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離垢施女經
關燈
小
中
大
服及身壽命,國城遊觀;唯獨恭恪,念佛大聖。
梵志!當知,以是之故,如來所在廣說經法,吾悉聽之,不失一句義理嚴妙。
我常晝夜恒觀睹佛,無不見時。
吾以晝夜見佛正覺,欲聽聞法,奉敬聖衆,而無厭極。
” 時離垢施,嗟歎于佛、聖衆之德。
梵天、梵志、五百群衆,聞之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女即下車,趣諸菩薩及大弟子,普為稽首,一一禮足,一心恭恪,而叉手住。
時舍利弗,觀離垢施女。
離垢施女問舍利弗:“唯賢者!為女人身處于二識,塵欲如火,多有放逸,所可好喜,心不順念,不志解脫,而自放逸。
善哉,賢者!唯為我等如應說法,哀矜長夜,安隐無難。
” 說于此語适欲竟時,王波斯匿與諸群臣,尋到彼間。
王聞斯言,謂離垢施女:“遺習樂,何故勤勞、顔色憔悴而遊此間?從生以來未曾步行,初不眠寐,卒發心行,而不戲樂,無以自娛。
” 于是王波斯匿,為離垢施而說頌曰: “顔貌淨妙,猶天玉女,璎珞儀式, 香熏衣服。
如今女身,何所患厭? 汝既無有,睡眠之解,處在國土, 倉庫盈富。
女之父母,常得自由, 何所不樂,今得自在?其心何故, 不好在家?又女父母,而相可悅, 一切衆人,之所恭敬。
何故不樂, 遊坐此間?若幹璎珞,自嚴其身, 汝豈聞耶,若見之乎?所以恐怖, 心懷懈倦。
女當為吾,宣暢此意。
今女所誓,欲求何願?” 時離垢施,則為父王而說頌曰: “大王不覺,生死之難,諸陰之患, 危脆之身,貪欲之想,所行如化, 人命在世,不住須臾。
大父當了, 我處毒蛇,安得睡眠,及諸所欲? 于今計此,四毒之蛇,心自念言: ‘何所悅樂?為諸仇敵,所見逼迫, 處在衆苦,雲何得安?塵勞之怨, 所見唐突,吾當雲何,遊于娛樂? 堕毒中者,誰得睡眠?未舍怨家, 雲何歡喜?堕大坑塹,何所恃怙?’ 尊王當知,處世如是。
如今睹察, 最勝自在,尋時發心,令我得佛。
王聽我言:‘未曾見聞,為菩薩者, 而懷放逸;畏于弊獸,而馳迸走; 仇敵執杖,舉刀逐人;而複饑渴, 入于空聚。
畏生死賊,誰當樂者?’ “今此畫箧身,計之亦如是, 而常懷受斯,依獸四害蛇。
無量之陰蓋,怨賊之患難, 孰樂于曠野,畏懼之境界?” 于是離垢施謂舍利弗:“唯問,賢者!智慧之事,當以答我。
所言智慧,歎于耆年,智慧最尊。
其智慧者,為有為乎?若無為耶?假使有為,則為起生滅壞之事,虛僞之法。
設無為者,離于三相,以是之故,為無所起。
設無所起,則無合會。
其智慧者,悉無所有。
” 時,舍利弗默無以報。
大目連曰:“仁舍利弗!當時發遣離垢施問。
” 舍利弗答曰:“女所寤者,不問有為及與無為,講無所起,不可言聲以答發遣。
” 離垢施女問大目連:“世尊歎賢者,神足為最耆年,雲何,立衆人想現神足乎?為法想耶?若立人想現神足者,人虛無實,神足亦空。
欲以法想,法無所造。
其無所造,彼無所獲。
以無所獲,則無所想。
” 大目揵連默無言報。
大迦葉曰:“仁大目連!以時發遣女人所問。
” 目連答曰:“女之所問,不以想念,無有想說,無作無念,唯諸如來衆菩薩等乃能發遣。
” 離垢施女問大迦葉:“佛歎耆年知足第一,雲何,迦葉!假使住于八思議門而禅三昧,愍哀衆人,起行分衛。
所受食者,若一杓供此人之等,悉當生天。
為以身事畢衆祐乎?若以心了?設以身者,身則屬外,不可以身而了事矣!有計身者,譬如草木牆壁瓦石,以是之故,不可了别。
設用心者,心無所住以故不了。
設以身心在于外者,則無所有,不可用了。
