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禅度無極章第五(此有九章)
(七四)
禅度無極者雲何。
端其心。
壹其意。
合會衆善内著心中。
意諸穢惡。
以善消之。
凡有四禅。
一禅之行。
去所貪愛五妖邪事。
眼睹華色心為淫狂。
去耳聲鼻香口味身好。
道行之志必當遠彼。
又有五蓋。
貪财蓋。
恚怒蓋。
睡眠蓋。
淫樂蓋。
悔疑蓋。
有道無道。
有佛無佛。
有經無經。
心意識念。
清淨無垢。
心明睹真得無不知。
天龍鬼妖所不能惑。
猶人有十怨脫身離之。
獨處山間衆所不知無所複畏。
人遠情欲。
内淨心寂。
斯謂一禅。
心獲一禅進向二禅。
第二之禅。
如人避怨。
雖處深山懼怨尋之。
逾自深藏行家雖遠十情欲怨。
猶恐欲賊來壞道志。
得第二禅。
情欲稍遠不能污己。
第一之禅。
善惡诤已。
以善消惡。
惡退善進。
第二之禅。
喜心寂止。
不複以善住消彼惡也。
喜善二意。
悉自消滅。
十惡煙絕。
外無因緣來入心者。
譬如高山其頂有泉無流入者。
亦非龍雨水自内出。
水淨泉滿。
善内心出。
惡不複由耳目鼻口入。
禦心如是。
便向三禅。
第三之禅。
守意牢固。
善惡不入。
心安如須彌。
諸善不出外事。
善惡寂滅不入心。
猶蓮華根莖在水。
華合未發為水所覆。
三禅之行。
其淨猶華。
去離衆惡身意俱安。
禦心如是。
便向四禅。
善惡皆棄。
心不念善亦不存惡。
心中明淨猶琉璃珠。
又如士女淨自沐浴。
名香塗身。
内外衣新。
鮮明上服。
表裡香淨。
菩薩心端獲彼四禅。
群邪衆垢無能蔽其心。
猶若淨繪在作何色。
又如陶家埏埴為器。
泥無沙礫在作何器。
又猶鍛師熟煉名金。
百奇千巧從心所欲。
菩薩心淨得彼四禅。
在意所由。
輕舉騰飛。
履水而行。
分身散體。
變化萬端。
出入無間存亡自由。
摸日月。
動天地。
洞視徹聽靡不聞見。
心淨觀明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衆生所更。
十方現在衆心所念。
未萠之事。
衆生魂靈為天為人。
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
福盡受罪。
殃訖受福。
無遠不如。
夫得四禅。
欲得溝港.頻來.不還.應儀。
各佛如來至真平等正覺無上之明。
求之即得。
猶若萬物皆因地生。
自五通智至于世尊。
皆四禅成。
猶衆生所作非地不立。
衆祐又曰。
群生處世。
正使天帝仙聖巧黠之智。
不睹斯經。
不獲四棄之定者。
猶為愚蒙也。
既有智慧。
而複一心即近度世。
此為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七五) 昔者比丘。
飯畢澡漱。
入深山丘墓間樹下坐。
叉手低頭。
一心滅念。
内意心中消去五蓋。
五蓋滅後。
其心照然。
冥退明存。
顧愍天人蜎飛蚑行蠕動之類。
傷其愚惑懷斯五蓋。
遏絕明善之心。
消去五蓋諸善即強。
猶若貧人舉債治生。
獲利還彼餘财修居。
日有利入。
其人心喜。
又如奴使免為良民。
困病獲瘳。
九族日興。
牢獄重罪逢赦得出。
又如重寶渡海曆險還家見親其喜無量。
心懷五蓋猶斯五苦。
比丘見谛去離五蓋。
