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報王遊觀。
王敕外吏嚴治道路。
太子乘駕出西城門。
見一死人。
著于床上。
家室圍繞舉之出城。
涕淚悲哭椎胸呼嗟。
頭面塵垢淚下如雨。
何為棄我獨逝而去。
菩薩知之而複問曰。
此為何人。
禦者答曰。
此是死人。
人生有死猶春有冬。
身沒神逝宗家别離。
人物一統無生不終。
菩薩答曰。
夫死痛矣。
精神懅矣。
生當有此老病死苦。
莫不熱中迫而就之。
不亦苦乎。
吾見死者。
形壞體化而神不滅。
是故聖人以身為患。
而愚者寶之至死無厭。
吾不能複以死受生。
往來五道勞我精神。
便回車還。
思度十方。
複于異日。
報王出遊。
出北城門。
見一沙門。
寂靜安徐淨修梵行。
諸根寂定目不妄視。
威儀禮節不失道法。
衣服整齊手執法器。
菩薩問之。
此為何人。
禦者答曰。
此名比丘。
以棄情欲。
心意寂然猶如太山。
不可傾動。
難污如空。
屈伸低仰不失儀則。
心如蓮華悉無所著。
亦如明珠六通清徹。
無一蔽礙。
慈愍一切欲度十方。
菩薩即言。
善哉。
唯是為快。
是吾所樂。
心意寂靜自愍度彼。
善業快利成甘露果。
佛告比丘。
父王白淨觀菩薩行。
見聞如是不慕世榮。
心如虛空而懷怖懅。
畏之出家宿夜将護。
高其牆壁深掘諸塹。
更立城門。
門開閉聲聞四十裡。
立諸宿衛勇猛之士。
被铠執仗于四城門。
皆敕衆兵勿有遺漏。
将無太子舍吾出家。
于其宮裡亦宿衛之。
益衆伎女彩女娛樂。
令太子悅不懷憂感。
又其菩薩宿積智德。
在胎中時威神吉祥。
夢中所見功勳大祚。
十方自然有蓋悉覆三界。
還得安隐。
開化一切滅諸惡趣。
于四衢路有四色鳥。
變為一色。
見諸不淨。
經行其上而不污足。
又有大水泛泛盈溢。
衆生欲渡而不能越。
心懷恐怖即過渡之。
見無數人皆被疾病無有醫藥。
即為療治無央數疾。
使無諸痛。
自見其身坐師子床。
天人在上叉十稽首。
見在戰鬥降伏怨敵。
無數諸天在空中侍。
真正聖人夢中見此。
清淨吉祥行正具足。
天人聞之。
心懷悅豫。
不久成道為天人尊。
于是菩薩即作此念。
假使我身不見辭王而出家者。
便為不應。
則時靜夜自出宮室入王宮殿。
悉觀殿堂而無所畏。
光明悉照遠近王覺見光。
即時遣人觀四城門。
将無出去。
何故大光明照遠近。
侍者來白。
天尚未曉日亦未出。
自然光明照諸牆壁樹木。
飛鳥凫雁孔雀鴛鴦相和而鳴。
方欲向明。
是光第一。
柔軟安隐清涼和雅。
牆壁樹木永無有影。
至德于是在彼思惟。
觀于四方坐見牕牖。
爾時有諸天人。
即起欲去不得自在。
顧省其父知之覺起。
立啟父王。
勿懷愁戚。
勿以遠慮。
諸天勸助今應出家。
唯忍過罪安己護國。
父母聞之悲泣垂淚。
而問之曰。
何所志願何時能還。
與吾要誓普施志願。
吾以年朽家國無嗣。
菩薩即時以柔軟辭。
而啟王言。
欲得四願。
假使聽我還得自在。
得是願後不複出家。
何謂為四。
一者欲得不老。
二者至竟無病。
三者不死。
四者不别。
神仙五通雖住一劫不離于死。
假使父王與此四願。
不複出家。
王聞重悲。
此四願者古今無獲。
誰能蠲除此四難者。
