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八

關燈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明度無極章第六(此有九章) (八三) 聞如是。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菩薩萬人共坐。

    第一弟子鹙鹭子。

    前稽首長跪白言。

    車匿宿命有何功德。

    菩薩處家當為飛行皇帝。

    而勸棄國入山學道。

    自緻為佛。

    拯濟衆生。

    功勳巍巍乃至滅度。

    唯願世尊為現其原。

    佛歎曰。

    善哉善哉。

    鹙鹭子所問甚善。

    車匿累世功勳無量。

    爾等谛聽。

    吾将說之。

    對曰唯然。

    佛言。

    吾昔為菩薩在尼呵遍國。

    其王聞人或為道升天。

    或為神祠升天者。

    王自童孺來。

    常願升天未知所由。

    國有梵志四萬餘人。

    王現之曰。

    吾欲升天将以何方。

    耆艾對曰。

    善哉問也。

    王将欲以斯身升天耶。

    以魂靈乎。

    王曰。

    如斯坐欲升天也。

    曰當興大祀可獲之矣。

    王喜無量。

    以金銀二千斤賜之。

    梵志獲寶歸。

    快相娛樂。

    寶盡議曰。

    令王取童男童女光華逾衆者各百人。

    象馬雜畜事各百頭。

    先飯吾等卻殺人畜。

    以其骨肉為陛升天。

    以事上聞。

    王曰甚善。

    王即命外臣疾具如之。

    悉閉著獄。

    哭者塞路。

    國人佥曰。

    夫為王者。

    背佛真化。

    而興妖蠱。

    喪國之基也。

    梵志又曰。

    傥殺斯生王不獲升天。

    吾等戮屍于市朝。

    其必也。

    重謀曰。

    香山之中有天王妓女。

    名似人形神。

    神聖難獲。

    令王求之。

    若其不緻。

    衆事都息。

    吾等可無尤矣。

    又之王所曰。

    香山之中有天樂女。

    當得其血合于人畜以為階陛爾乃升天。

    王重喜曰。

    不早陣之。

    今已四月始有雲乎。

    對曰。

    吾術本末。

    王令國内黎庶并會。

    快大賞賜。

    酒樂備悉。

    今日孰能獲神女乎。

    民有知者。

    曰第七山中有兩道士。

    一名阇犁。

    一曰優奔。

    知斯神女之所處也。

    王曰呼來。

    使者奉命。

    數日即将道士還。

    王喜設酒為樂七日。

    曰。

    爾等為吾獲神女來。

    吾其升天以國惠爾。

    對曰。

    必自勉勵。

    退坐。

    尋求二月有餘。

    經七重山乃之香山。

    睹大池水。

    縱廣三十裡。

    池邊平地有大寶城。

    縱廣起高各八十裡。

    寶樹周城曜曜光國。

    池中蓮華華有千葉。

    其有五色光光相照。

    異類之鳥唱和而鳴。

    城門七重。

    樓閣宮殿。

    更相因仍。

    幢幡韑晔。

    鐘鈴五音。

    天帝處中唱人相娛。

    七日之後。

    釋出遊戲。

    于池沐浴。

    快樂已畢。

    當還升天。

    池邊樹下有聖梵志。

    内外無垢獲五通之明。

    兩道士進稽首曰。

    斯音絕世。

    将為誰樂。

    答曰。

    頭魔王女等千餘人。

    于斯遊戲。

    方來修虔。

    爾等早退。

    受命退隐。

    議曰。

    斯梵志道德之靈。

    吾等當以何方緻天女乎。

    唯當以蠱道結草祝[袖-由+厭]投之于水。

    令梵志體重天女靈歇耳。

    即結草投水以蠱道祝。

    帝釋旋邁。

    諸天都然。

    唯斯天女不獲翻飛。

    兩道士入水解其上衣以縛之。

    女曰。

    爾等将以吾為。

    答如上說。

    以竹為箅行道七日。

    乃之王國詣宮自懼。

    王喜現女為之設食。

    慰勞道士曰。

    吾獲升天。

    斯國惠爾。

    王之元子名難羅屍。

    為異國王。

    厥太子名須羅。

    先内慈仁。

    和明照大。

    初見世衆生未然之事。

    無窈不睹。

    無微不達。

    六度高行不釋于心。

    自誓求如來無所著正真覺道法禦天人師善逝世間逮于本無。

    王曰。

    吾當升天呼皇孫辭。

    孫至稽首。

    受辭畢退就座。

    王曰。

    爾親逮民安乎。

    對曰。

    蒙潤普甯。

    孫曰。

    吾不求天女為妃者。

    王必殺其。

    傥因人以聞。

    王曰。

    吾當以其血為陛升天。

    孫即絕食。

    退寝不悅。

    王懼其喪即以妃焉。

    内外欣怿所患都歇。

    四月之後。

    梵志複聞曰。

    當為陷殺諸畜生以填陷中。

    取神女血以塗其上。

    擇吉日祠天。

    王曰善哉。