猶彼凡人免上五患。
蓋退明進。
衆惡悉滅。
道志強盛即獲一禅。
自一禅之二禅。
凡有三行。
一曰勤仂。
二曰數念。
三曰思惟。
自斯三事得成四禅。
以一禅至二禅。
以二禅之三禅。
以三禅之四禅。
四禅勝三禅。
三禅勝二禅。
二勝一。
第一之禅。
十惡退五善進。
何謂十惡。
眼樂色耳音鼻香口味身好。
并上五蓋謂之十惡。
何謂五善。
一計二念三愛四樂五曰一心。
斯五善處内。
第二之禅不計不念。
制心内觀。
善行在内。
不複由耳目鼻口出入。
善惡二行不複相幹。
心處在内唯有歡喜也。
三禅之行除去歡喜。
心尚清淨。
怕然寂寞。
衆祐各佛應儀曰。
諸能滅欲淨其心者。
身終始安。
第四之禅喜心去得寂定。
一禅耳為聲亂。
二禅心為念亂。
三禅心歡喜亂。
四禅心為喘息亂。
一禅耳聲止。
進至二禅。
二禅念滅。
進至三禅。
三禅歡喜滅。
進至四禅。
四禅喘息滅得空定。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七六) 菩薩志道。
凡以幾事。
能令内淨心一得禅。
或見老者頭白齒落形體變異。
睹之意悟曰。
吾後必然一心得禅。
或睹病者身心困痛。
猶被杖楚。
怅然悟曰。
吾後必然一心得禅。
或睹衆生壽命終訖。
息絕熅逝。
神遷身冷。
九族捐之。
遠著外野。
旬日之間膀脹爛臭。
或為狐犬衆鳥所啖。
肌肉生蟲。
蟲還食身。
膿血惡露滂沱流地。
骸骨解散。
節節異處。
足趺胫髀。
尻脊脅臂。
頭齒髑髅。
各自分離。
道人念曰。
夫生有死。
人物猶幻。
會即有離。
神逝體散。
吾豈得止獨不如彼乎。
睹之怆然。
一心得禅。
或見久死體骨消滅。
泥土同塵。
深自惟曰。
吾體方爾。
端其心。
壹其意。
合會衆善内著心中。
意諸穢惡。
以善消之。
凡有四禅。
一禅之行。
去所貪愛五妖邪事。
眼睹華色心為淫狂。
去耳聲鼻香口味身好。
道行之志必當遠彼。
又有五蓋。
貪财蓋。
恚怒蓋。
睡眠蓋。
淫樂蓋。
悔疑蓋。
有道無道。
有佛無佛。
有經無經。
心意識念。
清淨無垢。
心明睹真得無不知。
天龍鬼妖所不能惑。
猶人有十怨脫身離之。
獨處山間衆所不知無所複畏。
人遠情欲。
内淨心寂。
斯謂一禅。
心獲一禅進向二禅。
第二之禅。
如人避怨。
雖處深山懼怨尋之。
逾自深藏行家雖遠十情欲怨。
猶恐欲賊來壞道志。
得第二禅。
情欲稍遠不能污己。
第一之禅。
善惡诤已。
以善消惡。
惡退善進。
第二之禅。
喜心寂止。
不複以善住消彼惡也。
喜善二意。
悉自消滅。
十惡煙絕。
外無因緣來入心者。
譬如高山其頂有泉無流入者。
亦非龍雨水自内出。
水淨泉滿。
善内心出。
惡不複由耳目鼻口入。
禦心如是。
便向三禅。
第三之禅。
守意牢固。
善惡不入。
心安如須彌。
諸善不出外事。
善惡寂滅不入心。
猶蓮華根莖在水。
華合未發為水所覆。
三禅之行。
其淨猶華。
去離衆惡身意俱安。
禦心如是。
便向四禅。
善惡皆棄。
心不念善亦不存惡。
心中明淨猶琉璃珠。
又如士女淨自沐浴。
名香塗身。
内外衣新。
鮮明上服。
表裡香淨。
菩薩心端獲彼四禅。
群邪衆垢無能蔽其心。
猶若淨繪在作何色。
又如陶家埏埴為器。
泥無沙礫在作何器。
又猶鍛師熟煉名金。
百奇千巧從心所欲。