子如師子勸助愍哀。
普度衆生具足如意。
所願者得。
于是菩薩自出宮殿。
一心住立無有睹見往來周旋。
爾時父王明旦即起。
朝會諸釋以是告之。
太子必出舍國學道。
當何施計。
諸釋答曰。
當勤将護。
所以者何。
諸釋部黨衆多無極。
雖複力強何能獨出。
時白淨王。
敕五百釋勇多力者。
有方便計。
使五百兵普學諸術。
令大力士住守東城門宿衛菩薩。
一一釋者從五百兵。
一一車乘五百人從宿衛菩薩。
四門俱然。
諸四街路裡巷諸門亦複俱然。
父王己身與五百釋前後圍繞。
象馬車乘住己宮門。
晝夜不眠。
爾時大愛道自告侍從。
宿夜然燈燒香勿得眠寐。
今者離垢不樂在宮。
必欲出家。
悉共遮護勿得使去。
作諸伎樂令心樂之。
堅閉門戶勿令妄開。
嚴諸缯幡雕飾牕牖。
林樹果實悉令目睹。
假使欲去慕樂此供或能不出。
佛告比丘。
是時二十五鬼神。
将軍及般阇鬼将軍。
鬼子母。
五百子等。
悉共集會各各議言。
今日菩薩棄國捐家。
我等鹹共侍從供養。
又四天王一時普告諸鬼神。
今日菩薩棄國捐王。
汝等殷勤侍從供養。
其鬼神衆皆從五兵。
勢力堅強猶如金剛不可毀壞。
精進勇猛将護衆生。
其身高大如須彌山。
将無惡物犯于至德。
釋梵炎天。
兜術天。
無慢天。
化自在天。
各敕官屬。
無數百千前後導從。
華香伎樂香汁灑地。
侍從菩薩釋梵天王侍其左右。
時有天子名曰寂意。
我當将護迦維越國。
一切男女大小勸安和之。
又有天子名曰光音。
即自說言。
我身當化一切象馬車乘男女所暢音聲沒使不聞。
令心寂靜而無所念。
複有天子名曰清淨。
我在虛空立七較辂。
懸垂一切日月明珠照耀光光。
設缯幡蓋散花燒香。
嚴治塗路侍從菩薩。
伊羅末龍王言。
我當化作三萬八千裡交露之車。
使諸玉女皆坐其上。
作衆伎樂侍從菩薩。
而供養之。
天帝釋曰。
吾将眷屬菩薩前導。
法行菩薩曰。
吾當興起紫磨金雲。
雨栴檀香皆遍天下。
和鄰龍王。
摩那斯龍王。
散拘龍王。
阿耨達龍王。
難頭和難龍王。
各自說言。
亦當興起紫磨金雲。
當雨微妙栴檀名香。
如是比丘。
天龍鬼神揵沓和等。
心常懷願欲得聽省。
菩薩正道所思惟法。
慕樂安隐入于宮内。
思念過去諸佛所行。
愍傷衆生。
本行道時。
不舍四願以至純淑。
何謂為四。
本學道時設我成正覺。
逮一切智被弘誓铠。
衆生困厄救衆惱患。
吾當濟脫生老病死三界之縛。
猗在世俗周旋衆難。
使至寂然。
令無恩愛。
是第一願。
衆生沒在無明窈冥。
悉無所知。
愚癡闇昧生穢濁樹。
當為顯示如清淨眼。
内外無限。
是第二願。
衆生在世立自大幢。
常計吾我而意貪身。
尊己賤彼心存颠倒。
處諸邪見無常。
不慕聖道。
堕于三業。
皆當開化令入正真。
是第三願。
衆生沒在生死之患。
輪轉無際滅智慧根。
迷惑五趣不能自濟。
當為說法令得度脫。
是為四願。
吾往古時立是四願。
今已得之。
不可違舍以故出家。
成就正覺度脫十方。
爾時法行天子。
淨居天子。
來入宮殿自現形像。
娛樂之形無常之變。
住于虛空。
時為菩薩。
說此偈言。
天子在空歎 覺蓮華寂明 雲何在五欲 大聖當舍家 受我所勸助 當觀于後宮 睹諸迷惑衆 如在死人間 普曜經卷第三