    命諸國老群僚黎庶。

    當興斯祀。

    皇孫聞之。

    怃然不悅。

    難梵志曰。

    斯祀之術出何聖典乎。

    答曰。

    夫為斯祀祚應升天。

    皇孫難曰。

    夫殺者害衆生之命。

    害衆生之命者。

    逆惡之元首。

    其禍無際。

    魂靈轉化。

    更相慊怨。

    刃毒相殘世世無休。

    死入太山。

    燒煮脯割。

    諸毒備畢。

    出或作畜生。

    死辄更刃。

    若後為人有戮屍之咎者。

    殘殺之所由也。

    豈有行虐而升天者乎。

    梵志答曰。

    爾年東始。

    智将何逮。

    而難吾等。

    皇孫曰。

    吾宿命時。

    生梵志家連五百世。

    玩爾道書。

    清真為首。

    爾等巧僞。

    豈合經旨乎。

    梵志曰。

    子知吾道。

    奚不陳之。

    皇孫具說。

    梵志景則。

    聖趣至清。

    而爾等穢濁。

    殘酷貪餮。

    虛以邪祀殺人衆畜。

    飲酒淫亂。

    欺上窮民。

    令民背佛違法遠賢不宗。

    盡财供鬼而親饑寒。

    豈合聖趣沙門之高行乎。

    梵志等恧慚。

    稽首而退。

    孫即為祖王。

    陳無上正真最正覺至誠之信言。

    夫欲升天者。

    當歸命三尊覺四非常。

    都絕悭貪殖志清淨。

    損己濟衆。

    潤逮衆生。

    斯一也。

    慈愍生命。

    恕己濟彼。

    志恒止足。

    非有不取。

    守貞不泆。

    信而不欺。

    酒為亂毒。

    孝道枯朽。

    遵奉十德。

    導親以正。

    斯二矣。

    忍衆生辱悲傷狂醉。

    毒來哀往。

    濟而不害。

    喻以三尊。

    解即助喜。

    慈育等護。

    恩齊二儀。

    斯三矣。

    銳志精進。

    仰登高行。

    斯四矣。

    棄邪除垢。

    志寂若空。

    斯五矣。

    博學無蓋。

    求一切智。

    斯六矣。

    懷斯弘德終始無尤。

    索為三界法王可得升天何難。

    若違佛慈教。

    崇彼兇酷。

    殘衆生命。

    淫樂邪祀。

    生即天棄。

    死入三塗。

    更相雕戮。

    受禍無窮。

    以斯元惡。

    庶望升天。

    譬違王命者冀獲高位也。

    王曰。

    善哉信矣。

    開獄大赦。

    卻絕諸妖。

    即舉國寶命孫興德。

    皇孫獲寶都料窮民。

    布施七日無乏不足。

    布施之後。

    勸民持戒。

    率土感潤。

    靡不遵承。

    天龍鬼神。

    佥然歎善。

    為雨名寶衆彩諸谷。

    鄰國慕德歸化。

    猶衆流之歸海也。

    皇孫将妃辭親而退。

    還國閉合廢事相樂。

    衆臣以聞曰。

    不除其妃。

    國事将朽矣。

    父王曰。

    祖王妻之。

    焉得除乎。

    召而閉之。

    妃聞恧然。

    飛還本居之第七山。

    睹優奔等告之曰。

    吾婿來者為吾送之。

    留金指镮為信。

    父聞妃去。

    遣子返國。

    不睹其妃。

    怅然流淚。

    護宮神曰。

    爾無悼焉。

    吾示爾路。

    妃在第七山。

    疾尋可及。

    皇孫聞之。

    即服珠衣。

    帶劍執弓。

    衣光耀四十裡。

    明日至七山。

    睹妃折樹枝投地為識。

    前見兩道士問曰。

    吾妃曆茲乎。

    曰然。

    以環付之。

    翼從俱行。

    以木為橋。

    度彼小水。

    之八山上。

    睹四禅梵志。

    五體投地。

    稽首為禮曰。

    睹妃經斯乎。

    答曰。

    經茲矣。

    且坐須臾。

    吾示爾處。

    時天王釋化為猕猴。

    威靈震山。

    皇孫大懼。

    梵志曰。

    爾無懼也。

    彼來供養。

    猕猴睹三道士。

    疑住不前。

    梵志曰進。

    猕猴即進。

    以果供養。

    梵志受之。

    四人共享。

    謂猕猴曰。

    将斯三人至似人形神所。

    曰。

    斯何人令之升天乎。

    梵志曰。

    國王太子開士之元首者。

    方為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衆生當蒙其澤得還本無。

    猕猴歎曰。

    善哉。

    開士。

    得佛吾乞為馬。

    優奔二人。

    一願為奴。

    一願為應真。

    開士曰大善。

    即俱升天。

    道有緣一覺五百人。

    俱過稽首。

    遣猕猴還取華散諸佛上。

    願曰。

    令吾疾獲為正覺。

    将導衆生滅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