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爾時世尊在于寒林。
受給孤長者請。
預知舍衛國中有諸外道。
各各苦行又複聰明。
雖勤修習不得解脫。
根緣已熟受化。
是時世尊又觀誰可往彼。
唯舍利弗乃有宿因。
此若先行必有大利。
于是世尊喚舍利弗。
令先往彼舍衛大城助給孤獨建立精舍。
尊者受命往舍衛城。
詣長者所事皆參議。
給孤長者承外道意來白尊者。
彼欲論義于理如何。
又雲。
此國之人素未知佛。
于法勝劣宜其宣揚。
舍利弗曰。
善哉善哉。
斯言誠谛。
尊者于是入定觀察。
諸外道輩及舍衛國人。
根緣成熟有幾時分。
見彼人衆唯餘七日。
尊者出定告長者曰。
請語外道。
過七日已可來論義。
長者具告外道思惟。
立七日限斯有二事。
一者知己非勝設計私逃。
二者或求本朋來共商攉。
如是思已。
我今雲何不求朋侶。
由是諸處親自訪尋乃得一人。
名赤眼婆羅門。
而告之曰。
彼瞿昙沙門有大弟子索我論義。
汝婆羅門應宜相助。
何以故。
若自得勝利養猶存。
彼或勝時我等何往。
彼即問言。
何時論義。
報曰。
後當七日至時相報必來助汝。
然婆羅門憂其堕負心甚煩惱。
發信諸處求告朋黨。
七日滿已。
給孤長者就寬靜處權立論場。
即為舍利弗尊者排師子座。
為彼外道對排高座。
列座既畢遠近鹹集。
若公若私迨及少長。
有百千人集彼論處。
亦有别國外道婆羅門亦來會所。
給孤長者手執香爐焚以妙香。
與眷屬等同為擁從。
迎舍利弗上師子座。
尊者坐定。
一切瞻仰睹其威容悉皆贊歎。
時彼外道與衆相随。
亦升高座安坐已定。
尊者告言。
汝欲何作。
外道言。
我現神通。
我既現已汝當亦現。
尊者報言。
我所作者天上人間所不能作。
雲何汝言能同我作。
尊者又言。
赤眼婆羅門。
汝所作者我悉能破。
赤眼婆羅門化作花樹。
如實芳葩豔冶動衆。
尊者神力出微少風。
其花根苗吹散異處。
又化一池水滿澄湛。
蓮花遍發人贊異常。
尊者化出大象膚體端正。
入池蹂踐須臾狼藉。
外道又化一龍而有七首。
張鱗努目奮惡拏空。
尊者化金翅王。
從空飛下坐于龍首龍自降伏。
時彼外道乃于最後化羅刹身立在衆前。
醜惡異常人見恐怖。
尊者持咒神力縛之。
羅刹苦惱翻生嗔怒。
外道驚怖身毛皆立。
恐惡自傷發言求救。
告尊者言。
我今歸依。
願賜救護。
尊者解咒羅刹怒息。
時赤眼婆羅門得脫羅刹怖畏之難。
又複覺知本所修習非是正行。
告舍利弗曰。
願于尊者正法出家而為沙門。
尊者大慈哀愍聽許。
舍利弗即與攝受度為沙門。
後修梵行斷盡煩惱。
雖居三界而離貪毒。
其心平等由如虛空。
觀金如土而無别異。
于後修習得三明六通。
證阿羅漢果。
乃得帝釋諸天而來供養。
時大衆驚怪目注心凝。
異口同聲贊舍利弗。
是論義師無人能敵。
猶如牛王處于衆群。
一切瞻仰無有厭足。
時舍利弗知衆心意及其種性。
即為廣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是會大衆有發三歸心者。
有發聲聞菩提心者。
有發辟支菩提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亦有出家證得須陀洹果。
有證斯陀含果。
有證阿那含果。
有證阿羅漢果。
論義畢已會衆皆散。
諸外道中有執性者。
以其論義不勝辱于屈伏。
潛共計議欲謀不軌。
可投長者請作工人。
或得便時殺彼尊者。
設計已定。
白長者言。
汝已斷我一切利養。
今者無所歸趣。
卻願相愍收作工人。
或察卑心且住鄉士。
或不從允各去他邦。
哀告再三傍不忍聽。
長者于是具述彼意白舍利弗。
仁可思察于理如何。
舍利弗即入三昧。
觀彼根緣證道非遙。
遽雲何患。
長者即退錄其姓名。
遣作工夫例與其直。
時舍利弗化出一人。
于工夫中便為首領。
尊者于後觀知根熟來彼役所。
就一樹下安詳而坐。
時彼外道初為得便。
各各心喜欲來親近。
而彼首領執杖驅策不得前進。
役既疲苦乃發聲言。
聖大尊者。
救我救我。
舍利弗曰。
汝等疲勞可自歇息。
諸外道。
此大尊者我發殺心欲謀其命。
今亦知我而令止息。
實自慚懼無以再言。
時舍利弗察其追悔。
又知根性成熟時分。
乃呼近前便與說法。
即為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外道聞已。
所有身見如二十山峰。
以金剛智悉破無餘。
應時獲得須陀洹果。
複言。
尊者。
欲于正法出家為僧。
舍利弗攝受度為沙門。
漸漸進修精持梵行。
見于輪回趣其究竟。
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
其心平等猶如虛空。
觀彼金土兩物不異。
棄舍世利得大清涼。
當受帝釋諸天一切供養。
爾時舍利弗化外道已。
即與給孤長者。
共持一繩各執其頭。
量度精舍都大界至界至已定。
給孤長者所感果報。
于兜率天現金宮殿。
