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離垢施女經

關燈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俱,比丘千人皆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已辦,無複塵垢而得自在,棄捐重擔逮得己利,盡除終始諸所結縛,度以聰慧通達明智悉為仁賢,猶如大龍心得自在——其大人賢者阿難;菩薩萬人,皆成大阿羅漢——皆一切聖達神通己暢,悉不退轉法輪——菩薩其名:寶光菩薩、智積菩薩、名首菩薩、辯積菩薩、首鹹菩薩、光世音菩薩、賢首菩薩,喜王菩薩、行無思議脫門菩薩、念諸法無蓋菩薩、慈氏菩薩、入志性菩薩、棄諸惡趣菩薩、除衆憂冥菩薩、超欲無虛迹菩薩、無虛見菩薩、德寶校飾菩薩、金寶曜首菩薩、舍諸蓋菩薩、無害心菩薩,如是等菩薩具足萬人。

     爾時賢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大迦葉、須菩提、邠耨文陀弗、離越、阿那律、阿難等,溥首童真、不虛見、寶英、棄諸惡趣、棄諸陰蓋、光世音、辯積、超度無虛迹。

    時此八菩薩及八弟子,明旦著衣持缽入城分衛,斯等俱行相與共議各各發願。

     舍利弗曰:“當如是像三昧正受入城分衛,令其中人普使一切聞四聖谛。

    ” 大目連曰:“願城中人皆使一切無有須臾興施魔事。

    ” 大迦葉曰:“願城中人施我食者,一切皆使得無盡福至無為度。

    ” 須菩提曰:“願城中人敢睹光明,以是緣報,皆得生天及在人間,然後逮得無為之法。

    ” 邠耨曰:“願其城中諸外異學梵志長者,悉得正見。

    ” 離越曰:“願其城中一切衆人無有罪殃,悉獲安隐。

    ” 阿那律曰:“願其城中一切衆人悉得天眼。

    ” 阿難曰:“願其城中一切衆人,悉使識念往古所可曾聞經法。

    ” 文殊師利曰:“化其城中門戶窗牖重閣精舍器物璎珞樹木枝葉華實衣服之飾,皆使宣出空.無相.無願、無所逮,得不起不滅,無有放逸,無所著聲,無有形類,無吾我聲。

    ” 無虛見曰:“化其城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目所睹者,悉見佛形,至後究竟,逮得無上正真之道。

    ” 寶英曰:“化其城中一切居家所有諸藏,皆滿衆寶。

    ” 棄諸惡趣曰:“化其城中所居衆民,敢有犯作地獄之罪,現在之法,使罪微輕,忽然虛盡。

    ” 棄諸陰蓋曰:“化其城中人棄捐五蓋,不使增長。

    ” 光世音曰:“化其中人閉牢獄者使得解脫,諸有系囚令得解散,諸恐懼者得無所畏。

    ” 辯積曰:“化其中人敢見我等皆得辯才,使諸伎樂轉共談語。

    ” 超度無虛迹曰:“令其中人吾等目見,皆使究竟至于無上正真之道。

    ” 時八菩薩、八大弟子,各各如是悉共議已,到其城門。

     于時城中王波斯匿,有女名曰維摩羅達(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見者鹹悅,第一潔白,色如妙華。

