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根性。
如來悉如實知。
如是分别諸業虛妄所起貪嗔癡等。
皆如實知。
如是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少分所起者。
如來悉如實知。
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廣大所起者。
亦如實知。
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執著所起者。
亦如實知。
若善因根性。
若不善因根性。
若不動因根性。
若出離因根性。
如來悉如實知。
又舍利子。
如來遍知一切衆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女根男根命根。
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如是二十二根。
如來悉如實知。
又諸根中。
若眼根因通耳根分位。
非鼻根舌根身根。
如來悉如實知。
若耳根因通鼻根分位。
若鼻根因通舌根分位。
若舌根因通身根分位。
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
如是諸根因及分位。
如來悉如實知。
若諸衆生有布施根性修持戒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布施之法。
若諸衆生有持戒根性修布施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持戒之法。
若諸衆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忍辱之法。
若諸衆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精進之法。
若諸衆生有禅定根性修勝慧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禅定之法。
若諸衆生有勝慧根性修禅定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勝慧之法。
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
亦如是說。
若諸衆生具聲聞根性。
修緣覺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聲聞乘法。
若諸衆生具緣覺根性。
修聲聞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緣覺乘法。
若諸衆生具大乘根性。
而修聲聞緣覺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大乘之法。
若諸衆生具最上乘根性。
修大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最上乘法。
若諸衆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
如來了知無所堪任非法器已。
即當捐棄。
若諸衆生有所堪任。
是法器者。
如來即為宣說正法。
舍利子。
如來于一切衆生中。
若觀察諸根而悉了知。
不觀察諸根亦悉了知。
若出離根者而悉了知。
不出離根者亦悉了知。
随諸衆生何等根性。
若諸行法。
若意樂因。
若緣若障若究竟處。
若最後根。
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爾時世尊。
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趣向彼岸諸根性知衆生性及意樂 世間諸根遍了知人中師子宣正法 普觀下中上根器未曾有智而遍轉 知解脫器諸衆生智宣勝法令開曉 決定煩惱諸所起随衆生根少或多 如諸根性遍了知随順宣說智行法 若諸衆生具善根或具不善諸根者 眼耳鼻舌身意根苦樂憂喜舍根性 信進念定慧根等男女命根亦複然 如其宣說彼信根餘根勝義亦如是 根性所行及諸相随衆生意而遍轉 應根宣說勝法門智善明了諸苦法 聲聞諸根難解脫唯佛菩提善出離 聲聞不知佛智因為說菩提最勝力 舍利子。
此是如來第五智力。
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複次舍利子。
雲何名為如來至處道智力。
謂佛如來遍一切處所向之道。
皆如實知。
雲何能知。
若衆生界住正定聚者。
住不定聚者。
住邪定聚者。
一一了知。
若住正定聚衆生界者。
所有因力及彼先行。
而悉具足開明利根。
如來知彼有所堪任是解脫器。
随昔因力而為說法。
若住不定聚衆生界者。
以彼緣力成熟相故。
随其所應說法教授即得解脫。
若緣力未熟即不解脫。
如來俟其因緣和合。
值佛出世即為說法。
彼于佛所得聞法已。
深固勤行乃得勝果。
若住邪定聚衆生界者。
不修正業。
根性癡暗非其正器。
如來不為說法。
以其無所堪任非解脫器。
如來知已即當損棄。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行被精進铠。
又舍利子。
如來了知三種貪處。
謂有貪處善相所起。
複有貪處邊際相所起。
複有貪處先因所起。
如來了知三種嗔處。
謂有嗔處惱害相所起。
複有嗔處貪不滿意所起。
複有嗔處宿習所起。
如來了知三種癡處。
謂有癡處無明因所起。
複有癡處有身見因所起。
複有癡處疑惑因所起。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
如來于諸苦處。
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利根故。
或于苦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柔軟根故。
又複如來于諸樂處。
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利根故。
或于樂處。
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柔軟根故。
又于遲緩處。
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障道故。
于遲緩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令得輕安故。
于迅速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無畢竟安隐故。
于迅速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無别異故。
又複有處。
得決擇力圓滿非修習力。
有得修習力圓滿非決擇力。
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得圓滿。
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不圓滿。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複有處。
意樂具足行不具足。
有行具足意樂不具足。
有意樂具足行亦具足。
有意樂不具足行亦不具足。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複有處。
身業清淨非語非心。
又複有處。
心業清淨非身非語。
又複有處。
身語心業皆不清淨。
又複有處。
身語心業皆悉清淨。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舍利子。
所有一切衆生于一切處。
所作因業若動若寂。
如來以無礙智。
随衆生轉。
舍利子。
如是如來至處道智力。
無其邊際與虛空等。
諸住信菩薩。
聞已淨信。
