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孤長者不達聖意。
謂舍利弗曰。
今此精舍不獨隻為諸阿羅漢。
我為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弗曰。
我本所作正為如來。
及阿羅漢。
又謂長者曰。
汝此封地天報已現。
即借天眼令其自見。
長者見已驚喜無量。
于是複發上上品心。
舍利弗又自持繩一頭。
令長者還執一頭。
于中分擘十六殿堂六十小堂。
佛僧住處各各已定。
彼金宮殿變寶莊嚴。
尊者借通複令觀見。
長者歡喜乃自歎曰。
我此所作當感如是福德之利。
長者自見當來福報重重有異。
複更于事轉倍精勤。
擘殿堂已。
及備其中一切受用。
精舍事畢複白尊者。
世尊行住其量雲何。
尊者報言。
用輪王儀。
于是長者。
自舍衛國至王舍城。
每十俱噜舍各造一宮。
以備如來止宿之地。
及置庫藏牧貯一切所受用物。
複令主者而恒守護。
以白檀水日日灑淨。
伺候如來令其香潔。
處處如是皆使嚴備。
辦事畢已。
即發一人詣王舍城請佛及衆。
謂所去人。
汝到于彼代我詞曰。
給孤長者稽首雙足白于世尊。
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
所立精舍今已嚴備。
願佛及衆愍念降臨。
當盡此生奉上僧伽梨飲食湯藥并卧具種種受用不使乏少。
佛正遍知。
願鑒虔切。
去人領意到于佛所。
以長者言具白世尊。
複倍虔心而伸告請。
傳意已畢。
五體著地禮佛雙足。
旋繞三匝颙住佛前。
佛利樂故默然許之。
去人知佛決定赴請。
速還舍衛見于長者。
而白言雲。
世尊默然必來降赴。
長者歡喜。
于是陳列傘蓋幢幡名香妙花處處迎接。
爾時世尊告諸大衆阿羅漢等可共往赴給孤之請。
佛領大衆前後圍繞。
離王舍城詣舍衛國。
瞻顧左右告羅漢等。
我此眷屬是調伏是離欲是善解脫是阿羅漢是佛眷屬。
譬如牛王處于衆群亦如象王衆象圍繞師子王師子圍繞。
鵝王鵝衆圍繞。
金翅王金翅圍繞。
又如衆學随師。
衆病求醫。
衆兵輔将。
衆商依主。
又如轉輪聖王千子圍繞。
持國天王樂神圍繞。
增長天王鸠盤茶鬼圍繞。
廣目天王龍衆圍繞。
多聞天王夜叉圍繞。
日天千光圍繞。
月天星宿圍繞。
帝釋天衆圍繞。
梵王梵衆圍繞。
乃至複如悉帝彌魚處于海中。
亦如海神攝聚衆水。
如來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具足圓滿光明莊嚴。
如千日光照耀一切。
行步巍巍猶如寶山。
具足大悲十力四無畏等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成就如是殊勝威德解脫眷屬。
次第行化至舍衛國。
時給孤長者與其眷屬将諸侍人。
各各執持幢幡寶蓋及妙香花。
出舍衛城遠迎世尊及大聖衆。
複有國中長者士庶若男若女。
百千人衆亦來迎接。
又有無數諸天。
在虛空中随喜贊歎。
爾時世尊入城門時。
即以右足蹈其門阃。
于是大地六種震動。
放大光明照耀世間。
天鼓自鳴雨衆天花。
所謂優缽羅花.缽捺摩花.俱母那花.奔拏裡迦花。
乃至曼陀羅劫樹等花。
又降沉檀及多摩羅等衆妙香粖又複舍中種種音樂不鼓自鳴。
盲者得視。
聾者聞聲。
啞者能言。
不完具者皆得完具。
迷醉者得醒。
食毒者自安。
相憎者和解。
禁縛者解脫。
懷妊者得生。
乃至貧者得豐資财。
世尊入城之時。
乃有如是百千吉祥瑞應利益之事。
