃薩求菩提時。
應如是布施。
如是等諸相乃能圓滿一切佛法。
稱贊攝受。
舍利子。
智者菩薩以其甚深勝慧。
不樂世間所樂财物。
但為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甘露法。
求大覺智。
求寂靜涅盤。
菩薩于其世間一切所樂之物及諸妙樂。
無不舍者。
一切皆為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舍利子。
譬如世間耕植之人首欲耘田。
先依堅木次設衆具。
牛以導前。
于本上中作耕耘事。
營力既成資養身命。
彼耕植人以身命存故。
金銀諸寶亦能成辦。
至于财谷衣服等物悉能成辦。
何以故。
财不如谷。
谷為本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若依時依處。
以世間所樂财物行布施者。
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子。
又如群生先食青草。
次複飲其溫涼之水。
水食既調。
即成其乳。
次成其酪。
後成生酥。
後成熟酥。
如是次第悉有所成。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先以世間所樂财物行于布施。
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所樂欲悉能成辦。
或得成彼轉輪聖王。
或複成辦三種勝相。
謂菩薩十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
又複成辦千種事業。
即得十八不共佛法。
又複成辦千種事業。
得佛六十種清淨妙音。
又複成辦百種事業。
即得如來一大人相。
又複成辦二百種事業。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