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舉止有則。
言必詳審情極和暢。
王以初睹烏那曳曩剃發易袈。
言論久之全忘問佛。
及至于此而複問言。
我子一切義成善相威儀亦如此耶。
答言。
以我喻佛由将芥子等須彌山。
又如牛迹比于大海。
乃至窗牖之明同彼日光。
王聞是語思念于子。
不覺悶絕仆于地上。
近臣以水灑面方稣。
良久複問。
我子來耶。
答來。
又曰。
何時到來。
後當七日。
王即下敕潔淨内宮。
嚴飾殿宇。
以備世尊及聖衆至。
烏那曳曩白大王言。
世尊若來不住宮内。
王曰。
樂住何處。
若非林野即住精舍。
王曰。
何名精舍。
烏那曳曩即以精舍次第白于王曰。
十六殿堂六十小堂。
世尊居中聖衆四布。
諸受用具悉使備足。
王聞說已。
遣使速往你也(二合)誐噜馱林刻日并工。
如給孤精舍次第建立。
倍持珍寶而嚴飾之。
爾時世尊至時遣大目犍連。
汝可遍告諸苾刍衆。
我今欲往迦毗羅城。
宜各受持袈裟應器。
或可為見父母宗親而行化利。
大目犍連奉佛教敕。
具以佛言遍告一切阿羅漢等已。
佛領大衆出給孤精舍。
往赴迦毗羅城父王之請。
諸阿羅漢前後圍繞。
佛即瞻顧謂阿羅漢等曰。
我此眷屬是調伏是離欲是善解脫是阿羅漢是佛眷屬。
譬如牛王處于衆群。
亦如象王衆象圍繞。
師子王師子圍繞。
鵝王衆鵝圍繞。
金翅王金翅圍繞。
又如衆學随師。
衆病求醫。
衆兵輔将。
衆商依主。
又如轉輪聖王千子圍繞。
持國天王樂神圍繞。
增長天王鸠盤茶鬼圍繞。
廣目天王龍衆圍繞。
多聞天王夜叉圍繞。
日天千光圍繞。
月天衆星圍繞。
帝釋天衆圍繞。
梵王梵衆圍繞。
乃至複如悉帝彌魚處于海中。
亦如海神攝聚衆水。
如來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具足圓滿光明莊嚴。
如千日光照耀一切。
行步巍巍猶如寶山。
具足大悲十力四無所畏等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與是眷屬随路而去。
次第遊化至迦毗羅城。
不遠有噜賀迦河。
時淨飯王将諸眷屬及大小臣同在河邊。
預嚴寶蓋幢幡擊。
钹吹貝廣設妓樂。
焚香散花颙望世尊。
又複自噜賀迦河。
至你也(二合)誐噜馱林。
乃至城中及與郭外。
王敕士庶預令嚴潔。
丘墟沙礫悉使除去。
布以淨土灑以香水。
量其遠近各置香爐。
俟佛經過焚香供養。
時迦毗羅城士庶長者若男若女。
各各執持殊妙香花。
立于路次供養世尊。
是彼人衆鹹謂。
世尊昔為太子今得成佛。
歡喜踴躍欲觀儀範。
又有起念。
父子相見其禮雲何。
若子拜父與世無殊。
若父拜子國禮未可。
太子修道苦行成佛。
必應與世有别異也。
人衆填噎路無間隙。
佛與聖衆将至河次。
知王眷屬悉在彼處。
乃自思惟。
今迦毗羅城父王眷屬及人民等。
各各念言。
太子去時百千天人前後圍繞。
乘空而去雪山修行。
又雲。
已成正覺領衆化導。
今徒步歸國有何奇特。
我今宜應現其神足令父王見。
及使人民歎異歡喜。
王及眷屬目見大衆。
方欲奔趨迎接世尊。
佛于是時入三摩地。
出于東方虛空之中。
現行立坐卧四威儀相。