至長者宅。
佛與大衆次第而坐。
長者所有若親若疏一切眷屬。
皆來焚香散花禮拜供養種種畢已。
給孤長者執爐焚香。
引佛世尊入于精舍。
佛升寶座。
諸阿羅漢亦皆就坐。
時給孤長者即取金瓶。
欲灌世尊網鞔之手。
瀉水不出。
長者思惟。
我莫昔有不善業耶。
乃于今日緻有斯事。
佛告長者。
無不善業。
但為此地汝于過去正等正覺已曾舍施修為精舍。
勿作住心今為能施。
若離此者水必流出。
長者對曰。
如佛所說。
作是語已。
瓶水出聲具五功德。
灌佛手已願佛随意。
又複白言。
請為立名。
時祇陀童子亦在佛會。
作是念曰。
佛若知者先說我名。
佛應所思。
立精舍名号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童子得聞是已。
乃于如來轉倍發心歡喜愛樂。
更以四寶裝嚴其門。
祇樹給孤精舍之名。
因此所立。
爾時舍衛國主勝軍大王。
聞佛遊化來入其國。
受給孤長者請住于精舍。
歡喜踴躍。
詣于佛所。
以種種語贊歎世尊。
禮拜旋繞卻坐一面。
作是言曰。
我聞瞿昙沙門知自心相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瞿昙沙門依法喜論說。
彼所有心亦得名邪亦得名正。
亦可作善亦可作惡。
而此心相無有去來。
不可知不可說。
是甚深法雲何可知。
佛言。
王所說。
者乃是真實。
而彼心者亦得名邪亦得名正。
亦可作善亦可作惡。
而此心相無有去來。
不可知不可說。
是甚深法我知是心。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王言。
瞿昙沙門。
雲何乃作如是之說。
彼有耆舊迦葉摩蹉梨娛舍離子散惹曳尾啰緻子
謂舍利弗曰。
今此精舍不獨隻為諸阿羅漢。
我為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弗曰。
我本所作正為如來。
及阿羅漢。
又謂長者曰。
汝此封地天報已現。
即借天眼令其自見。
長者見已驚喜無量。
于是複發上上品心。
舍利弗又自持繩一頭。
令長者還執一頭。
于中分擘十六殿堂六十小堂。
佛僧住處各各已定。
彼金宮殿變寶莊嚴。
尊者借通複令觀見。
長者歡喜乃自歎曰。
我此所作當感如是福德之利。
長者自見當來福報重重有異。
複更于事轉倍精勤。
擘殿堂已。
及備其中一切受用。
精舍事畢複白尊者。
世尊行住其量雲何。
尊者報言。
用輪王儀。
于是長者。
自舍衛國至王舍城。
每十俱噜舍各造一宮。
以備如來止宿之地。
及置庫藏牧貯一切所受用物。
複令主者而恒守護。
以白檀水日日灑淨。
伺候如來令其香潔。
處處如是皆使嚴備。
辦事畢已。
即發一人詣王舍城請佛及衆。
謂所去人。
汝到于彼代我詞曰。
給孤長者稽首雙足白于世尊。
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
所立精舍今已嚴備。
願佛及衆愍念降臨。
當盡此生奉上僧伽梨飲食湯藥并卧具種種受用不使乏少。
佛正遍知。
願鑒虔切。
去人領意到于佛所。
以長者言具白世尊。
複倍虔心而伸告請。
傳意已畢。
五體著地禮佛雙足。
旋繞三匝颙住佛前。
佛利樂故默然許之。
去人知佛決定赴請。
速還舍衛見于長者。
而白言雲。
世尊默然必來降赴。
長者歡喜。
于是陳列傘蓋幢幡名香妙花處處迎接。
爾時世尊告諸大衆阿羅漢等可共往赴給孤之請。
佛領大衆前後圍繞。
離王舍城詣舍衛國。
