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三

關燈
養。

    亦複奉禮十方導師。

    雖現往來亦無周旋。

    汝等意謂神足何爾。

    誰能睹知是無等倫獨行隻步。

    以是之故。

    鹹皆奉敬菩薩最勝。

    諸釋報言。

    能解是者。

    色欲皆淨一切本無。

    于是菩薩一意悉見睹其本末。

    時諸釋族種姓悉共集會。

    欲試手搏。

    調達在世常自貢高。

    自謂為可不肯折伏。

    常與菩薩共诤威力。

    一切來者睹之超異。

    右繞稽首歸禮大聖。

    調達及難陀故欲手搏。

    于時菩薩安隐詳序。

    愍念之故舉調達身。

    在于空中三反挑旋。

    菩薩大慈無所傷害。

    徐著地上使身不痛。

    卿等貢高不舍自大。

    鹹皆來集。

    一時與我共行手搏。

    諸有伎藝悉來集會。

    菩薩勢力适以手觸自然堕地。

    時諸天人無數億千及虛空神。

    宣揚洪音贊言善哉。

    菩薩超絕無能及者。

    雨諸天華異口同音。

    而重贊曰。

    假使十方一切衆生皆為力士。

    一時伏之。

    何況斯等。

    菩薩忍辱如須彌山。

    過于鐵圍無能動者。

    若以手持十方諸山。

    須臾碎之如塵如灰。

    何況凡夫。

    今顯此力不足為奇。

    是為俗力。

    未為道力最上第一。

    降伏諸魔及與官屬。

    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

    為最正覺。

    顯是功德菩薩最勝。

    執杖釋種。

    見于菩薩大德無量。

    擲象手搏當世少雙。

     爾時國王及諸釋種。

    更欲試射。

    時調達豎四十裡準。

    難陀準六十裡。

    菩薩百裡。

    時調達射中四十裡鼓不能得過。

    難陀六十裡亦不得越。

    執杖釋種亦四十裡皆不能過。

    于時持弓授于菩薩。

    菩薩張弓。

    弓即折破。

    菩薩又問。

    于是城中甯有異弓任吾用不。

    王即言有。

    問在何所。

    王曰。

    昔吾祖父名曰師子。

    所執用弓奇異無雙。

    身沒之後無能用者。

    著于天祠。

    時菩薩言。

    便可持來。

    持來授之。

    執杖釋種一切諸釋無能張者。

    以授菩薩。

    菩薩在坐以手捺張。

    抨弓之聲悉聞城内。

    百千國人虛空天子。

    舉聲嗟歎。

    而說頌曰。

     不起于座上  即時張此弓 如是具諸願  必逮成天尊 爾時菩薩執弓注箭。

    即時放撥。

    中百裡鼓而穿壞之。

    箭沒地中踴泉自出。

    箭便過去中鐵圍山。

    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動。

    一切諸釋怪未曾有。

    虛空諸天鹹嗟歎言。

    至未曾有。

    如是妙術清淨至真。

    諸菩薩中最為殊特。

    于斯執杖釋種以女俱夷送詣白淨王宮。

    為菩薩妃。

    随世習俗現相娛樂。

    婇女八萬四千。

    俱夷為尊。

    時妃俱夷無增減心。

    卧常覺寤初不睡眠。

    在于燕室寂寞思惟。

    将無舍我耶。

    婇女侍衛恒圍繞之。

    于是頌曰。

     數千人侍身  思惟尊在不 以威德至誠  處中猶在火 常思護諸根  其意不樂餘 如日震光明  不用無數問 菩薩在宮婇女之間開化訓導八萬四千女發無上正真道意。

    逮不退轉。

    爾時兜術有天子。

    名曰應出家。

    于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