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複于身中放大光明。
或青或黃或赤或白。
及與紅等間雜諸色。
猶如玻璃互相映徹。
乃至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又諸苾刍各各現通。
踴身上升高七多羅樹。
世尊于中亦現一身。
諸苾刍衆現通不等。
或六多羅樹或五或四或三二一。
佛恒高出與衆有異。
如是現已。
佛與聖衆忽然隐沒。
如彈指頃已在本處。
王及眷屬倍生信仰。
既前迎接。
王見大衆皆被袈裟儀相相似。
初不辯認誰是世尊孰為弟子。
時烏那曳曩引淨飯王至世尊前。
王見世尊尚存子想。
烏那曳曩乃謂王曰。
如來斷煩惱習心得自在。
如日照世住于虛空。
乘真如乘證最上覺圓滿十力具一切智。
相好光明清淨照物。
于法自在利益無邊。
請王歸仰當求聖道。
時淨飯王聞此語已惺悟谛信。
五體投地禮佛雙足。
說伽陀曰。
生時大地皆振動 樹影覆身不随日 複以普眼觀衆生 是故我禮最尊足 時諸釋衆見淨飯王禮佛足已。
即有言曰。
世尊雲何背于世法化衆生也。
王聞衆議告而言曰。
汝豈不聞。
悉達生時大地鹹皆六種振動。
一切世間光明普照。
所有黑闇日不到處。
諸威德光亦所不及。
是時光明皆悉照耀。
彼黑闇處所有衆生。
皆以惡業而堕于中。
忽因光照互得相見。
各各有言。
此中何時更生衆生。
于此之時我已頂禮最尊之足。
是悉達多未出家時。
行詣贍部樹下而坐。
清淨無欲離不善法。
已斷一切分别疑惑。
樂住無詣寂靜之定。
一切林樹影随日轉。
贍部樹影蔭身不移。
我既得見驚怪非常。
乃于此時又禮尊足。
我今所禮方在第三。
言必詳審情極和暢。
王以初睹烏那曳曩剃發易袈。
言論久之全忘問佛。
及至于此而複問言。
我子一切義成善相威儀亦如此耶。
答言。
以我喻佛由将芥子等須彌山。
又如牛迹比于大海。
乃至窗牖之明同彼日光。
王聞是語思念于子。
不覺悶絕仆于地上。
近臣以水灑面方稣。
良久複問。
我子來耶。
答來。
又曰。
何時到來。
後當七日。
王即下敕潔淨内宮。
嚴飾殿宇。
以備世尊及聖衆至。
烏那曳曩白大王言。
世尊若來不住宮内。
王曰。
樂住何處。
若非林野即住精舍。
王曰。
何名精舍。
烏那曳曩即以精舍次第白于王曰。
十六殿堂六十小堂。
世尊居中聖衆四布。
諸受用具悉使備足。
王聞說已。
遣使速往你也(二合)誐噜馱林刻日并工。
如給孤精舍次第建立。
倍持珍寶而嚴飾之。
爾時世尊至時遣大目犍連。
汝可遍告諸苾刍衆。
我今欲往迦毗羅城。
宜各受持袈裟應器。
或可為見父母宗親而行化利。
大目犍連奉佛教敕。
具以佛言遍告一切阿羅漢等已。
佛領大衆出給孤精舍。
往赴迦毗羅城父王之請。
諸阿羅漢前後圍繞。
佛即瞻顧謂阿羅漢等曰。
我此眷屬是調伏是離欲是善解脫是阿羅漢是佛眷屬。
譬如牛王處于衆群。
亦如象王衆象圍繞。
師子王師子圍繞。
鵝王衆鵝圍繞。
金翅王金翅圍繞。
又如衆學随師。
衆病求醫。
衆兵輔将。
衆商依主。
又如轉輪聖王千子圍繞。
持國天王樂神圍繞。
增長天王鸠盤茶鬼圍繞。
廣目天王龍衆圍繞。
多聞天王夜叉圍繞。
日天千光圍繞。
月天衆星圍繞。
帝釋天衆圍繞。
梵王梵衆圍繞。
乃至複如悉帝彌魚處于海中。
亦如海神攝聚衆水。
