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釋等。
今太子妃甚為難得。
不知何女而可其意。
皆共集會思議此事。
以語太子。
今當思惟。
卻之七日菩薩心念。
吾不貪欲不宜處家。
棄兜術來在此人間。
心無所慕寂三昧定以權方便而試當之。
勤親道場以無蓋哀。
而勸助之。
即說偈言。
王種興緻敬 火生長蓮華 菩薩養有力 億載化甘露 不舍興導味 無畏德真成 我心所慕樂 志無逸清淨 菩薩本在欲 善化悉見妻 不安樂愛欲 棄害學功勳 爾時菩薩使上工師。
立妙金像以書文字。
假使女人德義形體面貌若斯。
吾乃可之不用凡庶。
如吾所說乃應娉耳。
其色顔貌如紫磨金。
内外相應身口不違。
心淨如空安徐光光。
不以放逸希言屢中。
慈心無害奉敬道義。
沙門梵志布施持戒。
乃為我求不嫉無厭。
志性仁賢不失時節。
質直無谄專敬夫主。
不懷他意恒無放恣。
不在妊身不卒懷子。
捐高自大事夫如婢。
不嗜酒。
不貪味。
不慕聲。
不愚冥。
消無明根知法住真谛。
不輕舉。
無有邪術。
常懷慚恥。
不惡口。
不咒咀。
常奉行法。
身口意淨言行相應。
心如下使多修慈愍。
不弄頭首不在愚戆。
無有恚恨在衆猶安而不迷惑。
所作業善。
敬于親友視如世尊。
念彼如己。
流長名稱。
衆善普修。
常奉恭恪。
如是妻者爾乃可耳。
爾時白淨王聞菩薩言告古梵志。
入迦夷衛遍周諸家。
察好玉女誰有是德。
君子長者工師細民。
有如是比功勳備乎。
若可太子乃可迎耳。
所以者何。
太子不好種姓唯樂德耳。
于是頌曰。
君子梵志種 工師若細民 其有是德者 乃可娉取耳 不喜好種姓 太子為奇雅 有至誠功勳 心乃樂如是 爾時梵志聞是偈教。
周旋遍行迦維羅衛家家占之。
适入一家睹一玉女。
端政殊好如天玉女。
容色第一淨猶蓮華。
不長不短不白不黑。
不肥不瘦正得女容。
類玉女寶。
于時其女禮古梵志。
而問之曰。
梵志何求。
梵志答曰。
其白淨王生真太子。
端政無比相三十二功德威神。
自手書偈。
形貌女相天人第一乃娉之耳。
于時彼女。
說此頌曰。
梵志所宣偈 顯意所見色 梵志欲知之 我悉有是德 宜應為我夫 端正最難比 白太子此事 勿與不肖會 梵志聞之。
還詣王所宣之如是。
天王省之将無宜也為太子妃。
問曰誰女。
梵志報曰。
執杖釋種家生。
王自念言。
太子形貌與世超異。
面色清淨傥不可意。
使自擇之。
詣無憂堂皆集衆女。
使太子身自己察之。
菩薩自察悅者眼向。
爾時白淨王。
衆寶奇珍作好講堂。
皆召羅衛上好妙女。
會彼講堂。
佛語比丘。
于時菩薩往到講堂。
坐仁賢床。
王遣使者。
菩薩所視顧妙悅者即來告我。
爾時菩薩會諸婇女。
時釋家女名曰俱夷。
與諸婇女到菩薩所。
卻住一面谛視菩薩。
目未曾眴。
菩薩普察即時欣笑。
執持寶英以遺俱夷。
俱夷報曰。
吾不貪慕衆寶璎珞。
當以功德自莊嚴身。
太子還室歎未曾有。
今此俱夷解世無常不貪世榮。
時王使者。
往詣王所啟是本末。
向者太子意趣釋女俱夷。
王聞是語。
遣梵志往媒求此女。