瞻顧左右告羅漢等。
我此眷屬是調伏是離欲是善解脫是阿羅漢是佛眷屬。
譬如牛王處于衆群亦如象王衆象圍繞師子王師子圍繞。
鵝王鵝衆圍繞。
金翅王金翅圍繞。
又如衆學随師。
衆病求醫。
衆兵輔将。
衆商依主。
又如轉輪聖王千子圍繞。
持國天王樂神圍繞。
增長天王鸠盤茶鬼圍繞。
廣目天王龍衆圍繞。
多聞天王夜叉圍繞。
日天千光圍繞。
月天星宿圍繞。
帝釋天衆圍繞。
梵王梵衆圍繞。
乃至複如悉帝彌魚處于海中。
亦如海神攝聚衆水。
如來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具足圓滿光明莊嚴。
如千日光照耀一切。
行步巍巍猶如寶山。
具足大悲十力四無畏等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成就如是殊勝威德解脫眷屬。
次第行化至舍衛國。
時給孤長者與其眷屬将諸侍人。
各各執持幢幡寶蓋及妙香花。
出舍衛城遠迎世尊及大聖衆。
複有國中長者士庶若男若女。
百千人衆亦來迎接。
又有無數諸天。
在虛空中随喜贊歎。
爾時世尊入城門時。
即以右足蹈其門阃。
于是大地六種震動。
放大光明照耀世間。
天鼓自鳴雨衆天花。
所謂優缽羅花.缽捺摩花.俱母那花.奔拏裡迦花。
乃至曼陀羅劫樹等花。
又降沉檀及多摩羅等衆妙香粖又複舍中種種音樂不鼓自鳴。
盲者得視。
聾者聞聲。
啞者能言。
不完具者皆得完具。
迷醉者得醒。
食毒者自安。
相憎者和解。
禁縛者解脫。
懷妊者得生。
乃至貧者得豐資财。
世尊入城之時。
乃有如是百千吉祥瑞應利益之事。
至長者宅。
佛與大衆次第而坐。
長者所有若親若疏一切眷屬。
皆來焚香散花禮拜供養種種畢已。
給孤長者執爐焚香。
引佛世尊入于精舍。
佛升寶座。
諸阿羅漢亦皆就坐。
時給孤長者即取金瓶。
欲灌世尊網鞔之手。
瀉水不出。
長者思惟。
我莫昔有不善業耶。
乃于今日緻有斯事。
佛告長者。
無不善業。
但為此地汝于過去正等正覺已曾舍施修為精舍。
勿作住心今為能施。
若離此者水必流出。
長者對曰。
如佛所說。
作是語已。
瓶水出聲具五功德。
灌佛手已願佛随意。
又複白言。
請為立名。
時祇陀童子亦在佛會。
作是念曰。
佛若知者先說我名。
佛應所思。
立精舍名号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童子得聞是已。
乃于如來轉倍發心歡喜愛樂。
更以四寶裝嚴其門。
祇樹給孤精舍之名。
因此所立。
爾時舍衛國主勝軍大王。
聞佛遊化來入其國。
受給孤長者請住于精舍。
歡喜踴躍。
詣于佛所。
以種種語贊歎世尊。
禮拜旋繞卻坐一面。
作是言曰。
我聞瞿昙沙門知自心相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瞿昙沙門依法喜論說。
彼所有心亦得名邪亦得名正。
亦可作善亦可作惡。
而此心相無有去來。
不可知不可說。
是甚深法雲何可知。
佛言。
王所說。
者乃是真實。
而彼心者亦得名邪亦得名正。
亦可作善亦可作惡。
而此心相無有去來。
不可知不可說。
是甚深法我知是心。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王言。
瞿昙沙門。
雲何乃作如是之說。
彼有耆舊迦葉摩蹉梨娛舍離子散惹曳尾啰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