給
受給孤長者請。
預知舍衛國中有諸外道。
各各苦行又複聰明。
雖勤修習不得解脫。
根緣已熟受化。
是時世尊又觀誰可往彼。
唯舍利弗乃有宿因。
此若先行必有大利。
于是世尊喚舍利弗。
令先往彼舍衛大城助給孤獨建立精舍。
尊者受命往舍衛城。
詣長者所事皆參議。
給孤長者承外道意來白尊者。
彼欲論義于理如何。
又雲。
此國之人素未知佛。
于法勝劣宜其宣揚。
舍利弗曰。
善哉善哉。
斯言誠谛。
尊者于是入定觀察。
諸外道輩及舍衛國人。
根緣成熟有幾時分。
見彼人衆唯餘七日。
尊者出定告長者曰。
請語外道。
過七日已可來論義。
長者具告外道思惟。
立七日限斯有二事。
一者知己非勝設計私逃。
二者或求本朋來共商攉。
如是思已。
我今雲何不求朋侶。
由是諸處親自訪尋乃得一人。
名赤眼婆羅門。
而告之曰。
彼瞿昙沙門有大弟子索我論義。
汝婆羅門應宜相助。
何以故。
若自得勝利養猶存。
彼或勝時我等何往。
彼即問言。
何時論義。
報曰。
後當七日至時相報必來助汝。
然婆羅門憂其堕負心甚煩惱。
發信諸處求告朋黨。
七日滿已。
給孤長者就寬靜處權立論場。
即為舍利弗尊者排師子座。
為彼外道對排高座。
列座既畢遠近鹹集。
若公若私迨及少長。
有百千人集彼論處。
亦有别國外道婆羅門亦來會所。
給孤長者手執香爐焚以妙香。
與眷屬等同為擁從。
迎舍利弗上師子座。
尊者坐定。
一切瞻仰睹其威容悉皆贊歎。
時彼外道與衆相随。
亦升高座安坐已定。
尊者告言。
汝欲何作。
外道言。
我現神通。
我既現已汝當亦現。
尊者報言。
我所作者天上人間所不能作。
雲何汝言能同我作。
尊者又言。
赤眼婆羅門。
汝所作者我悉能破。
赤眼婆羅門化作花樹。
如實芳葩豔冶動衆。
尊者神力出微少風。
其花根苗吹散異處。
又化一池水滿澄湛。
蓮花遍發人贊異常。
尊者化出大象膚體端正。
入池蹂踐須臾狼藉。
外道又化一龍而有七首。
張鱗努目奮惡拏空。
尊者化金翅王。
從空飛下坐于龍首龍自降伏。
時彼外道乃于最後化羅刹身立在衆前。
醜惡異常人見恐怖。
尊者持咒神力縛之。
羅刹苦惱翻生嗔怒。
外道驚怖身毛皆立。
恐惡自傷發言求救。
告尊者言。
我今歸依。
願賜救護。
尊者解咒羅刹怒息。
時赤眼婆羅門得脫羅刹怖畏之難。
又複覺知本所修習非是正行。
告舍利弗曰。
願于尊者正法出家而為沙門。
尊者大慈哀愍聽許。
舍利弗即與攝受度為沙門。
後修梵行斷盡煩惱。
雖居三界而離貪毒。
其心平等由如虛空。
觀金如土而無别異。
于後修習得三明六通。
證阿羅漢果。
乃得帝釋諸天而來供養。
時大衆驚怪目注心凝。
異口同聲贊舍利弗。
是論義師無人能敵。
猶如牛王處于衆群。
一切瞻仰無有厭足。
時舍利弗知衆心意及其種性。
即為廣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是會大衆有發三歸心者。
有發聲聞菩提心者。
有發辟支菩提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亦有出家證得須陀洹果。
有證斯陀含果。
有證阿那含果。
有證阿羅漢果。
論義畢已會衆皆散。
諸外道中有執性者。
以其論義不勝辱于屈伏。
潛共計議欲謀不軌。
可投長者請作工人。
或得便時殺彼尊者。
設計已定。
白長者言。
汝已斷我一切利養。
今者無所歸趣。
卻願相愍收作工人。
或察卑心且住鄉士。
或不從允各去他邦。
哀告再三傍不忍聽。
長者于是具述彼意白舍利弗。
仁可思察于理如何。
舍利弗即入三昧。
觀彼根緣證道非遙。
遽雲何患。
長者即退錄其姓名。
遣作工夫例與其直。
時舍利弗化出一人。
于工夫中便為首領。
尊者于後觀知根熟來彼役所。
就一樹下安詳而坐。
時彼外道初為得便。
各各心喜欲來親近。
而彼首領執杖驅策不得前進。
役既疲苦乃發聲言。
聖大尊者。
救我救我。
舍利弗曰。
汝等疲勞可自歇息。
諸外道。
此大尊者我發殺心欲謀其命。
今亦知我而令止息。
實自慚懼無以再言。
時舍利弗察其追悔。
又知根性成熟時分。
乃呼近前便與說法。
即為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外道聞已。
所有身見如二十山峰。
以金剛智悉破無餘。
應時獲得須陀洹果。
複言。
尊者。
欲于正法出家為僧。
舍利弗攝受度為沙門。
漸漸進修精持梵行。
見于輪回趣其究竟。
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
其心平等猶如虛空。
觀彼金土兩物不異。
棄舍世利得大清涼。
當受帝釋諸天一切供養。
爾時舍利弗化外道已。
即與給孤長者。
共持一繩各執其頭。
量度精舍都大界至界至已定。
給孤長者所感果報。
于兜率天現金宮殿。
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