王敕外吏嚴治道路。
太子乘駕出西城門。
見一死人。
著于床上。
家室圍繞舉之出城。
涕淚悲哭椎胸呼嗟。
頭面塵垢淚下如雨。
何為棄我獨逝而去。
菩薩知之而複問曰。
此為何人。
禦者答曰。
此是死人。
人生有死猶春有冬。
身沒神逝宗家别離。
人物一統無生不終。
菩薩答曰。
夫死痛矣。
精神懅矣。
生當有此老病死苦。
莫不熱中迫而就之。
不亦苦乎。
吾見死者。
形壞體化而神不滅。
是故聖人以身為患。
而愚者寶之至死無厭。
吾不能複以死受生。
往來五道勞我精神。
便回車還。
思度十方。
複于異日。
報王出遊。
出北城門。
見一沙門。
寂靜安徐淨修梵行。
諸根寂定目不妄視。
威儀禮節不失道法。
衣服整齊手執法器。
菩薩問之。
此為何人。
禦者答曰。
此名比丘。
以棄情欲。
心意寂然猶如太山。
不可傾動。
難污如空。
屈伸低仰不失儀則。
心如蓮華悉無所著。
亦如明珠六通清徹。
無一蔽礙。
慈愍一切欲度十方。
菩薩即言。
善哉。
唯是為快。
是吾所樂。
心意寂靜自愍度彼。
善業快利成甘露果。
佛告比丘。
父王白淨觀菩薩行。
見聞如是不慕世榮。
心如虛空而懷怖懅。
畏之出家宿夜将護。
高其牆壁深掘諸塹。
更立城門。
門開閉聲聞四十裡。
立諸宿衛勇猛之士。
被铠執仗于四城門。
皆敕衆兵勿有遺漏。
将無太子舍吾出家。
于其宮裡亦宿衛之。
益衆伎女彩女娛樂。
令太子悅不懷憂感。
又其菩薩宿積智德。
在胎中時威神吉祥。
夢中所見功勳大祚。
十方自然有蓋悉覆三界。
還得安隐。
開化一切滅諸惡趣。
于四衢路有四色鳥。
變為一色。
見諸不淨。
經行其上而不污足。
又有大水泛泛盈溢。
衆生欲渡而不能越。
心懷恐怖即過渡之。
見無數人皆被疾病無有醫藥。
即為療治無央數疾。
使無諸痛。
自見其身坐師子床。
天人在上叉十稽首。
見在戰鬥降伏怨敵。
無數諸天在空中侍。
真正聖人夢中見此。
清淨吉祥行正具足。
天人聞之。
心懷悅豫。
不久成道為天人尊。
于是菩薩即作此念。
假使我身不見辭王而出家者。
便為不應。
則時靜夜自出宮室入王宮殿。
悉觀殿堂而無所畏。
光明悉照遠近王覺見光。
即時遣人觀四城門。
将無出去。
何故大光明照遠近。
侍者來白。
天尚未曉日亦未出。
自然光明照諸牆壁樹木。
飛鳥凫雁孔雀鴛鴦相和而鳴。
方欲向明。
是光第一。
柔軟安隐清涼和雅。
牆壁樹木永無有影。
至德于是在彼思惟。
觀于四方坐見牕牖。
爾時有諸天人。
即起欲去不得自在。
顧省其父知之覺起。
立啟父王。
勿懷愁戚。
勿以遠慮。
諸天勸助今應出家。
唯忍過罪安己護國。
父母聞之悲泣垂淚。
而問之曰。
何所志願何時能還。
與吾要誓普施志願。
吾以年朽家國無嗣。
菩薩即時以柔軟辭。
而啟王言。
欲得四願。
假使聽我還得自在。
得是願後不複出家。
何謂為四。
一者欲得不老。
二者至竟無病。
三者不死。
四者不别。
神仙五通雖住一劫不離于死。
假使父王與此四願。
不複出家。
王聞重悲。
此四願者古今無獲。
誰能蠲除此四難者。
子如師子勸助愍哀。
普度衆生具足如意。
所願者得。
于是菩薩自出宮殿。
一心住立無有睹見往來周旋。