” 迦葉默然。
須菩提曰:“唯大迦葉!當時發遣女人所問。
” 迦葉答曰:“今女所問,悉無所受,則應本際。
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 離垢施女問須菩提:“佛歎耆年,在于閑居行空第一。
其空法者,為有所說,歎有形乎?設欲說法,法無起相,亦無滅相。
其有不起不滅相者,彼則平等。
其平等者則為調定,其調定者則為無本,其無本者亦無所作,無所作者則無言說,已無言說則無心念,其無心念則無真實。
設無所有則無有實,其不有實,則是聖賢之所歎詠。
” 須菩提默,無以加報。
邠耨曰:“須菩提!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須菩提曰:“不當于此有所說也!默然為安。
所以者何?女之所問,無放逸事。
有所說者,則堕短乏,有計法界。
無有言說,斯歸于空。
” 離垢施女問邠耨曰:“佛歎賢者,講法最尊。
耆年以何因緣說法?設無因緣則無所益。
若以因緣講說法者,則與愚癡凡夫同等。
所以者何?愚癡凡夫與因緣俱,是故賢者不離愚癡凡夫之法。
設無因緣,無有形類,雲何說法?無緣對故。
” 邠耨默然。
離越曰:“賢者!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邠耨答曰:“今女所問,不用習俗問究竟度,究竟度者則無言趣亦不可說。
” 離垢施女問離越曰:“佛歎耆年,行禅最尊。
為以何心依猗于禅?為不用心?設用心者,心則如幻虛無所有,其三昧定亦無所有。
設以無心,一切水處諸屋宮殿草木枝葉悉得三昧。
所以者何?斯物無心。
” 離越默然。
阿那律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 離越答曰:“女之所講,問佛境界,則非弟子之所發遣。
” 女問離越:“雲何,賢者!聲聞法異如來異乎?設以差别,其無為者則當殊别,一切賢聖悉無為矣!其無為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有二,其無二者不可名二。
何故說此?” 寂無以報。
離垢施女問阿那律:“佛歎耆年,天眼最尊。
雲何,賢者!因以天眼有所見乎?為無見耶?設有所見則為有常,設無所見則堕斷滅。
所見無形,為有别耶?” 阿那律默。
阿難言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 阿那律曰:“女之所問,除猛智慧則不可以言說答之,默然為安。
” 離垢施女問阿難曰:“佛歎賢者,博聞最尊。
今仁博聞,斯為何謂?義何所趣?為用嚴飾?設以義者,義無言說。
其無言說,不以耳識而分别之,耳無所識不能分别,不能别者則無有言。
假以嚴飾,如世尊言:‘當歸正義,莫取嚴飾。
’是故賢者不以博聞而為要也。
” 阿難默然。
文殊師利曰:“仁者阿難!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阿難答曰:“今女所問,呵文字說,而為博聞不可發遣,問于要義,要義無心,無心無處,非是學者所可言誼,唯如法王及度無極。
” 離垢施女問文殊師利:“佛歎仁者,于諸菩薩信解深妙最第一尊。
以十二緣深故深乎?為以自然深故深耶?設以緣起為深妙者,又其緣起則無所行。
所以者何?其緣起者無來無去,不可别知眼之所識,不可别知耳、鼻、口、身、意識所趣,唯緣起者無所習行。
假使自然深故深者,則其自然無有自然,達自然者亦無有所。
” 文殊答曰:“本際深妙,故曰為深。