超越分别。
離諸疑惑。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如來悉如實知。
如是分别諸業虛妄所起貪嗔癡等。
皆如實知。
如是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少分所起者。
如來悉如實知。
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廣大所起者。
亦如實知。
分别諸根從貪嗔癡執著所起者。
亦如實知。
若善因根性。
若不善因根性。
若不動因根性。
若出離因根性。
如來悉如實知。
又舍利子。
如來遍知一切衆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女根男根命根。
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如是二十二根。
如來悉如實知。
又諸根中。
若眼根因通耳根分位。
非鼻根舌根身根。
如來悉如實知。
若耳根因通鼻根分位。
若鼻根因通舌根分位。
若舌根因通身根分位。
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
如是諸根因及分位。
如來悉如實知。
若諸衆生有布施根性修持戒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布施之法。
若諸衆生有持戒根性修布施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持戒之法。
若諸衆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忍辱之法。
若諸衆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精進之法。
若諸衆生有禅定根性修勝慧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禅定之法。
若諸衆生有勝慧根性修禅定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勝慧之法。
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
亦如是說。
若諸衆生具聲聞根性。
修緣覺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聲聞乘法。
若諸衆生具緣覺根性。
修聲聞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緣覺乘法。
若諸衆生具大乘根性。
而修聲聞緣覺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大乘之法。
若諸衆生具最上乘根性。
修大乘行。
如來了知自他根故。
即為宣說最上乘法。
若諸衆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
如來了知無所堪任非法器已。
即當捐棄。
若諸衆生有所堪任。
是法器者。
如來即為宣說正法。
舍利子。
如來于一切衆生中。
若觀察諸根而悉了知。
不觀察諸根亦悉了知。
若出離根者而悉了知。
不出離根者亦悉了知。
随諸衆生何等根性。
若諸行法。
若意樂因。
若緣若障若究竟處。
若最後根。
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爾時世尊。
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趣向彼岸諸根性知衆生性及意樂 世間諸根遍了知人中師子宣正法 普觀下中上根器未曾有智而遍轉 知解脫器諸衆生智宣勝法令開曉 決定煩惱諸所起随衆生根少或多 如諸根性遍了知随順宣說智行法 若諸衆生具善根或具不善諸根者 眼耳鼻舌身意根苦樂憂喜舍根性 信進念定慧根等男女命根亦複然 如其宣說彼信根餘根勝義亦如是 根性所行及諸相随衆生意而遍轉 應根宣說勝法門智善明了諸苦法 聲聞諸根難解脫唯佛菩提善出離 聲聞不知佛智因為說菩提最勝力 舍利子。
此是如來第五智力。
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複次舍利子。
雲何名為如來至處道智力。
謂佛如來遍一切處所向之道。
皆如實知。
雲何能知。
若衆生界住正定聚者。
住不定聚者。
住邪定聚者。
一一了知。
若住正定聚衆生界者。
所有因力及彼先行。
而悉具足開明利根。
如來知彼有所堪任是解脫器。
随昔因力而為說法。
若住不定聚衆生界者。
以彼緣力成熟相故。
随其所應說法教授即得解脫。
若緣力未熟即不解脫。
如來俟其因緣和合。
值佛出世即為說法。
彼于佛所得聞法已。
深固勤行乃得勝果。
若住邪定聚衆生界者。
不修正業。
根性癡暗非其正器。
如來不為說法。
以其無所堪任非解脫器。
如來知已即當損棄。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行被精進铠。
又舍利子。
如來了知三種貪處。
謂有貪處善相所起。
複有貪處邊際相所起。
複有貪處先因所起。
如來了知三種嗔處。
謂有嗔處惱害相所起。
複有嗔處貪不滿意所起。
複有嗔處宿習所起。
如來了知三種癡處。
謂有癡處無明因所起。
複有癡處有身見因所起。
複有癡處疑惑因所起。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
如來于諸苦處。
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利根故。
或于苦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柔軟根故。
又複如來于諸樂處。
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利根故。
或于樂處。
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其柔軟根故。
又于遲緩處。
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障道故。
于遲緩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令得輕安故。
于迅速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
以無畢竟安隐故。
于迅速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
以無别異故。
又複有處。
得決擇力圓滿非修習力。
有得修習力圓滿非決擇力。
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得圓滿。
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不圓滿。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複有處。
意樂具足行不具足。
有行具足意樂不具足。
有意樂具足行亦具足。
有意樂不具足行亦不具足。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又複有處。
身業清淨非語非心。
又複有處。
心業清淨非身非語。
又複有處。
身語心業皆不清淨。
又複有處。
身語心業皆悉清淨。
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舍利子。
所有一切衆生于一切處。
所作因業若動若寂。
如來以無礙智。
随衆生轉。
舍利子。
如是如來至處道智力。
無其邊際與虛空等。
諸住信菩薩。
聞已淨信。
超越分别。
離諸疑惑。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