爾時父王明旦即起。
朝會諸釋以是告之。
太子必出舍國學道。
當何施計。
諸釋答曰。
當勤将護。
所以者何。
諸釋部黨衆多無極。
雖複力強何能獨出。
時白淨王。
敕五百釋勇多力者。
有方便計。
使五百兵普學諸術。
令大力士住守東城門宿衛菩薩。
一一釋者從五百兵。
一一車乘五百人從宿衛菩薩。
四門俱然。
諸四街路裡巷諸門亦複俱然。
父王己身與五百釋前後圍繞。
象馬車乘住己宮門。
晝夜不眠。
爾時大愛道自告侍從。
宿夜然燈燒香勿得眠寐。
今者離垢不樂在宮。
必欲出家。
悉共遮護勿得使去。
作諸伎樂令心樂之。
堅閉門戶勿令妄開。
嚴諸缯幡雕飾牕牖。
林樹果實悉令目睹。
假使欲去慕樂此供或能不出。
佛告比丘。
是時二十五鬼神。
将軍及般阇鬼将軍。
鬼子母。
五百子等。
悉共集會各各議言。
今日菩薩棄國捐家。
我等鹹共侍從供養。
又四天王一時普告諸鬼神。
今日菩薩棄國捐王。
汝等殷勤侍從供養。
其鬼神衆皆從五兵。
勢力堅強猶如金剛不可毀壞。
精進勇猛将護衆生。
其身高大如須彌山。
将無惡物犯于至德。
釋梵炎天。
兜術天。
無慢天。
化自在天。
各敕官屬。
無數百千前後導從。
華香伎樂香汁灑地。
侍從菩薩釋梵天王侍其左右。
時有天子名曰寂意。
我當将護迦維越國。
一切男女大小勸安和之。
又有天子名曰光音。
即自說言。
我身當化一切象馬車乘男女所暢音聲沒使不聞。
令心寂靜而無所念。
複有天子名曰清淨。
我在虛空立七較辂。
懸垂一切日月明珠照耀光光。
設缯幡蓋散花燒香。
嚴治塗路侍從菩薩。
伊羅末龍王言。
我當化作三萬八千裡交露之車。
使諸玉女皆坐其上。
作衆伎樂侍從菩薩。
而供養之。
天帝釋曰。
吾将眷屬菩薩前導。
法行菩薩曰。
吾當興起紫磨金雲。
雨栴檀香皆遍天下。
和鄰龍王。
摩那斯龍王。
散拘龍王。
阿耨達龍王。
難頭和難龍王。
各自說言。
亦當興起紫磨金雲。
當雨微妙栴檀名香。
如是比丘。
天龍鬼神揵沓和等。
心常懷願欲得聽省。
菩薩正道所思惟法。
慕樂安隐入于宮内。
思念過去諸佛所行。
愍傷衆生。
本行道時。
不舍四願以至純淑。
何謂為四。
本學道時設我成正覺。
逮一切智被弘誓铠。
衆生困厄救衆惱患。
吾當濟脫生老病死三界之縛。
猗在世俗周旋衆難。
使至寂然。
令無恩愛。
是第一願。
衆生沒在無明窈冥。
悉無所知。
愚癡闇昧生穢濁樹。
當為顯示如清淨眼。
内外無限。
是第二願。
衆生在世立自大幢。
常計吾我而意貪身。
尊己賤彼心存颠倒。
處諸邪見無常。
不慕聖道。
堕于三業。
皆當開化令入正真。
是第三願。
衆生沒在生死之患。
輪轉無際滅智慧根。
迷惑五趣不能自濟。
當為說法令得度脫。
是為四願。
吾往古時立是四願。
今已得之。
不可違舍以故出家。
成就正覺度脫十方。
爾時法行天子。
淨居天子。
來入宮殿自現形像。
娛樂之形無常之變。
住于虛空。
時為菩薩。
說此偈言。
天子在空歎 覺蓮華寂明 雲何在五欲 大聖當舍家 受我所勸助 當觀于後宮 睹諸迷惑衆 如在死人間 普曜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