    于月八日明星之時,與五百侍女平旦乘駕,五百梵志皆從其後,出行遊觀,而詣祠壇,欲大祠祀。

     時諸梵志遙見比丘,心中念言以為不吉。

    諸梵志中有一梵志,年尊老耄,名曰梵天,謂離垢施女:“當知今日不祥,見諸比丘住于城門。

    止!不須出,當還入城。

    見此等輩,求諸利義必不如意。

    ” 時離垢施女,則為梵志,而說頌曰: “斯等志行,教化功德,于諸祠祀, 為最吉安。

    梵志若能,供養此等, 一切吉利,終無有異。

    則以梵戒, 調定憺怕,越度諸惡,無穢衆塵。

     此等所行,為上良醫,慰勞療治, 衆生久疾,是無瑕穢,第一師則。

     為無數人,去衆惡事,于諸四見, 為已鮮明。

    梵志卿來,值上清淨, 佛在世間,最勝法王。

    斯等是子, 羅漢成就,今諸菩薩,為最尊師。

     熟有智者,而舍之去?兩足之尊, 上福之田,欲得生天,施此衆祐。

     若惠與者,果報無量,所可遊處, 終不損耗。

    順斯等教,具足相好, 是善福田,志性清淨。

    假使梵志, 發歡悅心,則當逮得,安隐離俗。

     遵修道教,志未曾亂,而行分衛, 常觀精進。

    所可遊居,善護諸根, 諸根寂定,斯衆如海。

    江海之水, 尚可升量,十方土地,亦可步度。

     若有布施,人中之王,一切所行, 不可稱量。

    劫燒之時,須彌山壞, 江海枯竭,及所有地。

    其有奉施, 衆人尊王,劫雖被災,福不可燒。

    ” 于是梵志,為離垢施而報頌曰: “無得自恣,從愚憃心。

    莫祠祀時, 願樂比丘。

    斯等髡頭,而被袈裟, 若志安解,不習此黨。

    恐女父母, 不以歡悅,吾等當啟,于大明王。

     女所祠祀,則亦不祥。

    善哉尊女, 莫受比丘。

    ” 于是離垢施,以偈報梵志曰: “若堕惡趣,生死之難,雖有父母, 不能救濟。

    亦無餘人,及财神咒, 獨斯等類,乃能救脫。

    吾棄捐身, 散在四方,欽樂愛敬,自歸于佛。

     終不希望,餘人之救,唯當依附, 三尊寶耳。

    譬如失目,面瞻明鏡。

     外道異學,若斯無益。

    梵志猶如, 須彌山燒。

    博聞如是,力脫為要。

     未曾乏少,于博聞慧,所可聞者, 悉為備具。

    若能聽聞,即奉行者, 此乃為持,一切難及。

    ” 于是梵志謂離垢施女:“初未曾見于尊佛及比丘衆,從何因緣而生歡悅?” 女即答曰:“梵志!欲知?我初生時,母以我著金寶床上,上虛空中五百天子而共飛行,我适見之;以無數事歎佛功德及法聖衆,适聞音聲。

    時于衆中有一天子,初未曾見如來至真,問諸天子:‘所歎如來,德何所類?’時諸天子察我心念,志懷笃信,即說此偈,而贊歎佛: “‘頭發绀青色,淨好而右旋, 如水百葉蓮;猶月滿盛明; 白毛眉中回,猶如雪之光; 勝眼如青蓮,若蜂中之王; 人中尊師子,唇像若赤朱, 眉睫甚細妙,平正而善姝, 廣長舌覆面,乃至于發際。

     其教清和悅,充可智者意, 其聲如鐘鼓,箜篌笳笛笙, 其音和且雅,猶如琴瑟筝, 哀鸾真陀樂。

    莺鳥及鹍雞, 赤[此/束]鳴于林,最勝音超彼, 辭若師子吼,妙聲壞衆病。

     已離諸垢穢,言誠斷諸見, 行遊若坐衆,聞者悉解釋。

     所言無缺漏,可悅一切人, 勝己舍中邊,猶如寂滅度。

     言辭無慢恣,形體甚奇妙, 辭質無谄飾,皆為衆說行。

     如集華為鬘,佛慧音如是。

     諸念悉豐滿,勝臂過于膝, 其掌正且均,手指纖長好。

     巍巍身堅固,寶容若紫金, 佛體顯如日,遠現悉聞音。

     毛軟亦绀色,一一生上旋, 傭髀猶龍象,而膝平博好。

     安平足如畫,于下生相輪, 稱佛德如是。

    ’我時粗聽聞, 在世無所慕,度于諸有處, 大哀上良醫,救濟衆生務, 斷除諸系縛,無著如蓮華。

     梵志我從天,聞歎佛若此。

    ” 離垢施女謂梵志:“我從諸天聞如是比歎佛功德,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而複睡眠,亦複無有淫怒愚癡危害之想;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貪著父母兄弟姊妹親屬知識,亦不愛念璎珞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