    三萬二千天眷屬圍繞。

    往詣菩薩所止宮殿。

    住虛空中。

    因說偈言。

     人師子見生  沒來忍名聞 随俗在中宮  在世多教化 訓無數天人  雖在于世俗 今日正是時  應當出家去 衆縛未得解  不貪人見道  當究所應度  為盲冥現路 俗慕妻子财  榮祿諸所有 見尊學習之  必當放出家 棄四域七寶  娛樂尊豪位 以見出家業  遊行師子座 即知行安隐  不樂諸愛欲 生來以大久  得道為天人 稽首為歸命  猶如山河水 當出家為佳  常興殊勝行 金色雖妙好  端政最第一 興光應舍國  宜益諸天人 不以樂五欲  可緻于差特 聖慧能充滿  度世賢聖業 尊意所慕樂  白淨王宮中 澍舍如蓮華  思惟當棄去 塵勞當熾盛  應離诤于獄 仁威為無上  速立解脫道 仁了慧界久  睹衆生疾患 以法為醫藥  建立泥洹安 為消盲冥路  縛癡種邪網 疾化諸天人  施智慧道目 顯示無央數  天龍須倫神 已得成佛道  還聞無上法 以濟禽獸王  其光照宮殿 降伏往稽首  及令四天王 普為惟歸伏  當欲奉四缽 成佛得所願  梵天行寂然 觀慈大愍哀  勸助人中尊 喜護于一切  轉無上法輪 已得至佛道  坐于佛樹下 觀察極名稱  當睹覺成道 及餘諸菩薩  宮中見造議 為衆普告首  為衆最後安 已宣柔軟音  念定光受決 至誠無虛妄  暢最勝音響 普曜經四出觀品第十一 佛告比丘。

    時諸天人勸發菩薩。

    父王白淨。

    寐夢睹見菩薩出家。

    樂于寂然諸天圍繞。

    又見剃頭身著袈裟。

    時從夢覺。

    即遣人問。

    太子在宮不。

    侍者答曰。

    太子在耳。

    時白淨王入太子宮。

    今觀太子必當出家。

    所以者何。

    如我于今所見變應。

    心自念言。

    太子将無欲行遊觀。

    當敕四衢嚴治道路。

    學調伎樂普令清淨。

    卻後七日太子當出。

    使道平正莫令不淨。

    勿使見非諸不可意。

    即時受教皆當如法。

    嚴治已竟懸缯幡蓋。

    兵衆圍繞導從前後。

     爾時菩薩出東城門。

    菩薩威聖之所建立。

    于時諸天化作老人。

    頭白齒落目冥耳聾。

    短氣呻吟執杖偻步住于中路。

    菩薩知之故複發問。

    此為何人。

    頭白齒落羸瘦乃爾。

    禦者答言。

    是名老人。

    諸貌已盡形變色衰。

    飲食不化氣力虛微。

    命在西垂餘壽無幾。

    故曰老矣。

    菩薩即曰。

    是則世法而有此難。

    一切衆生皆有斯患。

    人命速駛猶山水流宿夜逝疾難可再還。

    老亦然矣。

    不亦苦哉。

    一心專精思惟正義。

    禦者答曰。

    不獨此人遇苦患也。

    天下皆爾。

    俗之常法。

    聖尊父母親裡知識。

    皆緻此老。

    鹹同是業。

    菩薩時曰。

    不解句義愚人自大。

    不覺老至自沒塵埃。

    便可回還。

    用是五樂不益于事。

    自睹如幻空中之電。

    還入宮中思惟經典愍念十方。

    宜以法藥必療治之。

    菩薩後日複欲出遊。

    王敕外吏嚴治道路。

    去諸不淨。

    菩薩駕乘出南城門。

    複于中路見疾病人。

    水腹身羸卧于道側。

    氣息張口命将欲絕。

    菩薩知之故複發問。

    告禦者曰。

    此為何人。

    禦者曰。

    此名病人。

    已至死地命在須臾。

    骨節欲解餘壽如發。

    菩薩即曰。

    萬物無常有身皆苦。

    生皆有此何得免之。

    吾身不久亦當然矣。

    不亦痛乎。

    有身有苦無身乃樂。

    即還入宮。

    複于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