菩薩心淨得彼四禅。
在意所由。
輕舉騰飛。
履水而行。
分身散體。
變化萬端。
出入無間存亡自由。
摸日月。
動天地。
洞視徹聽靡不聞見。
心淨觀明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衆生所更。
十方現在衆心所念。
未萠之事。
衆生魂靈為天為人。
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
福盡受罪。
殃訖受福。
無遠不如。
夫得四禅。
欲得溝港.頻來.不還.應儀。
各佛如來至真平等正覺無上之明。
求之即得。
猶若萬物皆因地生。
自五通智至于世尊。
皆四禅成。
猶衆生所作非地不立。
衆祐又曰。
群生處世。
正使天帝仙聖巧黠之智。
不睹斯經。
不獲四棄之定者。
猶為愚蒙也。
既有智慧。
而複一心即近度世。
此為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七五) 昔者比丘。
飯畢澡漱。
入深山丘墓間樹下坐。
叉手低頭。
一心滅念。
内意心中消去五蓋。
五蓋滅後。
其心照然。
冥退明存。
顧愍天人蜎飛蚑行蠕動之類。
傷其愚惑懷斯五蓋。
遏絕明善之心。
消去五蓋諸善即強。
猶若貧人舉債治生。
獲利還彼餘财修居。
日有利入。
其人心喜。
又如奴使免為良民。
困病獲瘳。
九族日興。
牢獄重罪逢赦得出。
又如重寶渡海曆險還家見親其喜無量。
心懷五蓋猶斯五苦。
比丘見谛去離五蓋。
猶彼凡人免上五患。
蓋退明進。
衆惡悉滅。
道志強盛即獲一禅。
自一禅之二禅。
凡有三行。
一曰勤仂。
二曰數念。
三曰思惟。
自斯三事得成四禅。
以一禅至二禅。
以二禅之三禅。
以三禅之四禅。
四禅勝三禅。
三禅勝二禅。
二勝一。
第一之禅。
十惡退五善進。
何謂十惡。
眼樂色耳音鼻香口味身好。
并上五蓋謂之十惡。
何謂五善。
一計二念三愛四樂五曰一心。
斯五善處内。
第二之禅不計不念。
制心内觀。
善行在内。
不複由耳目鼻口出入。
善惡二行不複相幹。
心處在内唯有歡喜也。
三禅之行除去歡喜。
心尚清淨。
怕然寂寞。
衆祐各佛應儀曰。
諸能滅欲淨其心者。
身終始安。
第四之禅喜心去得寂定。
一禅耳為聲亂。
二禅心為念亂。
三禅心歡喜亂。
四禅心為喘息亂。
一禅耳聲止。
進至二禅。
二禅念滅。
進至三禅。
三禅歡喜滅。
進至四禅。
四禅喘息滅得空定。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七六) 菩薩志道。
凡以幾事。
能令内淨心一得禅。
或見老者頭白齒落形體變異。
睹之意悟曰。
吾後必然一心得禅。
或睹病者身心困痛。
猶被杖楚。
怅然悟曰。
吾後必然一心得禅。
或睹衆生壽命終訖。
息絕熅逝。
神遷身冷。
九族捐之。
遠著外野。
旬日之間膀脹爛臭。
或為狐犬衆鳥所啖。
肌肉生蟲。
蟲還食身。
膿血惡露滂沱流地。
骸骨解散。
節節異處。
足趺胫髀。
尻脊脅臂。
頭齒髑髅。
各自分離。
道人念曰。
夫生有死。
人物猶幻。
會即有離。
神逝體散。
吾豈得止獨不如彼乎。
睹之怆然。
一心得禅。
或見久死體骨消滅。
泥土同塵。
深自惟曰。
吾體方爾。