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诏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四
複次舍利子。
住信菩薩于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
聞已淨信超越分别離諸疑惑。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
于天人世間能師子吼轉妙梵輪。
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轉。
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雲何十力。
一者處非處智力。
二者業報智力。
三者種種信解智力。
四者種種界智力。
五者根勝劣智力。
六者至處道智力。
七者禅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智力。
八者宿住随念作證智力。
九者天眼作證智力。
十者漏盡作證智力。
舍利子。
如是名為如來十種智力。
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
于大衆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
乃至一切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雲何如來處非處智力。
謂佛如來以其無上最勝智力。
于處非處如實了知。
何者是處。
何者非處。
舍利子。
所言非處者。
謂不容受。
身作惡者。
語作惡者。
意作惡者。
能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若如此者無有是處。
而或可容受者。
謂身語意造作諸惡。
不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身語意業造作諸善。
而能招感不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無有是處。
可容受者。
謂身語意造作諸善。
而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悭吝人感大富果。
無有是處。
若悭吝人感貧窮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行施人感貧窮果。
無有是處。
若行施人感大富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破戒人得生天人。
無有是處。
若破戒人當堕地獄餓鬼傍生趣中。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持戒人返堕地獄餓鬼傍生趣中。
無有是處。
若持戒人生天人中。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嗔恚人感端正果。
無有是處。
若嗔恚人感醜陋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忍辱人感醜陋果。
無有是處。
若忍辱人感端正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懈怠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
無有是處。
若懈怠人。
不得現前三昧。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精進人不得現前三昧。
無有是處。
若精進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散亂心人得出離道。
無有是處。
若散亂心人不能獲得出離之道。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
不能獲得彼出離道。
無有是處。
若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得出離道。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無慧人而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無有是處。
若無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有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無有是處。
若有慧人能斷一切種子習氣。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殺生人起殺害因感長壽果。
無有是處。
若殺生人感短壽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殺生之人感短壽果。
無有是處。
若離殺生之人感長壽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偷盜之人感大富果。
無有是處。
若偷盜之人感貧窮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謂離偷盜之人感貧窮果。
無有是處。
若離偷盜人感大富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
無有是處。
若邪染之人不得有子妻室。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邪染人不得有子妻室。
無有是處。
若離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妄語之人不招毀謗。
無有是處。
招其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妄語之人返招毀謗。
無有是處。
不招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兩舌之人眷屬不離。
無有是處。
若眷屬分離。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兩舌之人眷屬分離。
無有是處。
若眷屬不離。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惡口之人常聞悅意語言。
無有是處。
若其不聞悅意語言。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惡口之人不聞悅意語言。
無有是處。
若其聞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绮語之人得決定辯才。
無有是處。
若其不得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绮語之人不得決定辯才。
無有是處。
若其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謂多貪人得大富者。
無有是處。
若其不得斯有
住信菩薩于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
聞已淨信超越分别離諸疑惑。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
于天人世間能師子吼轉妙梵輪。
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轉。
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雲何十力。
一者處非處智力。
二者業報智力。
三者種種信解智力。
四者種種界智力。
五者根勝劣智力。
六者至處道智力。
七者禅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智力。
八者宿住随念作證智力。
九者天眼作證智力。
十者漏盡作證智力。
舍利子。
如是名為如來十種智力。
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
于大衆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
乃至一切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雲何如來處非處智力。
謂佛如來以其無上最勝智力。
于處非處如實了知。
何者是處。
何者非處。
舍利子。
所言非處者。
謂不容受。
身作惡者。
語作惡者。
意作惡者。
能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若如此者無有是處。
而或可容受者。
謂身語意造作諸惡。
不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身語意業造作諸善。
而能招感不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無有是處。
可容受者。
謂身語意造作諸善。
而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悭吝人感大富果。
無有是處。
若悭吝人感貧窮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行施人感貧窮果。
無有是處。
若行施人感大富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破戒人得生天人。
無有是處。
若破戒人當堕地獄餓鬼傍生趣中。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持戒人返堕地獄餓鬼傍生趣中。
無有是處。
若持戒人生天人中。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嗔恚人感端正果。
無有是處。
若嗔恚人感醜陋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忍辱人感醜陋果。
無有是處。
若忍辱人感端正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懈怠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
無有是處。
若懈怠人。
不得現前三昧。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精進人不得現前三昧。
無有是處。
若精進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散亂心人得出離道。
無有是處。
若散亂心人不能獲得出離之道。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
不能獲得彼出離道。
無有是處。
若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得出離道。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無慧人而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無有是處。
若無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有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
無有是處。
若有慧人能斷一切種子習氣。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殺生人起殺害因感長壽果。
無有是處。
若殺生人感短壽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殺生之人感短壽果。
無有是處。
若離殺生之人感長壽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偷盜之人感大富果。
無有是處。
若偷盜之人感貧窮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謂離偷盜之人感貧窮果。
無有是處。
若離偷盜人感大富果。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
無有是處。
若邪染之人不得有子妻室。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邪染人不得有子妻室。
無有是處。
若離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妄語之人不招毀謗。
無有是處。
招其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妄語之人返招毀謗。
無有是處。
不招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兩舌之人眷屬不離。
無有是處。
若眷屬分離。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兩舌之人眷屬分離。
無有是處。
若眷屬不離。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惡口之人常聞悅意語言。
無有是處。
若其不聞悅意語言。
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惡口之人不聞悅意語言。
無有是處。
若其聞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绮語之人得決定辯才。
無有是處。
若其不得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
謂離绮語之人不得決定辯才。
無有是處。
若其得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謂多貪人得大富者。
無有是處。
若其不得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