” 其女報曰:“本際無際,以
梵志!當知,以是之故,如來所在廣說經法,吾悉聽之,不失一句義理嚴妙。
我常晝夜恒觀睹佛,無不見時。
吾以晝夜見佛正覺,欲聽聞法,奉敬聖衆,而無厭極。
” 時離垢施,嗟歎于佛、聖衆之德。
梵天、梵志、五百群衆,聞之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女即下車,趣諸菩薩及大弟子,普為稽首,一一禮足,一心恭恪,而叉手住。
時舍利弗,觀離垢施女。
離垢施女問舍利弗:“唯賢者!為女人身處于二識,塵欲如火,多有放逸,所可好喜,心不順念,不志解脫,而自放逸。
善哉,賢者!唯為我等如應說法,哀矜長夜,安隐無難。
” 說于此語适欲竟時,王波斯匿與諸群臣,尋到彼間。
王聞斯言,謂離垢施女:“遺習樂,何故勤勞、顔色憔悴而遊此間?從生以來未曾步行,初不眠寐,卒發心行,而不戲樂,無以自娛。
” 于是王波斯匿,為離垢施而說頌曰: “顔貌淨妙,猶天玉女,璎珞儀式, 香熏衣服。
如今女身,何所患厭? 汝既無有,睡眠之解,處在國土, 倉庫盈富。
女之父母,常得自由, 何所不樂,今得自在?其心何故, 不好在家?又女父母,而相可悅, 一切衆人,之所恭敬。
何故不樂, 遊坐此間?若幹璎珞,自嚴其身, 汝豈聞耶,若見之乎?所以恐怖, 心懷懈倦。
女當為吾,宣暢此意。
今女所誓,欲求何願?” 時離垢施,則為父王而說頌曰: “大王不覺,生死之難,諸陰之患, 危脆之身,貪欲之想,所行如化, 人命在世,不住須臾。
大父當了, 我處毒蛇,安得睡眠,及諸所欲? 于今計此,四毒之蛇,心自念言: ‘何所悅樂?為諸仇敵,所見逼迫, 處在衆苦,雲何得安?塵勞之怨, 所見唐突,吾當雲何,遊于娛樂? 堕毒中者,誰得睡眠?未舍怨家, 雲何歡喜?堕大坑塹,何所恃怙?’ 尊王當知,處世如是。
如今睹察, 最勝自在,尋時發心,令我得佛。
王聽我言:‘未曾見聞,為菩薩者, 而懷放逸;畏于弊獸,而馳迸走; 仇敵執杖,舉刀逐人;而複饑渴, 入于空聚。
畏生死賊,誰當樂者?’ “今此畫箧身,計之亦如是, 而常懷受斯,依獸四害蛇。
無量之陰蓋,怨賊之患難, 孰樂于曠野,畏懼之境界?” 于是離垢施謂舍利弗:“唯問,賢者!智慧之事,當以答我。
所言智慧,歎于耆年,智慧最尊。
其智慧者,為有為乎?若無為耶?假使有為,則為起生滅壞之事,虛僞之法。
設無為者,離于三相,以是之故,為無所起。
設無所起,則無合會。
其智慧者,悉無所有。
” 時,舍利弗默無以報。
大目連曰:“仁舍利弗!當時發遣離垢施問。
” 舍利弗答曰:“女所寤者,不問有為及與無為,講無所起,不可言聲以答發遣。
” 離垢施女問大目連:“世尊歎賢者,神足為最耆年,雲何,立衆人想現神足乎?為法想耶?若立人想現神足者,人虛無實,神足亦空。
欲以法想,法無所造。
其無所造,彼無所獲。
以無所獲,則無所想。
” 大目揵連默無言報。
大迦葉曰:“仁大目連!以時發遣女人所問。
” 目連答曰:“女之所問,不以想念,無有想說,無作無念,唯諸如來衆菩薩等乃能發遣。
” 離垢施女問大迦葉:“佛歎耆年知足第一,雲何,迦葉!假使住于八思議門而禅三昧,愍哀衆人,起行分衛。
所受食者,若一杓供此人之等,悉當生天。
為以身事畢衆祐乎?若以心了?設以身者,身則屬外,不可以身而了事矣!有計身者,譬如草木牆壁瓦石,以是之故,不可了别。
設用心者,心無所住以故不了。
設以身心在于外者,則無所有,不可用了。
” 迦葉默然。
須菩提曰:“唯大迦葉!當時發遣女人所問。
” 迦葉答曰:“今女所問,悉無所受,則應本際。