如來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具足圓滿光明莊嚴。
如千日光照耀一切。
行步巍巍猶如寶山。
具足大悲十力四無所畏等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與是眷屬随路而去。
次第遊化至迦毗羅城。
不遠有噜賀迦河。
時淨飯王将諸眷屬及大小臣同在河邊。
預嚴寶蓋幢幡擊。
钹吹貝廣設妓樂。
焚香散花颙望世尊。
又複自噜賀迦河。
至你也(二合)誐噜馱林。
乃至城中及與郭外。
王敕士庶預令嚴潔。
丘墟沙礫悉使除去。
布以淨土灑以香水。
量其遠近各置香爐。
俟佛經過焚香供養。
時迦毗羅城士庶長者若男若女。
各各執持殊妙香花。
立于路次供養世尊。
是彼人衆鹹謂。
世尊昔為太子今得成佛。
歡喜踴躍欲觀儀範。
又有起念。
父子相見其禮雲何。
若子拜父與世無殊。
若父拜子國禮未可。
太子修道苦行成佛。
必應與世有别異也。
人衆填噎路無間隙。
佛與聖衆将至河次。
知王眷屬悉在彼處。
乃自思惟。
今迦毗羅城父王眷屬及人民等。
各各念言。
太子去時百千天人前後圍繞。
乘空而去雪山修行。
又雲。
已成正覺領衆化導。
今徒步歸國有何奇特。
我今宜應現其神足令父王見。
及使人民歎異歡喜。
王及眷屬目見大衆。
方欲奔趨迎接世尊。
佛于是時入三摩地。
出于東方虛空之中。
現行立坐卧四威儀相。
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複于身中放大光明。
或青或黃或赤或白。
及與紅等間雜諸色。
猶如玻璃互相映徹。
乃至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又諸苾刍各各現通。
踴身上升高七多羅樹。
世尊于中亦現一身。
諸苾刍衆現通不等。
或六多羅樹或五或四或三二一。
佛恒高出與衆有異。
如是現已。
佛與聖衆忽然隐沒。
如彈指頃已在本處。
王及眷屬倍生信仰。
既前迎接。
王見大衆皆被袈裟儀相相似。
初不辯認誰是世尊孰為弟子。
時烏那曳曩引淨飯王至世尊前。
王見世尊尚存子想。
烏那曳曩乃謂王曰。
如來斷煩惱習心得自在。
如日照世住于虛空。
乘真如乘證最上覺圓滿十力具一切智。
相好光明清淨照物。
于法自在利益無邊。
請王歸仰當求聖道。
時淨飯王聞此語已惺悟谛信。
五體投地禮佛雙足。
說伽陀曰。
生時大地皆振動 樹影覆身不随日 複以普眼觀衆生 是故我禮最尊足 時諸釋衆見淨飯王禮佛足已。
即有言曰。
世尊雲何背于世法化衆生也。
王聞衆議告而言曰。
汝豈不聞。
悉達生時大地鹹皆六種振動。
一切世間光明普照。
所有黑闇日不到處。
諸威德光亦所不及。
是時光明皆悉照耀。
彼黑闇處所有衆生。
皆以惡業而堕于中。
忽因光照互得相見。
各各有言。
此中何時更生衆生。
于此之時我已頂禮最尊之足。
是悉達多未出家時。
行詣贍部樹下而坐。
清淨無欲離不善法。
已斷一切分别疑惑。
樂住無詣寂靜之定。
一切林樹影随日轉。
贍部樹影蔭身不移。
我既得見驚怪非常。
乃于此時又禮尊足。
我今所禮方在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