為太子妃。
時執杖釋種言。
我等本性有藝術者。
乃嫁與女。
太子有術。
明知射禦手博書數禮樂六藝備悉。
乃與女耳。
梵志即還具啟白王。
王自念言。
王以是法告于菩薩。
菩薩啟王。
且止用是為求。
王曰。
何以言止。
将無藝術乎。
論其正法而言且止。
太子報言。
所可應者皆能為耳。
王問菩薩。
藝術雲何。
菩薩曰。
此間甯有奇異妙術與我等乎。
将來睹之。
王即時笑能現術乎。
菩薩曰。
能請會一切諸釋親族。
當共現術。
王敕侍者。
遍令國中撞鐘擊鼓。
卻後七日太子現術。
諸有藝術皆來集會。
諸釋親族七日之中。
五百人會。
藝術勝者以執杖釋女而娉與之。
戲射手博最第一者當得是女。
皆出城門。
于是調達手執牽象來入城門。
見諸釋集欲現其術。
即以右手牽象頭。
左手持鼻撲捏殺之。
于時難陀與諸等類。
共出城門。
見于大象當路而死。
問誰殺乎。
答曰。
調達害之。
即時牽移著于路側。
于時菩薩尋出城門。
見此死象因往問曰。
誰殺此象。
侍者答曰。
調達害之。
菩薩複問。
誰複移之著于路側。
答曰。
仁賢難陀也。
答曰。
大佳。
是象身大如是。
臭爛普熏城内。
即右手接擲置城外。
去塹極遠。
時諸天人無數百千稱揚洪音皆言快哉快哉。
虛空諸天。
而贊頌曰。
手執大白象 已死身至重 擲棄于城外 離塹極大遠 此必為至聖 平等離俗身 逮成一切智 以聖力常存 爾時五百釋種宗族。
皆至城門。
在于寬處集會。
欲現伎術。
時白淨王與諸大力宗族諸釋。
至現術處。
時無數衆侍從菩薩欲觀其藝。
斯釋宗族前見菩薩。
在于書堂。
嗟歎宣說六十四種書。
其師選友睹之。
甚怪謂未曾有。
天上世間無有是術。
諸鬼神龍阿須倫等無能逮。
睹其藝術者此真聖人也。
以度無極。
一一解字。
義理本末無一疑滞。
其聞見是德過釋梵日月諸天。
我等目睹道術如是。
誰能過者。
諸釋宗族報衆人曰。
菩薩雖入書堂悉知書疏計校衆術。
其見者鮮。
今會大衆一時來集。
此中誠勝能為顯雅。
衆人觀知為誰勝乎。
普曜經試藝品第十 爾時有大臣名曰炎光。
釋中大臣也。
計校算術最為第一。
所度無極。
王立此人。
汝且觀之。
何所太子為最勝耶。
于時菩薩觀察諸釋及國王子。
有數百人一一擲戲不及菩薩。
菩薩報曰。
汝等且待。
我當擲之。
時一王子來共擲戲。
亦不能及。
至五百人皆不能逮。
時諸會者舉聲歎曰。
若稱一辭至未曾有。
況無數藝。
所言殊特言辭談論不可究竟。
炎光大臣雖能計校。
言談算術亦不能及。
其迦維越樹木藥草。
衆水渧數一一可知。
摴蒲六博天文地理。
八方異術天崩地動。
一切諸術不比菩薩。
前知無窮卻睹無極。
六通三達誰能載乎。
諸天人民虛空天神舉聲歎曰。
三界衆生心中所念。
諸可思想善惡禍福。
道俗衆事發意之頃。
悉知本末無一懫礙。
歌舞伎樂無事不博。
以忍辱慈道力仁和。
從百千劫所作輕便。
獨遊三世猶如日光周旋四域。
菩薩如是心無疑網。
虛空之中諸天複歎。
是大丈夫無極至聖。
汝等雖見在家所為。
且聽我言。
發意之頃。
往來十方無數億國。