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 離垢施女問須菩提:“佛歎耆年,在于閑居行空第一。
其空法者,為有所說,歎有形乎?設欲說法,法無起相,亦無滅相。
其有不起不滅相者,彼則平等。
其平等者則為調定,其調定者則為無本,其無本者亦無所作,無所作者則無言說,已無言說則無心念,其無心念則無真實。
設無所有則無有實,其不有實,則是聖賢之所歎詠。
” 須菩提默,無以加報。
邠耨曰:“須菩提!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須菩提曰:“不當于此有所說也!默然為安。
所以者何?女之所問,無放逸事。
有所說者,則堕短乏,有計法界。
無有言說,斯歸于空。
” 離垢施女問邠耨曰:“佛歎賢者,講法最尊。
耆年以何因緣說法?設無因緣則無所益。
若以因緣講說法者,則與愚癡凡夫同等。
所以者何?愚癡凡夫與因緣俱,是故賢者不離愚癡凡夫之法。
設無因緣,無有形類,雲何說法?無緣對故。
” 邠耨默然。
離越曰:“賢者!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邠耨答曰:“今女所問,不用習俗問究竟度,究竟度者則無言趣亦不可說。
” 離垢施女問離越曰:“佛歎耆年,行禅最尊。
為以何心依猗于禅?為不用心?設用心者,心則如幻虛無所有,其三昧定亦無所有。
設以無心,一切水處諸屋宮殿草木枝葉悉得三昧。
所以者何?斯物無心。
” 離越默然。
阿那律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 離越答曰:“女之所講,問佛境界,則非弟子之所發遣。
” 女問離越:“雲何,賢者!聲聞法異如來異乎?設以差别,其無為者則當殊别,一切賢聖悉無為矣!其無為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有二,其無二者不可名二。
何故說此?” 寂無以報。
離垢施女問阿那律:“佛歎耆年,天眼最尊。
雲何,賢者!因以天眼有所見乎?為無見耶?設有所見則為有常,設無所見則堕斷滅。
所見無形,為有别耶?” 阿那律默。
阿難言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 阿那律曰:“女之所問,除猛智慧則不可以言說答之,默然為安。
” 離垢施女問阿難曰:“佛歎賢者,博聞最尊。
今仁博聞,斯為何謂?義何所趣?為用嚴飾?設以義者,義無言說。
其無言說,不以耳識而分别之,耳無所識不能分别,不能别者則無有言。
假以嚴飾,如世尊言:‘當歸正義,莫取嚴飾。
’是故賢者不以博聞而為要也。
” 阿難默然。
文殊師利曰:“仁者阿難!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 阿難答曰:“今女所問,呵文字說,而為博聞不可發遣,問于要義,要義無心,無心無處,非是學者所可言誼,唯如法王及度無極。
” 離垢施女問文殊師利:“佛歎仁者,于諸菩薩信解深妙最第一尊。
以十二緣深故深乎?為以自然深故深耶?設以緣起為深妙者,又其緣起則無所行。
所以者何?其緣起者無來無去,不可别知眼之所識,不可别知耳、鼻、口、身、意識所趣,唯緣起者無所習行。
假使自然深故深者,則其自然無有自然,達自然者亦無有所。
” 文殊答曰:“本際深妙,故曰為深。
” 其女報曰:“本際無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