皆來供
今太子妃甚為難得。
不知何女而可其意。
皆共集會思議此事。
以語太子。
今當思惟。
卻之七日菩薩心念。
吾不貪欲不宜處家。
棄兜術來在此人間。
心無所慕寂三昧定以權方便而試當之。
勤親道場以無蓋哀。
而勸助之。
即說偈言。
王種興緻敬 火生長蓮華 菩薩養有力 億載化甘露 不舍興導味 無畏德真成 我心所慕樂 志無逸清淨 菩薩本在欲 善化悉見妻 不安樂愛欲 棄害學功勳 爾時菩薩使上工師。
立妙金像以書文字。
假使女人德義形體面貌若斯。
吾乃可之不用凡庶。
如吾所說乃應娉耳。
其色顔貌如紫磨金。
内外相應身口不違。
心淨如空安徐光光。
不以放逸希言屢中。
慈心無害奉敬道義。
沙門梵志布施持戒。
乃為我求不嫉無厭。
志性仁賢不失時節。
質直無谄專敬夫主。
不懷他意恒無放恣。
不在妊身不卒懷子。
捐高自大事夫如婢。
不嗜酒。
不貪味。
不慕聲。
不愚冥。
消無明根知法住真谛。
不輕舉。
無有邪術。
常懷慚恥。
不惡口。
不咒咀。
常奉行法。
身口意淨言行相應。
心如下使多修慈愍。
不弄頭首不在愚戆。
無有恚恨在衆猶安而不迷惑。
所作業善。
敬于親友視如世尊。
念彼如己。
流長名稱。
衆善普修。
常奉恭恪。
如是妻者爾乃可耳。
爾時白淨王聞菩薩言告古梵志。
入迦夷衛遍周諸家。
察好玉女誰有是德。
君子長者工師細民。
有如是比功勳備乎。
若可太子乃可迎耳。
所以者何。
太子不好種姓唯樂德耳。
于是頌曰。
君子梵志種 工師若細民 其有是德者 乃可娉取耳 不喜好種姓 太子為奇雅 有至誠功勳 心乃樂如是 爾時梵志聞是偈教。
周旋遍行迦維羅衛家家占之。
适入一家睹一玉女。
端政殊好如天玉女。
容色第一淨猶蓮華。
不長不短不白不黑。
不肥不瘦正得女容。
類玉女寶。
于時其女禮古梵志。
而問之曰。
梵志何求。
梵志答曰。
其白淨王生真太子。
端政無比相三十二功德威神。
自手書偈。
形貌女相天人第一乃娉之耳。
于時彼女。
說此頌曰。
梵志所宣偈 顯意所見色 梵志欲知之 我悉有是德 宜應為我夫 端正最難比 白太子此事 勿與不肖會 梵志聞之。
還詣王所宣之如是。
天王省之将無宜也為太子妃。
問曰誰女。
梵志報曰。
執杖釋種家生。
王自念言。
太子形貌與世超異。
面色清淨傥不可意。
使自擇之。
詣無憂堂皆集衆女。
使太子身自己察之。
菩薩自察悅者眼向。
爾時白淨王。
衆寶奇珍作好講堂。
皆召羅衛上好妙女。
會彼講堂。
佛語比丘。
于時菩薩往到講堂。
坐仁賢床。
王遣使者。
菩薩所視顧妙悅者即來告我。
爾時菩薩會諸婇女。
時釋家女名曰俱夷。
與諸婇女到菩薩所。
卻住一面谛視菩薩。
目未曾眴。
菩薩普察即時欣笑。
執持寶英以遺俱夷。
俱夷報曰。
吾不貪慕衆寶璎珞。
當以功德自莊嚴身。
太子還室歎未曾有。
今此俱夷解世無常不貪世榮。
時王使者。
往詣王所啟是本末。
向者太子意趣釋女俱夷。
王聞是語。
遣梵志往媒求此女。
為太子妃。
時執杖釋種言。
我等本性有藝術者。
乃嫁與女。
太子有術。
明知射禦手博書數禮樂六藝備悉。
乃與女耳。
梵志即還具啟白王。
王自念言。
王以是法告于菩薩。
菩薩啟王。
且止用是為求。
王曰。
何以言止。
将無藝術乎。
論其正法而言且止。
太子報言。
所可應者皆能為耳。
王問菩薩。
藝術雲何。
菩薩曰。
此間甯有奇異妙術與我等乎。
将來睹之。
王即時笑能現術乎。
菩薩曰。
能請會一切諸釋親族。
當共現術。
王敕侍者。
遍令國中撞鐘擊鼓。
卻後七日太子現術。
諸有藝術皆來集會。
諸釋親族七日之中。
五百人會。
藝術勝者以執杖釋女而娉與之。
戲射手博最第一者當得是女。
皆出城門。
于是調達手執牽象來入城門。
見諸釋集欲現其術。
即以右手牽象頭。
左手持鼻撲捏殺之。
于時難陀與諸等類。
共出城門。
見于大象當路而死。
問誰殺乎。
答曰。
調達害之。
即時牽移著于路側。
于時菩薩尋出城門。
見此死象因往問曰。
誰殺此象。
侍者答曰。
調達害之。
菩薩複問。
誰複移之著于路側。
答曰。
仁賢難陀也。
答曰。
大佳。
是象身大如是。
臭爛普熏城内。
即右手接擲置城外。
去塹極遠。
時諸天人無數百千稱揚洪音皆言快哉快哉。
虛空諸天。
而贊頌曰。
手執大白象 已死身至重 擲棄于城外 離塹極大遠 此必為至聖 平等離俗身 逮成一切智 以聖力常存 爾時五百釋種宗族。
皆至城門。
在于寬處集會。
欲現伎術。
時白淨王與諸大力宗族諸釋。
至現術處。
時無數衆侍從菩薩欲觀其藝。
斯釋宗族前見菩薩。
在于書堂。
嗟歎宣說六十四種書。
其師選友睹之。
甚怪謂未曾有。
天上世間無有是術。
諸鬼神龍阿須倫等無能逮。
睹其藝術者此真聖人也。
以度無極。
一一解字。
義理本末無一疑滞。
其聞見是德過釋梵日月諸天。
我等目睹道術如是。
誰能過者。
諸釋宗族報衆人曰。
菩薩雖入書堂悉知書疏計校衆術。
其見者鮮。
今會大衆一時來集。
此中誠勝能為顯雅。
衆人觀知為誰勝乎。
普曜經試藝品第十 爾時有大臣名曰炎光。
釋中大臣也。
計校算術最為第一。
所度無極。
王立此人。
汝且觀之。
何所太子為最勝耶。
于時菩薩觀察諸釋及國王子。
有數百人一一擲戲不及菩薩。
菩薩報曰。
汝等且待。
我當擲之。
時一王子來共擲戲。
亦不能及。
至五百人皆不能逮。
時諸會者舉聲歎曰。
若稱一辭至未曾有。
況無數藝。
所言殊特言辭談論不可究竟。
炎光大臣雖能計校。
言談算術亦不能及。
其迦維越樹木藥草。
衆水渧數一一可知。
摴蒲六博天文地理。
八方異術天崩地動。
一切諸術不比菩薩。
前知無窮卻睹無極。
六通三達誰能載乎。
諸天人民虛空天神舉聲歎曰。
三界衆生心中所念。
諸可思想善惡禍福。
道俗衆事發意之頃。
悉知本末無一懫礙。
歌舞伎樂無事不博。
以忍辱慈道力仁和。
從百千劫所作輕便。
獨遊三世猶如日光周旋四域。
菩薩如是心無疑網。
虛空之中諸天複歎。
是大丈夫無極至聖。
汝等雖見在家所為。
且聽我言。
發意之頃。
往來十方無數億國。
皆來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